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扛起一流城市生態擔當

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扛起一流城市生態擔當

​龍門縣城發展日新月異。

“牢記使命 競逐一流·高質量發展縣區行”第五站日前走進龍門縣,《惠州日報》推出了“問·策龍門”系列報道,聚焦龍門發展深層次問題,提出發展建議與對策。

龍門縣四套班子領導接受《惠州日報》專訪時表示,“問·策龍門”系列報道一針見血、充滿“辣味”,既是把脈問診又是傳經送寶。他們表示,龍門將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扛起一流城市的生態擔當。

龍門縣委書記陳偉良:

立足生態優勢 寫好“大山經濟”文章

坐擁優質生態資源的龍門如何揚生態之長,補發展之短,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的新路子?陳偉良表示,龍門將堅持問題導向,加快轉化運用報道成果,推動生態產業、鄉村振興、民生事業、基層黨建等同步發展。

系列報道找準瞭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惠州日報:“問·策龍門”系列報道直擊龍門發展問題,並有針對性提出發展對策。您對系列報道有什麼感想和評價?

陳偉良:“問·策龍門”系列報道聚焦龍門深層次發展問題,問出了高度、問出了壓力,龍門幹部感觸很大,深受啟發。高度在於站在全市乃至全省大局審視龍門發展的問題;壓力在於報道深刻剖析了龍門發展的痛點、堵點、難點;啟發在於通過媒體和專家的眼光來看待龍門發展,策出了思路方向、策出了信心動力,既找準瞭解決問題的“金鑰匙”,更鞭策我們以更強擔當、更優作風、更大作為投入到各項改革發展事業中去。龍門將緊扣市委、市政府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的決策部署,以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立足生態優勢,寫好“大山經濟”這篇大文章。

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綠色轉型

惠州日報:龍門如何落實差異化考核理念,做好“大山經濟”這篇文章?

陳偉良:發展“大山經濟”,龍門要衝破山區思想“藩籬”,從粗放式開發的“靠山吃山”向“優山厚山富山”轉變。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打造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生態經濟體系、一流的文明形象、一流的宜居宜業宜遊城市,做好北部生態屏障,爭當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的引領者。

要打開“山門”擴大開放。打通對外“大動脈”,暢通對內“毛細血管”,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把龍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中藥箱、茶葉罐、遊樂谷、養生池。

要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綠色轉型。圍繞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全面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康養旅遊做大做強做優,現代農業做精做優做特,商貿流通業做活做深做旺,生態工業做嚴做高做集中。

要優化發展環境做強支撐。對標最優最好,持續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政務服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推進醫療“三院”、文化“四館”建設,打響華南師範大學附屬龍門學校的教育品牌,優化公共服務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城市品質。

要提高黨建質量強化保障。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高質量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確保中央政策方針和省、市決策部署在龍門落地落實。

解決幹部不想幹不會幹不敢幹的問題

惠州日報:龍門如何克服“等靠要”思想,努力營造幹事擔當的創業氛圍?

陳偉良:“等靠要”思想折射出的是幹部擔當精神不足的問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不想幹、不會幹、不敢幹。第一,切實解決好乾部“不想幹”的問題,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築牢擔當作為的思想根基,用好乾部考核“指揮棒”,樹好選人用人的“風向標”;第二,切實解決好乾部“不會幹”的問題,大力開展精準化專業化培訓,對擔當作為、實績突出的幹部和優秀年輕幹部優先安排參加培訓,在脫貧攻堅主戰場、改革發展最前沿、維護穩定第一線培養鍛鍊,幫助他們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第三,切實解決好乾部“不敢幹”的問題,全面落實“三個區分”,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地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

全面深化改革,落實惠企措施

惠州日報:營商環境是競爭力的體現,龍門如何打造更優更好的營商環境?

陳偉良:為打造優良的營商環境,龍門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提高涉企事項審批服務效率。持續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等活動,加強經常性、規範化政企溝通。大力落實惠企措施,抓好省、市“實體經濟新十條”“民營經濟新十條”等政策措施落地。實施系列扶持獎勵政策,落實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等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安排1200萬元設立縣中小微企業風險貸款補償基金,支持中小微企業貸款融資,引導金融活水更好澆灌實體經濟。同時,堅持以建設宜居宜業優質生活環境提升營商環境吸引力。

在“硬環境”打造上,加快市政交通、供水、供電、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園、廣場、醫院、學校建設力度,打造舒適、便利、安逸的生活生產環境。在“軟環境”營造上,加強社會治安管理,繼續保持2018年1月至今街面“兩搶”與命案零發案的勢頭,鞏固提升群眾安全感全市“六連冠”成果;深化與廣州華僑醫院共建醫聯體工作,加快引進衡水中學等更多優質教育資源落戶,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和教育服務,營造安全、和諧、健康的生活居住氛圍。

龍門縣委副書記、縣長段致輝:

針對性破解難題 助推高質量發展

“問·策龍門”系列報道建議,龍門要依託溫泉、森林氧吧等療養資源,大力發展康養休閒產業,努力打造康養休閒勝地品牌。段致輝表示,系列報道所提的問題精準到位,對策契合實際,龍門領導幹部應深入思考,有針對性地破解難題,為龍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逐條逐項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實

惠州日報:您覺得“問·策龍門”系列報道對龍門發展是否具有參考價值?

段致輝:“問·策龍門”系列報道有三個特點。一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是我市首次大規模的“問·策”活動,調研採訪組專訪了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實地走訪了職能部門、企業等,召開了多場專題座談會,充分體現了“嚴”和“實”的工作作風。二是問題之準前所未有。系列報道關注了龍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重大問題和群眾反映最強烈、最迫切的問題,報道很有“辣味”。三是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七問”問到了點子上,“七策”策出了好措施,真正起到了解放思想、啟迪智慧的作用,為龍門發展“大山經濟”,實現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對“問·策龍門”系列報道的內容,我們將照單全收,融入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全過程,持續深入檢視龍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短板,逐條逐項、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實,加快推動龍門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做嚴做高做集中生態工業

惠州日報:龍門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發展生態工業?

段致輝:近年來,龍門堅持“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工業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推動生態工業做嚴做高做集中。嚴就是嚴控,引進企業要符合產業規劃、符合環保準入“兩個前置條件”和真投資、有實力、前景好“三個基本條件”;高就是科技含量高;集中就是引導工業入園。一是確立生態友好型工業發展正確理念,編制實施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嚴把產業項目政策關、資源消耗關、環境保護關。二是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引導企業加快先進技術設備引進步伐,提高整體技術水平。三是實施工業入園,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四是精準施策發力,加大生態工業項目招商力度,推動大健康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五是堅持綠色發展,建立低效企業退出機制,盤活土地廠房,實行“騰籠換鳥”計劃。

做大做強做優全域旅遊

惠州日報:龍門旅遊資源豐富,如何做好全域旅遊這篇文章?

段致輝:縣委、縣政府結合龍門實際,提出要做大做強做優全域旅遊,作為推動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是做大旅遊產業,發展更具規模、更具影響力的全域旅遊。充分發揮龍門區位交通、生態環境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健康旅遊產業,做大旅遊產業規模,做深旅遊產品體驗。

其次是做強旅遊產業,發展更高質量、更高品質的全域旅遊。學習日本、瑞士、德國等國的溫泉管理與運營服務經驗,結合本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以溫泉旅遊為特色的龍門溫泉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

最後是做優旅遊產業,發展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全域旅遊。做優全域旅遊結構佈局,優化全域旅遊大格局;做優全域旅遊供給側改革,推進旅遊供給品質化、旅遊效益最大化;做優全域旅遊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優全域旅遊產品結構層級,打造特色精品;做優全域旅遊管理水平,堅持黨政統籌發展全域旅遊;做優全域旅遊形象,以“愉悅龍門”為核心,構建“綠色龍門”“幸福龍門”“美麗龍門”的形象體系。

龍門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黃志光:

上下聯動合力監督 解決項目建設難點

“‘問·策龍門’系列報道,聚焦全域旅遊、城市建設、營商環境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現實問題和龍門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為龍門進行了精準把脈、對症下藥,內容客觀、實在、深刻。”黃志光表示,縣人大將對系列報道進行全面梳理,把調研成果與縣人大常委會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使問題成為議題、促對策成為決策,為龍門助力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貢獻縣人大的力量。

把依法監督著力點體現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上

惠州日報:龍門縣人大在履職過程中,對民生項目進行大力督辦,縣人大如何推動政府做好公共服務和民生項目建設,助推龍門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省山區縣域發展前列,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黃志光:縣人大常委會將始終與縣委同心、與人民同聲、與政府同力,把依法監督的著力點體現到推動龍門經濟社會持續向好、生態環境持續向優的具體實踐上,圍繞縣委中心工作和全縣大局,進一步設計監督載體,創新監督方式,打好監督“組合拳”,助推龍門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省山區縣域發展前列,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在接下來對民生項目進行督辦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會不斷提升履職能力,通過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扣“兩個機關”職責定位,持續推進政治理論、法律知識和人大業務學習,以能力建設支撐履職質量提升,以高質量履職助推龍門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惠州日報》“問·策龍門”系列報道,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專題調研成果與縣人大常委會的日常工作結合起來,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充分發揮近年來龍門縣開展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的成果,監督推動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持續改善。

創新運用多種監督方式推動項目建設

惠州日報:“問·策龍門”系列報道針對龍門發展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縣人大將通過哪些方式監督政府推動項目進展,疏通項目建設難點,推動項目早日動工建設?

黃志光:“問·策龍門”系列報道對龍門產業及項目提出了很多有益對策。在助推龍門高質量發展中,縣人大及人大常委會將聚焦項目建設關鍵環節謀劃監督舉措,提升監督實效,主動對接、主動融入、主動服務於項目建設。同時,充分發揮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工作優勢,動員各級人大代表主動為項目建設做好政策宣傳、徵地拆遷和矛盾糾紛調處等工作,協助疏通項目建設難點,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支持項目建設,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有序進行。

近年來,縣人大通過組織代表視察、聽取專項彙報、開展執法檢查、述職評議等傳統監督方式外,還在創新人大監督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實踐,創新運用專題詢問、重大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和項目建設滿意度測評等監督方式參與、支持和推進項目建設。

對於事關全縣改革發展的關鍵領域、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重點議題,縣、鎮(鄉)兩級人大同步將其列入工作要點、同步開展調研視察、同步提出審議意見,通過上下聯動,形成監督合力,著力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難點問題。為確保監督實效,縣人大常委會積極推進履職監督從“一次性”向“連續性”轉變,通過“監督—落實—再監督—再落實”力促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見效。

龍門縣政協主席林炳強:

開展調研協商議政 助力營商環境優化

“‘問·策龍門’系列報道,全面、深入地揭示了龍門營商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查找癥結疑難,提出對策建議,為龍門高質量發展、助力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開出精準‘藥方’。”林炳強說,龍門政協將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政協職能,繼續通過調研視察、協商建言、提交提案等履職方式,聚焦龍門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等民生議題,開展民主監督,持續跟進落實,在精準助推龍門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政協作用。

開展營商環境調研,促成調研成果轉化

惠州日報:“問·策龍門”系列報道分析了龍門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據瞭解,龍門縣政協就這一問題作為課題進行了調研。縣政協如何在履行參政議政職能中破解營商環境瓶頸,助推龍門高質量發展?

林炳強:“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營商環境是龍門參與區域競爭的重要依託,也是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全縣營商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但仍存在服務意識不夠強、行政效能和投資便利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

縣政協一直對營商環境建設非常關注,以不同形式推動龍門營商環境健康發展,去年舉辦了“政商面對面”座談會,邀請縣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與委員和企業家進行面對面交流座談,幫助解決用工難、購買社保及出行難等問題;近兩年持續圍繞深化“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實情況開展民主監督;今年開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等多個課題調研。目前,這些專題調研都在有序推進,近期可形成調研報告,並努力促成相關調研成果轉化,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助推龍門實現高質量發展。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大山經濟”調研

惠州日報:龍門縣擁有豐富的山區資源,但全縣發展瓶頸也很突出,縣政協如何更好地發揮優勢、履行參政議政職能,協助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助推龍門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省山區縣域發展前列,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林炳強:龍門縣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資源的組合度高,建議接下來要進一步摸清龍門生態資源家底,對龍門資源稟賦的特點、分佈作出更客觀、全面、正確分析,作出科學判斷,確定發展方向,理清發展思路和定位;同時,要做好“生態+”文章,推進農林產業“精品化、品牌化、電商化”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擴大影響力,讓更多生態“山貨”走出“山門”。

縣政協將一如既往地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進一步發揮智力密集、人才薈萃、聯繫面廣的優勢,深入調研、廣泛協商,建真言、獻良策,將重點從發展“大山經濟”、推動健康產業融合發展、關注民生熱點等方面建言獻策,助推龍門走在全省山區縣域發展前列、建設“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縣政協將於近期開展“踐行‘兩山’理論、發展‘大山經濟’”專題調研。與此同時,立足龍門良好的生態和資源優勢,把“灣區所需、龍門所能”緊密結合,圍繞如何做大做強健康產業,從政策支持、產業規劃、環境營造等多方面協商議政,建言獻策。

縣政協將繼續通過調研視察、協商建言、提交提案等履職方式,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等民生議題,開展民主監督,持續跟進落實,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貢獻委員智慧,發揮政協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