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腰壩的脫貧鋪路石

勾腰壩的脫貧鋪路石

通訊員鄭家雲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砂石道路穿山繞嶺,蜿蜒串連起一幢幢青瓦白牆的農家現代小洋房;一輛輛來往穿梭的農用機動車,似躍動的音符打破了大山的沉寂;田間地裡,藥材、蔬菜成片成塊,不時傳來歡聲笑語……“我們勾腰壩村這幾年變化太大了,多虧了郭主任啊!”10月14日,宣恩縣椿木營鄉勾腰壩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平激動地向筆者誇讚道。

胡平口中感謝的“郭主任”就是宣恩縣菸草分公司派駐勾腰壩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郭禮興。

發誓改變“傷心路”

“哎呀!太危險了,第一次到勾腰壩村入戶,爬陡坡,過急彎,只能靠兩條腿搞步行。”談起2017年8月到勾腰壩村的情景,今年59歲的郭禮興至今心有餘悸。

平均海拔1680多米的勾腰壩村是椿木營鄉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村,有10個村民小組396戶138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50戶421人。這裡曾經是村民眼中的窮山惡水,從“黑河老溝”“九老彎”“弓旯山”“五里坳”“牛角彎”“麻山臺”“中嶺上”這些嚇人的小地名就可見一斑。

“6組五里衝唯一的一條山路不通車,每次賣肥豬都要請人抬到8公里開外的本村1組皮匠坪埡上再轉車上椿木營集鎮,人工費得花三分之一。”胡平說,道路成了村民們的“傷心路”。

“山高坡陡糧難種,田土雖多大水衝,上山盡是拐,下河腳不幹。”67歲的村民李祥恩隨編的順口溜,更讓郭禮興感受到村民們對修路的渴望。

怎麼改變現狀?“要致富,先修路,不修好路就脫不了貧。”在摸清村民們最盼望的事情後,上任初的郭禮興在村民代表大會上當眾表態:原做脫貧路上的鋪路石。

合力打通“希望路”

勾腰壩村的當務之急是修通7條47.1公里通組聯戶道路,建成“希望路”。於是,他與扶貧工作隊全體隊員分片包乾,聘請技術人員搞勘測,量里程,跑鄉到縣爭取道路補短板建設項目。

在他的奔走下,村裡採取“村民投勞、包工方墊支,資金統管”和“財政拔一點,單位擠一點”的辦法拉開了道路建設大會戰;2017年10月,8組中嶺上的5公里,7組下彎的7公里全面修通並砂石化;2018年6月,6組五里衝至5組銅錢壩接1組長13公里的砂石化聯組道路全面竣工;2018年7月,全村7條52公里聯組入戶道路全部砂石化,入戶率達到100%。

“幹部帶了頭,群眾有奔頭,苦戰兩冬春,公路通到家,勾腰變了樣,致富有了門。”前不久,村民們又編了一段順口溜表達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村民李子成說,郭主任早出晚歸,經常忙到下午2點才吃點中飯。村民們看到他這麼有決心,建設道路和發展產業的積極性更高,幹勁更足了。短短几年,村裡換新顏,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12戶,砂石化聯組入戶道路52公里,村衛生室,農家書屋,綜合文化服務設施等一應俱全。

眾手鋪就“幸福路”

“真沒想到,車子可以開到家門口,以前要爬坡過河幾個小時才能到家,駐村的郭主任真是個實幹家!”提起郭禮興,勾腰壩村4組的務工村民張貴生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是啊,老郭給大家辦了很多實事,不光是讓村子變美了,老百姓的錢包也鼓起來了!”村民羅道坤感慨道,以前自己想靠發展藥材致富,但缺種苗和技術,郭禮興聽說後,幫他對接宣恩縣恆瑞藥業公司提供了牛膝藥材種苗和種植技術,發展了10畝牛膝。“這10畝牛膝藥材採挖後,最低可賺5萬塊錢哩。”看著長勢良好的川牛膝藥材,羅道坤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有了路,不僅是羅道坤的藥材發展快,脫貧後的勾腰壩村土地資源陸續被盤活,產業發展齊頭並進;成立了4家種養專業合作社,帶動140餘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業,解決了貧困戶持續增收的難題;流轉土地37畝建起香菇保溫大棚種植基地和大球蓋菇種植基地,村集體經濟從3000多元提高到5萬多元;種植寬葉纈草100多畝,優質烤煙1000多畝,道地中藥材3000多畝,實現了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產業化,庭院化……

“下一步,村裡將對3000多畝地土實施整理,做大做強道地中藥材特色產業,讓村民人人致富奔小康。”談及未來,郭禮興信心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