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交流"是育兒話題中一個亙古不變的熱門話題,關於如何跟孩子交流的說法也是反反覆覆被總結出來,很多家長嘗試,卻總是收效甚微。

其實和孩子"講道理"誰都會,"爸媽為什麼會生氣"、"這件事為什麼你錯了"、"下次遇到這種事該怎麼辦"這些內容只要是成年人,都能夠口齒清晰邏輯健全地講明白,可是問題就出在和孩子講述這些話題之前,在你靠近孩子的時候,雖然孩子沒有跑開也沒有哭鬧,可是你卻沒有發現,孩子其實在你開口之前就已經不願聽了。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不是爸媽們講的道理有錯誤,而是你在向孩子邁出靠近的第一步時,就已經錯了。

為什麼孩子不願與你交流

"監護人"、"家長"這類詞彙對於孩子來說,親切程度是非常低的,這類詞彙中包含著一種爸媽們特有的"威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人架子"。

各位爸媽們可以回家和自家孩子試一試,問問孩子,當孩子聽到"爸爸媽媽"這個詞語的時候,內心浮現的畫面是怎樣的?當聽到"家長"、"監護人"這樣的詞語時,內心浮現的畫面又是怎樣的?每個孩子都更加願意聽到、也更願意使用"爸爸媽媽"這樣的詞語,因為這樣的詞語從語境上就能感覺到"溫柔"和"愛"。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孩子們的思維中,語言和畫面是離不開的,當孩子感知到與自己"講道理"的這個人是一種類似於"家長"這樣冷冰冰的詞彙一樣高高在上、端著架子時,孩子內心中條件反射地會認為爸媽不是帶著愛自己的心態來和自己商量事情的,而是用討厭自己的態度來給自己下命令或者來罵自己的。

孩子們面對內心那個冷冰冰的"家長"時,顯然是會感受到害怕和壓迫感的,自然也就拒絕和爸媽溝通,不願意聽從爸媽的勸告,也不願意把自己心裡的委屈和自己對這件事的思路講出來,矛盾當然就無法和解。

即使孩子們聽從了冷冰冰的"命令",內心深處也會認為爸媽對自己的愛變少了,安全感的缺失能夠讓孩子閉嘴聽話,但也拉開了孩子與爸媽之間的距離。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那種讓孩子畏懼而逃避的"監護人"、"家長"冷冰冰的形象,並不單純指爸媽的打罵。

畢竟很多孩子會很淘氣,故意要反覆做出爸媽禁止的行為,覺得這樣好玩,嚴厲的打罵能夠讓淘氣的孩子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不至於過分淘氣,變得太自我。

但是很多爸媽會很疑惑,為什麼自己對孩子已經很溫柔了,孩子還是對自己的說教非常抗拒呢?沒錯,即使很多爸媽覺得自己已經很溫柔了,但是仍然會給孩子一個高高在上的印象,"你認為的溫柔不等於孩子覺得溫柔",這一點就好比,"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做你媽媽覺得你冷"一樣,覺得自己溫柔的家長也存在著對孩子不夠尊重的態度。

這類家長往往會將自己認為好的事情強加在孩子身上,將自己的認為不好的要從孩子身邊剔除。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有過類似的事情: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班上一個女生很漂亮,但是沒有一個人靠近她和她玩耍,我在放學路上大著膽子和她搭話,卻發現她是一個很溫柔的人,原來她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孩子,從小沒了爹媽,在家裡常常被祖母家暴。當我看完她的傷口內心很複雜地回家之後,和爸媽說了這件事,爸媽不僅沒有相信我的話去同情這個孩子,反而選擇相信成年人之間的流言,說這個孩子是個壞孩子,叫我不要多管閒事,離她遠點。

作為孩子,當他們向自己的父母傾訴一件事情的時候,多數時候是沒有目的性的,常常是單純地傾訴他們知道的一件事,他們更想向爸媽表達他們的心情,有時候是快樂,有時候是憂傷。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但爸媽們傾聽後的結果卻往往是非常功利性的——"成年人更有辨別力,所以我選擇相信同事的流言,不管真相是怎樣";"這件事跟你有什麼關係,操心別人的家事不如去讀書";"這件事跟你的成績有關係嗎,她學習成績不好,你跟著她玩也想不學好"……諸如此類。

孩子們的心情沒有得到回應,反而被扣上了一堆不屬於自己的"大帽子",這對於孩子來說才是十分委屈的。

建立有效的交流方式

總結上述種種錯誤行為,我們可以得知與孩子溝通的一些必要條件是我們大多數家長們所欠缺的,即使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溝通心態,你的孩子或許會突然發現"咦,我的爸爸媽媽怎麼變得這麼懂我了?"

1. 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與心智不健全的少年兒童溝通時,家長們需要學會建立安全的對話場合。

"安全"並不是指硬件條件的安全,比如人身安全或者家長保證不打罵孩子之類,而是指要給孩子的心理增加安全感。

在對話之初家長們首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肢體語言。從人類行為學和微表情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的情緒是會在非常短的時間(通常為0.2~0.6秒之間的反應速度)內暴露出來,即使是經過訓練控制表情的人,也很難控制自己的微表情和肢體動作。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所以在家長們調整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之初,我們可以通過肢體動作與心態互助型調整

的方式讓自己整體狀態變得趨向平和,自然就能夠減輕孩子的恐懼和抵抗態度。

比如我們在靠近孩子的時候,從放輕腳步做起,很多家長因為脾氣比較火爆,對孩子的打罵次數也比較多,因此孩子養成了一聽到爸媽急促的腳步聲就害怕地縮成一團的習慣,或者有的孩子一聽到爸媽的腳步聲就翻白眼、不耐煩,一副沒好氣的樣子;

比如我們在開口和孩子講話之前,先將孩子抱起來放在床上或者桌子上坐著,或是自己蹲下來,拉近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的同時,要讓自己與孩子平視,或者讓孩子的視線高於自己,這樣在孩子的心態上就不會覺得家長"冷冰冰"的,或者是"盛氣凌人"的,也就更容易產生傾訴的慾望;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再比如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當發現對自己的動作比較敏感地出現躲避時,可以嘗試握住孩子的手,輕輕撫摸,或者是讓孩子抓住自己的手,而家長自己保持不動,這樣在孩子的感覺上會漸漸覺得家長不具有恐嚇性質,也就願意聽從家長的建議了。

2. 調整自己的心態

除了用改善自己肢體動作的方式來引導自己心態趨向平和,家長們還需要從知識和理論上豐富自己對育兒理念的認知,充分理解孩子生理和心理雙方面的"硬件條件",才能明白孩子在小的時候不是不願意聽家長的"大道理",而是真的聽不懂、理解不了、做不到。

知識的豐富能夠幫助家長們找尋自己的理智,我們作為成年人,當明白孩子正在成長髮育中的小腦袋為何無法理解成年人的思路時,就該用理智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

要想教育效率變高,和孩子講道理之前,問問自己的真心

孩子們不是故意和家長作對的,但是當家長們錯過了孩子們小時候的懵懂,在孩子青春期的尾巴(17歲)到二十五歲左右之前的這段時間,就比較難獲取孩子們的諒解了,青春期的叛逆是比較難和解的,家長們即使誠懇和孩子道歉,也不一定能夠挽回孩子們的感情,這個時期就只能另尋溝通辦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