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績平平到考上清華,直言:高中3年來,每個課間都會做1件事

“文曲星下凡”一般被形容那些在讀書上頗有天賦的學生,古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俗諺,足以證明在古代凡是能夠中舉的學子,那麼也是萬里挑一的人才;而對於現代的考生而言,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也是真正的千里挑一。

從成績平平到考上清華,直言:高中3年來,每個課間都會做1件事

雖然很多人小時候曾經說過,長大報考清華、北大之類的“豪言壯語”,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正式開始學生生涯之後,反而被大量的題目與試卷淹沒,再也沒有提起過清華、北大。似乎只有從小到大成績都極好的學生,才能考得上,但是對於田思鍾來說,能夠從成績平平考上清華,主要是在高中3年裡,每個課間都會做1件事。

在剛上高一的時候,第一次月考著實讓田思鐘意識到,實驗班的學習難度跟自己之前想象的不太一樣。在這次考試中,田思鍾只考取了班上的第24名,排在了中游,而這個分數,也只能考上一所中規中矩的大學,這讓本身有些自負的田思鍾徹底清醒,高中的學習難度不比初中,如果不能提起精神,將每一分鐘都合理利用,那麼等到下次考試,估計成績只會更差,很難更好。

從成績平平到考上清華,直言:高中3年來,每個課間都會做1件事

理清思路之後,田思鍾開始反思自己,自己的學習速度快,但是忘記的速度也快,一旦碰到複合型的大題,就很難觸類旁通的找到其中的關鍵,所以成績一直不好不壞。做題時不能將核心知識點找出,還是因為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不夠深刻,認清這點之後,田思鐘下定決心,每堂課後的10分鐘休息時間,就用來鞏固當堂的課上內容,無論是否掌握,都要回顧、總結、反思一遍,這樣一來既能加深記憶,又能及時解決遺漏的知識點。

每個10分鐘雖然時間不多,但是一天下來就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一個月、一年,這樣經年累月的積累下,田思鍾對課本上的知識記憶得尤為牢固,在做題時也更能順手捏來,而不是因為一個轉換公式,一個定義而糾結不已,找不到出口。對知識的理解越發的深刻,隨著課堂上學習知識難度的加大,田思鍾也掌握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及節奏,所以在最後高考能夠取得如此不錯的成績,也沒有多少意外。

從成績平平到考上清華,直言:高中3年來,每個課間都會做1件事

在後來的分享中,田思鍾直言,唯有“揚長避短”,鞏固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減少自己粗心失分的題目( )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更好的迎接高考,取得自己的理想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