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複雜性、智庫使命與諮政智慧——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智庫建設的多維思考

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為了達成“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黨和政府科學擘畫、合理佈局、有力推進,取得了重要而豐富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成就。其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智庫對於國家治理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近年來的智庫建設取得了哪些成績,應當如何進一步提升質量,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本版邀請智庫專家撰文解析。

新時代有效提升治國理政水平,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前提是深刻認識社會文明進步所具有的複雜性特徵,更好發揮智庫作用、履行智庫使命、提升諮政智慧。

深刻認識社會文明進步的複雜性本質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人類文明的存在和演化是一個進步的過程。伴隨著進步,社會風險也會呈幾何級數地增加。社會文明進步有很多的表現和標誌,對其複雜性也可以從不同方面來探討。就其數量化特徵而言,社會進步表現為社會產品和社會財富越來越多,社會體量和社會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分支和社會層次越來越細等;就其結構性特徵而言,社會進步表現為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社會要素和社會構件之間越來越相互依賴等;就其時間性特徵而言,社會進步表現為社會發展和社會速度越來越快,社會運行和社會節奏越來越緊湊等;就其功能性特徵而言,社會進步表現為社會效益越來越高,社會功能越來越強等;就其可控性特徵而言,社會進步表現為社會的因果關係變得越來越模糊,社會的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大,社會風險也變得越來越大等。

在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複雜性會在全球範圍內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並得到擴展與放大。例如,原來只在生產者、消費者之間通過直接商貿中介所發生的點對點的線性供求經濟關係,現在需要藉助於國際商貿體系、國際金融體系、國際信息體系、國際物流體系等整個有機網絡系統才能實際展開,在空間上受到商家關係、地區關係、國家關係和國際關係等的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在內容上則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問題內在交織起來,構成了極度複雜的國際關係體系。又如,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原來那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線性因果關係幾乎被消解了,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為因果,各種力量在博弈中形成“力的平行四邊形”,非線性因果關係成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再如,隨著社會有機性的增加,社會風險也越來越大。有機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有各種各樣的要素,通過一定的關係,形成一定的結構,進入一定的運行狀態,進而產生一定的功能。隨著社會有機性的增加,對所有的要素、關係、結構和運行狀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整個體系中的任何要素、關係、結構,運行中的任何問題都可能導致整體的破壞、系統的崩潰,產生出廣泛而又深刻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和蝴蝶效應等。從全球治理和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複雜性問題,最突出的現象是智慧的博弈。由於利益的分化,各方力量都在博弈,最後誰都沒有實現自己,但是每一種力量都對最終的結果產生了影響。

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智庫使命

在國際國內複雜性挑戰面前,民族復興呼喚新時代智庫勇擔使命。智庫的根本職責是開展決策支持,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及時化和智能化,通過自覺努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推進決策認知科學化。科學的決策支持首先應該是一種高度規範的科學認知行為,要對所有的前置條件、現實狀況和可選方案做出儘可能全面、客觀、周到和準確的認識。科學認識首先是高度清晰的歷史認識,要善於發現歷史的邏輯和內在規律,善於吸收歷史的經驗,汲取歷史的教訓,並將其轉化為人類認知財富。科學的認識同時是時代意識,要能夠看出時代精神及其進化,善於捕捉時代機遇,洞悉時代挑戰。科學的認識更是自我認識,要善於確立自覺的主體性,找準自我在發展中的地位,認清使命,提升境界。大數據時代的決策支持應自覺運用豐厚的數據資源,並讀懂大數據所揭示的社會內涵、社會矛盾和發展趨勢,善於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契機和途徑。

推進決策選擇合理化。決策意味著在多種可能方案中做出比較和選擇,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價值選擇。合理的決策支持,意味著幫助決策者在多種可能中探尋必要而又可能的最佳選擇。對於合理的價值選擇的最大挑戰是社會價值多元化,群體利益多樣化。應當看到,對世界上的多種現代化模式,中國都有所借鑑,但並不是對其中任一模式簡單照搬,而是立足於中國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度傳承與創造;從所有制的方式來看,公有、私有、民營、外資、合資、獨資我們全都有。中國社會經濟體系的多樣化容易導致財產多樣、權利多樣和聲音多樣,對於國家治理和決策選擇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決策支持的重要使命是幫助決策者更好地識別社會價值,並引領社會價值體系健康發展。要通過大數據對社會價值狀態做出定性、定量和定時的分析,幫助決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以構建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

推進決策實施及時化。社會發展不可逆、不可重複,因此,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時機或窗口期。從過程角度看,決策是面向社會未來的,因此,決策也可被看作一種時間投入。時間資本是最重要的資本。科學合理的決策就是要善於把握未來的時間和時機,制定出未來一個相當時段的流動性、階段性、系列性的運作程序。從時間和過程的角度來看決策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出“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尋找出代表未來的萌芽,並使其構成未來發展的階梯。

推動決策方式智能化。在存在決策博弈的背景下,智慧彼此消解和損害,造成智慧耗費甚至是浪費。如何更好地超越人類智慧的“巴比倫塔”?應儘可能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決策諮詢理念的時代化,決策諮詢目標的合理化,決策諮詢體系的科學化,決策諮詢方式的智能化,決策諮詢功能的實效化。

努力提升智庫專家諮政智慧

做好智庫工作,要站在社會文明進步的前沿,做到“頂天”“立地”“有中氣”,提升諮政智慧。

能夠“頂天”。所謂“頂天”,就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心中有大局,眼中有人民。做智庫不能謀私利,而是要服從於人類文明、中國發展、民族進步、體系建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應該是所有智庫專家的初心和使命。智庫專家應該有突出的自我定位和價值要求,出謀獻策時,不是考慮領導想聽什麼,而是考慮領導該聽什麼,盡力提供最為科學合理可靠的諮詢建議;同時也不只考慮群眾想聽什麼,而是考慮群眾該聽什麼,努力引導群眾情緒和社會思潮走向正確方向。在當前背景下,我們尤其要認真做好三件事:認清世界,讀懂中國,從全球治理變局中看中國使命,同時確保中國始終行進在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善於自覺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認清現實,把握未來。世界和中國的現實與未來之間是有差距的,需要深度把握現實中存在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矛盾,探尋其解決的可能路徑,清晰指出從現實走向未來的真實通道;立足學科,超越學科。中國當前的學科體系高度分化,造成了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片面化。從學術角度看,強化學科意識也許有助於開展專深研究,但從決策諮詢和對策研究來看則是巨大的缺失。智庫所面臨的所有現實問題都是高度綜合的,對於當代世界和中國極度複雜問題的研究,絕不是任何單一學科可以單獨完成的,需要多學科的合作與整合,必須既能立足於學科,又能超越單一學科,實現以問題為中心的綜合性把握。從思想境界上來看,要能夠頂住天。諮政境界如何,其實依託的是人生境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主張的“立德”“立功”和“立言”,對於當前中國智庫努力提升境界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和引領作用。

能夠“立地”。所謂“立地”就是腳踏現實,腳下有大地,手中有數據。對於世界的學術研究可以有多種解釋,但對於世界的合理改變只能有一種方式,決策諮詢是服務於改變世界的,因此,只有科學地解釋世界,才能指引合理地改變世界。為此,科學合理的決策諮詢必須切實立足現實生產和現實生活。當前我們所說的立地,就是要立足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立足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立足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大道,不僅能夠順應也能引領中國和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多年來我們黨著力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因為儘管很多幹部天天生活在實際中,卻沒有用心地去研究和體會實際,尤其是缺少對於中國社會現實各種情況的量化把握,大而化之,造成思想與現實的脫離,甚至出現隔離與背反。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我們的幹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時真正立足現實大地,量化把握“大勢之所趨”和“人心之所向”。

能夠“有中氣”。所謂“有中氣”就是手裡有“撒手鐧”,有“硬功夫”,有“金剛鑽”,真正做好對策和諮政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僅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總目標,也提出了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要求。對於智庫來說,就是要實現諮政能力現代化。決策諮詢最忌人云亦云,而是應當有獨到見解,為此,不同智庫要鍛造自己的“看家本領”“獨特優勢”,才能做到“有中氣”。所謂“有中氣”,就是能拿出領導看得見但不一定能夠想得到的對策和建議,能說出群眾感受得到但是不一定能夠說出來的思想與建議,而且能夠通過政策的產生和孕育發揮作用,擁有全程跟蹤的能力,這樣才能夠持續地研究下去,真正站在高處。

作者:歐陽康,系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哲學研究所所長,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