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深圳搖號購房的火熱現象,另一邊是華為搬出深圳,何解?

一邊是深圳搖號購房的火熱現象,另一邊是華為搬出深圳,何解?

華為松山湖基地

搖號購房與華為搬家

這兩天,來自深圳的兩條新聞引發朋友圈熱議。一個是深圳幾處樓盤開盤,購房者要“搖號購房”,而在搖號前要先繳納500萬元誠意金。即便設置了這些看似較高的門檻,還是發生瞭如“股市打新”般的火爆場面,其中一個樓盤幾萬人搶千套房,隊伍綿延幾公里。

導致人們火爆認籌的原因,是限價客觀帶來的新房與周邊二手房價格嚴重倒掛現象,人們有了“搖到就賺到”的心態。以一處樓盤為例,一期二手房掛牌價為10萬~11萬元/平方米,而新樓盤備案均價為8.5萬元/平方米。每平米2萬元左右的差價吸引了近7000名客戶認籌,凍結誠意金就超過135億元。

另一條新聞則是“華為搬家”。媒體報道“40輛8噸貨車,車身上標著‘華為搬遷專用車輛’,在7月第一個週末往返深圳和東莞松山湖共60次”。華為有2700人在這個7月已從深圳搬到東莞松山湖溪流坡村上班。

此前,華為啟動東莞松山湖基地建設時,“別讓華為跑了”的話題曾上了熱搜。華為是深圳納稅大戶,在深圳坂田基地的佔地面積為2460畝,而華為在東莞松山湖基地佔地面積1900畝,二者已是旗鼓相當。難怪當年華為總部所在地深圳龍崗區政府曾緊急發文:“服務華為,馬上就辦!”

華為搬遷的原因,源自深圳的高房價。任正非曾給新華社記者算過一筆賬,“要發展大工業,就要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

華為尚且如此,其他實體企業的處境可想而知。

房市火爆和迫於成本陡增的實體企業“出走”,幾天內在深圳這座城市上演。兩年前,任正非曾談及深圳未來的危機。他說:“14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匹茲堡,有鋼鐵。70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底特律,有汽車。現在,世界的中心在哪裡?不知道,會分散化,會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你的競爭力。深圳房地產太多了,沒有大塊的工業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業的發展(特點),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

同樣,虛高的虛擬經濟也會摧毀競爭力。不僅如此,還會帶來投機、浮躁的氛圍,這也是讓科技創新人士擔憂的地方。不久前,中興事件引發全民對“自主芯片產業”的大討論。但芯片行業是一個典型的短期內出不了成果、“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行業。

就像本期雜誌《重新定義AMD》中所講述的故事,這家老牌芯片企業在根據自身特長重新制定了聚焦的策略、踏踏實實研發出新技術後,才有了直面挑戰的底氣。因此,國內要想建設自主芯片產業,需要有戰略耐性,需要踏實的研發氛圍,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泡沫化。

由此看來,在“脫虛向實”過程中,經濟政策、經濟模式以及創新文化,都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重塑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