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芬蘭漁場的消亡

紐芬蘭漁場,位於紐芬蘭島沿岸,曾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由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在紐芬蘭島附近海域交匯而形成,海水擾動引起營養鹽類物質上泛,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魚類在此大量繁殖。

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秘魯漁場、北海道漁場並稱世界四大漁場,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淺水漁場之一,魚類極豐,尤以盛產鱈魚著稱,幾百年間,紐芬蘭漁場一直興盛不衰,然而如今這裡已幾乎看不見漁船,更難覓鱈魚蹤跡,紐芬蘭漁場嚴格意義上已不復存在,因為加拿大聯邦政府早已下達了永久禁漁令,當地漁業活動已萎縮到聊勝於無的慘淡局面。

紐芬蘭漁場的消亡

紐芬蘭島,由西歐航海家約翰·卡波特在1534年尋找西北航道時意外發現。異常豐富的漁業產量有著“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這裡不僅鱈魚多,且當地人煙稀少。同一時期,還有法國荷蘭的漁船來此捕魚,後來英國打敗了他們,將紐芬蘭據為己有。於是,英國人在此地瘋狂撒網,將大量鱈魚從紐芬蘭販運到歐洲各國,賺取了大量的小錢錢。

紐芬蘭漁場的消亡

紐芬蘭漁船帶來的巨大財力,使得紐芬蘭在1907年成為自治領地,並隨宗主國英國參加一戰。但殘酷的戰爭帶給紐芬蘭的是青年損失四分之一和債臺高築,但他們似乎並不在意,因為紐芬蘭漁場堪稱北大西洋取之不竭的“金礦”。但隨著美國等漁業產業的繁盛,直接帶動了全球魚肉價格的下跌,加上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更讓這個島國雪上加霜,政府瀕臨破產。在1934年紐芬蘭宣佈放棄自治,又想回昔日英國爸爸的懷抱,以換取英國每年撥付的財政援助。但英國這個大地主也沒有餘糧了,哪有精力照顧昔日不聽話的兒子,故紐芬蘭另尋靠山,在1947年加入加拿大。

涸澤而漁的悲劇

數百年來,紐芬蘭的傳統捕魚方式大多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漁船作業,捕獲量適中,且避開了魚類產卵繁殖的季節,故紐芬蘭的鱈魚長久處於繁盛稠密的狀態。但二戰後的現代化工業催生出超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輪,它們如鐵掃帚般粗暴的掃蕩著海洋資源,它們夜以繼日,不懼惡劣天氣。更有甚者,幾乎每個拖網船隊都伴隨有大型冷凍加工船,可以將捕撈的鱈魚立馬加工成凍魚等魚製品,還可在海上給拖網船提供補給和後勤服務,這樣一來,拖網船幾乎可以全天候捕撈,不懼惡劣天氣,不管大的小的,統統一網打盡。它們一小時的捕獲量遠超昔日小漁船的數月所得。

那此時的加拿大在幹什麼呢?1977年,加拿大聯邦以“保護漁業資源”為由,宣佈200海里領海權,迫使歐美漁輪退出。但對本國拖網漁船隊的濫捕聽之任之,無所顧忌的本國漁業公司裝備了大型破冰船,使用聲吶等技術追蹤鱈魚群,這樣一來,鱈魚即便躲進冰層也難逃毒手。

紐芬蘭漁場的消亡

到了1992年,鱈魚數量已減少到20年前的2%,加拿大漁業部門才發佈紐芬蘭漁場禁漁令,即永久性禁止拖網漁船在紐芬蘭漁場的作業。此舉令近4萬紐芬蘭漁民失業,該省經濟更遭到傷筋動骨的打擊,至今也未恢復元氣。島上人口本就不多,無以謀生的情況下更在10年間流失10%,造成嚴重社會問題,許多家庭破裂,島上不少村鎮萎縮甚至被放棄,令聯邦政府不得不每年投入4億加元進行補償。

長期掠奪性的、無節制的濫捕對鱈魚等海洋生物來說是毀滅性的。2003年,禁漁令發佈11年後的調查發現,鱈魚資源在紐芬蘭海域幾乎沒有什麼恢復。今年,禁漁令已實施了二十多年了,有規模的魚汛仍不見蹤跡。曾今的世界第一大漁場,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是因為有紐芬蘭漁場的慘痛教訓,我們國家才格外重視保護漁業資源,每年差不多都有半年的禁漁期。只有合理捕撈,才能讓我們世世代代享受海洋的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