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聚焦〡院士专家青岛行,不“虚”此行

青岛日报聚焦〡院士专家青岛行,不“虚”此行

2019年10月28日 青岛日报4版截图

对前期收集到的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20余项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院士专家青岛行,不“虚”此行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青岛行活动中,作为分子细胞科学领域卓有成效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第一次以工作的身份来青,并与青岛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进行了实质性对接。

此行青岛,除王恩多院士外,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以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王宇、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冉千平、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信、湖南农业大学博士谢春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夏建军、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程师吴兴利等专家学者。

青岛日报聚焦〡院士专家青岛行,不“虚”此行

■王宇(左二)在企业对接考察。

江亿、陈维江、冉千平等专家学者在此次青岛行举办之前,就已被我市的引才、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所吸引,与相关企业有了合作。这从他们的行程中可见一二:江亿院士对青岛能源集团的一些技术问题充满兴趣,在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主动调整行程,在活动尚未开始的10月20日,就提前抵青进行对接考察;冉千平博士参加完集体活动后,在10月23日即被城阳区青岛磊鑫集团接走,就前期合作和项目的深化拓展做深度探讨……

坚持“需求导向”,把院士专家引进来

此次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青岛行,紧扣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题,聚焦转型发展、开展咨询服务。为确保让院士专家们来青后能更好地“把脉会诊、开方抓药”,或能以直接创业、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成果在青岛落地转化,我市从8月份即开始征集全市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科创园区服务需求,按照“急需紧缺、务实见效”的原则,选定19名院士作为定向邀请人选,经中组部协调联系,最终确定4名院士及3名院士团队核心成员赴青,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这些院士专家针对前期收集到的20余项需求提供了精准服务。

10月23日,院士专家青岛行活动首日,院士专家的主要行程是参观青岛国际院士港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

“你的成果主要在哪些医院有应用?”“我看一下这个分子式。”“你觉得纳米纤维技术在民用领域的难点在哪?”……在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专家们对西拉姆院士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新材料产品以及陈璞院士小核酸抗肿瘤新药研发等项目进行了深入了解,不时与项目、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已经75岁的王恩多院士,在参观陈璞院士的项目时,对着项目宣传易拉宝,盯着宣传册下方的胃泌素17分子式看了很久,还频频就研发细节与技术负责人进行交流。

青岛日报聚焦〡院士专家青岛行,不“虚”此行

■王恩多院士(右二)在企业参观考察。

10月24日,在崂山区参观完院士智谷青岛百奥安泰生物科技公司、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后,王恩多院士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向我市的一些生物医药企业详细介绍了目前她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并与企业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企业提出的需求提供了一些新靶点的药物研发成果以及更多药物研发前沿信息,以使企业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生物制药。

立足自身专业领域,对企业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提供技术咨询、讲解技术路线已经成了来青院士专家的首要任务。

青岛日报聚焦〡院士专家青岛行,不“虚”此行

■王华明(右一)就技术问题与企业负责人沟通。

在青岛前哨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王华明院士与企业就增材制造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举行了技术座谈。对企业提出的孔隙率、疲劳强度等问题,王华明院士结合当前增材制造业的普遍性难点,从尺寸、材料、工艺三个方面提出了如加大纵向开发以增强精确度、增加预热以降低应力、增加多激光头以提高效率等多个意见建议,并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论证。针对企业关心的关键金属构建增材制造技术,王华明院士举办了专题授课,为公司未来研发方向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在青岛磊鑫集团,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国涛,青岛理工大学学科办主任金祖权陪同此次来青的冉升平教授一同调研,就专业问题切磋交流。就建筑废弃物资源深度加工和全面综合利用,专家们为公司提供了最前沿的行业和技术讲解,并在集团实验室就新型混凝土技术和制品、新型建材产品等方面进行了现场教学。

“既要请进来,更要落下来”

“既要请进来,更要落下来”,是我市承办此次活动的一个思路。借院士专家来青的机会,积极与他们探讨合作可能性,依托院士专家拓展人脉、转型升级。

得益于此次对接考察,青岛磊鑫集团与东南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共同组建研发合作平台,并挂牌成立东南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将每年不定期派遣院士、专家教授等科研人员到青岛磊鑫集团开展科研实验工作,在混凝土相关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中国工程院江亿院士分别与市住建局、青岛能源集团达成合作共识,将在水热同送项目和“利用大温差余热技术路线实现华电余热对市区燃煤锅炉替代”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已开始着手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技术专家就水热同送项目开展专题调研;

中国科学院王恩多院士与青岛百奥安泰生物科技公司就小RNA技术延伸方面达成一致,拟在开发动物疾病诊疗和免疫的激活等方面进行探讨合作;

陈维江院士在青岛汉缆集团的《对汉缆电缆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结合当前的局势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制造企业需要改造升级。作为与汉缆集团合作多年的专家,陈维江在现场再次表态:将继续全力支持《实施方案》的推广,并将配合企业在转型升级上持续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

很多企业对记者表示,这次活动搭建起了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新旧动能转换的平台,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研发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10月23日至25日期间,这些院士专家采取集中考察和分组对接方式,共考察对接科创园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20余家,开展现场技术指导30余次,举办技术讲座3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5项。

“为更好地服务人才,目前青岛已经成立了青岛市人才创新创业生态联盟,按照让人才创新创业‘有政策助力、有平台支撑、有资本支持、有服务保障’的思路,为来青人才提供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全方位提升城市人才环境‘软实力’。借助这次院士专家青岛行活动,也再次丰富了青岛的人才生态圈,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拓展与各位院士专家的联系,在抓好拟合作项目落地的同时,寻求更多企业项目、创造更多合作机遇,不断巩固扩大此次院士专家咨询活动成果。”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