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為何只有三人是無爭議的入選?

馮潘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春秋五霸一直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因為記載於正史,這種說法相對流傳較廣。而第二種就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

這種說法同樣流傳較廣。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這裡面只有齊桓、晉文、楚莊是毫無爭議入選。

而其他四位,或多或少都有爭議,主要是因為他們統治期間還是功業和實力不足造成的。我們可以從他他們幾位生平來分析!


宋襄公

沒錯,他就是假仁義,被楚成王大敗於泓水那一位,而他之所以能入選爭議霸主,只是因為他是祭祀殷商宗廟,在當時爵位最高,實力完全稱不上,別說比齊晉楚這樣的大國,就是鄭國 在春秋時期他都比不了!


秦穆公

秦穆公其實來說在這四位霸主裡爭議最小的,因為他在位時期,東有齊桓公、晉文公;南有楚成王,只是光芒被他們掩蓋了而已。實際上他為秦國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更與晉國結成秦晉之好,雖然一直被晉國壓制在倄山以西,但秦國在他時期名顯壯大是不爭的事實!

而他之所以入選霸主還是有爭議,只因為稱霸的西戎,而不是中原!


吳王夫差

吳國在春秋前中期一直是小國,而春秋後期因為晉國的幫助,要求他牽制楚國而崛起,最輝煌的是在夫差父親吳王闔閭時期千里奔襲,五戰破郢,攻破了楚國建都數百年的國都,創造了小國幾乎滅亡大國的神話,而吳國到了夫差時期更顯強盛,幾乎滅越,敗齊,還和晉國爭當霸主,其雖然取得了黃池會盟的勝利,但是沒過就被吳國打下了國都姑蘇,吳國也在不久後滅亡,夫差也以自刎告終!


越王勾踐

他幾乎是這幾位裡面除宋襄公之外,爭議最大的霸主,因為他滅吳是公元473年,當時幾乎已經接近於戰國時代,而且勾踐嫉妒賢才,幫助他復國滅吳的兩個最大功臣:范蠡隱退,文種被殺!

將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演繹得淋漓盡致!也因此勾踐之後,越國迅速衰落,最終被楚所滅!


所以綜上所述,兩個版本的春秋五霸,除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之外,要麼如宋襄公這種名不副實,要麼如勾踐這種狡兔死走狗烹,還有吳王夫差和秦穆公雖然也為一代雄霸,因為條件時勢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和前面三位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爭議在所難免!


日月千年依舊


春秋五霸沒有爭議的人選,其實只有兩個,不是三個。

春秋五霸根據各種說法,大致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鄭莊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如果再加上民間傳說,入選的人物還要多。

沒有任何爭議的兩個,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

一是在各種說法當中,都有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就可以當做毫無爭議的一種外在表現吧!

二是戰國以來很多君主都以齊桓公晉文公作為榜樣。孟子拜見齊宣王時,齊宣王便問“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大多數想有所做為的君主,都是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到像齊桓公和晉文公的規模。久而久之,齊桓公和晉文公便成了霸主的典範。

三是後世儒家主流觀念刻意強調的“桓文之事”。《後漢書·皇甫嵩傳》裡有“上顯忠義,下除兇害,此桓文之事也!”這就是後世儒家的論調。刻意強調“桓文之事”,也就是告誡那些權臣、割據,權力再大,也要尊王忠君。

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之外,就數秦穆公和楚莊王入選次數最多。很多說法裡秦穆公和楚莊王都同時存在。很難說這第三個人是誰!

很多時候一個排名,是為了迎合當時形勢的需要,更多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

和齊桓公、晉文公相比,秦穆公和楚莊王自然就要差了那麼一點。尤其是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點和第三點。

秦穆公相較於齊桓公、晉文公對中原的影響上,便顯得“偏霸”了一點。楚國在當時還沒有融入周朝的文化圈裡,在眾多的諸侯國眼中,楚國還是蠻夷之地。春秋五霸中,那麼多的公公當中,矗立著一個楚莊王。我們還是稱公的時候,他居然稱王了,心理上還是難以接受。

其他的人選只是一個說法而已,畢竟他們也曾產生過影響力。

鄭莊公第一個挑戰了周天子的權威,雖然稱霸一時,但是很快國力衰微。這兩點便不為後世儒家樂道。

宋襄公因為在戰爭中講究“仁義”,在後世成為了調侃的對象!

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由於地理位置還是在蠻夷之地,比當時的秦國尚有不及。要不是那麼曇花一現的產生一次影響,根本就不在入選之列。

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由於都是晉國的君主,況且都是在晉文公之後,所以很不幸的就被排除在外。總不能名額全由晉國霸佔了吧!儒家一直牴觸“霸道”,宣揚“霸道不長久”的理念。晉國施行霸道居然能夠這麼久,那儒家還怎麼繼續推廣他的“王道”?

基於個人的觀點,贊同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這個說法。

齊桓公和晉文公不再做解釋。秦穆公雖然是偏霸,但是對於後世影響極大,秦國從秦穆公開始一直都不偏,始終對中原有著影響力。楚莊王之後,楚文化漸漸融入了周朝的文化圈。鄭莊公開啟了稱霸的先河。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我國對先秦時期攪動風雲的人物或國家的統稱,不同的是五霸指的是五位君主,而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相較於毫無爭議的戰國七雄,春秋五霸的說法就有些多了。從古至今,“春秋五霸”至少出現過七種說法,分別記載於《史記索隱》、《荀子·王霸》、《白虎通·號篇》、《四子講德論》、《漢書·諸王侯表序》、《鮚崎亭集外編》、《辭通》等古籍中,出現過的五霸人選高達十二人。目前“春秋五霸”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說法出自《史記索隱》和《荀子·王霸》,分別是: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個版本,而這兩個版本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是毫無爭議入選的。

我們就以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來討論,為什麼只有他們三人能夠毫無爭議入選五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三人成就的霸業是任何人都難以忽視的。首先看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也是春秋首霸。他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相,實施了改革,大大增強了齊國的國家實力。不僅如此,他還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夷狄,南御楚國,不僅擴展了齊國的國土,還博得了大義名分。之後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尊他為盟主,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史記》評價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以說齊桓公不僅功績過硬,而且拉開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序幕,稱其為春秋五霸絕對沒有過譽。<strong>

再看看第二位晉文公,晉文公重耳是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登基之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最終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才回到晉國,在外流亡期間,磨礪了他的意志。晉文公在位期間,重用狐偃、趙衰先軫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很快就使得晉國實力大增,之後他率領晉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還為周天子平定了子帶之亂,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晉文公在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主動退避三舍,最終大敗楚軍,大大打擊了楚國北上的勢頭。戰後,晉文公請來周襄王,召集諸侯舉行了踐土會盟,周襄王封其為“侯伯”,意為諸侯之長,允許他自由征伐,晉文公正式成為春秋以來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的功績也是極其彪悍,可以說任何一種春秋五霸的名單,都不可能忽略他。<strong>

我們再看看第三位楚莊王,楚莊王是憑什麼功績才登上這份榜單的?楚莊王繼位之時還不到二十歲,當時的楚國內部矛盾重重,而且北上爭霸之路坎坷,齊桓公在世時被齊國壓制,齊桓公死後又被晉文公帶領的晉國壓制,楚莊王可謂是一上手就接了個爛攤子。楚莊王即位後,為了解決複雜的國內問題採取了以靜觀動的對策,整整三年都表現出一副沉溺於聲色犬馬的樣子迷惑國內的反對勢力,暗中卻在觀察局勢,培養自己的勢力。半年之後,楚莊王羽翼豐滿,重歸朝政,肅清了朝堂的反對勢力。穩定國內後,楚莊王在國內大力推行華夏文明,之前楚國一直被中原諸侯排斥於文明之外,而楚莊王即位後,改變了這種狀況。之後楚莊王率軍北上與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爭霸,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使得中原諸侯背晉附楚,結束了晉國的霸業,楚莊王成為了新的霸主,在爭霸期間楚莊王還詢問周王九鼎的大小、重量,九鼎代表著天下九州,是周王室的象徵,楚莊王的詢問表示了奪取天下的野心。<strong>

這三位霸主,都有實打實的功績支撐,而且他們的霸業都在中原地區得到了廣大諸侯的認可。相較於他們三人,秦穆公在位期間一直被晉國壓制,崤之戰和彭衙之戰兩次和晉國交戰都是全軍覆沒,難以成為公認的霸主;而宋襄公則完全沒成就霸業,屢戰屢敗,只靠所謂仁義才博得霸主之位;至於越王夫差、吳王闔閭二人,則由於地理位置較為荒遠,並非當時的華夏之地所在,所以也容易被榜單所排斥。這就是為何齊桓公、晉靈公、楚莊王能成為公認霸主的原因。


鄧海春


”春秋五霸”說法不一,究竟是哪些人呢,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如下

一、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 ——《史記》

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鄭莊公 ——《辭通》

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越王句踐 ——《四子講德論》

四、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吳王闔閭 ——《白虎通》

五、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吳王夫差 ——《漢書注》

六、齊桓公、晉文公、鄭莊公、秦穆公、宋襄公 ——《論語別裁》

七、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荀子》

八、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 ——《鮚崎亭集外編》

我們做下統計:齊桓公(8)、晉文公(8)、楚莊王(6)、秦穆公(6)、宋襄公(3)越王勾踐(2)、鄭莊公(2)、吳王闔閭 (1)、吳王夫差(1)、晉襄公(1)、晉景公(1)、晉悼公(1)。

從上面統計來看,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任何爭議的,這兩位也獲得了周天子的賜命。我們下面對排在前五位的做下簡要分析

一、齊桓公:

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 , 糾合諸侯二十六次, 吞併三十餘國。 故《孟子· 告子下》曰: “ 五霸桓公最盛” 。 齊桓公 “九合諸侯 , 一 匡天下 ” , 是 名符 其 實的 霸 主。


二、晉文公:

出兵平息 了周室王子帶的 叛亂, 護送襄 王回國 , 在諸侯中取得 了威望 . 率晉、秦、齊、 宋四國聯軍與楚成王率領 的 楚、 陳、 蔡三國聯 軍 戰 於衛地城濮,晉文公採取避其鋒芒, “ 退避三合” 的策略, 大敗楚軍。 戰 後, 晉文公同齊、 魯、 末、 蔡、 衛、 鄭、 首等國之君盟於踐土 (今河南鄭州市北 ) , 周 也派代表參加 “ 策命晉侯為侯伯” , 且授於晉侯 “ 以 綏 四 國, 糾狄王願” 的大權。還規定 “ 皆獎 王 室 , 無 相 害 也 !”,晉文公成了稱霸中原的赫赫霸主。

三、楚莊王:

楚國並沒有因為城淮戰敗而放棄稱霸中原的 野心。 楚 莊 王 在孫叔敖的輔住下 , 興 修 水 利 , 發 展 生 產 , 改 革 內 政 , 訓 練 軍 隊 , 使 楚 國 強 盛 起 來 。 前 6 06 年 , 楚 莊 王 率軍至洛邑郊外, 伏馬黃河。 周定王被迫派人前去慰勞歡迎. 而楚莊王竟向使者 “ 問鼎 小大輕重” , 大有取而代周之勢。 後來 , 楚又滅舒、 伐陳 、 圍鄭 , 迫使中原一些小 國附 之, 前597年, 晉楚城璞戰後的又一次大戰一邲之戰爆發, 晉師大敗。 前549 年, 楚又 圍 宋 , 宋 告 急 於 晉 , 而 晉 卻 畏 楚 不 敢 出 兵 。 從 此 , 中原 諸 侯 背 晉 向 楚 , 晉 國 的 威 望 急 劇 下降, 楚莊王成了實際上的霸主。 前546年, 宋國的向戍約合晉、 楚等十幾個侯國 在 末 都 商丘召開休 戰盟會 , 實質上 是楚晉平 分霸權 , 楚莊王 當 上了正 式 霸主` ’


以上三人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人選。我們看下其他人

四、秦穆公

秦國本來是決西西部的一個小國 ,但在秦穆公時, 確實發展很快, 成為西方大國,常常虎視中原。前65 1年, 晉獻公死,諸子爭位, 晉國混亂。穆公以晉忘恩負義為藉口, 趁機於前654 年伐晉,大破晉師於韓原 (今山西河津),生俘惠公, 大有稱霸之勢,但地處落後的西垂,未曾會盟諸侯, 就被晉文公奪去了霸主地位。晉文公死 後 , 秦 穆 公 又 想 稱 霸 中原 , 便 偷 襲 鄭 國 , 被 鄭 人 識 破 , 只 好 滅 滑 而 去 。 軍 至 崤山( 今河南陝縣一帶 ) , 遭到晉軍伏擊 , 全軍覆沒。 秦穆公的稱霸行動又告慘敗. 此後秦、 晉仍頻繁交戰, 而秦多敗。 雖有幾次勝利` 但秦處戎狄之地, “ 雜戎狄之俗, ...... 小 國 避 遠 , 諸 夏 濱 之 , 比 於 戎 狄 。 ” 這 說 明 秦 的 經 濟 、 文化 都 較 落 舌 , !諸 侯 鄙 視 , 多 不願與其為盟: 更況秦之國力終不如晉, 向東發展, 實在困難。 《新序 》在談到戰國秦孝公兼併諸侯時說: “ 天下無桓、 文之君 , 故秦得以兼諸侯。 ” 就說明了春秋時的晉國確實強於秦, 使秦不能東進一步兼諸侯做霸主。 只好向西發展, 征服鄰近 的戎人,“ 益國十二 , 開地千里 , 遂霸西戎。 ” 可見 , 秦 國只 是依據山河之險二等強國, 決不能同稱霸中原的齊桓、 晉文相提並論。 所以《左傳》說: 主也宜 哉! ” 更加明顯地說明了秦穆公根 本沒有做過盟主 。

五、宋襄公

宋襄公圖霸 , 但未成功 。 前 643 年 , 齊 桓 公 死 後 , 宋 襄 公 滋 生 了 繼齊桓公霸業之念。 為了在諸侯中樹立威信, 他親率大軍護送齊太子昭(齊孝公)回國即位。前641年 , 宋襄 公 約 會 了 曹 、 擲 、 滕 、 都等 國在 曹 國南 部舉 行會 盟 。 結果 , 有 的 遲到 ,有的未去 。 曹 南 之 盟 告 吹 。 前 6 39 年 春 , 宋 襄 公 又 約 會 楚 、 齊 二 國 在 齊 國 的 鹿 上 ( 今 山 東 菏 澤 東北)舉行會盟, “ 以求諸侯於楚” , 楚人假許。 會上還決定於本年秋天在盂地 (今 河南維縣西北. 宋地 ) 召開諸侯盟會、 使楚奉宋為盟主. 盟會 開始後, 楚成王臨時變 卦, 要自為盟主, 且 “ 執辱宋公” , 宋襄公倡導的鹿上之盟又告吹。 一次次的失敗 , 並沒有使這位驕傲自矜的君主清醒過來 , 他的稱霸慾望也並未因 此 而罷休。 前6 38年, 宋首先伐鄭, 楚又救鄭, 宋楚 “ 亂之戰” 爆發。 愚蠢而狂妄的宋襄公, 以 “ 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來指揮戰爭, 對待敵人 “ 不重傷” , “ 不禽二毛” , “ 不鼓不成列” 致使 多 次 有 利 戰 機 貽 誤 , 終 為 楚 所 敗 。 不 度 德 量 力 的 宋 襄 公 , 不 但 霸 業 注未 成 , 反 而 傷 股 而死 , 傳 為幹 古 笑柄 。

結語:霸主是諸侯的老大哥,它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 在諸侯中兵力最強, 能召集和主持諸侯盟 會 ;

第二 , 遵從禮儀 , 尊敬周王 , 得到周天子的賜 命

齊桓公和晉文公完全符合這兩點,楚莊王沒有第二點,但事實上成為了問鼎中原的霸主。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作為春秋五霸是沒有異議的,其他人都有些爭議。


長門文軒


春秋五霸到底是那五個,歷史上也是各有說法,又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也有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還有很多的說法,不過其中齊桓公和晉文公是確定人員,其他的人員中基本都有爭議。

故而春秋五霸只有齊桓公和晉文公是沒有爭議,其它人員都有爭議,主要的原因是在齊桓公和晉文公會盟之後,春秋就進入到一個長期的爭霸過程,其中中原地帶以晉國和楚國的爭霸時間最為長久,可以說他們兩國的爭霸是春秋中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之路,也就造成諸侯國會盟不能形成齊桓公、晉文公會盟的那種盛世,也就不能成為諸侯之長,不能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所以不能作為全國意義上的霸主,只能稱之為一方霸主。

稱霸一方的霸主在影響力和號召力方面自然都不及齊桓公、晉文公這種盟主意義上的霸主,而各區的霸主比較多。秦、楚兩國地處邊緣,可秦穆公和楚莊王不論才幹、功績都十分顯著,無法埋沒,他們都稱霸一方;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失為一時之雄,也都是稱霸一方。所以這麼多地方霸主的產生,就使得春秋五霸的說法不一。

整個春秋時期基本都是姬姓晉國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晉國在整個春秋歷史上維持了百年之久的霸業。這段時間晉國基本享有領導諸侯之權,尤其是晉文公玄孫晉悼公政治韜略過於出眾,才能、成就、品行都首屈一指,算是晉國霸業的最高巔峰。所以在春秋時期,論實際的統治力,地方霸主的實力很多不足以抗衡晉國,實際霸主應該對晉國。

春秋到了中期之後,諸侯國的形式已經發生改變,霸主之爭已經邊城大國之間的爭鬥,而沒有一方能完全以實力碾壓另外一方,所以沒有出現能領到全國的霸主,也就使得霸主的說法非常多。而到了春秋中後期,霸主其實上已經失去了意義,更多的是大國攻伐的戰爭,為戰國做好鋪墊。


帝國烽火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存在,他們統治了春秋戰國歷史時期500年的歷史。他們是賢能的代表,勵精圖治成就了一番偉業。

我們在學習春秋時期歷史的時候就知道“春秋五霸”這個概念,但是關於“春秋五霸”卻存在著兩種爭議。

一是、《春秋索隱》中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五人。

二是、《荀子.王霸》中認為“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人。

其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位霸主的地位是公認的,而在秦穆公、宋襄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四人當中誰是霸主存在著爭議?

齊桓公  

任用管仲為相,促進國家的統一,“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為霸主。齊桓公採用管仲的意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義下,團結其他諸侯,抗擊威脅中原的周邊少數民族,出兵阻擋北上的南方強國楚國,很快便在諸侯國中樹立了威信。後來,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死後,齊國出現內亂,力量削弱。楚國乘機發展勢力,先後滅了它北邊的幾個小國,重新把矛頭指向中原。

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為號召,企圖充當中原的霸主。但無論從國力和業績看,宋襄公都夠不上稱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兩國的軍隊在泓水相遇,宋軍大敗,連宋襄公都被射傷了腿,不久死去。

晉文公 

楚國稱霸中原時,西部的晉國發展了起來。晉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穆公  

晉國稱霸的時候,西部的秦國也強大起來。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便向西吞併十幾個小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   

 

楚莊王  

楚莊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 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兩國開始發展。

公元前506年 ,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攻進楚都郢。公元前496年又揮師南下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大敗越國,越王勾踐求和,送給吳王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吳王夫差牽馬。吳王乘勝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主。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終於在公元前473年 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于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可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作為五霸之三是沒有異議的,其他四人中樓主覺得秦穆公、越王勾踐實力稍微更加強大。


甜橙加油站


古來各種文獻資料對春秋五霸的介紹有好多種說法,但是縱觀各種說法發現互有出入的各有不同,然而互相相同的一般都是齊桓公,晉文公兩位。什麼是霸主呢?春秋五霸的霸的定義和我們現在認為的霸主可能不大相同。


霸者,長也。言為諸侯之長。——《孟子.離婁丁音》

霸,假借為伯。指古代諸侯聯盟的盟主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白虎通》

後世對春秋五霸的定義主要就是“尊王

攘夷”。簡單來說,周王室好比一個家庭的老父親年邁體衰,無法承擔維護這個大家庭的重任時,家裡的老大就要站出來,當然這個老大主要靠經濟實力和夠硬的拳頭,舉行個會盟測試一下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大家尊重這個沒多大實力的老爹周王室,共同發展,期間如果哪個小弟不孝或者不聽話犯錯誤,大哥就要帶領眾弟兄去教訓他,讓他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這就是“尊王”。“攘夷”就是自家小弟受到外敵欺負時負責給擺平。

也就是說一般認為起碼能做到尊王和攘夷這兩點的才能稱之為春秋霸主。所以歷代對五霸的說法不一,有的認為秦穆公沒做到攘夷,還有學者認為秦人本身就屬於“夷”,有的認為楚莊王“問鼎”已經失掉了尊王的德行,所以都不能成為真正的霸主。如果但但拳頭夠硬就能稱之為霸主的話我認為春秋第一個霸主非鄭莊公莫屬,可惜他也是同理因為目無周王室,數次憑藉強大的武力強行收割周王幾的麥子,違背道義箭射周天子。

所以歷代對春秋五霸無可非議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兩位。其餘的都是各有說法!

個人拙見,望廣大歷史愛好者指正!謝謝大家!


岳家山人說春秋


春秋五霸之所以會有爭議,是因為混淆了兩個概念,就是霸主和盟主沒分清楚。弄清楚了這兩個名稱的不同之處,那爭議就解決個八九不離十了。春秋時期,有霸主還有盟主,霸主跟盟主不盡相同,盟主比霸主高一個級別。霸主跟霸主也不一樣,有地區霸主,有天下霸主。

齊桓公是最大的霸主,稱霸天下,周朝故地他基本上都管到了,被譽為“一匡天下”,也就是統一併匡正天下。齊桓公在位的時候,與首相管仲北伐山戎,利拘吳越,西涉流沙,南服荊楚,功業盛極一時。他同時還是盟主,曾九次會盟天下諸侯,諸侯都聽他號令。

其次是晉文公,晉文公打敗秦國和楚國之後,稱霸諸夏,中原諸夏都尊他為盟主。晉文公在霸主的級別上,比齊桓公低一個層次,因為晉文公沒有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沒有威懾遠夷,山戎不服他,西戎也不服他。作為盟主,比齊桓公也低一個級別,因為齊桓公的會盟,幾乎所有的諸侯國都參與了,雖然有的沒有九次都參與,但多少的都會參與上幾次。而晉文公的會盟,有的諸侯國是不參與的,例如楚國、秦國。雖然晉國打敗了他們,但並沒有打服他們,反而打成了仇敵之國,這兩國隨時都在準備復仇。

秦穆公霸西戎也是很有名氣的。他稱霸一方,顯赫一時,是地區性霸主的傑出代表。左傳將他列為五霸之一,對他開疆西陲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秦穆公不是盟主,他沒有召開過諸侯大會,沒有號令過中原諸夏。

楚莊王打敗晉國後,一戰成名,威懾諸夏,稱霸中原,成為顯赫一時的大霸主。後來也進行了會盟,成為盟主。但是他的會盟,規模不大,因為很多諸侯還是不服他。他也沒尊王攘夷的意思,不但不尊周王,反而還到洛陽耀武揚威,製造出了“問鼎事件”,被周朝大臣批評了一頓後,愧疚離去。作為盟主,卻不尊王攘夷,這引起了很多諸侯的反感,讓很多諸侯看輕了他。

鄭莊公是很少被提起的,可能是因為年代太久遠,活動於公元前8世紀,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品行存在嚴重的問題。其實他是左傳中的首位霸主,是第一個開啟春秋霸業的人。鄭莊公在東周初年,就稱霸一方,中原很多諸侯都怕他,而且連周天子都怕他。如果他能尊重周天子一下,那他的霸業會做的更大,有可能升級為盟主,但是可惜他沒有管仲那樣的戰略眼光,只知道耀武揚威,唯我獨尊。不管怎樣,鄭莊公曾稱霸一方是事實,確實是春秋時期的一位霸主。但是盟主跟他不沾邊。

在《左傳》裡面,楚莊王去世後,就出現了五霸的說法,也就是說楚莊王是五霸最後的一位。左傳沒有在那句話裡將五霸明確地列出來,但是綜合前後文可以發現,左傳所謂的五霸,是指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

《國語》裡面提到的霸主有夫差和勾踐。他們兩個確實也是霸主,而且也都是盟主。夫差只當了一天的盟主,但一天的盟主那也是盟主,在那一天也是號令過諸侯的,也是率諸侯致貢於周的。勾踐的稱霸會盟,是以夫差為基礎的,敢在吳國鼎盛的時候襲擊吳國首都,這讓中原諸國都聞風而生畏懼。當然了,這也是孔丘、子貢師徒二人鼓動的結果。

《荀子》將闔閭列入了五霸,把夫差去掉,這也無關緊要。闔閭打敗楚國,稱霸南方,確實是霸主。夫差的霸業,是對闔閭霸業的延續,父子倆,把誰列入都一樣。但是闔閭不是盟主,沒有達到那個級別。

春秋時期霸主很多,要選出最傑出的五位,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選擇。但是有名的盟主不多,只有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春秋時期,晉國斷斷續續前後有百年的霸業,僅晉國的盟主就有好幾位,只是都活在晉文公的樹蔭之下,名氣不是太大。夫差雖然有點功敗垂成的味道,挺遺憾的,但是夫差的名氣可是享譽中外的。宋朝時,有的文人根據古史的一些記載,提出了一個觀點,認為日本的王室貴族就是夫差的後人,這個觀點得到了當時日本人的贊同。所以後來日本與宋的關係越來越好,因為他們認為江浙一帶是他們的故土,元滅宋的消息傳到日本後,日本舉國哀悼,悲痛不已。


秦客逸民


方圓論壇觀點

所謂的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期諸多諸侯國通過打仗獲得“挾周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地位。而霸主國實際上就屬於諸侯國之中最強大的一個。一旦有諸侯國稱霸之後其他的諸侯國都必須服從霸主國都命令。而周天子對於霸主國也沒有絲毫的辦法。反而還得受制於霸主國,形成了霸主國挾持周天子號令天下的局面。而春秋時期的霸主國的爭霸方式,在本質上就是為了之後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吞併從而進入戰國時期。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幾個國家一直以來都是眾說紛紜。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經說法就是《史記索隱》和《荀子.王霸》中關於春秋五霸的記載。《史記索隱》記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為五霸!而《荀子.王霸》記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為五霸。通過以上兩個最權威的史書記載,齊恆公、晉文公、楚莊王這是毫無爭議的春秋時期霸主國。而秦穆公、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都屬於地區性質的霸主國。並沒有稱霸整個天下或者被天下人認可。而宋襄公的霸主國身份我一直都很懷疑是怎麼來的。宋國在春秋時期雖然也是一個強國 但宋國絕對是沒有實力稱霸的。




因為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都是屬於恩威並施並且其霸主之位還受到了整個中原地區國家的認同。而秦穆公只是稱霸了西戎地區,而吳王闔閭以及越王勾踐也都是稱霸南方之地。在古代認為中原才是根本之地。所以只有稱霸中原的齊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被認為是毫無爭議的霸主。就說齊恆公吧。滅過譚國,遂國等國家,同時也救過燕國,宋國這些國家。而且在中原國家受到異族侵略的時候齊國身為大國首先站出來開始攻打這些入侵的異族國家。當時北方異族被齊國打的狼狽鼠竄。而楚國在當時也被稱為南蠻子。所以楚國也被齊國打的夠嗆。齊國就這一樣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使得整個中原國家都願意服從追隨齊國。



而晉文公是齊恆公之後的春秋第二位霸主。首先晉文公很懂的借勢,在齊國都是霸主國位置後,晉文公就立志想要稱霸春秋。所以晉文公繼位後除了壯大晉國之外還一直想要加強晉國的影響力。首先晉文公聯合了秦國和齊國先後把曹國和衛國打的找不著北救了宋國。這就使得天下人認為晉國能靠的住。之後周王室發生了庶出子想要篡位的子帶之亂的事件後,晉文公又馬上派兵支援周王室。這下子又使得周王室對晉文公好感度飆升。現在實力和名氣都有了,該欺負一下異族了。這個時候楚國再次倒黴了。又被晉國給教育了一頓損失慘重。在擊敗楚國後晉文公開始會盟稱霸成為了第二位霸主。




楚莊王是晉文公之後的第三位霸主。楚國和晉國可以說是世仇了。一直以來楚國和晉國都是戰爭不斷。但一直以來晉國都是壓著楚國一頭。楚莊王十七年,楚國軍隊在邲之戰中大敗晉國。晉國由此開始聲威日漸低迷,其他小諸侯國也不再跟隨晉國了。這個時候晉國霸主之位丟失。楚莊王擊敗晉國後升為一時無兩。所以楚莊王趁熱打鐵想要一舉奠定自己的霸主地位。實際上楚國在擊敗最強大晉國後就已經是無冕之王了。之後的征戰不過是又加了一個砝碼而已。之後在擊敗宋國後楚國在中原稱霸。成為了春秋第三霸主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春秋五霸,說的是在春秋時期出現的五位君主,之所以稱之為霸,說明他們在春秋時期的統治還是比較厲害的,那麼是那五位進入“春秋五霸”在之列?目前已知的說法大概有7種,對比後有兩位是無可爭議的進入五霸之列,他們是齊桓公、晉文公,而秦穆公、楚莊王均有5次提及,至於五霸的最後一個席位,那人選就比較多了,宋襄公、鄭莊公、越王勾踐、吳王夫差、晉景公、晉悼公、吳王闔閭都有入圍記錄,那麼就應題主的問題,來分析這無可爭議的三霸他們都是誰?為什麼無可爭議?筆者以為有以下三位。

齊桓公—尊王攘夷

對比眾多的版本,發現齊桓公都是毫無爭議的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在得到管仲之後,打出了當時社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口號——尊王攘夷,什麼意思呢,就是尊崇周王室為正統,以討伐周邊的戎狄為己任。會盟是以周天子的命令發佈出去,遂國沒有參加會盟,齊國便以不尊王命滅掉了遂國,還有譚國,當然了齊桓公不會僅僅以武力讓他人屈服,還會有協調幫助的能力與德行,例如衛國,邢國,魯國等都受到戎狄的侵略,他就幫他們打擊戎狄的來犯,幫其國家重建。正是這樣的舉動,讓諸侯國對他的態度從抗拒變為了服從,他能成為五霸之首似乎也沒什麼不對了。

晉文公—會盟天下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22任君主,流亡在外十九年,後回國登基,他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重耳流亡過程中輾轉八個諸侯國,受到過禮遇,也受到了冷眼和侮辱,最後一站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勉勵重耳稱霸諸侯,終於在六十二歲即位之後發奮圖強,勵精圖治,晉國很快就強盛起來。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參加會盟的有晉、魯、齊、宋、蔡、鄭、等國,晉被推為盟主。這也是晉文公霸業的代表事件。其實重耳之所以久久未登位,不是他沒有機會,而是身體生理畸形,筆者認為這可能是他抗拒的原因之一。

《左傳》:“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史記》:“ 共公十六年,初,晉公子重耳其亡過曹,曹君無禮,欲觀其駢脅。”

那後來又怎麼會改變呢?正是多年的流浪經歷,看過太多的禮遇與白眼,讓他知道強國才有話語權,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秦穆公—獨霸西戎

秦穆公,是秦宣公、秦成公之弟,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先後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上面提及的幫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義渠和大荔,他們都是遊牧出身,常常來個突襲,掠奪一番後就迅速撤離,雖然規模不大,都是常常這兩個字,也給了秦人無盡的困擾,秦穆公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遞進式征服,漸漸地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被秦穆公滅掉的有十多個。秦穆公四處搜求人才,百里奚,蹇叔,公孫支等,秦國開始兵強馬壯,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