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鄉幾十年來的故事 以前柿子是寶貝 現在有時爛在樹上


我的故鄉山西省運城市素有柿鄉之稱,每到秋天漫山遍野柿樹上掛滿了晶瑩剔透像一盞盞小紅燈籠似的柿子,在綠葉的映襯下分外妖嬈。摘個軟柿子破皮後將瓤和汁液吸入嘴中,甜絲絲地沁人心扉。60年代,在那個食品匱乏的時候,它更是多少人的美味,記得當時秋天上學時我常帶點暖熟的硬柿子,課間餓了既充飢又解渴, 其滋味永遠難忘,所以80年代初我拿起相機後不由地就拍開了和柿子相關的圖片。 圖為1985年永濟吃柿子的孩子。

1989年,我來到陝西省孟塬車站送妻子女兒回揚州。送走她們後,暫時沒有返程的火車,我只好到車站後面的山野裡轉一轉拍照片。當時車次少對我來說也算是有利條件,這樣可以逼迫著我在這裡拍點照片,以改變我拍攝視野太窄的局面。其實華山距離我們永濟也就是一條黃河之隔,地理和風俗很是接近,據說中華就和山西的中條山、陝西的華山有關,這裡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圖為那天拍的柿樹下的小寶寶。

20多年前,永濟農村的學校裡可能還有秋假,此時,孩子們大都要幫家裡收秋,摘柿子是孩子們非常樂於參加的勞動。他們一邊收柿子一邊吃軟柿子,什麼也不耽誤。剛摘下的硬柿子很澀無法食用,通常要用熱水溫熟了才能成為美味。我兒時見到鄰居家土爐子裡埋有一口小缸,裡面裝有溫水本來是家裡人洗臉和洗碗用的,秋天時他們放進去了許多柿子,不知多長時間就把柿子暖熟了。圖為1991年永濟的小女孩在收柿子,我覺得這個瞬間很美。


永濟古稱蒲坂,據說這裡的柿子在古代曾是貢品,儘管如此,在過去由於數量太多也賣不上價,記得40年前1個柿子只能賣1分錢左右。鄉親們為了增加點收入,就把柿子削皮後曬乾做成柿餅。這是個很耗時間的活,而且還需靠天吃飯,若遇到類似於今年的多雨連陰天就可能前功盡棄。記得我在故鄉臨猗縣南王莊村的奶奶就用一個小罐子儲存了許多柿餅,等我們回家了掏出來給我們食用,柿餅一掰開可以拉出絲。圖為1993年永濟曬柿餅場面。

以前柿樹大部分好像是在地裡不經意種上的,樹下可以照樣種莊稼;後來隨著南方客商來大量收柿子,許多農家專門種上了有規模的柿樹林,但市場的不穩定很是傷農,曾有過柿子熟了不收的歷史,因為柿子的價格沒僱人收穫的費用高,所以一冬天光禿禿的柿樹上掛滿了紅紅的柿子,任憑小鳥食用和爛在樹上,令人痛心不已。說來說去,幹什麼不能一窩蜂,再好的東西也架不住供過於求。圖為1999年永濟的鄉親在收柿子,懂事的孩子扶著梯子。

後來削柿餅的鄉親們使用了一種工具,使效率提高了一些。賣柿餅利潤很薄,所以一般農家通常都不會僱人削,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削。削出來的柿子皮現在不知怎樣處理,它可是我兒時的美味,好像一兩分錢就能買一大把;當時我姥姥用軟柿子和到玉米麵裡蒸窩頭那絕對讓我口水直流,現在這些美食我只能是在夢中享用了。朋友們:你們來到柿鄉的柿樹下,摘幾個軟柿子吃,根本不用花一分錢,因為不吃就會掉到地上的。圖為芮城鄉親們削柿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