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本科畢業,工資應該在6000元以上,碩士生應該在10000元以上,認同嗎?

新疆天山通


最近的9月19日,俞敏洪在“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分享會上說了這樣一句話“錢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其實個人覺得這句話不錯,起碼比題目中的話要經得起推敲,因為能力強拿高工資的待遇幾率是大的多,然後這樣的理論都引來的大眾的批評.

按題住的意思就成了,學歷是證明你能拿多少前的理論,這顯的更片面。

是不是我拿個研究生的學歷,什麼屁事都不做,就應該拿的比本科學歷要高呢?那麼工作能力的體現在哪裡?難道學歷就是工作能力的體現嗎?

“能力”的高低決定你最終拿多少錢,學歷更多的時候只是敲門磚和起點

在公司的待遇分發上,研究生的底薪確實比本科生的有時候要高,因為很多企業的工資中的底薪部分是分級的,本科、研究生、博士這樣的排序。

但這也僅僅是一個起點而已,最終值得給你多少,還得看你完成多少業績,能拿多少績效。

公司不存在因為你是研究生,你是博士,我就應該給你年薪多少多少的說法。

如果假設按題主的發放規定來,那麼人們都會怎麼做

沒學歷的人,拼命也會去考個學歷,因為考到了就能拿到最低一萬的待遇。

而本科生不在提早進去社會,社會將失去一大批就業的大學生,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出去一個月只有6000,我考個研究生,每年就輕輕鬆鬆的多拿幾萬塊錢了。

這樣的好事誰不去做。

到了那個時候,學歷的含金量就大大降低了,因為人們只認規定,不考慮實操,我考這個學歷就是為了那份工資,僅此而已。

這對招聘企業來說,是一個損失,對社會的發展來說,就把人們的思想推向了懶人思想,談創新,沒那個必要吧。

有了學歷我就應該得到一萬了,我還創新做什麼呢?除非你再下一個規定,創新的應該拿100000每個月。


這個觀點我從內到外的不認同,也沒有追溯的根源,太過片面,導向也不對。我不知道什麼樣的人和什麼樣的企業會認同這個說法。我,小熊,實名制反對。

小熊論職場


這個完全不能認同,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了,地區差別和行業差別都是非常大的,籠統地說本科生月薪6000元,研究生月薪10000元是非常不嚴謹的。

我弟弟是17年本科畢業的,現在已經畢業兩年了,在一個三線城市,月薪才6000元左右,不過因為城市比較小,開支也不是很大,所以這樣的收入相對來說,還是可以的。但如果一個人畢業在北京的話,月薪6000元起步其實是顧不住基本的生活成本的。我還有一個朋友研究生畢業,在一個縣城的國企工作,月薪才3000元,她老公稍微好一點也才5000元。同樣因為在縣城,買房之類的都比較便宜,其實那點收入過得還蠻不錯的。

除了地區之間的工資差距比較大之外,不同行業之間的工資差距也是很大的,比如著名的高薪行業——程序員,在一線城市起薪都是一萬,在非一線城市工資也是非常高的。

即便是同行業、同城市,不同公司的工資差別也是巨大的,比如哪些知名的大廠,工資福利水平都是很高的。

不過我覺得大家不要被眼前的工資所侷限,要看到今後工資的增長力,即在工作種努力提升自己自已。其實畢業之後的差距是很大的,有的人畢業一年都可以從月薪6000元翻到12000元,還有的人工資幾年了都沒有任何增長。

所以,起點低不可怕,可怕的是喪失了前進的動力。所以不要糾結於眼前工資多少,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信心讓未來工資增長更多。


村長談管理


事實上,這種依靠學歷來決定工資的多少的有點太過於絕對了。

出來社會久了,我們都會知道剛開始畢業的時候,如果想要拿到一個比較高的薪水的話,關鍵是選擇一個比較大的公司,而能夠進入一個相對好的公司,學歷的高低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但是如果你說大學本科畢業,工資應該在6000元以上,碩士生應該在10000元以上,我是不認同這種說法的。有時候,有些事情是沒法用應不應該來定義的。

在畢業的那一年,決定一個畢業生工資高低會涉及到很多的方方面面,地域性,行業,專業和崗位的不同等等這些都會對工資影響,所以說工資的高低沒有應該之說。舉個例子,同樣是大學本科畢業,一個回到三四線城市工資,一個去到北上廣等這種發達的城市工作,這時候去發達地區工作的同學,他們的工資就有極大的可能性是比你高的,也可能會有人能拿到6000元或以上的工作。還有的就是類似於專業的問題,一般學技術類專業的同學剛畢業出來工作時,相對於學文科和管理類的專業,他們拿到的工資也會高一些。


路上言語


不能完全認同,因為工資與行業、城市、畢業院校、學歷、個人水平等有關係。本科6000,研究生1萬,已經是個不錯的起薪了。基本是一二線大城市、不錯的行業、不錯企業、不錯學校等的一個標準。

看一看各高校學生平均起薪,以及各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

中國薪酬網公佈的2018年高校畢業生平均薪酬,最高的是清華大學,2017屆9065元,工作三年後的2015屆10969元,工作五年後的2013屆12614元。第四十名的哈工大,2017屆是8051元,2015屆9258元,2013屆10832元。BOSS直聘的統計,最高也是清華大學11710元,第二十五名的南開大學7890元。IPIN統計,最高的清華是9918元,南開大學是7950元。可見高校畢業生(包括本碩博),高校平均月薪超過1萬是比較高的,甚至連平均薪酬最高的清華大學也只是在萬元線上下徘徊而已!

在看高校畢業生的專業薪酬,包含了各個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最高的軟件工程專業,2017屆9001元,材料物理8862,電子信息工程8476……薪酬最低的歷史學2030元,城市管理2008元。

最後看看2018年BOSS直聘的各城市薪酬排名,只有北京上海超過1萬。

我們被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的高薪迷惑了,以為到處都是年薪二三十萬的工作,其實大部分都是年薪十萬以下的,好學校畢業生起薪大部分也是十來萬而已。在三四線城市五千以上工作已經是不錯的了。在一些傳統制造行業,本科起薪三四千也很正常。






RaymondIT


換位思考,假設你是企業老闆,憑什麼本科就要給6000,碩士就要10000以上,你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利潤?你又能為企業帶來多大價值?

學歷只是入職的敲門磚,不是工資的標準線。在學歷之外,企業更看重的是能力。能力強,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別說六千、一萬,就是五萬十萬一個月老闆眼都不會眨一下,反之,就是博士又如何,你不能為企業帶來價值,和普通辦公室文員、門衛、清潔工一樣只能做簡單的工作,你就值兩三千的價,憑什麼要求老闆給你開一兩萬的工資?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就業普遍都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剛畢業找工作就要求給多少多少工資,不給就不幹,生怕自己吃虧似的,也不願意吃苦受累,能力和訴求不相匹配,為很多人詬病。這樣的就業觀很不好。

更何況,工資收入還有地區差異。在中西部地區,本科畢業平均也就三四千的水平,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六千+,即便碩士多數也不可能有一萬以上的工資,這樣的訴求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根本不想符合。而如果是在一線城市,本科六千、碩士一萬的要求不算過分,只要學歷能力過得去,基本上都可以達到,否則根本活不下去。


80後小公


目前規定的最近按照城市不同,多數是不低於2千左右,沒有6000的最低標準

本科畢業工資就應該6000以上?本科四年必選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的人雖然不多,但是每個學校每年都是有一些不能滿足理論上的畢業標準的,國內本科階段的“嚴進寬出”模式一直是重視教育的人詬病的問題。

相比於在校期間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以及積極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的這些學生,有少數學生完全是在一個半封閉的空間裡面度過大學時光。

有的大學生畢業了,可以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有的大學生畢業了,找不到工作。其中一部分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工作,還有一部分找不到工作的是真找不到工作。

碩士生應該10000以上麼?很多小城市的應屆碩士是無法達到月薪10000的,尤其是一些四線小城市,很多人有能力做到經理可能也就是剛過萬,而一個剛畢業的碩士就像和那些非常資深的前輩在收入上平起平坐並不適合當前的社會,至少在整體來說是這樣。至於個別能力突出的,不在考慮範圍內。

學歷從來不是決定工資的關鍵因素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會以本科生以及研究生這種不同的學歷來定薪酬範圍,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者是有交集的,也就是說,能力優秀的本科生是可以在薪資上超過能力較差的研究生的。這也就很明確的表達了學歷不是薪資的關鍵因素。

至於為什麼學歷很重要,因為學歷是一個非常好的篩選條件,可以非常 有效的提供招聘效率,至於工資,沒有應該,只有實際。


職場蛙


簡直幼稚。人才和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取決於供求關係和社會整體收入水平線,同時受當地區域生活成本影響。不要制定上限,也不要限制上限。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吧。國家有權干涉,但也只能制定最低工資線,不可能出臺按照學歷劃分工資標準的制度,這是開倒車。

第一,畢業生的工資,主要取決了供求關係和當地生活成本。

比如,當前是互聯網+時代,整個產業對互聯網、IT技術需要量非常大,儘管高校拼命增開計算機專業,但依然滿足不了行業的強勁需求。所以,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畢業生非常搶手。也許十年後,這個上升曲線就會遇到飽和到過剩的拐點,可以預見,十年後,計算機和互聯網專業價格會回落,這是因為供大於求了。

記得十五前嗎?記得我們大學生畢業時,計算機專業搶手的狠。結果到是十年前,計算機普及後,傻瓜軟件越來越都,計算機專業滿大街都是,不值錢。結果,五六年前,互聯網經濟的崛起,馬上造成計算機專業搶手起來,現在都知道,計算機專業就是香餑餑。十年後,當這個專業過剩後,價格也會回落。

還受區域生活成本的影響。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城市,房價高,生活成本高,工資就要高,否則,無法生存,人才也不會來。比如,月薪5000元,你在縣城屬於高新了,但在一線城市處於溫飽線。租房2000、吃飯1000、其他1000,你只能剩1000元。人才能留住嗎?

第二,畢業生工資價格,還要受行業的平均水平的影響。

同樣的專業,在同樣的城市,如果行業不同,價格也不一樣。比如,新型行業比傳統行業高。舉一個例子:

某國企屬於傳統行業,招了幾個計算機專業的,畢竟也要運行網絡和OA/ERP等系統。月薪就不夠,因為這個行業,中層年薪也就20萬,這些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也就起薪13萬左右。

但是他們的同學招聘去了互聯網公司,起薪20萬起,幾年後達到三四十萬很正常。而在傳統行業的同學,年薪不會超過20萬,因為天花板限制住了。

第三,畢業生的工資價格,還要受企業工資策略影響。

畢業生為什麼擠破頭要去先進知名大公司,這是因為知名公司的工資高哇。為什麼知名公司起薪高呢?這是根據他們的工資策略所決定的。

我們都知道,工資在市場上高低,不是絕對值的概念,而是市場分位的概念。比如,知名公司的起薪,一定位於75分位。什麼意思呢?就是它的起薪,要超過市場上同行業的75%的人,處於較高的市場分位。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資策略,比如,我們公司是行業標杆型企業,那麼,薪酬標準也是標杆性的,就要超過75%分位,才能引起到市場最優秀的人員。但是有些市場上的老二老三公司,就採取工資的跟隨策略,你定起薪8000元,我就定6000元,來吸引二流人才。

所以,同樣的專業同學,入職標杆型企業,起薪就會超過跟隨型公司。


職場火鍋


非常不認同這個說法!

工資的確定不只是根據學歷來定價的,而是根據所貢獻的價值來確定的。這也是最近幾年流行的定薪邏輯,尤其是從華為開始,不再分本碩學歷,而是根據貢獻值確定,很大互聯網公司也開始已經效仿,這種定薪的方式會更加公平,付出多少回報多少。

採用比較官僚僵化的學歷定薪,是很多國企的做法,他們方便決策者和政策的制定者,看上去很容易區分,其實背後有著很多不科學的地方。

學歷不代表能力,能力是需要考評的,如果只看學歷,就是在考察人方面偷懶了,非常的主觀和拍腦袋,在招聘人多了以後會暴露很大問題,也容易出現唯學歷導向,忽略貢獻的價值觀,搞的虛頭巴腦的。

作者更主張通過崗位價值進行定薪,應屆生跟隨型定薪邏輯如下,不包括特殊人員的:

1、同行業標杆大廠薪酬水平

2、同區域同行業薪酬

3、同城競品薪酬

4、往年拒絕offer人員期望和去了的公司薪酬

5、今年意向畢業生薪酬期望

6、應屆生能力和內部職級標準拉通,參考職級薪酬

7、招入應屆生未來調薪空間留有個預期

8、結合公司往屆畢業生薪酬和調薪比例,預測新一年薪酬標準

希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關注@HR那些事兒 用HR視角,為你職場答疑解惑。

HR那些事兒


本科畢業工資在6000以上,碩士畢業應該在10000以上,我不知道提問者的這個邏輯哪裡來的,也可以確定的是提問者並沒有去了解市場正常的工資水平,而是一種主觀臆想化的判斷。

分3種情況:


1.假設這個職位是一般的行政事務崗位。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在我們三線城市,本科應屆生的薪資待遇大概在4-6K,而碩士應屆生大概在5-8K。

我覺得這個薪資是完全合理的,因為一個應屆生的薪資水平的起點只是一個入門磚,很多工作其實是學校裡面都沒有教過。而且在具體做事的時候,碩士生並不一定比本科生強。


而且具體處事的時候,個體化差異比較大:

比如我一個朋友公司招了一個應屆的碩士生,是英語專業的,薪資大概是7-8K左右,算比較高的。因為朋友公司是外資學校,會有很多學校的老師回去,回來,而這個應屆生需要在半夜接送這些老外以及幫他們安排打理住宿等雜事。


有一次這個碩士應屆生去外事公安辦理外籍人員的居住證,少了一個無關痛癢的資料,公安人員說必須拿到。如何這個碩士生不會變通,也沒撤了,公司派了另一個應屆生,三言兩語,撒個嬌賣個萌,說說好話,這件事就這樣處理了。


這說明什麼?其實在具體的為人處世上,學歷真的代表不了什麼,工作最終還是要拿結果說話。


2.假設這個職位是當下比較熱門的開發工程師,那麼碩士生也就7-10K。

而且要拿到這個10K,一定是有非常厲害的作品以及實習經歷,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文憑。


3.有些企業在設置薪酬時,會有一欄是學歷工資。

一般應屆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最多差額2K。

所以,在我們衡量薪資的時候,不能單一用學歷來評定,還需要用工作技能、工作價值、工作經驗,以及實際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來綜合考量。


突然想起一則段子:一個博士畢業生去應聘一個集團的前臺,要求薪資15K,HR當面拒絕面試,因為對這個公司來講,前臺文員薪資待遇也即4-6K,所以沒必要招聘一位博士生。而對博士生來說,去面試前臺,真的不知道咋想的?

我是@燕妮在職場,專注職場分享。如果認可我的回答,多謝點個關注、點個贊!

燕妮在職場


謝謝您的提問,小編專注於給各位分享各種職場經驗,每日更新,跪求大家關注,下面說一下我的觀點吧。

大學本科畢業,工資應該在6000元以上,碩士生應該在10000元以上,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不認同的點,不是說本科生和碩士生不值這個價,而是說這裡沒有應該與不應該的關係。

1.本科生

我們來看2018年應屆生畢業起薪,對於本科生來說,在一線城市,平均起薪在8K以上,基本上是達到6K以上的標準的,6K以上在一線城市來說,不算高,因為一線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成本都高,6K一轉眼就花光光了,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您作為本科生,寒窗苦讀這麼多年,坦白講,沒有真正深入進去學習的學科,就算對於您的本專業來說,都只能說是學到皮毛,而且沒有實操層面的經驗,因此6K以上,屬於正常水平,不能算是應該。


2.研究生

我們再來看2018年,985院校畢業的研究生,平均起薪9842元,基本上,勉強算達到了10K左右的標準了,同樣的,如果對於一線城市來說,10K也不算高。比本科生多出來的部分,只能說是對您多付出幾年的補償,同樣由於您沒有實操經驗,普遍無法開除更高的工資。


我之所以說沒有應該與不應該的區別,是因為這是商業的市場,老闆幹企業不是為了做善事,而是要掙錢,因此對於剛畢業的朋友,選平臺或者行業比較重要,不必一開始就太在意錢(不必以應該與否,來拒絕好平臺的offer),作為職業起點的前幾年,吸收經驗和漲技能是比較重要的,當您成長到一定的水平後,錢自然會來,或是通過漲薪,或是通過跳槽,都是很容易的。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各位看官有不一樣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補充,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