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拓版圖 愛爾眼科能否掘金新藍海

在國內眼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不少企業開始加速搶奪市場份額。近期,愛爾眼科再次拋出一份收購計劃。無獨有偶,近日登陸港交所的德視佳也計劃將募資用於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診所。隨著眼科疾病的高發,眼科市場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爭先恐後入局的企業無疑是看到了這一領域發展的巨大潛力。但機遇與挑戰共存,優質人才一直是民營醫療領域的痛點,同樣也是眼科企業擴張過程中必須要面臨的考驗。

搶灘佈局

根據此前披露的公告內容,愛爾眼科本次收購中的天津中視信,實際上是26家醫院部分股權的資產包,加上眾生藥業旗下的宣城眼科和湛江奧理德,愛爾眼科一次性攬下了28家醫院的股權。

對此,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眾生藥業與愛爾眼科一直是友好的合作伙伴,通過此次交易,愛爾眼科可以進一步完善在廣東和安徽兩省的網絡佈局。

擴張一直是愛爾眼科發展的重頭戲。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來,愛爾眼科接連宣佈收購佛山、清遠、東莞、濱州、湖州、太原等地的共14家眼科醫院部分股權。2019年上半年,愛爾眼科再次完善分級連鎖體系,分別收購或新建了湘潭仁和、普洱愛爾等13家醫院及9個門診部或診所。根據愛爾眼科的計劃,到2020年,公司計劃建立200家地市級醫院、1000家縣級醫院或門診部。

除了愛爾眼科外,其他眼科醫療機構也在加速吞食眼科市場的份額。10月15日,德視佳成功登陸港交所。根據德視佳的計劃,公司募集的資金將重點用於在中國主要城市(包括成都和重慶)設立診所及加大營銷力度。而清晰醫療今年4月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募資將主要用於在香港成立3家新的醫療中心,及選擇性收購內地一二線城市眼科相關醫療中心、診所或醫院的控股股權等。

此外,2019年3月,希瑪眼科收購昆明眼科醫院、上海璐視德醫療,並開始部署長三角地區。按照希瑪眼科創辦人林順潮的計劃,未來三年有意在6-10個城市建立希瑪眼科醫院。

市場需求

眾多眼科企業動作頻頻的背後,是規模不斷擴大的中國眼科市場。在吳士君看來,企業加速佈局是眼科市場需求所致。“由於青少年近視低齡化、高發化,高中畢業生的近視率達到80%以上;另一方面中國進入老齡化,年齡相關性眼病如白內障、糖網病等的增長以及中青年對屈光手術的需求等因素導致中國的眼科市場持續增長。”

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中國90%的20歲年輕人患有近視;截至2017年,整體近視人數達5.6億人,高度近視人數達1.1億人,且還在繼續增長。與此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中國45歲以上的老花眼總人數為3.91億人,預計2023年將達4.61億。

2019年6月,申萬宏源在報告中指出,眼科治療領域看似小眾,卻孕育諸多機會。其中,乾眼症用藥、屈光不正的發病率逐步提高,青光眼用藥和白內障手術則隨著老齡化而穩定增長,總市場規模有望超千億元。

以老花眼市場為例,數據顯示,2018年,45歲以上人群患有老花眼的數量為3.92億,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23年增加到4.61億。更有數據稱,眼科醫療市場整體規模到2020年有望達到2400億元。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能力的增強,消費者對於身體健康比如說對於眼睛、牙齒等的保護以及消費環境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較大的市場潛力,進而為一些眼科醫療機構提供了拓展的機會。

人才短板

龐大的市場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潛力,但如何吸引並留住優質人才是擺在眼科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業內人士認為,在民營醫療領域,人才問題幾乎是每一家機構的痛點,也是連鎖機構擴張的瓶頸。

北京醫師協會眼視光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趙明威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眼睛近視不僅是健康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目前,儘管有高等院校進行眼視光人才培養,但依然滿足不了近6億近視患者的需求。目前我國眼視光專科醫師人數與眼視光患者比例與美國相比差距很大,大概只有美國的1/10。

數據顯示,我國眼科疾病門診患者數量已從2012年的8740萬人增加至2016年的1.09億人,預計該人數於2021年將達到1.4億人。中國大約需要30萬眼視光醫生才能滿足需求。而目前中國合格的眼科醫師僅不到4萬人,能開展內眼手術的尚不足5000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在吳士君看來,目前眼科市場面臨優質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有序的市場競爭對行業發展而言是好事,每家醫療機構的優勢和特色定位不同,多層次、多元化的良性行業發展趨勢有利於行業並最終有益於患者。”

賴陽表示,多區域佈局對於當前眼科企業來說有助於搶佔市場份額,但想要牢牢佔據市場份額並不容易,需要從企業科學技術含量、優質人才培養以及為客戶服務的穩定誠信等多方面入手。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實習記者 張君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