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一個角色一張臉",衝這眼神,她演郎平就對了

《中國女排》電影預告片發佈之後,瞬間留言無數,有位網友的評論讓我記憶深刻——"鞏皇演技好到讓我以為她和郎導AI換臉了!真的真的就是郎導本尊啊!"我點開預告片,就短短56秒,意猶未盡。鞏俐乾淨利落的短髮,眼鏡後堅毅的眼神,贏球時攥緊拳頭的振臂高呼,我感慨萬千,這就是郎平啊!

鞏俐

可見,經過幾個月和女排隊員們朝夕相處,如今自然狀態下的鞏俐,舉手投足間的神韻已與郎導無二。

縱觀郎平和鞏俐在各自領域上的成就,不難發現,兩位"華人女性之光",她們身上有著某些共同的特質。

鞏俐

郎平與鞏俐

1972年在漳州市建立的體育訓練基地,如今已經成為"排球之鄉",郎平回憶說:那時她們的排球場是建在竹棚裡的,雖然條件艱苦,但這是軍民同心用了28天,為姑娘們編織的有竹葉香的夢,也是為祖國在國際上征戰四方開始奪冠的排球夢。

當然,那段歲月裡不光有夢,還有主教練袁偉民的嚴苛指導,和日復一日的練習,顛球、傳球、擊打……無數個日月裡的摸爬滾打,女排姑娘們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和淚水。

後來中國女排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全國人民的加油打氣下,勇奪"五連冠",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那時候在領獎臺上的郎平已經磨掉了幾層血肉,她想起在漳州訓練基地裡,始終堅持著的信念——"再苦也要上,再難也要練"。 這大概就是"女排精神"的雛形。

鞏俐

袁偉民與郎平

而鞏俐對自我演繹要求的嚴苛也是業內皆知的。為了打磨演技,她不惜受苦受罪,用心體會生活,努力追求和角色的合二為一,這也使她獲得了"一個角色一張臉"的讚譽。

鞏俐

22歲時的鞏俐接拍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為了把握好主角九兒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表現,鞏俐來到《紅高粱》作者的老家山東高密,她把自己完全當成"九兒",每天跟當地人一起下地種高粱,還練習挑水,磨破了肩膀換另一邊繼續挑。離開時,她已經活脫脫成為了嬌俏、倔強和智慧的"九兒"。

鞏俐

《紅高粱》劇照

1992年鞏俐接拍了《秋菊打官司》,那時的她大有名氣,為了把握好主角"秋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她深入陝西農村,學了一口地道的方言,幾個月下來,她變成了那個做事一板一眼,粗糙真實,但有主見、善良、堅毅的"秋菊", 此形象一出,立刻深入人心,鞏俐也因此一舉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鞏俐

《秋菊打官司》劇照

2014年的《歸來》賺足了觀眾眼淚。鞏俐以親身經歷在老人院生活了兩個月,她每天觀察失智老人群體,看他們空洞的眼睛望著窗外,無神地對著飯菜不知從何下口的苦楚,他們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但卻無人知曉……再後來就有了《歸來》中經典的人物形象馮婉喻,鞏俐真實地刻畫出受到打擊後精神恍惚失憶的老年人。

優秀的女性總是相似的,這種相似不僅表現在生活中。鞏俐是個演員,角色的完美呈現是她畢生的追求;而郎平是一個運動員,她身上揹負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的責任,還有國家體育精神的繼承與發揚。所以,在《中國女排》裡,對於鞏俐的挑戰就是如何在展現好人物特性的基礎上,將其背後的精神也能表現出來。

為此,鞏俐開始訓練自己,專門去中國女排在寧波北侖的訓練基地,先是體驗專業運動員的訓練、比賽、生活,另一邊,也在不斷地學習排球知識。

鞏俐

觀察郎平訓練的動作、語言,甚至神態,參與訓練,閒暇的時候就拿出本子記錄心得。

每一步對她來說,都很難,但是越有挑戰才越有突破。

鞏俐

其實,沒有什麼天賦型演員,只有努力型演員,她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了作品上、演技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才有了"鞏皇"的美譽。

在好萊塢有另一位影視留名的知名女性劉玉玲也曾經說過"我從未想過開疆闢土,成為先鋒人物,也從未給自己設定目標,要做第一人,我只是單純在做著自己熱愛的東西。"

或許對於郎平與鞏俐也是如此,從想過成為偉大的人,只是單純的熱愛,比別人多了用心與努力,所以才會綻放光芒。

郎平退役後,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進北京師範大學學習英語,她身體力行地為運動健兒們梳理了鑽研學習的好榜樣,後來她又自費留美讀書,掌握了紮實的文化功底和理論知識。

直到現在,郎平在隊裡也對隊員們的學習進行高要求,她強調隊員們要有自主學習的精神,和時刻反思的意識,鞏俐經常看到她在訓練後讓隊員們分組討論,寫總結報告。

鞏俐

訓練指導中的郎平

同樣,2000年,早已功成名就的鞏俐仍然選擇去北大讀研繼續深造,她分享過她求學的初衷,就是多學一些知識:"我過去只知道演戲 ,接觸社會不多,求學讀書可以讓我知識面寬一些,知道的東西多一些。"

一個是帶領女排征戰國際排壇,讓中國體育揚眉吐氣的功勳運動員;一個是憑藉精湛演技征戰國際影壇,讓中國電影藝術從此在國際上"露臉"的表演藝術家。

同樣是將事業做到極致,為中國提一口氣的"華人女性之光",兩人連說過的話,都這樣像:

郎平曾在自傳裡說:"我哪裡偉大?我就是肯付出罷了,把自己通通貢獻出來。"這份"肯付出",造就了女排的傳奇。

而鞏俐面對媒體說自己"高起點",回應是:"什麼高起點?我只是隻要面對鏡頭,半秒都不能鬆懈。"這份"不鬆懈",讓這張東方面孔閃耀國際。

回望兩人的事業發展,竟然覺得有一種命運感,彷彿這樣兩位傳奇女性早晚有這樣一次交匯,兩個巔峰人物,惺惺相惜。

我格外期待明年大年初一去看《中國女排》,年輕人該瞭解"鐵榔頭"的威風,也該感受女排精神是什麼。而越來越難得一見的鞏皇,也許會憑這部電影迎來又一座事業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