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什麼時候開始準備比較合適

博士論文寫作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都是一大難題,其論文存在著較高的難度,較長的寫作週期,還有在創新,寫作規範等方面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因此一般完成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博士論文難以完成不僅體現在內容寫作上的高要求,同時對於學生安排時間的能力也有所考驗,不少學生正是因為對時間的把控存在問題,因此難以完成好論文,或者花費了更多不必要的時間,下面筆者就來說說什麼時候準備博士論文比較合適,供大家作參考。

博士論文什麼時候開始準備比較合適

一、文獻綜述:關鍵詞——功夫!

寫作博士畢業論文,首先要做文獻梳理的工作。不客氣地說,現在博士生論文的選題,幾乎沒有是“前無古人”的,這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存在本質差別。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看看前人是如何思考的?有什麼結論?這看上去是個笨功夫,但做過了,就知道,其實是“捷徑”。

那麼,是不是羅列了幾百篇著作或文章就是文獻綜述?當然不是。成功的文獻綜述有三個衡量標準,一是建立了最為權威、最為完備的資料索引,從中可以看到,這個研究領域最早的論文是誰寫的,最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哪些,最新的論文是哪篇;二是掌握本領域研究的所有觀點,所有爭論的焦點問題,以及所運用的方法;三是指出了現有的結論與研究方法存在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足,這才是論文寫作的起點,是創造性勞動的起點,是提出真問題的起點!

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就是到哪裡找文獻。拜網絡之福,現在查找文獻簡單多了。除此之外,我仍然主張還要查找比較權威的教育雜誌,如《教育研究》、《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教育研究與實驗》、《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新華文摘》等,這些雜誌幾乎都有三十年以上的歷史。

二、學科掃描:關鍵詞——學者

至今為止,人類知識是分門別類的,而知識分類是以學科來體現的,從事學科研究的是人,是各個領域的學者!學科掃描的對象是誰?當然是掃描本學科或相關學科的權威、學者。

首先要清楚知道本學科、本領域比較權威的學者,他們的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觀點,目前在研究什麼問題,迅速進入學科前沿!這一方面有助於提高學科意識,瞭解學科發展歷史與現狀;另一方面,也是建立人際學術聯繫的過程,是與學者、大家“神交”的過程。博士論文盲評是送到哪裡評?是研究生院嗎?根本不是,最終是送到學科同仁或學科權威處評審。你不瞭解他們,文章既不引用他們,也不反映他們的研究成果,如何打動他們?如何說明你讀了書?如何讓他給對你的論文有好印象?

其次是確定所研究問題的學科領域,即學科定位!有的問題屬於單一學科,但更多的問題屬於多個學科。比如,“教師的實踐性知識”這個主題,屬於知識論、認識論領域,在教育學當中屬於教師教育;“教育的生命尊嚴及其文化實現”(僅從字面上理解,且不論其命題是否成立)這個問題,屬於教育基本理論,屬於倫理學、政治學和法學;“學校德育制度情境中的文化衝突”,屬於德育論,社會學、文化學……確定核心學科後,就要從相應的學科方法、學科理論與學科視野來對所研究的問題再次定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學科定位,在論文寫作時就可能出常識性笑話!比如政治哲學中早已有海量般地關於社會公正的研究成果,但教育學者研究教育公正卻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就會把某個人物比如斯特勞斯當作“頂峰”,把某一個時期的論述當作“最終真理”。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三、問題聚焦:關鍵詞——邏輯

博士論文不同於教材,不同於專著,不以體系完備為根本追求,不以科學普及、知識普及為目的,而是以解決問題為追求!十幾萬字的博士論文,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麼?必須用最簡短的一句話來概括!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能夠做到,就說明可以開題了;否則,開題的時機未到。

當然,問題也有兩個層面,一是學科水平的問題,二是個人水平的問題;一是真問題,二是假問題。作為博士論文,要解決的是學科水平的問題,是學術共同體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個人不知道的問題。所謂的創新,是指解決了學科層面的問題。

在聚焦問題的過程中,關鍵是不要犯邏輯錯誤。這需要用邏輯這把“剪刀”對論文中心問題“動手術”。有的博士生開題報告中,分不清研究的對象與研究目的,混淆主次,顛倒種屬,倒果為因,倒因為果……諸多問題,皆因缺乏邏輯分析所致!

四、方法準備:關鍵詞——可行

開題報告中,博士生們習慣羅列出不少的研究方法,三五種方法是常事。其實,方法並非越多越好!不客氣地說,方法多了,反而會導致論題內在的緊張。比如,調查得到的數據與理論分析的結論衝突,或者調查與不調查區別不大,流於形式,等等。實質是問題決定方法,關鍵在於方法要有可行性!

對研究方法的一般區分是:質的研究方法與量的研究方法。前者以現象學、解釋學、建構主義為代表;後者以實證主義為代表。質的研究方法適合研究這樣的問題,第一,不成熟的概念或前人未提出的概念;第二,價值問題或意義問題;第三,特殊事件或特殊現象;第四,研究的對象無法量化。總之是比較抽象、特殊、意義、探索性問題。量的研究方法,是通過教育事實的測量,從中發現教育規律,從而確實變量之間的關係,來解釋原因,指導教育實踐。常用的方法有:觀察、實驗、調查、統計等。

由於教育問題的客觀複雜性,實證方法的運用存在諸多限制;對於博士生來講,主要有時間限制(對全日制博士生而言,論文開題之後的寫作時間只有一年時間;在職的博士生,表面上時間似乎較長,但能夠集中精力來寫作的時間並不多)、對象限制(教育研究對象,比如師生的發展變化有一個過程)和資源限制(實驗學校、班級以及調研學校、師生等都是有限的)。有的博士生在開題報告中雄心勃勃地宣佈,要訪談一百人,做得到嗎?或者說,他根本不懂訪談調查!

如果決定要開展實證研究,比較好的是開題時就拿出訪談提綱(列出要訪談的具體問題)、調查問卷(成形的調查問卷),以及詳細的研究計劃(時間安排)。如果做不到這些,那說明開題準備不充分,還不能開題!

寫博士論文多長時間

正常情況下,一篇博士論文應該花多長時間進行撰寫,小編認為,需要4-6個月時間。

1)整體框架設計,小編覺得需要2個星期。論文的框架很多人認為意義不大,其實是很重要的,只有框架設計好了,才容易往框架裡面添磚加土,看看現在的那些高樓大廈的建設方案。

2)更新文獻綜述,大約需要2個星期。博士論文開題之前確實已經做了一次文獻綜述分析,然而,三年後,各個方面都發展了,也因此,需要把近2年來他人的一些最新工作加進去。如果是熟手,我估計2個星期能夠解決這一章的內容。

3)博士論文主題章節5章,每一章平均需要2個星期。通常情況下,博士論文會包含實體部分5章左右。這裡面,有一些章節可以把發表過的論文為基礎進行充實,而有一些章節的內容需要重寫。試想寫一篇小論文的時間,怎麼也需要2個星期以上,所以,2個星期寫一章博士論文,也算很快的了。

4)結論、參考文獻、格式整理等其它小項需要2個星期。很多人認為格式、參考文獻等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而,如果要做到很精緻,還是需要花時間的。”

5)導師第一輪修改,大約需要2-4個星期。我自己寫的東西,如果給了導師,通常會要求2個星期內返回。如果沒有返回,肯定會見面就催的。即使如此,由於他們學生很多,工作事項很多,不給他們2個星期以上時間,他們真的是很難返回的。

6)通常情況下,博士論文需要修改3輪以上。這個需要4個星期以上。當然,這個和導師的要求有關,有些導師放水,一次都不改就讓提交了,也有些導師非常嚴,需要相互反覆修改N次。我自己的博士論文,導師要求,如果在某一頁紙發現有三個地方能夠繼續修改(包含語言),則返回自己繼續修改。

博士論文寫作建議

每天堅持,保持慣性

如果同樣是20個小時,一種是每天4個小時堅持五天,一種是兩天每天10個小時,前者效率會比後者好很多。寫作是需要形成一種習慣的。如果每天都能有寫作的時間和規律,每次需要切換到寫作狀態的時間所需更短。

其實每天堅持,保持慣性這一點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別好——在我剛開始讀博的一年中,就有過一次因為找不到選題方向而長期停止寫作的狀態。而且我發現了自己是那種放假玩只能盡情玩,同時想要學習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兩個月時間可以說是沒有寫論文的。而讓我有些無語的是,放假回來以後進入狀態,甚至於逼迫自己在電腦前靜下心來都是困難的。因為經過長時間的停滯,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滯總是需要花時間又從零開始,積累效率。因此到後來,我吸取了一些身邊人的經驗,結合了自己的寫作效率時間段,採取了步步為營的方式進行論文寫作,也就是每天都安排一些時間出來固定寫作,中間不要有長距離的空隔和中斷。並且在每次停筆的時候,記住自己寫到了哪裡,明天或者下一次應該從哪個方面接下來寫。給自己的一個小筆記能夠成為下次重新獲得靈感的線索。

就這樣,讓寫作成為生活常態,且保持一種慣性,一旦慣性開始,就不要輕易丟掉這種慣性。

與人作伴,同寫互助

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或者一個學習的社區,並且爭取在這個集體裡汲取別人的經驗和教訓、聆聽各種資源策略。這是一個學習的社區、平等交流互相幫助的地方:一方面,寫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寫完畢業論文的前輩們介紹他們的經驗:用的是什麼reference 軟件,什麼寫作軟件,如何安排寫作進度,如何跟導師溝通,遇到瓶頸怎樣處理……他們都毫不吝嗇傳授了自己成功和失敗的經驗,並且再三強調因人而異,我們大可以嘗試選擇自己合適的方法。另一方面,找一些已經開始、寫了一段時間論文的同學們進行交流。因為如果身邊有人同樣為著博士畢業論文而奮鬥、筆耕不倦會讓我覺得很安心,大家互相鼓勵,一起進步。我喜歡和學者一起交流,不光是聽別人的意見反饋,有時候說著說著,自己的思路也被點亮了。能夠把一個問題先說清楚,寫下來的時候也會更加容易。

因此,建議大家也找到寫作的夥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說出想法。當你覺得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時候,動力是很足的。

勞逸結合,懂得調整

每個人都有瓶頸期和寫累了的時候。如果說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過了也就度過了。如果到了看著屏幕就想吐、看著書本材料就頭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議可以暫停一下,休息一下。寫博士論文就想跑一場馬拉松,掌握節奏很重要,千萬不要因噎廢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體健康,跟進營養,同時注意調整,勞逸結合。

我知道坐在電腦面前寫論文弄久了會脖子肩膀手腕痠痛,所以我經常堅持去打羽毛球,一個星期能夠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遠眺,還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體。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暢快不已的感覺。我也會一兩週去跳一次街舞,自己的腦子得到了休息,身體也獲得了鍛鍊。每個人各自喜歡的放鬆方式不一樣:我身邊朋友有人愛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電影,有人做飯菜,有人唱歌兒,有人爬山……我特別相信一句話:學的時候認真學,玩的時候放肆玩。我覺得哪怕寫論文很辛苦,也一定別忘了給自己放鬆休息。機器用多了也需要保養滴油,更何況是人的身體呢?勞逸結合才能夠跑好跑完馬拉松,才能寫好寫完你的畢業論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寫了;或者剛剛完成一大章節,想犒勞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鬆一下,絲毫不要有罪惡感和內疚感。你就邊休息變想:磨刀不誤砍柴工,會玩的人才會勞逸結合、懂得調整才能細水長流,攻克下“馬拉松”一般的畢業論文。

博士論文寫作可謂是對學生能力的多重考驗,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是是寫好論文的最基本前提,論文寫作更多考驗了學生們的寫作能力,當然還有一點極其重要,就是學會寫作時間的安排,寫作情緒的調節,具體該怎麼做,相信大家看完全文之後就會有所瞭解和領悟。

博士論文什麼時候開始準備比較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