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山縣安化鄉:革命精神代代傳 偏遠山鄉大變樣

9月27日,“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營山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廣場群眾文化活動舉行。活動開始前,主持人說:“在新中國70華誕即將到來之際,從咱們營山走出去的百歲老紅軍王定國特地委託她的小兒子謝亞旭送來她的祝福:‘祝願家鄉好,祖國強,人民更幸福!’”

王定國,今年106歲,營山縣安化鄉人,“延安五老”之一謝覺哉的夫人,是健在的年齡最大的女紅軍,曾獲得200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殊榮,2009年9月被評為“雙百”人物之一。王老激勵著家鄉一代又一代人,全鄉上下傳承紅色基因,幹群同心、攻堅克難,實現山村大變樣。

百歲老紅軍 長征精神在當代的代言人

10月16日,翻過一座座大山,繞過一道道山樑,深入到營山縣安化鄉爬山村,瞭解王定國這位百歲老紅軍的傳奇紅色故事。

爬山村四周都是大山,山高坡陡。王定國當年居住過的老房子至今仍在,一間堂屋、兩間臥室用篾壁隔開,一間狹小的廚房早已廢棄。“以前就是茅草屋,後來對房子進行了整修。”爬山村黨支部書記李遠強說,村上一直在保護王定國居住過的老房子,安排人定期打掃和維修。

1913年2月,王定國出生在安化鄉爬山村燈籠廟半山腰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10月,許世友率紅九軍解放營山,王定國參加了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縣蘇維埃政權內務委員會主席、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營營長等職。1935年3月,王定國調入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前進劇團,自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路。

長征,一個震撼世界的艱難征程。在王老記憶中,犧牲與戰鬥永不磨滅:“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們文工團要做宣傳鼓動工作,行軍途中跑前跑後,走的路遠不止二萬五千裡,應該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還凍掉一個腳趾頭,“用手一撥,趾頭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在長征路上的一次戰鬥中,王定國受傷了,從腿部傷口流出來的血很快凍成了冰,她包紮後,強忍傷痛,照樣行軍。歷經艱辛,王定國最終還是走出來了。1936年10月,她跟隨部隊到達甘肅會寧,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至此,她走完了長征。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王定國離休後腳步不停,70多歲推動長城保護,80多歲挽救失足少年,90多歲還重走長征路、參加植樹造林,百歲時組建了王定國公益慈善專項基金——這樣傳奇的一生,值得世人銘記和學習。王定國身上集中體現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她不僅是長征的親歷者,還是長征的見證者,更是長征精神在當代的代言人。

打造校園紅色文化 紅色基因代代傳

營山縣老促會會長李榮成說,安化鄉是王定國、蔡紹周、魏忠福等一大批老紅軍的出生地和鄉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又是犧牲於重慶渣滓洞的李猶龍、李懷普、李仲炳等地下黨烈士的家鄉。安化小學依託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打造校園紅色文化,傳承、弘揚革命先輩崇高精神。

如今,校園紅色文化成為了該校一張靚麗的“名片”。在教學大樓外牆上,“發揚王老精神 傳承紅色文化”“傳承紅軍魂,書寫青春詩,共圓中國夢”等標語十分醒目,操場前的牆壁上一幅紅軍長征路線圖,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英雄氣概。一間活動室裡,革命烈士李懷普之子、安化小學退休教師李名舜正組織師生編排話劇《怕死不是共產黨員》,生動再現了安化地下黨員李懷普被捕和被嚴刑審問的情景。學校紅色文化長廊前,一名老師正在給一群孩子講解安化籍老紅軍王定國的長征故事及其他革命志士的感人事蹟,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據該校校長李建平介紹,全校上下反覆研討,提煉的“居安思進 育化睿智”校訓,無不蘊含著偉大革命精神的傳承。編印了紅色文化校本教材《紅色的魅力》,重點宣傳安化鄉紅色革命人物的先進事蹟,創作、傳唱了具有紅色文化元素的校歌《成功從這裡啟航》。在校園走廊、教室牆壁上裝飾了紅色文化字畫、紅色文化詩詞、紅色文化故事。班級精心佈置教室,每個班確定特色班名,如雨來班、江姐班、雷鋒班等。組織學生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頌紅色詩詞,看紅色題材電影等活動,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羅輝在安化小學工作了20多年,是該校打造紅色校園文化的參與者、推動者。“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不斷加強對紅色基因的傳承,讓紅色文化浸潤校園,悠久的革命傳統和深厚的紅色文化在校園裡煥發出勃勃生機。”羅輝說道。

革命精神激勵後人 喜看老區換新顏

爬山村流傳有“有女莫嫁爬山村,害了女兒害子孫”的順口溜,由此可見村裡自然條件的惡劣。李遠強說:“過去王老多次回來,都沒能到爬山村,只因路太爛。近年來,安化鄉抓住市林業局結對幫扶爬山村的機遇,積極爭取縣級相關部門支持,解決了吃水、行路、用電、上學、住房等實際困難,並著力培育核桃、花椒產業。”

爬山村11組村民陳陽毅,過去住在馬鞍山半山腰,自然條件差,不通公路、缺水等制約著他家發展。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底他家搬遷下山,不僅住上了新房,而且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陳陽毅說,今年他夫婦倆種植水稻7畝、玉米套種紅薯4畝,養殖肉牛1頭、生豬4頭、山羊4只、雞鴨鵝40多隻,年收入可觀,成為了全村有名的脫貧致富示範戶。

爬山村舊貌換新顏是安化鄉發生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據該鄉黨委書記李佳介紹,近年來,安化鄉發揚革命前輩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幹部群眾同心協力,攻堅克難,打了一場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並在牛心、印心、黑堰、龍古4個貧困村建起面積達1100畝的脫貧奔康產業園,支持、培育、發展專業合作社10個,引進養殖公司,目前養雞規模達4萬隻。(彭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