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溫州找差距 比學趕超求實效(二)

利津縣科技局副局長、黨組成員,瑞安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掛職)孫嘉成:

厚植創新沃土激發創業熱潮

掛職半年多時間,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刻刻用心體悟創新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活力和改變,瑞安人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特別能創新的精神,實現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極具區域特色的民營經濟發展之路。截至2018年底,擁有市場主體15.07萬家,工業企業1.5萬家,規上企業100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282家,產值超1億元的領軍型企業183家,上市和新三板掛牌企業10家,這一金字塔狀的“發展格局”,保證了瑞安經濟可持續的、健康的發展,雖然受到金融危機、轉型升級、中美經貿摩擦等因素的影響,一批企業倒下去了,但馬上又有一批企業成長起來,循環不息,這其中的關鍵在於瑞安擁有著良好的、有活力的“創新創業土壤”。

在這片創新創業土壤裡有一群“敢為人先、永不言敗”的創業者。改革開放初期,因窮而變,無數瑞安人開始創業,在勤奮、吃苦、隱忍中積累了經驗,挖掘了市場信息,積累了客戶資源,帶回了原始資本,從家庭工業和小商販起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地一業”的傳統特色產業集群,進而發展成為著名的“浙江塊狀經濟模式”。在這片創新創業土壤上還有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服務型政府。瑞安市政府服務民營經濟的定位在於政策支持和引導,很少干預企業的市場行為,充分發揮市場、企業的自我調節能力。特別是政府對為產業配套的大量的“低、小、散、亂”小企業和家庭作坊具有很好的“容忍度”,也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縱觀利津縣,我們與瑞安表象的差距在於企業少,實際上是創新創業活力不足,原因在於缺乏創新創業的土壤,缺乏發現產業、引導產業、培育產業的意識和能力。瑞安的“塊狀經濟”發展模式,我們無法照搬照抄,但他們的創新創業生態完全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首先,要通過厚植沃土,把有利於企業和企業家成長的有效通道打通。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落到實處,以風清氣正的政商關係,營造起親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要加大政策引導和基礎設施建設,植入“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理念,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小微園+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幫助企業“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

其次,要通過創新創業大賽,把培育初創企業的有效通道打通。引導鼓勵企業二次創業、企業內部創業、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業、大學生創業、草根創業,建立完善天使基金、種子資金、科技擔保等政策體系,充分調動各類各層次人才的創業積極性,通過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對有潛力的創業者給予重點扶持,迅速掀起一輪創新創業熱潮。

最後,通過“雙招雙引”,把補齊產業鏈短板的有效通道打通。栽下梧桐樹,引的鳳凰來,只有良好營商氛圍和創業環境,才能吸引投資者的關注。目前,利津縣出臺了《關於優化調整生產力佈局的意見》,解決了“我們有什麼,下一步招什麼”的問題。接下來,關鍵要把準“招引對象”的需求,注重“政策、資金、項目、人才、配套服務”組合運用,形成招引“大禮包”,吸引投資者。

利津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瑞安市江南新區黨委委員、副主任(掛職)李長偉:

虛心學習取真經深入思考促提升

近年來,瑞安市將重大產業項目盯引作為瑞安市委、市政府十大責任捆綁攻堅行動的重中之重,構建“前期謀劃—中期盯引—後期落地”的重大項目全過程閉環機制,謀劃一批、盯引一批、落地一批,在招商引資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招商引資成效斐然。一是建立重大項目三級捆綁機制抓招商。實行市委書記、市長領銜盯,鎮委書記、鎮(局)長具體盯,營商專員跟蹤盯,謀劃書記市長項目17個、鎮委書記和鎮(局)長項目92個。二是聚焦產業抓招商。堅持招大引強,編制項目來源端和項目落地端兩張地圖,一手抓本土裂變好項目落地,一手抓央企外企、500強企業、上市企業、總部迴歸大項目盯引。聚焦打造汽車高端部件及新能源汽車千億產業集群、打造“數字經濟強省”的瑞安板塊、打造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上馬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三是打造平臺抓招商。堅持築巢引鳳,突出區域產業佈局、政企合作搭臺,強化配套政策先行、配套功能先行,構建“5+1”縣域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體系。今年以來,新落地7個1-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其中世界500強項目1個;2個總部迴歸項目列入世界溫州人大會總部迴歸擬簽約項目。

利津縣委十三屆五次全委會提出了“148”工作體系,將“雙招雙引”攻堅行動作為實現利津跨越趕超的重要手段,面對周邊地區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企業投資意願低等現狀,結合這段時間在瑞安市江南新區掛職工作學習的思考,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改進招商方式。強化縣級領導作用,建立主要領導帶頭招商的工作機制,發揮縣級領導接觸層次高、涉及領域廣的優勢,帶動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開展以商招商,精準對接企業,面對面宣傳優惠政策,激發企業以商招商的動力,立足園區及自身產業鏈,推薦、吸引上下游夥伴前來投資或引進優質資本;開展產業招商圍繞利津縣的重點優勢產業和園區發展方向,按照產業鏈條細分,形成產業項目儲備庫,進行針對性、精準化招引;充分發揮招商團隊的作用,研究好招商政策、資本流動規律、投資者心態和自身優勢,實行“點對點”招商,與相關企業逐一對接,推動意向項目落地。

二是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對省外大企業、大集團進行分析,利用各種資源和平臺,掌握有效線索,盯緊靠上開展工作,著力引進一批大、高、外項目,吸引世界五百強企業來利津縣投資興業;要嚴格實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招商引資全程責任制,積極為企業跑政策,為項目落地提供條件,並及時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責任傳導,以項目成敗論英雄,用實實在在落地的項目說話,不能以線索抵任務,拿計劃當現實。

三是優化投資軟環境。建設高效政務服務,進一步優化服務環境,環境好、服務優,效率高、成本低,是投資者決定是否投資的重要條件,要加大對客商的服務水平和力度,對重大投資項目實行全程代辦,提供“一條龍”服務;要落實好招商引資激勵政策,用足、用活、用好上級政策,嚴格兌現政策,凡是約定的、公開的政策必須做到及時足額兌現,提升招引項目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確保項目引進來、能成長;有關部門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為項目落戶和建設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務;同時,要加強與外商的溝通聯絡,定期進行走訪座談,及時瞭解外商的建議和要求,幫助外商解決困難,真正為投資者創造宜居宜業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共青團利津縣委書記,瑞安市安陽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掛職)董洪曉:

人人都是營商環境

一提起溫州,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溫州人善於經商。溫州作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2019年1月入選“2018年WFBA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榜單,反映了他們良好的營商環境正在獲得更廣範圍的認可。

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非一日之功。掛職期間,我與多名當地幹部座談了解到,在2017年之前,溫州的營商環境堵點、難點、痛點多,雖然“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進,但審批速度慢、辦事體驗差、政策落地難等沉痾頑疾依舊存在。2018年,溫州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召開全市營商環境提升年行動動員大會,吹響了深化作風建設、全力優化營商環境的衝鋒號角。

從2018年2月《“深化改革優環境”十一條措施》、《“執紀監督治怠政”九條措施》出臺落地,到2018年10月啟動全國首個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創建和80條新政,一套套組合拳接連打出,營商環境的改變立竿見影——— 25個總部迴歸項目集中籤約;市縣兩級14.6億元產業政策資金全部兌現;溫州市民中心平均辦事效率提高近50%;全市348個信息系統遷入“一朵雲”平臺,歸集3.4億條各類主題庫數據;推出6392個掌上辦事事項,居全省前列;市縣兩級選派5413名縣級、科級等幹部擔任營商專員(代辦員)提供“一對一”全過程代辦服務,等等。

一年多時間,溫州營商環境的優化,已經體現到企業發展、金融支持、群眾辦事的方方面面。比如,企業有難題可直接約見市縣負責人,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設立“溫州民營企業家節”,一整套支撐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和評價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作為縣裡派出的掛職幹部,我們到溫州已有200多天時間,我們每天都在思考溫州與家鄉的差異。雖然溫州、東營一南一北,在人文地理、政策規定、理念思維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是溫州營商環境短時間內的鉅變,值得我們一番思考,一些基本的路徑可以對標學習。近年來,利津縣正在大力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尤其是經濟部門、審批部門發揮了關鍵作用,全縣營商環境正在向好發展。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鑑溫州營商環境改革的經驗做法和制度設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可能影響到企業家和人才對一個城市的良好體驗,無論是經濟線還是非經濟線,全縣黨員領導幹部都應樹立“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人人都應擔起一份責任,共同打造好利津的營商環境。

利津縣紀委委員、紀檢監察三室主任,汀田街道黨工委委員、副主任(掛職)張建昌:

掛職感觸最深的“三句話”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趕赴溫州掛職已歷時七月有餘,回首來時的希冀與期盼,沉澱期間的過往與歷練,總結掛職的學習與收穫,不少畫面如同電影鏡頭歷歷在目,諸多感觸猶如春天雨露滋潤心田。總結起來,體會最深的三句話:

窮而思變,變則通達。改革春風乍暖之時,溫州勇於衝破思想禁錮,率先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第一個專業市場、第一座農民城……敢為人先的“溫州精神”、“溫州模式”成為令人振奮的活力樣本,但隨著學習生活的深入,尤其是掛職街道內幾十家企業的實地走訪和傾聽企業家們創業的故事,我深刻體會到所謂的“溫州精神”和“溫州模式”,其實都是被“窮”給逼出來的。溫州地區自古被稱之為“甌越之地”、“蠻荒之所”,正所謂“七山二水一分田”,才是溫州地區的真實寫照;在商業經濟、文旅資源還沒被開發的當時,用“窮山惡水”來形容絲毫不誇張。人多地少怎麼辦?吃不飽、穿不暖怎麼活?沒有辦法,溫州部分當地人只得背水一戰,外出闖蕩生活;只得棄農經商,辦起私人作坊;只得“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只得“敢為天下先,特別能創業”。在這一點上,遍佈世界角落70多萬的溫州僑胞,國內170多萬的溫商團體和創業個人,市內處處可見的溫企和廠房都足以證明。而在窮思變、重經濟的過程中,“經世致用、義利並舉”的事功思想也漸變為溫州文化的主脈。處事變通靈活的方式方法和“法無禁止即可為”的膽量和魄力,也就這樣慢慢給逼了出來。

搶抓先機,機則轉優。正所謂機會改變命運,對人、對事如此,對一個地區的發展亦是如此。從農村“包產到戶”改革到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從第一個實行金融利率改革到國家金融改革試驗區;從嘗試優化營商服務環境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再到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從龍港撤鎮設市獲批,實現“中國第一座農民城”向“中國第一個鎮改市”的精彩蛻變;在改革開放40多年間,溫州開創了許許多多的“全國第一”,也以“先行者”“探路者”的姿態,獲取了多項資源的有力支持,取得了備受矚目的“溫州成績”。而現在的溫州也一直以“爭做第一”的狀態時刻把握機遇,引領全國行業發展。自2013年以來,溫州依託民間、企業、政府三方力量,率全省之先啟動小微園區建設,連續實施兩輪三年行動計劃,帶動“溫州模式"突圍轉型。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規劃建設小微園142個,建成81個、1794萬平方米,入駐企業2946家、產值547億元,走出了一條以小微園建設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所以說發展佈局如同下棋,把握“先手”至關重要,機會就是潛力,機會就是資源,機會也同樣稍縱即逝,必須學會審時度勢,搶佔先機,爭取發展優勢。

求真務實,實則見效。說得好不如干得好,工作不是說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幹工作必須下實功。集體活動討論交流,感觸最一致的地方:溫州幹部工作作風務實,少形式主義和官僚之氣。會議召開民主集中、簡短有效,直接說問題、論辦法、匯意見;觀摩活動力求簡練、便宜行事,現場談困難、指關鍵、上措施;幹部業務專業講細節、幹事精益求質量,尤其是市場化、法治化、重實效的思維非常濃厚。瑞安東新產城內評估價不足40萬的民房和企業地上構築物,通過市場化運作,最終被某拆遷公司以287萬元的標價競拍成功,而街道則將該款項又全部都用在了城鎮交通、環境整治、文教衛體等民生實事上,實現了效益最大化;回想當時拍賣現場的火熱氛圍,至今仍是記憶猶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