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而在建瓯,却有一种奇特的绑鱼保鲜法——“弓鱼”,能够大大拉长鲜鱼离水后的存活时间。这一古老的“弓鱼”技艺已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如今,到建瓯市的游客,

多会去观赏“弓鱼”,

领略当地民俗文化。

7日,建瓯市通济街道东溪村村民叶万义的鱼塘,又来了一批客人。小学生们把作文作业搬到鱼塘旁,领略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弓鱼”技艺。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弓鱼”绝技让师生们大开眼界。

叶万义是“弓鱼”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67年出生的他,12岁随爷爷学习这项技艺,风里来、雨里去,一晃就是40多年。他曾受邀到中央电视台现场录制建瓯“弓鱼传奇”节目。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的科技专题部曾专门采访“建瓯弓鱼”。

说起弓鱼,叶万义有道不完的话题:

鱼农下塘捕到鱼后,立即用草绳的一端穿过鱼鼻扎紧,另一端绑扎在鱼的肛门下,此为“初绑”,尔后放入活水中1~2小时,让鱼吐尽口中的杂物,使鱼鳃内的泥巴的粘贴的浮游生物都清除。再在鱼的肛门上部用草绳绑住,此称作“重绑”, 然后又放到溪中或活水中泡养1~2天,再上市。由于弓鱼的体内约增加了3%的水份,使鳃更湿润,与空气接触会进行一定的氧气交换,这就是“弓鱼”的绝技,经放入活水中“吐故纳新”的鱼活的时间就特别长。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建瓯所有的弓鱼只往右侧绑,这是渔民沿习已久的做法,有说法:“弓鱼”只能往鱼体的右侧绑,否则鱼就立即失去活力。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初绑、复绑,叶万义(左)与帮手配合默契。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传统的“弓鱼”,需在溪水中“吐故纳新”2小时以后,去除腥味再上市。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叶万义将鱼挑往村头。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员张春光介绍:

鱼的存活状态与季节的气温、空气的湿度有相当大作关系,通常情况下,鱼离水1-2小时就会死去,气温低、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鱼的生存时间会延长数小时,但像建瓯的弓鱼能存活这么长的时间,与鱼被捆无法动弹,避免了体力消耗,有相当的关联,足见建瓯渔民的知慧。


走,到南平建瓯赏“弓鱼”去


▲叶万义将手艺传给传授给退役回乡的儿子叶陈磊。

如果你对这“弓鱼”感到好奇,

欢迎到建瓯,

亲眼见证这一神奇的技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