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該如何繼續發力?

記者 何巧巧

寧波的垃圾分類工作始於2013年,短短几年,不管是基礎設施還是體系建設都走在了全國前列。然而要實現2020年垃圾零填埋、零增長的目標仍任重道遠,寧波該如何繼續發力?

日前,由民建寧波市委員會和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共同主辦的訪談節目《建言直通車》邀請了市綜合行政執法(城市管理)局黨組成員、巡視員沈光新,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中心主任餘寧,寧波供銷再生資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郎文琴和寧波開誠生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豪軻,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垃圾分類是全流程的系統工程,精準分類、投放、收運、處置,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沈光新坦言,在基礎設施和收運體系日益完備後,如何提升源頭分類質量成了目前最大的瓶頸。相關數據顯示,我市餐廚垃圾處理廠檢測到的有機質不足50%。“餐廚垃圾的固渣率的確較高。”承擔主城區餐廚垃圾處理任務的朱豪軻補充道,“源頭分類不精準不但磨損設備,致停生產線,更會影響處置效果,沒法被處理的混合垃圾只能拉去填埋或焚燒。”

如何提升源頭分類的質量?據餘寧介紹,除了做好宣傳教育外,我市陸續開展了撤桶並點、桶邊督導、定時定點的做法。今年以來,精準投放率正在逐步提升。“三到五年,或者在更短的時間內,希望能夠把廚餘垃圾的分類純度再提高一個水平。”

此外,法律法規的支撐也是解決途徑之一。《寧波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已於10月1日正式實施,意味著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從六年前的激勵引導為主,轉向了監督處罰為主。餘寧透露,下一步或將建立以“汙染者付費”為指導思想的垃圾分類收費機制,用市場槓桿來督促全民精準分類。

除了處理好有機質外,回收利用也能讓垃圾減量。郎文琴告訴我們,垃圾桶內的可回收物平均達到18%。寧波規範化全產業鏈可回收體系“搭把手”正是出自郎文琴的公司,“搭把手”已在全市鋪設了1287個智能箱,每個箱子日均收物量為300-500公斤,對垃圾減量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樣變廢為寶的“利器”卻面臨著設施建設推進受阻的尷尬,遭遇清運系統跟不上居民投放熱情的問題,這些亟待解決。

寧波垃圾分類還面臨哪些瓶頸?相關部門將如何破解難題?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錄中國寧波網、甬派客戶端收看節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