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大後反而越來越喜歡曹操了?

漠苦祥


曹操事業上白手起家,運籌帷幄,統一北方,雄霸中原,為建立強大的魏國奠定基礎;詩歌上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內容憂國憂民,慷慨悲涼 ,像《觀滄海》《蒿里行》《短歌行》《龜雖壽》都是文學史上的傳世名篇,可謂中國歷史上文韜武略的帝王之才,是罕見的全才人物,是我欣賞的政治家和詩人!


老希有約


傾情1800年之 情與欲的糾結:放開甄宓 讓我來



大家好,我叫渣渣操,不是我叫曹操,我是五官中郎將他爹。我來告訴你們當年的真相,羅貫中騙了你們,是因為他祖宗羅霄是我情敵。我雖然腿短,但是我臉很白還會作詩唱歌刷大槍,我很有魅力滴銷魂的那種。


小時候,家人都叫我阿瞞,我爺爺告訴我他木有JJ,我爸是他借來的,然後對我說一定要作一個有JJ的男人。



後來我長大了,風雲亂,天下變。我想去殺了那個禍害朝堂的胖子,可是我沒有機會,胖子有個保安很能打,我打不過他,只有跑了,跑啊,跑啊。。。

我跑回了老家,我賣掉了家裡的房產跟田地,我要興義兵 討伐董卓 ,我的兄弟們來了,很奇怪他們有的姓曹,有的姓夏侯,我都不知道我還有這麼多的小老表。


十八路諸侯,十五位大爺,他們各個要錢糧來勁,一說華雄來了,各個都怕的要死。

那一年,我第一次看見了他們仨,那個大耳朵他兄弟沒我多,可是看見他們仨一起啃窩頭一個炕上睡覺,我就很羨慕。

還有一個人,我看見他的時候就感覺很熟悉,好像是我的親人一樣,子孝告我說那人是孫破虜,他叫孫堅。


接下來的故事我其實不想說,關二殺了華雄,洛陽那邊也出事了,呂布殺了董卓,董卓殘部燒燬了洛陽。聯盟勝利了,而我打敗了,因為只有孫堅和我堅持追擊,倒黴的是隻有我遇到了董部設伏的主力,熙熙攘攘皆為庸碌,我跟我殘存的兄弟們回家了。




他來了,很遠都能聞見他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很討厭他大概不會勾引我的老婆,但是我懷疑我喝大的時候會有褻瀆他的錯覺。不過這個人很強,名聲比我好多了,他的一幫老鄉也很強,自從他來了我的事業就開始起飛了,是他叫我請回來那個廢物點心的,軍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當年那個官三代,那個瞧不起我的人,被我打敗了,很險的我的部下都要去吃屎了,才等來了扭轉戰局的機會,袁紹退回河北就死了,我的機會來了,冀青幽並我來了,我夢中的宓宓我來了。



納尼,坯丕那個小子竟然搶跑了甄宓,嗚嗚嗚誰叫我腿短涅嗚嗚嗚。。。。。


告訴你們吧,這是我了不起的將軍,陣斬蹋頓大破烏桓。同時代裡,大耳朵就會欺負西南少數民族群眾,碧眼兒也就到了廣東邊境,打匈奴我是認真的。



平定北方,我又開始了南進,這個人打敗了我,我有兩張他的照片,很奇怪要是左邊那個鬼樣子,小喬能看上他?



另外一個我很怕的人,不過他的豬隊友坑了他,那年好險,多虧了子廉。

那個地方,我也敗了,我最勇敢的弟弟就在那裡死的。



撤走的時候,我遠遠地看見了大耳朵,他也老了跟我一樣,那個後生蠻俊俏。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的兒子們都很優秀,讓我很難選擇,我很擔心坯丕,我看他是個薄情寡義之人。


還有就是,那個人的眼睛裡,有慾望。



然後我睡著了,很久很久。。。


有一天,宓宓哭著跑來對我說,是坯丕不要他了,她死的很慘,還有就是子文子建他們過的也很不好。。。。。。


你個叉刀教的,我能拱開頭上的黃土,想大聲對你說:尼瑪放開那妞,讓我來。


軒轅豆


曹操坦率真實

曹操在《述志令》有這樣一句話,非常率直: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比起劉備的假仁假義,曹操更加大氣。

曹操聰明能幹

正史《三國志》記載: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

說曹操從小就反應快,而且做事能幹。再看當時有個太尉叫橋玄的,太尉是個大官,他看到曹操後,說了這樣一句話:

玄謂太祖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這裡第一次有人評價曹操是治國安邦的人才,而且非他莫屬。那麼曹操真的聰明嗎,我們把他跟袁紹小時候做個對比。

說是兩人小時候去偷新娘,結果出來的時候,袁紹不小心掉下馬摔到了灌木叢裡,衣服被勾住出不來。眼看著他倆要被新娘的家人發現了,袁紹投來求助的目光。曹操急中生智,大喊一聲賊在這呢!袁紹受到驚嚇,一下就掙脫了出來。

再說說曹操出道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京城洛陽的北部尉。當時因為社會風氣不好,京城官宦子弟又多,所以洛陽北部的治安就很差。

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但是曹操採取嚴刑峻法,就算是大太監蹇碩的親戚犯了宵禁的罪,也照樣用五色大棒打死,就是有這種殺伐果斷的氣度。

曹操才華橫溢

我們的讀書時代,學到過曹操很多的文學作品,比如《觀滄海》、《短歌行》、《龜雖壽》,還有上面提到的《述志令》。每一篇都是文采斐然,不要說劉備孫權了,就是諸葛亮也是望塵莫及。

因此,曹操是當時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而建安七子和曹操三父子,又被視作是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曹操仁義有擔當

說曹操仁義,很多人要反對。《三國演義》描寫了一個假仁假義的劉備,事實上,曹操非常仁義有擔當,舉個例子。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當初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出了孫堅,就只有曹操出兵跟董卓打了一仗。為此,曹操非常瞧不起袁紹等人,說你們這樣不知進取,會讓天下人失望,我深深地替你們感到羞恥。

這樣的曹操,堪稱完美,喜歡曹操是正常的,不喜歡的,說明被小說荼毒比較深!


李杜文侃三國


在《三國演義》和民間評書中,劉備一直以正統自居,仁義,為人忠厚老實,立志剿滅國賊,復興漢室。白手起家,奮鬥十餘載,終於落得三分天下,可惜強行伐吳,70萬大軍灰飛煙滅,使他統一全國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為後人感嘆。曹操是一白臉的形象,細眼長髯,亂世奸雄,通過手段和權謀控了中國北方,脅天子而令諸侯。為人殘暴,性格多疑,還喜歡夢中殺人,在他身邊非常沒有安全感。最終也是天不假年,沒看到三國一統就撒手人寰了。

這是傳統民間和文學中的形象,但不知從何時起,很多人開始為曹操翻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曹操,而開始討厭劉備了。這就要從大眾傳媒說起,以往的傳媒途徑少,只有電視、廣播、報紙,我們接受的信息少、比如小時候,只能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演的又那麼傳神,就記住了劉備是好人,曹操是壞人,諸葛亮是神人,關羽張飛萬人敵等等。

長大了看《三國演義》原著,看了後發現跟電視劇演的基本一樣,兩者對上了,這就更加深了印象,認為自己知道的就是正確的。但是,隨著現在傳媒途徑的多樣化,漸漸發現,真相原來不是這樣。首先要拜《易中天品三國》所賜,從客觀角度看曹操,發現曹操不是那麼不堪,有很多閃光點,魯迅曾經誇曹操,說他“最起碼是有本事的人”。毛主席也跟著點贊,在他是詞中寫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然後再看看《三國志》,發現曹操和劉備其實是一類人,沒什麼區別,這樣才漸漸改變了對曹操的看法。現在更是媒體氾濫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對某件事做出自己的評判,而且會有很多人看到。或許是有自己的真知卓識,或者是博眼球,越來越開始寫曹操的好,寫劉備的壞。不止他倆,連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被翻出來從新定義。更有甚者,把三國中一些小人物拿來寫,什麼“無雙上將潘鳳”、“我部悍將劉三刀”、“零陵上將邢道榮”等等,非常有趣,博爾一笑。現代人彰顯個性,放飛自我,這跟曹操很像,曹操就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曹操允文允武,不僅是軍事家,政治家,還是詩人,有浪漫豪放的一面,就連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成了一句霸氣的宣言,這太符合現在年輕人的偶像標準了,有自己的事業,還能寫詩,裝個逼什麼的,多有格調啊。但看劉備,除了哭,就是跑,一無是處。但喜歡曹操也就罷了,為什麼要討厭劉備呢?這就要說到人的心理——矯枉過正。就比如有個明星,你一直很崇拜他,他身上什麼都是好的,全是優點,這時,他犯一點點錯誤你就受不了了,不再喜歡,更有甚者開始討厭。愛之深恨之切,劉備在我們中心根深蒂固的形象是仁義,老實。但沒想到,真實的劉備居然一點不仁義,更不老實。魯迅就曾說,“劉備之德近乎偽”,原來他是裝出來的,太傷大眾的心了。既然你騙我,那你做的任何事我們都不承認了,不喜歡你。劉備好冤啊,我沒招誰沒惹誰,憑自己本事打天下,先有非常之事後有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然後立非常之功,我生在亂世,沒點手段怎麼立足。

這事情多半要拜羅貫中所賜,他刻畫的劉備忠厚老實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其實歷史人物無所謂的忠奸善惡之分,一切依形勢而定,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是不變的道理。很多人現在喜歡曹操,討厭劉備很大意義上主要是矯枉過正導致的,估計過不了多久就可以平衡的看問題。


小軒生活


並不是越長大越喜歡曹操,而是在我們長大之後就會真正的理解他。不是像以前那樣,只是膚淺的認為他是一個不可交梟雄。而是一個被現實打擊的體無完膚以後,決定革新的先驅。在我看來我們對於這個人物還是擁有很大的誤解。

曹操早年立志,並不是想要當一個權臣,只希望能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做一個為大漢做一個徵西將軍。更希望在他的墓碑上能夠刻上‘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最開始的曹操只是想當一個為國效力的能臣。

再從董卓進京以後,各部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只有當時的曹操一人手持七星寶刀前去行刺。然而雖然最後失敗了,但當時的曹操可以說也是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只為還大漢一個朗朗乾坤。雖然後來他殺了呂伯奢一家,但在當時人心向背,曹操又如驚弓之鳥,怎麼不讓他害怕?

再有當時董卓霸佔京城,淫亂後宮。廢黜少帝。當時天下有那麼多諸侯,皇室宗親。卻沒有一人心繫大漢。只有曹操在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可見當時的天下也只有曹操心繫天下。更是在董卓遷都長安之時,也只有他一心想著漢帝前去營救。這都是我們在史書上能看到的。

到後來,因為曹操自己手下的人才越來越多。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曹操也沒有辦法去做他的漢臣了,因為他所代表的不光是他自己的利益,更是他整個曹氏集團的利益,所以不也不得不那樣做,但是就算如此最後他也沒有自立為皇。我們在縱觀歷史,除了曹操可能漢帝在哪個諸侯手裡也不見得能更好過。

所以縱觀這一切,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曹操早期也是一個有為青年,一個立志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更是一個一心為國的英雄,到後來因為手下人才增多,和對這幫諸侯大臣的失望,也使得曹操立志革新,這其實和我們想在想差不多,剛剛步入社會的我們因為一腔熱血敢打敢拼,但因為現實的打擊和自我的惰性,使得我們很大一部分人隨波逐流。漸漸忘掉了我們的初心,使得我們雖有和曹操剛開始一樣的精力,卻沒有曹操的那種堅持。這也使得我們後世的人越長大越開始瞭解曹操,越長大越喜歡曹操,越長大越羨慕曹操了。

好了,我是昊濤說史,大家對我的說法有什麼看法?可以點贊評論告訴我。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歷史,感悟歷史。


昊濤說史


常言道:“時勢造英雄”,在東漢末年這樣混亂的年代,總有一群群才華橫溢,英勇無畏的英雄不斷的湧現出來。歷史,又總是週而復始的運行,譬如人類社會一直處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狀態。長期混戰的漢末最終形成三大陣營,他們分別是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與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以及,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史稱“三國”。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閱歷不斷豐富,不僅逐漸瞭解到真正歷史上的劉備與曹操,還學會了用現實的眼光看待問題。正史中的劉備並沒有小說裡那麼完美,他的仁義也有虛假的一面,這使不少人心中有所落差,就好似一張潔白通透的臉上長了一顆黑碩的痣,越看越噁心。相反正史中的曹操,但沒有那麼不堪,還頗有英雄氣概。

眾人皆言曹操有不臣之心,窺伺國器。諷刺的是先稱帝的卻是劉備。而曹操終其一生至死也沒稱帝,其魏武帝的封號也是其死後太子丕追封的。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對於曹操我一是喜歡他的才,二是喜歡他的真性情,因為一個沒有真性情的人,寫不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一個沒有真壯志的人,也吟不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總而言之,一個人的喜好會根據其成長經歷與對事物的瞭解有所改變,實際上我認為劉備和曹操均是一代梟雄,均值得世人敬佩。




辣蝸牛


和曹丞相的成長過程有關。

曹操當年也是一個滿腔有著報國志的熱血少年,被再三貶離。

年幼的曹阿瞞才發現,語言,熱血,實幹是救不了國家的。只有武力,才是一切的標準。

所以,才有了曹丞相,那個帶著五十萬大軍逼得皇帝不得不改都。

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他是一代奸雄,也是一代忠臣。一直到最後,曹操也沒在有生之年稱帝,他想的也許只是匡扶漢室。就像諸葛亮與劉嬋,曹操只是幫他下棋,最後也沒成棋手。

如果喜歡我的答案,請採納謝謝!!!


仰光總在風雨後


因為曹操是成功者,成就了一番霸業。都說曹操是奸雄,但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沒點心眼能生存嗎。就說曹操去刺殺董卓,被發現後機智地說給董卓獻刀,而後就脫險而走,充分顯示了曹操的臨危不懼和機智。

同時,曹操有雄才大略,善於招納人才,其實力無人能比。並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權位的正當性,為他打天下創造了有力條件。

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可惜因為赤壁之戰的失敗,造成了以後的三國鼎立。但曹操勝不驕敗不餒,具有樂觀精神。他的詩情才藝也舉世聞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名句流傳至今。

曹操可謂亂世之梟雄,易中天對他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成年人看三國,從曹操身上可以學到成功的經驗。




瀾石記


歷史人物的分析我們用現代人眼光看,確實要求過高,但是看曹操確實剛剛好,分析下曹操的幾個身份,第一個他是個優秀的領導者,開疆闢土,從家族的起兵,到打下一半的天下居功至偉,第二他是優秀的父親,教育的幾個兒子都很不錯,大兒子忠厚勇敢,二兒子狡詐,但一直狡詐死都不變,三兒子文曲星下凡,一首七步詩,冠絕古今,四兒子勇武過人,不輸關羽張飛等名將,九兒子,小時候機智過人,曹聰稱象,女兒嫁給漢獻帝,漢獻帝退位也敢和二哥叫板,不懼強權。第三文化的繼承者和開發者,魏晉風骨他開創的。第四好丈夫,雖然有很多老婆但是都安排妥當,不想別的朝代協調不好老婆們。


故事小盜龍


其實我們並不是喜歡曹操這個人,而是習慣他身上的一些東西!比如:性格、處事方式方法!更喜歡他所表達的一些東西,比如:放蕩不羈的生活,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情!我想很多的人:是希望有他一樣的睿智、勇敢~希望像他一樣的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