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壞手機,被父親拳打腳踢,不久後老師找到家長:退學吧

家庭教育對孩子心性、品格等方面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影響,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育孩子,家長不要覺得只有說教才是教育,家長的行為方式、說話方式都是對孩子的教育,所以家長應該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和言語,看看是否有不妥當的地方。

有些家長依然堅持簡單粗暴的教育做有效,所以孩子犯錯時先不由分說的動手打一頓,認為這樣會讓孩子長記性,但實際上這種粗暴的方式看似有效,卻最容易傷孩子,會降低孩子的情商。

孩子摔壞手機,被父親拳打腳踢,不久後老師找到家長:退學吧

張先生的兒子昊昊7歲,上二年級,昊昊是一個比較開朗的孩子,有一次張先生正在玩手機,昊昊非要讓張先生陪自己出去,結果昊昊一不小心摔壞了爸爸的手機,張先生很生氣,直接動手打了孩子,幾乎是拳打腳踢,孩子的身上有好幾個地方都變成了青紫色。但孩子的確認識到自己錯了,張先生覺得這種教育模式很有效,孩子每次犯錯、淘氣,都會打孩子幾巴掌。結果沒多久老師找到了張先生,勸孩子退學,原因是孩子變得孤僻、脾氣暴躁,總是動手打同學。

孩子摔壞手機,被父親拳打腳踢,不久後老師找到家長:退學吧

打罵是父母發洩憤怒情緒的一種方式,雖然孩子是導致父母憤怒的根源,但是打罵孩子這種方式是錯誤的,孩子年齡小,打罵不僅會讓他們的身體感覺到疼痛,更會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打罵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家暴,有家暴陰影的孩子也會成為暴力的施加者,他們會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同時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孩子的情商會越來越低。

孩子摔壞手機,被父親拳打腳踢,不久後老師找到家長:退學吧

孩子犯錯時,家長可以嘗試用下面這些方法解決:

1、模仿孩子的行為。

如果孩子年齡小,不適合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那麼家長可以模仿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站在旁觀者或者第二者的角度看看自己的行為有哪些問題,這種教育方式符合低齡孩子的認知方式,更易於孩子理解,可以讓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並改掉錯誤。

孩子摔壞手機,被父親拳打腳踢,不久後老師找到家長:退學吧

2、和孩子講道理。

如果孩子已經上學,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給孩子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可以做,讓孩子有清晰的行為界限感。如果孩子明知道理還犯錯,那麼家長可以輕度體罰,讓孩子對自己犯的錯誤產生深刻印象。

孩子摔壞手機,被父親拳打腳踢,不久後老師找到家長:退學吧

3、制定懲罰措施。

家長可以制定懲罰措施,讓這些措施約束孩子的行為,具體的手段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比如用做家務、縮短遊戲時間等,這些方式簡單而有效,比打罵更有意義。

家長不能把打罵當做主要教育手段,應該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別讓孩子在暴力的氛圍中長大。

您因為某件事打罵過孩子嗎?您教育孩子的主要方式是什麼呢?

------------------------------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擅長嬰幼兒成長知識、兒童教育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