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一座民國時期的老宅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因為一座城,便足以愛上一個人

因為一個故事,便可心緒萬千,

因為一座房,便有三餐四季

而因為一座老宅,

便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你可曾想在上世紀20年代中後期,

西學日興西式建築風格始現之時,

在貴陽,

出現了貴陽曆史上第一棟仿西式建築,

它的出現打破了封閉的西南腹地城市

貴陽以往的磚、木方建築史。

至今這棟優美的西式建築

沉浮於百年的風雨後,

仍然屹立於貴陽這種繁華都市中。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這棟位於貴陽市萬東橋和護國路交叉口

建於百年前的西式建築就是王伯群的故居。

王伯群先生這座舊居,

始建於民國六年(1917),

它原為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築,

共有房屋9棟30間,

佔地面積約980平方米,

為磚木結構的歐式建築。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故居是一棟二層樓房,

主樓面闊七間,

一側有圓形的三層塔樓,

塔樓樓頂是圓錐形的,

有數道縱向的須狀裝飾,

其間是水波紋形狀的裝飾圖案。

最高處有宛如洋蔥頭的尖頂。

各層都是圓拱形窗框,外部設木製百葉窗。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二層的方形磚柱上部都塑有白菜,

這是那個時代仿西式建築所共有的特徵。

在稍後修建的桐梓系軍閥中的周西成公館、

王家烈公館及蔣在珍公館中都有白菜雕塑,

寓意清正廉潔。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作為貴州極具代表性的近代西式建築

同時也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蹟,

王伯群舊居於1999年12月,

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曾經作為

“黔西南州政府駐貴陽辦事處”。

1985年,貴州省政府

將故居歸還給王伯群遺孀。

當年在這一帶,

有許多貴州名人的宅院,

如雲南、貴州省長任可澄、

護國軍將領戴戡等。

在護國運動後將此路

叫做“護國路”至今。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走近故居,你每走一步

就離百年之前的那段時光更近一步

看著盡染歷史的青色磚瓦

撫摸著早已褪色的護欄

似乎那段歷史就猶如昨日再現

在你眼前一遍一遍的演繹著

也許你看到了王伯群坐在走廊上的椅子

認真的看著書

或者與同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談笑風生

也許你看到了他與家人在過道上嬉戲

好不樂哉!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歷史賦予了這棟建築的存在的價值

而這棟建築也成就了歷史

圍繞王伯群先生的舊居走上一圈

你有驚奇的發現

石柱上縫隙裡鑽出耀眼的綠意

呈現了一派生氣勃勃的模樣。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在來到故居,

一個人感受著這棟建築帶來的厚重的歷史感

不久後,

一對來貴陽旅遊

口中談論著軍閥問題的老夫妻

也來到了王伯群故居

仔仔細細把故居走了一遍

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當問到他們為什麼會想到來到舊居時

這對老夫妻說:就想來看看

來看看這棟軍閥時期留下來的房子

我想他們也許是圓了心中的一個夢吧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屋外的樹木已長過外頭,

牆壁上長出的一簇簇雜草

以及那懸掛在屋簷的老式路燈,

都見證了王伯群不平凡的人生。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一生的沉浮都烙印在了時光裡,

故居猶在,人已不在,

但王伯群先生留下的風光偉績,

卻深深鑲嵌在這棟老宅的一磚一瓦里,

在歷史長河裡奔流不息。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王伯群簡介

王伯群1886年(清光緒十一年)農曆七月廿八日(公曆9月12日)生於貴州興義景家屯,乳名震章,其舅父劉顯世曾任貴州都督、督軍兼省長,其胞弟王文華曾是陸軍上將。

王伯群自幼隨父王啟元學習古書典籍,為其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8歲時入興義筆山書院,練就一手漂亮的書法、文筆。

1905年,王伯群等以貴州首批官費生被選送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結識了孫中山、章太炎和梁啟超等人,並對其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孫中山倡導反清革命影響下,王伯群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27年,任交通部長兼交通大學校長及招商局監督。1924年,創辦私立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

1937年8月,淞滬事變,抗戰軍興。王伯群積極應對,寓救國於讀書。抗日戰爭開始,大夏大學與復旦大學合併成為聯合大學,一設廬山,稱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一設貴陽,稱第二聯合大學。大夏是內遷貴州最早、辦學最長的一所大學,也是深入貴州社會最為切實的高校。自播遷入黔到1946年返回上海,大夏辦學8年,在貴州有畢業生1576人,期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遷去時300餘名師生,離開時有1800餘名師生,對貴州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與貴州省主席吳鼎昌在花溪成立"農村改進區",由大夏和當地政府聯合開展建設實驗,旨在力促百姓生活安定,努力於各項生產建設,實現"抗戰救國"。大夏成立社會研究部,啟動對少數民族調查研究,出版《貴州苗夷歌謠》《貴州苗夷社會研究》《爐山黑苗的生活》等著作,這些民族調查研究的成果,讓外界重新認識了貴州人,啟發了少數民族對國家、對民族的認同感,於今天而言,仍具有現實意義。在王伯群的執掌下,大夏擁有滬校、黔校,並短暫開設香港分校,同時開辦上海大夏附中、貴陽附中、南寧附中和重慶附中。大夏共培養了2萬餘名學生,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1944年,日軍竄擾黔南,王伯群與大夏全體師生遷往貴州赤水,心力交瘁,積勞成疾,溘然長逝。

王伯群著有《交通事業改革方案》《電政設施三年計劃》《航政建設綱要》《伯群文集》等著作。一生留世共三座故居,分別位於興義、上海和貴陽,目前在貴陽的王伯群故居保存得較為完好。

王伯群故居:隱於繁華都市之中,卻塵封了一段久遠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