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沒有化肥,大地主家的地用什麼肥種地,就算用農雜肥也沒那麼多,用什麼?

老爸158230666


其實中國使用化肥的年代並不久遠,最少老家生產隊的時候是沒有化肥用的。聽我父親說起,80年代土地承包之後才慢慢流行使用化肥。

從以往農村的現狀可以看出舊社會是怎麼施肥的,上千年的傳統,很實用的方法,肯定流傳甚廣,改變並不大。

以往的長工都成了現在的農民,我爺爺以前就是地主家的長工,那時候也沒有化肥使用,他們的都用什麼做肥料呢?

1.肥料的主力是家禽家畜糞便。那時候家家戶戶養雞養豬,不僅是收入的來源,也是優質的農家肥。

2.糞坑。家家都有糞坑。各種枯枝爛葉,家禽吃剩下的爛菜葉(不錯,爛菜葉不會直接扔了,先給雞吃),院子裡的雞糞等等都會打掃到糞坑裡。

那時候也沒啥塑料袋,基本上都能漚糞。

3.糞堆。這個一般在院子外面或者地頭,哈,畢竟味道不友好。糞堆的主要來源是人糞,那時人口眾多,糞便自然不少。另外還有,因為潮溼不能用來做柴火的秸稈。秸稈基本都會拉回來燒地鍋用,甚至拔的草也會帶回來。太潮溼的秸稈無法使用,才會用來堆肥。

4.草木灰。各種秸稈,樹枝,雜草,樹葉人畜不能吃的,都可以做燒地鍋的材料。而且草木灰是個好東西,一般不捨的直接做肥料,先給屋子,豬圈,雞圈等防潮使用,用過後,在打掃到糞坑裡,一點不浪費。

5.河底池塘的淤泥,這個也有人用,所以村裡的池塘以前特別深……

6.撿牛糞。農閒的時候很多老人,大都是以前的長工。拿把鐵鍬,揹著筐挎著籃,在路邊撿牛糞。為什麼說撿牛糞?路邊只能撿到牛糞羊糞,羊糞太小,牛糞最招人喜歡,一拉就是一大坨……

為了撿牛糞和牛玩起了跟蹤!牛主人那個氣啊,為此吵架的不在少數!真事。

7.為人民服務的公共廁所。農村以前有很多“免費公廁”,這可比城市“普及”早多了。都是私人投資,免費使用。知道人都有三急,所以很細心的百十米就有一家,一個村子幾十個免費公測。但還是有人,忍著憋著,回到自己家在解決。這應該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由來!

8.芝麻油渣。只有芝麻油是優質農家肥,菜籽油渣和棉籽油渣可以做飼料,寫到這裡,忍不住說一句:棉籽油超級難吃。

花生油渣是可以吃的。不知道大家吃過沒,特別硬,堪比磚頭!

上面方法應該古已有之的傳統,都是“經典傳世”的方法。土地是農民的根,糧食是農民的本。農雜肥不夠,農民為了能多收糧食,“腦洞大開”有許多“奇思妙想”。

這一切只是為了多收幾斤糧食,少挨點餓而已。


農場鏟屎官小峰


說一下我記得的事吧,都是從我大伯那裡聽來的看來的;

我6-7歲的時候,我跟我大伯住,我大伯是單身,以前他有2個老婆,2個孩子,後來都死了,我們家孩子多,顧不過來,我就跟大伯住,那個時候是人民公社生產隊,我大伯是殘廢軍人,他做豆腐賣,也種黃瓜賣(在自家院子裡),那個時候沒有化肥,就算有也是生產隊裡有,只有一種尿素化肥,還是日本進口的,老百姓給尿素起了個外號叫“洋勁”,社員家裡是沒有的,也買不到,他們也不相信尿素有多大作用(沒文化的結果),我大伯種黃瓜經常施用一下幾種東西做肥料;

1;棉籽餅---用水泡開發酵後做肥料。

2;豆子---把黃豆煮熟,發酵後做肥料。

3;麻汁醬幹---就是芝麻醬提油後的殘渣,泡水發酵,做肥料。

4;豆餅---豆子榨油後的副產品(現在是豆粕),泡水發酵後做肥料;

5;牲畜糞---把路上的牲口糞便撿回來,積累多了做肥料。

6;大糞幹---收集人糞曬乾,壓碎做肥料。

7;還有其他的榨油後的廢渣,都能做肥料。

8;草木灰,炕洞土(就是農村睡的火土炕,每2-3年換一次新的,為的就是把換下來的炕土做肥料,因為日積月累,火炕土裡含有大量的鉀肥,但他們不知道,就知道上了炕土莊家長的旺盛,增產)。

9;生產隊裡的尿素化肥也很少,都是按供應來的,分攤到每畝地裡也就十幾斤,作用有限,也管用,再說了那時也只有這種單一的氮肥,其他的各種氮磷鉀複合肥都是改革開放後的事了。

在那時的老百姓眼裡,只要是含油高的東西都能做肥料,還有就是所有糞便都能做肥料,他們也衡量成本,能不花錢買就不買,能少花錢就不多花,在生產隊裡大部分是漚綠肥,把農作物費秸稈摻土發酵,做肥料。那時不管是生產隊還是個人,種地實用的肥料才是名副其實的有機肥,由於數量太少,所以產量一直不高,在舊社會也一樣,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沒那麼多,也就產量很低,其實有的根本就沒有,全靠人種天收。


驛動星期六


就上海以前的農村來講,那時即使有化肥,但價格很貴,像尿素,氯化銨,氨水。農村每個生產隊都有專門的幾部拉糞車,就是一個鐵架子,兩邊按兩個勞動車輪胎,一隻很大的陏圓形木箱,安排兩個人每天去公房裡拉,那時公房都用抽水馬桶了,拉回來倒在一個很大的池子裡,以前還有這種奇事,晚上黑咕咚的,有人看不清掉糞池裡。到了冬季,生產隊會組織人去挖池塘汙泥,稍曬乾了就挑到田裡做肥料;生產隊養的豬,糞便都歸攏的;麥秸,油菜杆,稻草是分給社員做燃料的;最多有的地種蓿苜做肥料。所以那時田地不會板結,但產量不高,用化肥農藥也就是近三十年的事了。


李培福


小時候在農村住過幾年,有些瞭解,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農村使用化肥的很少,地裡用的肥料主要是廁所,牲畜家禽的糞便!根據作物的不同所用糞便也不一樣!廁所的糞便主要用在玉米,土豆和蔬菜上,點一顆種子,澆一點灌水,然後埋土,雞糞,豬糞馬分則等地裡收完莊稼後就堆地裡,明年種地時犁地前攤開!麥地有請放羊的晚上把羊圈地裡,一連好幾晚上俗稱臥地,這個的管放羊的飯,牧羊狗吃的也得管,給錢不給錢就不清楚了,也有把玉米杆用鍘刀切碎了堆到一起,(澆上灌水)來年開耕使攤開,犁地時埋地當肥料,我們這裡這樣的少,玉米杆一般都做飯燒火用呢!


明月道人1


大家好,我是57年出身的,也能算是一個過來人吧,對以前沒有化肥的時代用什麼肥料來種地略知一二,給大家說說歡迎大家參加討論與批評指正。

我家鄉在蘇北鹽城裡下河地區,以前屬於水網地帶,所有農田都是水田,一年只長一季水稻,主要肥料都是以自然肥料為主,泥肥是當家肥。那麼什麼叫泥肥呢?就是農閒時,在地主家的長工在河道中將含有腐植質的河泥用船撈上岸,到來年的春天再布到田中,用於夏季插秧。哪時候由於沒有高肥效的化肥,再加之品種得不到改良,所以每畝地的收成是低得可憐的。

我們這邊農村以前有句古話叫“起早的碰到個拾糞的”,這話怎麼說呢,就是農村人喜歡起早。拾糞這個詞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怎回事,就是以前農村種田缺少肥料,許多人每天都會比平常人起得更早,一把糞勺,一個糞筐,到要道兩邊尋找夜晚有人在路邊拉的糞便,狗屎,回家放在糞坑中漚泡,供插秧時使用。

大地主還有一個積肥的方法就是用船到城裡收糞,以前城裡人都用馬桶,早上將夜裡一家人排的糞便拎到收糞處,賣上幾分錢還能換個中飯湯錢。以上就是舊社會種田人的肥料來源,在我們蘇北每年秋收一結束,許多人家就封門閉戶到上海去混生活了,上海蘇北人特別多就是哪個年代在上海紮根的。


百花爭春我為先


莊稼一枝花,全憑糞當家。沒有大糞臭,那有五穀香。春天比糞堆,秋天比糧堆。看看這些過去流傳下來的諺語,我們就可以知道糞對糧食生產是多麼重要。

在過去沒有化肥的年代,種地全靠農家肥,農家肥的主要來源有:

一、燻肥,他適用於離家較遠,但地周圍有茅草植被的農田。用鐮刀把茅草割下,大約五百斤堆疊在一起,一定要緊湊,便於壓土。從茅草頂部開始壓土,留下離地面一尺多,便於點火,點火後,待火燃燒進茅草中間,就用土全部封死茅草,讓其在內自燃,其實是光有煙,不見火,半個月後就熄滅了,留下被煙燻燒過的土就是上好的農家肥。這也是最原始的農家肥。

二、羊糞,以前的富裕農戶都養一群羊,在春天和秋天的時侯,把羊圈在離家較遠的農田裡,圈一夜羊,白天墊一層土,十多天移一次羊圈,看土地面積決定,這個肥料也不錯。

三、牲畜糞便和人糞尿,將牲畜糞便集中漚制後使用,其中豬糞質量最好,養一頭豬的糞可以夠一畝農田使用。

四,秋天秸稈漚肥,夏天青草漚肥,都是將其切碎,堆積在一起,加適當的水和土,再加適當的牲畜糞便或人糞尿,待其腐熟後就可以使用。

過去的農民對糞的作用是非常重視的,一年四季,各種資源,只要可以作為農家肥的,都要利用起來。如果有一塊地不上糞,就可以減產50%以上。所以過去農民有一句話,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


華月一牛


解放以前,由於生產資料,生產力還是原始的的牲畜及人類糞便,和人力畜力,加之傳統的糧食種子,產量低的可憐!具老一代人講,一畝小麥,好的一百來斤,差的二三十斤。地主雖說土地多,產量也一樣,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牲畜。只是土地多,收入較多,不捱餓。解放後稱之為貧下中農的農民,一年之內在極度節儉的情況下,還有兩三個月斷炊!靠做點小生意維持生計。

解放初的五十年代的後期,這種情況沒有大的改觀。加之全國性的三年自然災害,本人親歷了國家的三年困難時期。那種難以忍受的飢餓感,至今刻骨銘心,終生難忘!年邁體弱的老人確有被餓死的。

雖然經歷了三年的艱難困苦,經歷了三年的忍飢挨餓,我們也不能忘記感恩共產黨,感恩毛主席!因為,僅有的一點可食之物人人平等,沒有獨享,沒有餓死的餓死,撐死的撐死!沒有撐死的也就少了許多餓死的。

今天的社會發展到如此地步,如今的高樓大廈,智能手機,家庭小轎是那時代的人不敢奢望的!那時的奢望僅僅是吃飽,穿暖!

社會有弊端,制度有漏洞,貧富有差別都是事實,有待國家和政府改進,個人也有提出建議和意見的權力。但是,不要忘了,今天已經是天堂般的生活!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你有什麼理由不愛自己的國家,離開祖國的庇護,你什麼都不是!外國的月亮不比中國的圓!


聯想540


舊社會沒有化肥,種田使用的肥料都是自己積肥,積肥的方法多得很,並不是沒有那麼多。如今提倡無公害綠色蔬菜糧食,真正的綠色食品只有老農民的耕種方式才是真正的綠色。我老家至今仍然有很多老農民保持著那些原始的積肥方式方法,肥效不比化肥差,土地的優良是用化肥種植無法比擬的。

一,春天三四月份的時候去山上割草積肥,三四月份的天氣不冷不熱,山上的雜草已經長到一尺高左右,正是不老不嫩的時候。老農拿一條衝擔,把這些草割好紮成一把把的便於打捆,然後挑到麥田油菜田的一角堆積起來,上面蓋上厚厚一層土以加快青草腐爛。等油菜小麥收割後,把這些腐爛的青草用釘耙散在田裡再犁田,這樣的田既泡疏又保水,是最好的肥料之一。



二,每年秋天,農民會割掉田芡地芡上的雜草,靠山的地方會割砍上去很遠很遠,一來為了積肥,二是為了趕走那些山鼠等野物躲藏在田邊禍害莊稼。等割的草曬乾以後,在底下用石頭架上五六根大松木透氣,在松木上堆一個大草堆,在堆積的過程中,每碼兩層加一層土,碼到一人多高才算完成。堆好後點上火丘灰,一個草堆需要五六天才能完全燒透,餘下的土經過煙薰火燎之後,是很肥的土,再加上草木灰的肥性,已經是很好的肥料了。到種小麥栽油菜的時候,農民會挑來大糞對土肥進行窖拌,讓本來肥力十足的土肥更是保底的最好肥料,肥性比化肥保底還好,這也是農民至今仍保留這種積肥方法的原因。



三,到冬天農閒的時候,農民會去收集掉落的樹葉,把它們收聚起來後在果木樹下挖一個大坑埋起來肥樹,這大概是從前留下來的木籽樹和板栗樹能長到一米多直經主杆參天的原因,除了果實之外,樹汲取土地的營養都一絲不落地還給了大樹,還從別的雜樹收集來各種營養的樹葉供養果木。


四,年關歲末時農村都會開塘放水捕魚過年,放幹水的魚塘只留下樓口以下的一點水養小魚苗,塘樓一直不築土,好讓塘裡的淤泥被太陽曬硬。當淤泥開裂之後,農民在整個正月和二月都在挑這些淤泥到田邊積肥,等莊稼收割後再散到田裡。這些淤泥都是魚的糞便和雨水衝進來的膩土樹葉雜草,經過長期的浸泡腐爛,是極好的肥料。

五,牛糞墊窩草,豬糞羊糞雞糞大糞是農家精糞,這些糞大多用來拌土糞,其餘的主要是用來種菜,一般沒有那麼多用來種植莊稼。

用這些肥料種植出的糧食蔬菜才算得上真正的綠色食品,用這樣的肥料種植連蟲害都很少,除非是象發蝗蟲這樣的天災,收成一般還是比較好。


農婦在城市


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未曾經歷萬惡的舊社會,不知道大地主用什麼東東肥田,但清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關中農村的基本肥料。

1.畜禽糞便。時,農村清苦,農民“看(養)雞稱鹽,餵豬過年。”家家戶戶有豬圈、雞舍,生產隊有飼養室,餵養力畜耕田拉車,同時收集畜禽糞便,腐熟後肥田。

2.人糞尿。農村多為土茅廁,有的還與豬圈相通或合二為一,如廁後需不時墊土、草木灰,滿後起出,打碎大塊再肥田。

企事業單位多使用水茅化,人糞尿與雨水混於一起,雖蠅蛆聚集,臭氣熏天,然肥力強勁,致附近農民爭搶挑拉,稱“掏大糞”,是施底肥的不二之選。

3.牆炕土。關中農村盛行灶連炕,冬季燒水做飯連同取暖,灶臺、土炕、煙囪及老房子等用瑴墼(土坯)壘就,經長年累月煙熏火燎,具備了一定肥力。

4.草木灰。秸稈、樹葉、樹枝等燒火做飯產生草木灰,倒入茅廁或豬圈,與土糞混合,增加鉀元素。

5.漚肥堆肥。在空地上挖坑,倒入雜草、樹葉、生活垃圾等,以黃土覆蓋,澆入髒水、雨水,經過三五個月發酵,產生肥力。

其時,已有尿素、氮肥等化學肥料,基本為進口,數量很少,價格昂貴,一般只作追肥使用。記得生產隊使用完尿素,包裝袋被幹部拿回家改成了衣服,穿出來時商標依稀可見,群眾調侃:“幹部見幹部,胸前‘日本’、後背‘尿素’。”


北大屠夫陸步軒


那個時候是農家肥當家,農家肥是糞坑漚出來的。糞坑是人的廁所,漚糞的坑,餵豬的圈三位一體的。

農家的秸杆,雜草和其它垃圾,少量的土,分層放到糞坑裡。再放上適當的水。人的大小便通過廁所通道流到糞坑裡。豬看見人大便就搶著去吃,豬的糞尿,人得大小便通過豬的走動,豬嘴的拱翻混合在糞坑中成了發酵劑。過幾天再加一層。一般夏天兩個月就可漚一圈肥。顏色越黑,味道越臭漚出的農家龔質量越好。

勤快人家一畝地要用七八方糞,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重視農業,號召人民多養豬,常說一頭豬就是一座小化肥廠。

化肥的大量出現是在日本佔領中國時期,日本商人推銷一種叫肥田粉的氮肥。但是多數農民不相信日本人,用的人很少。

除了漚糞,人們還用河坑的淤泥,舊炕舊房土,榨油廢渣,牲口糞便,等富含有機物的東西。

地主少則上百畝,多則千萬畝土地。他們自己僱人耕種的只佔少部分。他們一般也餵養性口和豬,僱用的長短工也積農家肥。但一般大部分土地是用於出租的。積肥是租地的貧僱農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