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四面黃沙,千里戈壁,一條溪流蜿蜒在三危山下,或許在1655年前,這條溪流還是澎湃的大河,與無邊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相互對峙,但是可惜,這條溪流終沒能抵擋住沙漠的侵襲,至少到目前為止,它已變成潺潺涓流,揹負著久遠的光陰,也目睹著此地發生的故事,不動聲色地留向遠方。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而在這條溪流面前,便是世界知名的文化遺產莫高窟,走進它就彷彿走進了一場宏大的敘事,一座座洞窟,一尊尊佛像,承載了多少前人的祈願,而那間小小藏經洞,似乎還在訴說著劫難後的悲傷。人們說時間能化解一切,可是在這裡,如此浩瀚的光陰竟也沒有將悲傷減輕絲毫,似乎相反,隨著時光的一寸寸遠去,這裡的憂傷也在一寸寸加深。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佛像、壁畫等價值不必多說,單是壁畫所呈現的建築、服飾、色彩以及繪畫技藝,就足以令世界驚訝。古往今來,有無數建築師和畫家曾在這裡吸取靈感,更有無數遊客在這裡流連忘返。

據說莫高的壁畫是畫中有畫,一層覆蓋一層,隨著朝序更迭,人們在繪製壁畫時,不同時代的人,在繪製時表現各不相同,後人常常會將已失色的壁畫再次塗抹、描繪,於是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佛像造型也是根據不同時期的文化和審美而建造,或清瘦、或豐滿,風格也大有不同。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據說當年張大千曾在這裡待了兩年,臨摹洞窟裡的壁畫,至今這裡個別壁畫一角還留有張大千當年對壁畫做的編號。有人認為這是在破壞壁畫,也有人認為是理念不同,張大千也對壁畫做了修復,在保護和傳承。無論怎樣,今天的我們只能憑藉自己的猜測而評說一二。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莫高窟的佛像和壁畫的確氧化嚴重,甚至變黑、脫落,那麼遙遠的光陰,那麼偏僻的地域,有戰亂的侵襲,也有流浪者在這裡煙熏火燎。

據資料考證,敦煌莫高窟初建年代大約在公元366年間,由一位雲遊到此的和尚開鑿,他叫樂尊,彼時,他絕對沒想到自己的行為竟劃出了一道璀璨的佛光。此後,在他的感召下,無數的人們加入到了開鑿洞窟,安放佛像的行動中來,目的是保佑自家平安順遂,殷實人家建造的石窟大一些,壁畫更精美一些,窮人家的就小一些,但都是請能工巧匠來工作。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無論世事如何變幻,莫高窟洞窟的開鑿似乎沒有停止過,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一直到宋代、西夏、元代,佛像坍塌了就重修,壁畫脫落就再畫,一層層的光陰,一層層的祈願,沉澱出無與倫比的魅力。

據說現在莫高窟的洞窟有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佛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倘若那個叫王圓祿的道士沒有逃荒到這裡,倘若那個藏經洞完好無損,倘若那個英國偷竊者斯坦因不曾來到此處……莫高窟裡那5萬餘件佛教經卷等文物一定光照世界。

這世間沒有如果,有的只是結果。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1900年6月22日(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王圓祿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墻壁後面有一個密室,他扒開黃沙,下面堆滿了經卷、壁畫和各種文獻。

7年後,英國人斯坦因以考古探險的名義來到這裡,付給王圓祿幾兩銀子,便換取了5大箱600多件經卷,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運走570餘件文獻、繪畫等。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時至今日,人們在說起敦煌寶藏時候總是會唾罵王圓祿,他似乎被永久定在了這根恥辱柱上,他固然該罵,但是稍微瞭解一下就會知道,更該罵的是當地的知州、道臺,甚至老佛爺。正是這些彼時當政者的鼠目寸光和不作為,導致國寶一次次流失,被外國人屢屢以小錢換走了敦煌寶藏。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當時王圓祿發現藏經洞以後,他們沒有保護嗎?他得到的小錢用於自己生活揮霍了麼?沒有。

斯坦因拿走莫高窟經卷後,寫了一本《西域考古圖記》,上面記載說:“他(王圓祿)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由此看來,王圓祿確實做到了保護的義務。但是他實在太渺小了,渺小如一粒沙子。以至於他徒步數十公里沙漠到敦煌府衙告知州吏敦煌經卷的價值,並且為了得到重視,他奉上幾件經卷表示心意,但,州吏視若無睹,這些經卷壁畫在州吏眼中不過是一堆廢紙而已。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過了一段時日,王圓祿又奔襲至酒泉找到道臺,並且奉上字畫經卷,以期引的道臺的關注並能夠派人保護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但是依舊沒有引起重視。

這一點與《西域考古圖記》記載的情況像吻合,“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地官方開據的許可證的,並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護,王圓籙本身並沒有能力拒絕他們。”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據說,王圓祿又寫信給京城的老佛爺,信件毫無音訊。

就這樣,敦煌寶藏在無人欣賞的境遇裡,迎來了西方的探險者斯坦因。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不知道這樣說有沒有人懟我,認為這是在洗白這個被罵千年的王圓祿,其實並不是。

但是還有一點,相對於外國人的騙取,自己人的行為更讓人無法原諒。

據說當年清廷認識到敦煌價值的時候,下令清點庫存,並移送京師。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然而,沿途各吏得知這些廢紙是寶藏後,雨露均霑,原本一卷四冊的卷宗到下一地就變成了一卷兩側冊,一卷兩冊的則變成一卷一冊。

與原始清點記錄不符怎麼辦?撕扯充數或者普通卷宗冒充……再加上損壞遺失等因素,數月後抵達京城後所剩未幾。

目前很多有價值的敦煌莫高窟字畫經卷,基本保存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我們的敦煌研究院人員想要一睹芳容,也僅僅只能是看一看影印件。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縱觀整個遺失過程,只能說這是整個中華民族在哪個歷史時期最大哀傷,愚昧無知的不僅僅是王道士,還有當時的執政者。

餘秋雨曾咬牙切齒痛恨王圓祿,質問蒼天這麼燦爛的中華瑰寶怎麼就讓一個畏畏縮縮的道士當了家?

其實作為那個時期雲遊逃荒至敦煌莫高窟的王圓祿,他做了一個卑微小人物該做的努力,但歷史就是這樣,因為你沒有認識到價值,而別人發現了,你不要的東西,但別人要,等你醒悟過來,已經無可追回,只能追悔。

原來,敦煌莫高窟罪人並不是那個道士王圓祿

據說現在莫高窟裡的國寶散落世界各地,其中絕大部分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那裡關於中國的文物多達2萬多件,其中關於中國敦煌的物件則有1.37萬件之多……

如今,大漠的明月依舊照耀著千年前的洞窟,戈壁的清風依舊吹拂著遠古的彩塑,徒留那一方空空的藏經洞,靜默無聲但卻寫滿了遺憾、蒼涼和深刻的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