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廣水歷史古蹟之廣水十里馬都司的來歷

正德六年三月,霸州賊流入山口,河南馬振都司追戰死之。七年秋,劉六、七入縣,殺戮甚眾,曹都司戰死。這兩段文字記載於《嘉靖十九年應山縣誌》。想要了解更多情況,不妨接著看。

湖北廣水歷史古蹟之廣水十里馬都司的來歷

明朝中葉,土地兼併加劇,一些特權貴族又想方設法逃避賦稅,沉重的負擔被轉嫁到貧民身上,使貧富分化更加嚴重,階級矛盾日趨激烈。尤其正德初年大宦官劉瑾專權,推行一些不合理的稅收,致使暴吏橫行民不聊生。正德五年(1510年),河北霸州終於爆發了劉六,劉七大起義。起義之初只有幾十人,他們主要幹一些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綠林”勾當。後來貧苦百姓紛紛響應,迅速發展到數萬人。隨後幾路農民軍加入,人數達到十幾萬之眾。他們 轉 戰於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明確提出“建國扶賢” 的政治口號。

湖北廣水歷史古蹟之廣水十里馬都司的來歷

正德六年(1511年)三月,農民軍由山東侵入河南,在信陽遭到明軍圍堵,他們只得越過武勝關進入湖北應山(現在的廣水)地界。河南都司指揮吏馬振親率十幾騎一路追襲,在應山山口與農民軍相遇。雙方經過長時間撕殺,馬振及隨行軍士全部陣亡,馬振被殺於一條小河旁(後來叫滅將河,廣水陽光福利院東幾百米)。應山去任劉知縣只得募集大量食物錢財,在應山城郊外送給農民軍。

湖北廣水歷史古蹟之廣水十里馬都司的來歷

正德七年秋,劉惠,趙燧率領的農民軍再次侵入應山城,曹都司戰死。農民軍在應山站了三天,城中富戶十有八九遭到搶劫勒索。死於這場動亂的應山人,達數百之多,其中還有孕婦和小孩。據史料記載,當時農民軍正在遭受大明聯軍的血腥剿殺,己到窮途末路的地步。首領趙燧在應山悄悄落髮為僧,在前往武昌途中被明軍所俘。不久各路農民軍紛紛失敗。這就是五百多年前,在廣水大地上真實發生過的事。由此可見,由少數富人粉飾起來的太平社會,結構並不牢靠。假如把人比作“魚”,社會比作“魚塘”,一旦“魚塘”水質變壞,無論是生活在哪個層面的“魚”,都將難逃厄運。

幾年後,一位非常熟悉馬振的河南都指揮僉事鞏臣,來到應山查找馬都司戰死的經過,將他的事蹟撰刻在一塊石碑上。時任應山知縣王尚用,在馬振戰死的附近修建了馬都司祠,將石碑立於祠內。並將當地取名為馬都司,那條小河叫滅將河。祠的原址在河旁一座小山上,上世紀六十年代祠被毀,材料用來建了應廣大道對面的小學。應廣大道擴修,祠的原址被降為路面。

湖北廣水歷史古蹟之廣水十里馬都司的來歷

嘉靖十一年(1532年),時任應山知縣王朝遂於三月七日(馬振戰死日),親撰祭文並立碑紀念。正是這些文字的記載,馬都司才得以長期流傳。

湖北廣水歷史古蹟之廣水十里馬都司的來歷

(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