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為社會發出理性呼聲!”

出生於1945年的葛劍雄,也可以說是新中國的“同齡人”,是70年的親歷者。

民革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為社會發出理性呼聲!”

2018年11月10日,葛劍雄在福州市做學術講座。

“我從研究的中國歷史中做了一個比較,我認為,沒有哪一個時代能夠和以往的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餘年相比。”在上海紀念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一次活動中,葛劍雄這樣感慨道,“我個人是幸運的,遇到了這個偉大的時代,遇到了這樣一座充滿希望的城市。”

葛劍雄在上海生活了63年,在這裡,從小鎮少年成長為歷史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你可以說,是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座充滿希望的城市成就了他;但你也可以說,正是千萬像他這樣滿懷責任、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實踐者,推動了國家和時代的前進,造就了城市與鄉村的美好。

民革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為社會發出理性呼聲!”

1 新中國首批文科博士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出生於浙江湖州。儘管這個江南名鎮以藏書數十萬卷的劉氏嘉業堂聞名,但葛劍雄的家庭卻與書籍和財富無緣。直到上小學時,葛劍雄都從來沒有在家裡看到過什麼“書”之類的東西,唯一見到的便是“假鈔票”(貶值或作廢的舊幣)和印著不同圖畫的“香菸牌子”。上小學後,因為家境窘困,他每學期都要擔心父母有沒有交學費;有一次,直到正式上課的那天早上,舅父才替他交了學費。這樣的家庭條件,反倒激起了葛劍雄對知識的強烈渴望。

1964年,他高中畢業時,因身患肺結核尚未完全康復,不能報考大學,於是留在上海市北中學接受上海教育學院的師資培訓。第二年,他被分配到上海市古田中學擔任教師、團委書記等職。1978年,他考取復旦大學歷史系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留校工作。1982年春,國家開始試點招博士生,葛劍雄有幸成為在職博士生,師從著名學者譚其驤,並於1983年由教育部特批提前畢業,獲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首批兩位文科博士之一。

譚其驤治學,堅持求真求實、鍥而不捨,這一點深深影響著葛劍雄。一次,譚其驤講《漢書·地理志》,提到志中戶口數字的價值,葛劍雄覺得很有意義,卻找不到相關論著。於是,他決定自己鑽研西漢人口。在譚其驤的指導下,葛劍雄寫成了《西漢人口考》一文,對西漢人口數量的變化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也開啟了他數十年人口史、人口地理研究的漫漫征途。

有一年,葛劍雄參加在哈佛大學舉行的一次學術討論會,來自紐約的B教授在其關於中國歷史人口的數量和分佈的報告中,公然聲稱從來不採用中國學者的說法和證據,並傲慢地以“或許我的學生可以與你們一起討論”來回應中國學者的批評。這件事,讓葛劍雄久久不能平靜。自此,他愈發將自己的研究方向放諸世界潮流,以全球化視野來致力於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

如今,這位浸淫歷史地理領域數十年的專家已發表史學專著20餘部、論文百餘篇。他的《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中國人口史》等專著不僅在學術上,在普通讀者中也深受歡迎。作品獲“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理論研討會”論文獎、“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郭沫若史學獎”、教育部和上海市優秀社科著作一等獎等。

他還曾參加中國“人文學者南極行”活動,多次在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國際著名高等學府進行學術交流。199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委評為“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

在復旦大學任職數十年,從副教授到教授、博士生導師,從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重點研究中心主任到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特聘教授、資深教授,葛劍雄始終未曾忘記恩師譚其驤的諄諄教導。每逢譚其驤誕辰,他都會來到復旦大學光華樓21樓譚其驤的雕像前,為恩師獻上一束鮮花。

民革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為社會發出理性呼聲!”

2019年9月10日,葛劍雄為民革參政議政培訓班講課。

2 提案建言,重在解決問題

葛劍雄有個人盡皆知的外號,叫做“葛大炮”,緣於其針砭時弊、直指陋象的種種尖鋒言論。不過,他本人可不怎麼喜歡這個外號。“只要是說的有道理,沒觸犯法律,怎麼能叫做放炮呢?”

葛劍雄認為,既然是一個民主黨派人士,就要敢於說真話、諫諍言,發出理性的聲音,並不懼於放大。參政履職數十年來,面對外界的形色風語,他始終固守著這一人生信條。

葛劍雄加入民革是在1999年;但其參政生涯,在此二十多年前就拉開了帷幕。

1977年,全國各級人大尚處於工作恢復階段。葛劍雄以人民教師的身份在上海市閘北選區被選舉為市人大代表。他回憶說,當時的市人大,還是以學習為主,到處是喊口號和表態的聲音,“審議”的概念遠未形成。直到1980年,才開始有人提議案。但是,怎麼寫議案?怎樣使議案產生效果?葛劍雄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葛劍雄首先想到的是,從身邊實際出發。他了解到,在“文革”前,上海的電影院原本都設有一個學生專場,因其票價低廉,選片又有教育意義,很受師生們的歡迎,但在“文革”期間被取消了。於是就此撰寫了關於恢復學生專場的議案。有理有據的陳述,讓這份議案建議很快獲得了採納。這也是葛劍雄第一次通過參政建言解決社會問題,令其欣喜不已。

2000年,葛劍雄屆中增補為上海市政協委員。他把提好提案和做好會議期間的發言,作為自己履行委員職責的兩件大事,並給自己的提案定下底線:一不能違反憲法,二不能違反政協的章程。在此期間,有一個提案是他自己比較滿意的。

當年的上海,由於缺少相應的廁所指示,經常有出租車司機到綠化地帶或偏僻的路邊“方便”,影響市容;而女司機更為窘迫,只能忍著,影響身體健康。葛劍雄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服務措施。讓葛劍雄沒想到的是,該份提案經媒體曝光後引起了公眾的極大反響:相關部門專門到民革上海市委會機關參加座談會,聽取葛劍雄的具體建議和意見;還有熱心市民編制了上海公共廁所的電子地圖和指南,免費提供給出租車司機;交警部門也表示,將根據實際情況為司機如廁提供方便,一部分公交站點的固定廁所也陸續向出租車司機們開放。

一份提案,就解決了當時出租車行業四萬多司機的一塊“心病”,葛劍雄可謂“功不可沒”。一次在出租車上,司機認出葛劍雄後,堅決不肯收車費,葛劍雄笑著擺擺手,禮貌地謝絕了對方的好意。他說,他只是做了一個政協委員該做的事而已。

這個提案,所反映的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通過努力可以解決的事。這很好地代表了葛劍雄的提案精神。2008年,他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繼而成為政協常委,提案的眼界更為高闊,但要“解決問題”仍是終極目標。所以他的提案,大都高瞻遠矚而又可操作性極強。

比如,在一份關於教育問題的提案中,葛劍雄指出,中國教育的根本問題是義務教育均衡化。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要做到合理分流,一部分人走向高校,一部分人走向工作崗位,而整個教育體制要為之服務。他在提案中提出了公佈義務教育最低標準等若干具體落實建議,使之更富有操作的空間與可能。這個提案後來被評為優秀提案,中共中央相關領導作了批示,並被教育部列為工作重點。

像這樣的建議還有很多很多:他批評高考改革“隔靴搔癢”,抨擊“年底突擊花錢”,呼籲“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建議加強地方政府重大建設項目的審議和審計……做全國政協委員十年,葛劍雄每年提的提案數量在委員中不是最多,但採用率一定名列前茅。對社會發展,他作出了一個建言者實實在在的貢獻。

民革黨員、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為社會發出理性呼聲!”

每年的全國兩會期間,葛劍雄經常被記者爭相採訪。

3 尖銳言論不是“放炮”

言為心聲。與提案相呼應的,是葛劍雄在政協各類會議上的發言。

“我喜歡第一個發言!”葛劍雄毫不避諱地表達對“首發陣容”的熱情。即使在傳統觀念裡,這樣顯得太不中庸,太過鋒芒,但他自有其樂此不疲的道理。“領導坐得比較全,聽眾思想集中,不要怕講話內容重複……”而今,只要是葛劍雄在場,其他委員在自由討論時,都會把第一個發言的話筒主動“讓”給他,這已然成為了一項慣例。

葛劍雄還不愛念稿。他認為,寫稿子免不了在頭尾“穿靴戴帽”,而且自己講話的語速比念稿子還要快,實際上在有限的時間內發言的內容會更多,達到的效果就更好。從另一個側面來講,這也是葛劍雄對自己言論底氣的一種自信表現。葛劍雄的發言總能獲得大家由衷的掌聲。短短數分鐘間,他以傑出的口才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痛陳弊病、申明主張,讓人警醒和折服。

最著名的一次發言,是在2012年3月5日的教育界別政協小組討論中。葛劍雄突然起立,“插話”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要求教育部對2012年全國考研湖南洩題事件作出表態,並向全體考生道歉,給予補償措施。許多人都為他的“大膽”舉動而捏把汗,但他自己卻不以為然。“其實,我早就和主持人說過要作個發言。”葛劍雄事後說明道,“只是他忘了,以為發言結束,請領導講話,我才急著站起來發言。”

當時,洩題事件發生後,就有不少學生找到葛劍雄表達內心的委屈。全國兩會召開後,葛劍雄一聽說教育部部長將參加聯組討論,便與其他全國政協委員商量,直接對話教育部。“這樣的事情不止發生一次,怎樣彌補考生的損失,究竟在教育部考試中心內部存不存在腐敗犯罪行為?” 葛劍雄言辭咄咄,甚至有些尖銳,表達的卻是來自普通考生最真實的叩問。

後來有媒體就此炒作,硬是給他安上了一個“葛大炮”的帽子,並渲染成“炮轟”社會亂象的當代“俠客”。但這並非是葛劍雄願意見到的。“我所提的正當建議怎麼能叫放炮呢?”也有人“善意”提醒他言論不要那麼尖銳,會“惹事”的。他回應道:“在兩會期間,比我發言更加尖銳激烈的委員還有,但是他們的意見媒體不能報道,因為只有理性的聲音才能放得更大、傳播得更廣。”

2013年3月,全國政協換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第一次給常委開會,談到“政協的功能就是講話,說了以後人家不聽還要繼續說。”葛劍雄聽後十分激動。“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大炮或者小炮,關鍵在於如果是炮的話怎麼打得準,發揮作用並掌握住分寸,才是重要的。我們的發言不是一味講究尖銳,應該還要講究實效。”

2016年8月18日,在中南海紫光閣,葛劍雄受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他從李克強總理手中接過聘書。這個新身份,對葛劍雄而言不僅僅是榮譽。“我們的意見建議,可以由文史館向國務院領導反映,所以又多了一個建言的渠道。”

4 知識分子與入世之道

與一般意義上的學者不同,葛劍雄十分樂意與媒體打交道,幾乎來者不拒。

他的學生、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曾說他“入世心很強”,想改變這個社會;而且有行動力,不會只是私下抱怨,推崇王陽明倡導的“知行合一”。這與葛劍雄對於自己“知識分子”的定位是相吻合的。

“大學畢業或者擁有博士頭銜都不能叫做知識分子,頂多算個專業人士。”葛劍雄認為,“知識分子應是冠有‘公共性’符號的,不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還要關注專業以外的事情,用個人的專業知識來解決社會問題。”他還認為,“知識分子的言論要擺脫權力、利益和金錢的引誘,比較超脫。”

那麼,如何拿到更多的“知識分子”話語權,提出解決問題的專業性意見和建議?善用媒體,或許是個不錯的方式。

多年的參政議政生涯,讓葛劍雄十分了解哪些言論會獲得媒體的高度關注,從而最大限度地放大言論效應,但也十分清楚其邊界。“憲法的範圍、法律的範圍、政協章程的範圍,這是批評建議的邊界,不能超過它。在這個範圍裡面,我是理直氣壯的。”

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找他,訪談、做節目、寫專欄,一度讓葛劍雄分身不暇。為了應對,他堅持不用手機,不用微信,只收發電子郵件,但每封郵件都會及時過目,認真答覆。

除了在媒體發聲,撰寫社情民意,也是他一個重要的建言渠道。僅通過民革上海市委會,自2012年以來他報送的社情民意就有44篇之多,其中不乏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式、懲治貪腐應重視贓款追繳等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的建議。小小的社情民意信息,在他的手中,就如神奇的槓桿,推動國家和社會向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積極“入世”擠佔了葛劍雄很大一部分的科研時間。但他固執地認為“一篇論文當然很重要,但是如果你的觀點、你的知識能夠推動社會進步,能夠成為國家領導人考慮問題的依據,甚至能夠影響到國際上,貢獻不是更大嗎?”

幾十年來,葛劍雄始終保持著游泳的習慣,遊過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泳池,鍛煉出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力。這讓他即使每天忙到凌晨一二點才能睡,第二天仍能以清醒的頭腦,作出中氣十足的發言。

愛運動的人,多半樂觀豁達。如今已從全國政協常委、圖書館館長等職位退下來的葛劍雄,覺得人生有更多新鮮的事可以做:地方文化發展等著給建議,統戰部等著要聽意見……在這些林林總總的事情中,還要穿插各式演講活動。

演講不是為了沽名釣譽。葛劍雄總覺得,自己走過的彎路,不要讓別人重蹈覆轍。所以,他最熱衷的,還是給年輕人作報告,告訴他們要珍惜現在的大好環境,多讀書、行萬里路。

“你們要抓住機遇,在可以發揮自我作用的範圍裡,儘自己最大努力,為這個社會發出理性呼聲!”這是葛劍雄對於青年一代的寄語,也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黃威娜 吉朋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