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地名志—五龙口镇

五龙口古称枋口,

因秦代在此开山凿渠,以枋木为闸,后又相继开挖了永济、广惠、广利、永利、新利等五渠,呈"五龙分水"之势,因此得名五龙口。

地理位置:

五龙口镇沟通焦作、洛阳、晋城三格地级市和济源、沁阳两个县级市

济源地名志—五龙口镇

辛庄:

明时,李姓从河头迁此建村,时名新庄,清光绪年间更为今名;村中郭姓系万历年间由西窑头迁入,永利渠由正北向东南将村分为两片,在村东南汇入广利渠;

化城:

唐咸通四年在此建化城寺,后发展为村,村以寺名,与金滩同属里河村;

山口:

金柜山与箭过顶之间有一自然通道,人称山口,该村位于山口南端,故名;

白龙庙:

因庙得名;

省庄:

元末明初,王、张两姓由洪洞迁此打窑定居,因窑顶作场,所打粮食从窑顶孔中溜入窑内,省装布袋,以谐音得名。村中多郭姓,从西窑头迁来;

贺坡:

明洪武年间,洪洞贺森、贺举兄弟迁此,时名西贺村,后因贺姓居多改名贺家庄,清末,因处太行山南麓坡上更为今名;

西窑头:

明初,洪洞郭八所迁此建村,因处鄣坟岭煤窑前头得名窑头,后为区别沁阳窑头以方位得今名;

尚庄:

古名集贤镇。明初洪洞移民后依地势取名上庄,清末建立集市,以谐音更名,村中关帝庙抗日战争时曾为沁阳县委;

留村:

据传,春秋时名集贤,唐初易名下集贤,明初改为流村,民国初更为今名,村南有龙山文化遗址;

化村:

东汉为沁水公主花园,遂称花园村,后简为今名,村南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

逯村:

以姓得名,现村中任姓居多,始祖任宗孔,明末沁水人,幼年入泮,游学此地,见山明水秀,而遂家焉;

马村:

据传唐代为村西南化城寺之养马处,时名马桩,后更为今名,清末民初曾名临沁镇,村中李姓明时由沁阳王召村迁来;

东逯寨:

古名玉皇镇,唐名逯寨,后变迁为二村,以方位得名,古迹有玉皇庙、三教堂、关爷庙等,辖流沙沟,以沟得名;

西逯寨:

得名同东逯寨,古迹有关爷庙、三佛殿等;

任寨:

古名罗俊庄,唐改今名,清至民国为镇,与东、西逯寨同为紫陵四镇之一,古迹有药王庙、火神庙、天爷庙、佛爷庙等;

五龙头:

村北自秦至明建成广济、永利、利丰、兴利、小利五渠,势若五龙,因村位于渠首故名,村民多从事石刻工艺;

河头:

古名玉川。明初李姓从泽州府渠头村迁来后,因系沁河出山入川第一村,遂名河头,村东南有沁台龙山文化遗址,传为唐宰相裴休花园;

和庄:

明初,和姓由洪洞迁此,取名和家庄,后村东的吴庄、李庄、张庄三村被沁河冲毁,人移该村,为使四村和睦更为今名,古迹有结义庙、老君庙;

王寨:

西汉起为沁水县治所,因汉献帝曾被废置于此,时称王寨城。北齐废县后简称今名,古迹有汤帝庙和葛谷堆仰韶文化遗址;

西正村:

据传,元朝村四角有四块镇石,时名镇村。清同治年间,因村呈正方形更名正村,后与沁阳正村区别加方位别之;

董庄:

据传,清初,董姓从沁阳彰义村迁此建村,故名;

北官庄:

东临广济渠。据传,这里原有刘家庄、苗圪塔、乔十字、孙胡同等小庄。明洪武八年,葛氏由洪洞迁入,诸小庄连为一片,由官府起名官庄,因与梨林镇官庄南北对应以方位得今名;

休昌:

这里原为唐宰相裴休的花园,后发展成村,逐渐昌盛,为纪念裴休得名,村中李姓自东马头迁来,古迹有石佛寺、火神庙、关帝庙和文昌阁;

裴村:

唐宣宗宰相裴休故里。村中张姓明洪武三年从洪洞迁来,村内有裴休冢;

莲东:

据传,古时因村西有一莲花池而得名;

阎庄:

据传,清朝阎姓由大社迁入,以姓名村,阎庄麻糖远近闻名;

谷堆头:

村东南有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冢,当地称冢为土谷堆,因村位于冢西北头故名,五代荆浩与北宋傅尧俞、傅察为该村人;

古杨树庄:

因村东有一棵古老的杨树而得名俗称古杨庄、小庄,村民多李姓,明末清初从梨林镇南程村迁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