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记得之前看过一部叫《斗牛》的电影,讲述抗日战争时期,一队八路军来到了沂蒙山区的堡垒村马牧池,随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国际友人捐赠的奶牛。不久,日军船尻部队逼近,八路军紧急撤退,临行前将奶牛托付给村民牛二喂养。肩负着保护奶牛重任的牛二想尽办法和日军、土匪、江湖郎中等各色人等展开周旋,他信守承诺,一守就是十几年。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平凡而执着的基层水利人,与电影不同的是他守护的不是奶牛,而是水利工程,他就是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的水管员曾凡贵。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曾凡贵指着黔西县锦星乡庆丰人饮工程水源点前方的水稻

曾凡贵出生于1954年,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任锦星镇庆丰村支书(后来庆丰村与内庄村合并为文阁村),2002年接管“黔西县锦星乡庆丰人饮工程”,一管就是17年。性情热情、待人和善、做事认真、乐于助人这是村里老百姓对曾凡贵的评价,如今他已是65岁的花甲老人。

初次见到曾凡贵,是在今年7月份。“在这里在这里”远远地就看见他站在马路边朝我们挥手,“听站上的同志说你们要来看水,我就在这里等你们”曾凡贵笑盈盈地说。

去到庆丰人饮工程供水站,那是一间有院墙的平房,虽然有些瓷砖和磁粉因为常年雨水侵蚀已掉落,但透过铁门依然可以看见院子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把锁已经用了17年了,我经常在锁芯里上油,今天感觉有点涩,上得油了”曾凡贵边开门边说。铁门不大,铁门上的门锁用一个塑料袋包裹着,那是曾凡贵为了防止门锁被雨水腐蚀上锈所做的“门锁雨衣”。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曾凡贵打开供水站里用了17年的配电箱

走进锦星镇庆丰村供水站,一共有两间不大的屋子,里面一间是配电箱、提水泵及电机的摆放室,外面一间是堆放修水表、接水管等工具以及曾凡贵办公的地方,靠窗的位置摆放了一张办公桌,办公桌上整齐地放置着抽水记录本以及水利水电学习资料、算盘、眼镜等物品,墙壁上张贴着管理人员职责、管理制度等。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曾凡贵的日常办公用品

提起供水站里的每件物品,曾凡贵如数家珍。“配电箱还是好的,只更换过一个80A的交流接触器,花了80元钱,提水泵及电机更换过两个轴承,还更换过一把闸刀,其它的都还是原装配置,和外面那把锁一样都用了17年了”曾凡贵指着机房里的设备说,“还有最重要的是每次抽水一定要守着抽,千万不能边抽水边去做其他事,万一忘了时间电机要烧坏,必须严格遵守”。17年来,曾凡贵严格遵守管理制度,每三个月就要给提水泵和电机的轴承加一次润滑油,每次抽水时间严格规定在一个半小时内,并保持供水站清洁卫生,17年如一日的守护,才使得配电箱、提水泵、电机完好如初。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曾凡贵2002年的记录表

办公桌上有一摞笔记本,那是从2002年开始曾凡贵每次抽水认认真真一笔一划所作的抽水记录。翻看着办公桌上的抽水记录本,曾凡贵讲述起一开始管水的不易。“以前并没有想过会当水管员,但是答应要管就要管好,以前水费低,保不住电费,不过后来自己慢慢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维修养护技能,平时还去帮村民们安装水表,赚一点安装费,坚持了过来……”。在那个饮水啜菽的年代,只有亲身经历过缺水,才能明白水是多么重要。曾凡贵回忆,有的村民没有法律常识时常悄悄偷水,为这事他也是头痛不已,每次去收水费,都要苦口婆心地给村民灌输法律常识,这也成为他多年来不断学习的动力。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曾凡贵展示自己制作的“木胀”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曾凡贵展示自己制作的“木胀”

曾凡贵拿出几根木棍,木棍上细心地标注着75、40、32等不同的数字,曾凡贵边展示边自豪地说:“这个是用来接水管的,叫“木胀”,刻的不同的数字是不同大小的管径,非常实用,是我自己制作的,接水管一点都不会漏水”,或许是多年来用顺手了,或许是对这一根根“木胀”有着特殊的情感,曾凡贵至今还在用这个“老古董”给村民们接水管。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黔西县锦星乡庆丰人饮工程水源点

17年如一日的坚守——记贵州黔西县锦星镇文阁村水管员曾凡贵


黔西县锦星乡庆丰人饮工程水源点

在曾凡贵的带领下,笔者去到“黔西县锦星乡庆丰人饮工程”水源点,该水源点距离供水站大概1300米的距离,远远就能看见水源点前方是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十分喜人。水源蓄水池像一口沉静的古井,满溢出来的泉水潺潺地流着,泉水澄清透明,捧一口在嘴里,清冽甘甜。据曾凡贵介绍,该人饮工程系2001年国家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项目,工程为电力提水供水方式,2002年开工建设,同年8月竣工,实际投资148771.46元,实际解决192户1487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及400余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曾凡贵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做事要言之有信,既然答应了,就会管好,不会辜负组织的嘱托,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慢慢上了年纪,最希望的是下一个水管员可以接管好这里的水……”。

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描绘了基层水管员的艰辛,从他那饱含激情的眼睛里,读懂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17年如一日,在最朴素的管水理念的支配下,曾凡贵沉默而又坚韧的坚守着,用风里来雨里去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顷刻间,对他肃然起敬。

来源黔西组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