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開始去做,你的潛力會超乎你的想象力

之前,我有一種思維定勢,總以主觀判斷去下結論,比如說我總覺得4歲的兒子還小,什麼都不會做,也沒多大力氣,所以基本上就兼容幷包了。

直到今天才發現,所有的以為完全都是自我臆想,並非客觀事實。

01 潛力永遠大於預估

今天我帶著2個娃娃出門閒轉,採購了一大批生活用品和食物。買的時候一點也沒覺得多,結賬時才發現滿滿3個袋子,還有3箱牛奶。

只能拜託2個娃娃一起分擔點,按我的計劃當然是12歲的老大多拿點東西,4歲的老二象徵性拿一點就可以了。

按我的理解,按力氣大小和年齡大小分配是再合理不過了。

頓悟:開始去做,你的潛力會超乎你的想象力

然而我們家老大不同意了,要求弟弟去拿2箱牛奶。

我當即就表示了反對:弟弟太小了,他沒那麼大力氣,根本拿不動。

老大就說:你別管,我來安排就行了。然後對弟弟說:笑笑,你把2箱牛奶拿上,我給你獎勵。

於是老大走10米設置獎勵1個薯片,再走10米獎勵2個薯片,再堅持10米獎勵3個薯片,走到家後獎勵全部薯片。

我心裡暗算想:笑笑怎麼可能做到?他絕對不行,他能堅持20米已經是極限了。

然而最後的結果是笑笑興高采烈的接受了挑戰,一路小跑把牛奶成功提到目的地。

這件事讓我不由得令我驚詫預估是完全不靠譜的,想當然其實只是自以為,並沒有尊重客觀事實。

02 永遠別說你不行

以自己的直覺和經驗判斷去下結論,這並非是我一個犯過這種錯誤,在直覺面前人人平等,我們都一樣。

這也就產生了許多錯覺:事情做不好,結論是我不行,我腦子笨;學習學不會,結論是我天生不是學習的料;人緣不好,結論是我天生性格如此;職業道路發展不順暢,結論我天生靦腆、太老實。

頓悟:開始去做,你的潛力會超乎你的想象力

所有沒有做到的理由都是天生如此,都是被逼無奈,都是沒辦法。

真的沒辦法嗎?真的試過了嗎?真的以不亞於任何的努力去做了嗎?

就像我自己一樣,因為我太熟悉我的孩子,知道他平時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然後以自己眼中的侷限就直接界定有些事他不可能做到的,直接的進行否定。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處理類似事件時,貌似我們都在犯同一個錯誤就是:把自己的心理錨定當成客觀事實去對待。

所以說,所有我不行,我不能都是一種自我限定和自我假設,並非真實現狀。

03 不如去闖

我想起了哈佛大學的學霸Leo的《不如去闖》,我記得是去年初讀的這本書,讀他的書前的那個時候,我還沒有辭職,也對職業規劃有點茫然。

讀完他的書後,突然感覺自己還沒辭職就害怕找不到工作,真的是想多了,也反思了自己做的太少,想的太多。

頓悟:開始去做,你的潛力會超乎你的想象力

於是制定了讀書和輸出計劃,每天都保持學習狀態,直到現在我再為不會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擔憂,這是從前根本不敢想的事情,結合這2年的總結和經驗,其中4點可以參考下:

第1,空杯心態,就把自己當成什麼都不會的小白,打破從0開始學習;

第2,自信,自信這玩意特別魔怔,你每天覺得自己都很優秀,然後有一天你就變成真的優秀;

第3,敢想,千萬別給自己設限,覺得這也是天花板,那也是不擅長的,哪哪都是弱勢,要敢於打破這些不會的、不擅長的,不懂可以問,不會可以學,也不要是要命的大事,只有用心,沒有做不到和學不會的;

頓悟:開始去做,你的潛力會超乎你的想象力

第4,持續,堅持是就容易,也是最難,說容易是心血來潮特別容易,說難是要忍得住冷清,受得住落差,聽得了冷言。

這4點做到,基本離挖掘潛力也不太遠了,如果暫時還沒開掛,那就說明做的還不太夠,還差那麼一丟丟,繼續唄。

綜上,只有真正做了,才有資格下定義,對錯真偽的驗證都要先付諸行動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