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無缺亦空


我會說教育的核心是,知道如何處理事情。比如說在學校的時候,老師教給學生處理學習的方法。上數學課的時候,數學老師會把公式,定理已經解決方案都教給學生,這相當於教給學生,對於數學的處理方法。同樣的道理,其他各科老師也是把一種方法教給學生,這是學習如何處理事情。

對於家長而言,教給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心情,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心情失落的時候,家長應該進行積極的,正確的引導,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孩子。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情緒失控,出現過激行為的時候,作為家長也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而不是採用錯誤的教育方式。

歸根結底,不管是處理數學題還是語文題,也不管是處理心情好壞,這些都是處理事情。而我們的教育正是這樣,教給學生如何正確的去處理事情,而不是去逃避它們。學校裡的教育和家庭裡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能顧此失彼,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讓孩子健健康康的長大。

先來說老師,古語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這說的是老師的使命,一個是傳授,一個事接受,用古人的話解釋,學生的分內事,也應該是繼承道統,接受承擔世間使命的能力訓練,比如立德立言立功,再一個就是通過老師的指引與啟發,增強認識客觀規律的能力,所謂透過現象看清事物本質。

那麼 回到題主的問題 你問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或許蘇格拉底說的更準確,叫認識你自己!怎麼理解?如果結合上面那段話就很容易理解了:教育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喚醒,是老師幫助學生成為他自己的過程;是老師幫助學生把他們的天賦發揮出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向他們灌輸多少知識的過程。

解決了我是誰的問題後,老師最主要的使命在於幫助學生喚醒其努力向學的內生動力,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思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因此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或者啟發引導學生對於終極追問做出自己的回答!至於知識的教與學,其目的就是為了對這個終極追問做出回答所必經的途徑!



秦萌大語文


教育就是叫人先做人,再做人才!但是。。。


湖南懷化操場埋屍案有了新情況,教育再次引人重視!

導讀

今日,據有關新聞媒體報道:湖南懷化新晃某中學操場埋屍案經過追蹤後有了新情況。校長的外甥承認殺人埋屍操場,教育再次引人重視。到底什麼情況呢?還得從頭開始講。

還原故事

新聞被爆出在6月20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官方報道稱:6月20日凌晨,新晃某中學操場,嫌犯為杜某,據當事人稱其於2003年1月將鄧某殺害,埋屍於新晃某中學操場內。

家屬怎麼說?

2002年1月22日失蹤,當時鄧某53歲,距今已近16年。家屬稱:鄧某主要負責學校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但因施工期間出現質量等問題,鄧某拒絕簽字且提出異議。

跟蹤調查

經過警方的不懈調查,背後的真相開始浮出水面:犯罪人杜某,是當時校長黃炳松的外甥。將學校操場的跑道工程承包給自己的外甥杜某。案發後,該校長黃某也被帶走調查(上圖男為黃某)。

個人看法

看完上述新聞,相信大家對此也有了更清晰的瞭解。我認為:這一切都發生在校園裡!校園是什麼地方?培養孩子的地方,無論雙方在校園裡工作了多久,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的成長不得不記在心上。日積月累,相信犯罪嫌疑人杜某也會沾染部分的氣息,文化的薰陶也應該有所作用。另外,將關於學生成長的工程承包給自己的外甥,這讓人不得不遐想:這是“舉賢不避親”?

從此事我們可以看出,教育對人們太重要了。這已經不是“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的問題了,小時候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緩,否則問題不知道怎麼惡化。提到教育,學校老師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家長也需要發揮自己榜樣的作用。孩子作為祖國的明天,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避免類似上述的事情再次發生。

每日一問:大家覺得校園裡出現這樣的案件,和教育有沒有關係?學生會不會受影響?為什麼?



做人才難,做人更難,做一個好人難上加難!


悅享新社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應該是教育的核心任務。教育方針需要解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性質問題、“培養什麼人”的人才規格問題及“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方法問題。我們培養的是將來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品德端正是首要,難道在我們身邊看到的高智能低品德的現象還少嗎?

立德樹人,就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導向。

1、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廣泛開展各項活動,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2、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2018年01月16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佈會介紹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新課標的相關情況時提出,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全面落實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同時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首次凝練提出各學科核心素養。

3、加強法制教育、國防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使學生將其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

4、把握好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徵,強化學校的體育工作,幫助學生養成自覺科學鍛鍊的良好習慣。

5、推進藝術教育,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hy海燕老師


教育的本質,一是教化民眾,有利於思想統治,二是給底層人民一個上升的通道,網羅人才,有利於社會穩定。

古代通過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叫科舉(自隋朝至晚清)。隋朝以前是貴族的門第世襲制度,經過幾百年反覆較量科舉取代了世襲。

用考試的辦法選擇人才是人類社會的偉大進步,對統治階級教華民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巨大作用,千百年來,這種辦法一直沿用至今,它的最大優點就是相對公平(給了那些不能拼爹的社會弱勢群體一些機會)

進入新世紀,“素質教育”粉墨登場,提倡所謂的個性發展(個性是需要大量的金錢來培養的),給有錢人鑽了空子,也給各種培訓機構提供了土壤和途徑,部分封閉了窮人上升的通道,違背了教育公平的本質,如此下去,長遠來看,絕非好事。

這幾年,國家逐步推進均衡教育,師資分配,城鄉擇校均往好的方向發展。高考改革不斷,各種加分政策不斷優化減免,地域分差等因素也逐步減小,城市鄉村同錄同取(分數線差別)呼聲日高。國家也在因地制宜,逐步推進!

期待,我們的教育事業能更上層樓,百姓幸福感大大提升。




文一多


教育的核心是讓每個人都能學會對自己的管理、並能取得進步。

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工作學習中,都需一個自覺的人去支配和管理著自己,才使我們知道做事有先後、緩急的條理性,從而提高我們做事的效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而每個人的成功正是來自於自己自覺去學習、工作、自願去尋找機會,發揮創造力。如果人不自覺接受教育的結果,一味在家抱著坐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或者象守株待兔等待機會,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永遠沒有進步和發展。

社會上有許多沉淪和平庸的人,就是沒有正確接受教育的核心――自覺、主動地去完成生活、工作的事情,更別說去善於創造機會了。

你看那些發明家、老闆、企業領導者,都是因為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主動幹事,善於創造來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

當然通過教育的不斷普及、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自覺管理的大家庭中,使我們的社會生活更加和諧,更加進步,更加富強。

教育的核心結果,不是要求一個兩個領導者學會如何盡心盡力建立自己的事業、或者自己的管理能力,而是讓社會所有的人,所有的行業都能自覺管理、執行任務的人。

一個人的進步不是進步,我們要看到教育的最後是一個組織的進步,無數群體的進步,正是我們教育的核心所在!

(大家好!我是教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留言交流。我會帶給大家更多、更好人生教育問題方面分享。謝謝支持!)


千年古縣將相故里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搞明白人是什麼?

人是地球上的具有高等智商的一種生物,能夠獨立思考、發明和製作生產工具的區別於其他生物的生物群體,依靠群體生存的生物。人具有生物的自然屬性和社會性。

自然屬性:也稱生物性,它是生物在生物進化中形成的,最原始的一種狀態,如:貪慾、食慾、獸慾、性慾……還有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和生存的能力等等。

社會屬性:人作為社會中的個體,其行為活動一部分是對整個人類發展有利的基本性質(社會性),也有一部分是對社會不利的性質(反社會性)。正因為人具有這反社會行為,因此才要受教育。

教育:受教育能夠讓每個個體,學會摒棄原始狀態的一些不符合現代社會習性,更好的與人交往建立良好關係。良好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取決於受教育的程度,這種教育不僅限於學校,更有進入社會所見所想所感。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的好壞,決定這著個體在社會上是否獲得更好的人際交往或建立更好的利益或政治關係,是否獲得更好的經濟利益,從而保障個體生存和發展不受威脅和阻礙。

學習和受教育能提高人的認知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樣的一些能力決定人和他人之間是否會產生嚴重衝突,受教育程度和認識能力越高,個體間的衝突就相對小,人與他人與社會之間反社會性就會減少。相反,人有可能會表現出違背社會性的行為。

因此我認為教育的核心是:完善和發展。

能提高人的思想,讓人更聰明更文明,更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社會現象。




明德書院apf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首先說一下目前整個教育的環境及風向,把中國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這就導致了中國的教育環境會慢慢的偏向競爭力越來越大的趨勢。縱觀目前的社會狀態,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報了輔導班,從而進行拼命的學習競爭。

在最後通過高考實現自己的人生之路,雖然很無奈,但這也是沒有辦法,所以我認為目前教育的核心就是應該大力培養學生的應試考試能力,畢竟你只有應知考試作強以後,你才有可能接觸好的大學,接觸裡面的資源環境以及平臺才可能飛得更高。

再說一下創新的思想吧,雖然應試考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了創新的思想,那他畢業以後是非常刻板,而且沒有創新能力的。這就導致了他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少,並且會使他整個人變得不會與時俱進。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瑞鵬博師


在這大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不要說一些道德品質的問題,道德品質是整個社會的要求,也是作為一個公民作為一個普通人一存這個社會的最大的基礎。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依據家庭,就開始展開了自己生存的一切可能,而上次的可能不可避免的就是要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一些知識推納,然後歸結出自己應當存在的一種狀態。

曾經有人說過,窮人就是因為窮人思維恰恰相反,窮人的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窮人思維,而是沒有錢。

可是有人會反正,那些窮人通過拆遷發了財,之後,卻在幾年之內把所有的資產敗光了。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王七橘同學


你好,我認為教育的核心就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培養孩子,並且要用創新的思想去培育學生。

首先說一下目前整個教育的環境及風向,把中國實行的是應試教育,這就導致了中國的教育環境會慢慢的偏向競爭力越來越大的趨勢。縱觀目前的社會狀態,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報了輔導班,從而進行拼命的學習競爭,在最後通過高考實現自己的人生之路,雖然很無奈,但這也是沒有辦法,所以我認為目前教育的核心就是應該大力培養學生的應試考試能力,畢竟你只有應知考試作強以後,你才有可能接觸好的大學,接觸裡面的資源環境以及平臺才可能飛得更高。

再說一下創新的思想吧,雖然應試考試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個孩子如果沒有了創新的思想,那他畢業以後是非常刻板,而且沒有創新能力的。這就導致了他的核心競爭力大大減少,並且會使他整個人變得不會與時俱進。

所以我認為目前教育的核心應該放在大力培養應試教育為主的情況下,適當的加一些創新能力的實踐活動和思想教育。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守護花朵的k


我一直覺得“教育”這個詞,“教”和“育”都非常的重要。


“教”更多的體現在延續,是將前人一代代長久以來沉澱下來的文明、經驗知識傳授下去。教者,在於“傳道”、“授業”、“解惑”。


“育”則多為“培育”,以潛移默化的思想、行為去樹立正確的意識,“潤物細無聲”。


依個人淺薄之見,我深感“教育的核心”不在於你在學校看了多少本書,記住了多少數字名詞,而是教會了我們看待世界萬事萬物和自己的一種方式角度。


通過教育,讓我明白了,原來不說髒話,常說謝謝是有禮貌的表現,原來守諾言,說實話有時也會被人討厭,原來地球不是圍繞著自己轉的,自己並不是世界的主角,只是在自己一寸方圓的內心裡,我才是王者,原來.......


有句話說:當你懂得越多,知道的越多,你會愈加謙虛,愈加感到恐懼敬畏,而不是“無知者無畏”,對大自然,對生命,對萬事萬物有所敬畏,這是通過受教才懂得的,無論是主動受教還是被動教育。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想法觀點,覺得不錯請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