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心理?

極樂許師兄


無我的境界和心理是無慾界無煩惱界,靜下心來看世界,你追求的一切都是空的。既然是空的我們追求什麼,因為有我。追求不到會有煩惱那就無我一切看空。快快樂樂擁有一切圓滿那就有我,享受福報。世人皆有爭,有爭不為空,不空因有我,無我自然空。


紅燈高招


"一切法無我",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能認識丶理解丶領悟到,則是佛法的理念高度,能實際親證到,則是自性本覺的開悟境界,起碼是"等覺菩薩″的階段層次,接近於佛了吧!

"佛″,是"覺者“。心地境界覺丶行圓滿,具五眼六通,得"無漏″智慧。"無漏",乃是斷盡一切煩惱。一切心外求法的"外道″修行,最高只能達到五種神通,唯證佛覺者可得"漏盡通″。

不到真正"無我",怎能斷盡煩惱,得“漏盡"通?煩惱的根源就在有我。八識心田,無始劫積累的"妄想丶分別丶執著″的業力種子,斷盡談何容易?別說六道凡夫,即使三界聖人,阿羅漢丶辟支佛丶大菩薩,都是在分段修行證果。小乘聖人(聲聞丶緣覺)斷的是“執著″心,大乘菩薩斷的是"分別"心,等覺丶妙覺還須斷最後一分無明,方能證佛法身,進入無"妄想"境界。

"真誠丶清淨丶平等丶正覺丶慈悲"一一一這就是"無我"的成佛境界。"清淨"心,無執著無汙染,即是阿羅漢的境界,獨善其身丶"自了漢"。平等"心,無分別丶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文殊丶普賢丶地藏丶觀音,諸大菩薩的境界。"正覺"到位,妄念除盡,即是佛地境界,福慧圓滿丶無餘涅槃丶大圓鏡智丶無量光壽,與眾生融為一體,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迴歸了本無生滅丶本自清淨丶本不動搖丶本自具足丶能生萬法的自性本覺。

要想當下理解,以教奉行,逐步證得,再看下面一句:

"看破丶放下丶自在丶隨緣丶唸佛"。

"萬法因緣生,佛說即是空"。了知"我"本空性,皆是"因緣"生法,因緣皆是"無常","我"即無可執著也。理上雖明,還須實修證得方是受用。看破幫助放下,放下進一步看破。布袋和尚的哲學,提得起丶放得下,大肚能容。


真空妙有無量壽


無我是一種境界。

我在道中,道在我中,萬物同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體大悲。

無我無自私心,無分別心,無嫉妒心,無貢高我慢心,無嗔恨心,無邪心,無妄心,無痴迷心,眾生平等,謙虛恭敬。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心空無一物。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內心降服六根六賊。不能聽見打鼓就上牆,要心如如不動,不去也不來,對外界沒有見聞覺知。定慧等持,定在慧中,慧在定中。

達摩初來中國時,沒人識真佛,都不聽他講法,只有一隻鳥對達摩說:“西來意,西來意,教我出籠計”。達摩說:“兩腿一蹬,兩眼一閉,即是出籠計"。這隻鳥很快領悟了,它看到主人回家,趕緊兩腿一蹬,兩眼一閉。主人回來看見他心愛的鳥蹬腿了,急忙把這隻鳥從籠中拿了出來,放在手心上,想鳥怎麼死了呢?正在他愣神之機,這隻鳥突然揚長而去。這鳥真的出籠飛走了,它自由了,再不會被監在牢籠裡了。這個問題恰恰說明無我相得解脫自在。

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逍遙自在得解放。



用戶和言悅色


一個人體證無我後,他認識到了宇宙和生命之間的真相。他發現,當自身突破重重限制,破除思想認識中的那一個個虛幻的枷鎖後,生命所執著的那個“我"消失了,以前的那個個體意識消失了,我″死″了。繼而代之的是無邊無際宇宙意識,對此浩翰無際的心靈,有人感嘆,此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此心!莊子《逍遙遊》中那隻笑傲於天地之間的鯤鵬,即是對此時心靈狀態的隱喻,那是無邊無際的自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於無窮″的大逍遙。

人生的根本意義就在於發現這個真相,將那個受限的自我溶入這無邊無際,浩翰的宇宙中去。這時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會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深悟諸法空相,真實的法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時侯消除了一切二元對立,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我們超越二元思維的侷限,來到了一體的心靈意識。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非我非非我63117721


無我,我覺得只要是正常人都做不到。我看過一恐怖片,邪教把那女孩子關起來天天折磨,最後女孩就修煉到了無我的境界,以至於全身無麻藥把皮膚撕下來都可以感受不到疼痛。誰能做到啊!佛教說得無我境界可不是我們一般人能體會感受的。我只有過一次無我狀態,當我進家門那一瞬間,阿賴耶識出現了,把我的整個意識帶著離開了自己軀體,感受著以前遭遇的種種痛苦,這時旁邊人看我的軀體就已經是無我狀態了,因為整個人完全感受不到自我,一直遊離在這些痛苦畫面裡。但我始終覺得通過修煉達到這樣的狀態都是騙自己的,只有極少數人能有這樣的能力,但都不能做到隨進隨出自己的身體。有些人佛教理論上可以說一大堆讓很多人信,可自己甚至一次無我狀態都沒有機緣感受過。真實的無我狀態只有感受過的人才知道。


於誰同軒


“無我”相對於執著於“自我”,人生的這個“我”,這個肉體和由肉體而產生的六塵,其實只是一種偶然的存在,並不是實有的,一切都將隨歲月而老去而消失。人生短短几十年和整個宇宙形成的時間相比,簡直渺小到微不足道,又有什麼值得執著呢?俗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一個人如果能夠明白執著於“我”的虛妄,便能夠體驗到靈魂的淨化,並最終獲得幸福的人生。



而現實生活中做到“無我”並非常事,人們常常執著於某種念頭,比如為了滿足自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享受,不惜衍生許多痛苦煩擾,卻往往忽視了生命中的追之不及。現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一切眾生,都有一個“我執\

國學解讀人生


無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先接過別人的東西,然後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東西傳遞給別人。——導語

什麼是我執

我執就是自我意識太強了:你們都是錯的,我才是對的,你們都應該接受我的觀點、我的理論,聽我的。我執重的人,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出發點。

那麼,自我又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就是堅固的妄想和妄念,只是一種念頭啊!你打破不掉,超越不了,自然就有我執。

有了我執,你為人處事根本玩不轉。只有把我執的力量徹底消除了,也就是所謂的“大死一番”,你才能無我。一個無我的人到哪裡都不會碰釘子,到哪裡,大家都會接受他、歡迎他。

無我的人如何與人交流的?

那麼,無我又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形式出現和存在,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他人交流呢?無我的人不是先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是先接過別人的東西,然後慢慢地,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東西傳遞給別人。或者先把別人的東西接過來,把它變一變形(其實已經是你的東西了),然後再傳回給對方。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做事的方式,有境界的人做事的方式,無我的人做事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度眾生,不要先去說服他,而要先接受他的理論。當你接受了他的理論,他就不會提防你、排斥你了,這時候你不就可以把你的理論介紹給他了嗎?不要強勢地用所謂的大道理去說服別人,更不要一開始就強迫別人跟著你走。你要先接受他的觀點,跟著他走。

佛菩薩度眾生都是用無我的方式,凡夫度眾生都是用我執的方式。所以凡夫度凡夫,成功的幾乎沒有,甚至越度越少,自己也越度越不愉快,越度內在的空間越小!

但是,消除我執真的不是一句話的問題,它必須經得起現實生活的檢驗和磨練。我們在佛堂裡都覺得自己無我了,破了我執了,一出去為人處事,才發現我執還大得很,還有一個堅固的妄想。突破我執的確很難,但有一點我們能做到,就是以退為進,圓融處事。

退步未必不是前進,示弱未必不是強大

在座的都是佛的工具,都在弘揚佛法,當你想度一個人的時候,他反而給你講一堆大道理,這時候你該怎麼辦?你不需要跟他辯論。按常理,一個人輸了之後會高興嗎?你把他駁倒辯輸之後,他還會接受你嗎?嘴上圖痛快,打贏了口舌仗,但你知道你因此而失去什麼嗎?你失去了人脈,失去了人緣,失去了人家接受你的機會。

辯理的場景一般都是:你想把對方駁倒,對方想把你駁倒。這時候你就裝著倒下,他不就高興了嗎?他高興的時候,你馬上跟著說:我口袋裡有樣東西,你來看一看,嘗一嘗。他美滋滋地拿過去一看一嘗:哎呀,真好看!真好吃!(眾笑)所以啊,退步未必不是前進,示弱未必不是強大。事實上,內心越強大的人,越敢示弱;內心越脆弱的人,越不敢示弱,相反,他會把自己裝得很強大。

佛法是講給知音聽的

真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所學的佛法是真理,為什麼要那麼急急忙忙地胡亂推銷,賤賣真理呢?要知道你手裡拿著的可是寶貝啊!急什麼呢?寶貝是要留給知音的。就好比一個美女,她是不會為那些不懂她的人化妝的,只會為那個懂得欣賞她的人化妝。

同樣,佛法是也講給知音聽的。來的人若聽不懂,只能說句阿彌陀佛,合個掌,鞠個躬,留個善緣,然後默默走開。他聽不懂,不接受,你把他罵一頓,結果除了結個惡緣,還會如何?所以你手裡有真理、有黃金,不需要著急,總會有知音、有識貨的人。真理是說給知音聽的。

人與人之間確實有個緣分的問題。但我們往往把這個“緣”理解得很籠統。什麼是緣呢?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不清的,就叫緣。與其說兩個人有緣,不如說兩個人的品質相近,素質相當,品味接近,志趣相投。倘若品質、素質不接近,彼此之間又怎麼會有緣呢?所以說,人家與你無緣,你不要抱怨。你有真理,必然能找到知音。你的素質好,自然能找到相知的伴侶、知心的朋友,你急什麼呢?其實,你刻意強求,正是我執的體現。

——摘自萬行大和尚著作《心燈》

萬行大和尚簡介:

東華禪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踐行佛法、體證生命本源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禪寺、4年佛學專業、7年閉關、18年建寺安僧、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國語言……

2000年創立東華家風:信教先愛國,學佛先做人,修道先發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國旗;2016年創立中國首座佛教愛國館;2000年至今,東華禪寺18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並多次榮獲省市“模範和諧寺觀教堂”稱譽。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悟,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歷經三十餘年,總結出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東華禪》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萬行大和尚將《東華禪》修行法門無私奉獻,殷切期望天下眾生通過學修《東華禪》融通人生四大關係:我與家庭的關係,我與社會的關係,我與國家的關係,我與自然的關係,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東華禪寺


道德經第七章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所以,無我而有了大我,這樣的境界和心理,就容易得到理解了。第七章全文如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萬物,有生則有滅,相反,無生則無滅。凡生出之物,必有死滅的時候,而永恆存在的事物,則無生亦無滅。這就是萬事萬物生生滅滅的辯證法。人生的辯證法也是如此。看重自己利益得失的人,結果往往是輕於鴻毛,被他人輕看,而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他人之後的人,卻總是被他人看重,甚至重於泰山。所以說,無我是一種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種成熟圓融的心態。


郭城3點14壹伍玖


中觀學認為我有兩分,一分是五蘊之我;另一分是自性我。兩者水乳交融,難以區分開,只有在大喜或大怒時,注意觀察有一個獨立自性我。

什麼叫自性:獨立存在,不依仗它,永恆不變,這三條是自性的定義。我們觀察符合這三條的法存在嗎?是找不到的。所以自性之我根本就不存在,但凡夫俱生來就認為自性我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為了這個自性我現種種煩惱,造種種罪惡業,領受種種苦,生死流轉永無停息。

我們要無(或叫空,或叫破)的是這個自性我,而不是五蘊之我。

無我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呢?就是《心經》中所描述的,觀自在菩薩在定中用甚深般若智慧觀察五蘊皆空,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一切法皆空,無自性,自性之我也不存在。此時心中原來自性我沒有了,心中有空落落的覺受,沒有辦法語言表達,就用虛空來形容了。

修定時心中會有快的覺受,當自性空的境界出現時,會有大樂的覺受。就是定中修如虛空。這就是不退轉的聖者菩薩,自性我是煩惱的根,自性我現證不存在,煩惱的根也就斷了,不再現行了。所以聖者不被煩惱所縛,就得到大自在了。

聖者後得位(出定)時,看一切法如影如幻,如陽焰。自性有的觀念已打破了,是緣起有。

這是中觀見的“緣起有自性空”。空不是法沒有,空的是心中自性執著。

要證得無我境界,必須先學懂甚深中觀見,然後修定,在定中觀中觀理,要止觀雙修。要積聚福德智慧二資糧,廣修六度萬行。功夫到了自然成,但不是一生一世就能辦到。六祖慧能不知修了多少劫,因緣成熟了,現證了。凡夫俗子不要打妄想,容易落入歧途。


襄陽孫


“無我”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心理?

“無我”就是“無己”,這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指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夠順應客觀,順應自然,忘掉自己,不羨求任何名位。不忘初心,大公無私;家國情懷,不負人民。

“無己”出自《莊子.逍遙遊》,原文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己、無功、無名,共同構成了莊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格特徵,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心中最高的理想追求。

“無我”本是一個極具中國哲學色彩的概念,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觀。“無我”一詞刷爆朋友圈,是因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一場重要的外交場合引用了這個詞。

3月22日,在意大利出訪的中國最高領導人,被問了一個問題:“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中國最高領導人回答道:“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這是一個直抒胸臆、斬釘截鐵的答案,這是一個振聾發聵、感人肺腑的答案,這是一個滿腔赤誠、充滿情懷的答案。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背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大國領袖的抱負、責任、擔當和情懷。

“無我”是一種信念和追求,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的話:“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當我們談論某個東西時,很容易就這個東西談它本身。但事物的邊界不是由它本身(我)決定的,而是由“不是它”的那些東西(彼)來決定的。如果沒有了我的觀念,也就沒有了博取之心了。世間的任何情態,都是依附於“我”而生,有“我”這個主體在,就有分別;一有分別,各種慾望都產生了。如果沒有了“我”的觀念,就會承擔相應責任而不計較任何。心為物役就會迷失自我,心有雜念就會患得患失。這就是“無我”的境界。

物我兩忘,是“無我”的最高境界,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也借“無我”這個哲學色彩濃厚的詞,來談他對中國詩詞美學境界的理解。他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無我之境,任何時候都保持一顆恬然的心,心境悠然與自然萬物高度契合。無我之境,不是沒有“我”,而是“我”已經與自然形成了天然的和諧,分不清物和我的區別了。這不僅是藝術追求的至高境界,無需雕刻,渾然天成;這也是做人做事為人民服務的至高境界,不忘初心,大公無私。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是對“無我”二字最好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