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是怎麼起家的?以及後來是怎麼被朱元璋打敗的?

妲己丶妖嬈了誰的今世


張士誠,小名九四。他的發家主要是靠走私,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鹽鐵都是國家運營,或者是國家允許的商戶,一般人是不允許買賣鹽,能夠走私鹽的人,一般都是亡命之徒,類似於黑道大哥。張士誠有三個弟弟,他們兄弟四人經常駕船運官鹽,順便自己夾帶一些私鹽,張士誠本人頗具有大哥氣息,輕財好義,只要別人家有困難,他都會幫助別人,就這樣他在運鹽的鹽丁這一群體中有著很高的威望。不過私鹽不是很好賣,當時收購私鹽都是富家大戶,這些富家大戶經常凌辱張士誠這群走私鹽的鹽丁,有些直接不給錢還威脅要告知官府直接吞了張士誠的私鹽。而當時巡守的弓手丘義,也就是查探私鹽的官兵對於張士誠等人也是欺辱。最終張士誠忍受不了,帶著三個弟弟和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了丘義,並且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富戶也全部殺了。然後張士誠召集這些平時飽受欺壓的鹽丁舉行起義,鹽丁們都推舉張士誠為主。張士誠起兵之後攻陷泰州,高郵府的知府李齊招降了張士誠,但是隨後張士誠再次背叛,起兵殺了行省參政趙璉,並攻陷興化,在德勝湖接寨,部下達到一萬餘人,元朝想招降張士誠,封他為萬戶。在至正十三年,張士誠攻陷高郵,殺了高郵知府李齊,自稱誠王,建立國號大周,建元天祐,至此張士誠正式成為元末群雄的一員。

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元右丞相脫脫率領大軍征討張士誠,張士誠連戰連敗,都城高郵被脫脫圍攻,但是就在高郵要被攻下的時候,元順帝聽信讒言於是解除脫脫的兵權,讓其他人代替脫脫,簡直是天助張士誠,在脫脫離職後,圍攻的軍隊沒有主帥,張士誠一舉擊潰元軍,同時張士誠派弟弟張士德通過通州渡江進入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張士德攻破平江,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張士誠把平江改為隆平府,並把都城遷徙到隆平府,隆平府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市,這一年剛好朱元璋攻下集慶,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市。

雙方有接觸,朱元璋派楊憲前去和張士誠結交,張士誠把楊憲留住,然後派人攻打鎮江,被徐達大敗,朱元璋隨即派遣徐達和湯和攻打常州。張士誠兵來援,大敗而歸。至此張士誠就沒有再去攻打朱元璋。但是嘉興這一帶是元朝守將苗帥楊完,楊完幾次大敗張士誠的軍隊,到了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大舉進攻張士誠,耿炳文攻取長興,徐達攻取常州,吳良等人攻取江陰,最後徐達兵鋒直指宜興,常熟,張士誠的弟弟張士德前來救助,結果張士德被徐達軍的前鋒趙德勝所擒,張士德被抓後遺書張士誠投降元朝,而自己則是絕食而死。張士誠聽從弟弟的意見投降了元朝。元朝的達識帖睦邇與楊完在杭州發生矛盾,達識帖睦邇於是召張士誠攻殺楊完,張士誠由此攻下杭州。此後張士誠一直接受元朝的封賞,成為元朝的臣子,但是擁有自己的武裝。

至正二十三年九月,張士誠再次舉起反旗,但是張士誠的心卻早就已經衰落了,張士誠在佔據二千餘里的地盤,帶甲數十萬。基本上打仗很少,導致張士誠的地盤相比較於其他地方逐漸恢復生產,開始變得富裕,而張士誠開始沉迷於享受,對待政事有所怠慢。而他寵信的弟弟張士信、女婿潘元紹貪婪斂財,金玉,珍寶,名畫,書法都大量收集。手下的將領也沉迷於享受,不肯打仗。一遇到戰事,就說有病,直到張士誠給予大量的財寶才肯上戰場,一到軍營裡還帶著丫環、小妾、樂器,在前線吹拉彈唱。就算是打了敗仗,也沒有任何懲罰。上下如此嬉戲,怎麼會不滅亡。

此時朱元璋雖然也和張士誠有戰事發生,但是主要精力是在對付陳友諒,在大敗陳友諒,平定武昌之後,朱元璋開始對付張士誠。朱元璋派徐達等人攻破重鎮高郵,奪取淮北的地方。隨後徐達、常遇春帥兵從太湖出發,攻打湖州,張士誠兵敗如山倒,蘇州南面的杭州,嘉興,松江全部投降朱元璋,最後張士誠被圍困在蘇州城中,朱元璋修建長圍圍困張士誠,這一次圍城從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差不多有11個月,張士誠數次派兵突圍,但是都沒有成功,最後平江被攻破,張士誠想要收集部隊在萬壽寺東街迎擊朱元璋,但是兵士沒有鬥志,全部逃散,最後張士誠準備自殺,但是部將趙世雄把他解了下來,最後張士誠被押送前往金陵(南京)的船隻上自縊而死。


人者仁義也


張士誠是興化白駒場人(今天的江蘇鹽城)。自幼家境貪寒。他家中排行老大。以撐船運鹽為生!

元朝未年,史治腐敗,財政空虛。元朝統治者大量增發鹽引,抬高鹽價。但張士誠兄弟的收入卻很微薄。還時常受到鹽差的欺負。1353年正月,張士誠和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聯絡了17名鹽丁發動了暴動!

起義軍得到了鹽丁們積極響應,很快就發展到了近萬人!並攻佔了泰州、興化、高郵等地。次年,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自稱誠王

國號周。

後來,張士誠一路攻城掠地,並殺死了紅巾軍領袖劉福通。

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就在張士誠的旁邊。雙方經常交戰,均有死傷!

後來,張士誠逐漸處於劣勢,連他的親弟張士德也被朱元璋抓獲。張士德後絕食而亡!張士誠身邊的文武大都被戰死和投降!

1366年9月,朱元璋集中20萬精兵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城中糧草漸盡,就率眾突圍!弟弟都被戰死。張士誠窮途未路,讓最鍾愛的夫人自焚後,上吊自縊,又被將領救下!

徐達派張士誠舊將李伯升、潘元紹勸降。張士誠上了船,被送往應天府。

當天夜裡,張士誠上吊自殺,時年47歲!


大河漢子


張士誠,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今江泰縣)白駒場人,塔跟他的三個弟弟“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利”。然而老張的這份營生很不好乾,平時把鹽販到富豪之家,要麼遭受人家的白眼欺凌,要麼就直接取鹽不給分文。因此,老張已經對這些狗大戶憤恨已久。

到了1353年,也就是元順帝至正十三年,他終於忍受不住,帶著他弟弟們跟李伯升幾十個人,滅掉了周圍富戶,把人家的房子也燒個乾淨,因為害怕坐牢,就直接揭竿而起,造反啦!

當時的鹽丁生活十分苦,工作量大,又被鹽商剝削得慘,於是大家紛紛響應他,並推舉他為大佬,很快就攻陷了泰州、興化縣,高郵。

第二年,老張覺得自己事業有成,於是自稱“誠王”,立國號為“大周”,建元“天祐”。當時,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已經爆發了兩年,元軍鄭集中全部力量與“心腹大患”,也就是劉福通領導的北方紅巾軍主力鏖戰。

元朝統治者雖很想吃掉勢力日益壯大的張士誠,但苦於力不從心。於是,張士誠便利用了這一極好的時機,擴展勢力,以圖獨霸一方,到了1356年2月,張士誠南下攻陷了平江(蘇州)、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改平江為隆平府,並以此作為都城,後又進稱“吳王”。

在元末群雄的角逐中,一開始張士誠的實力便迅猛發展,造成了咄咄逼人之勢。在經濟上,他據有唐宋以後的全國經濟文化中心——江浙地區。這一帶“民物蕃盛,儲積殷富”,人才眾多;在軍事實力上,他又地南北二千餘里,“甲士數十萬,南面稱孤”,有“項羽之勢”。

張士誠的實力可謂:地富糧足,銳不可擋、其勢力之大,是以集慶為中心的朱元璋無法與之相比的。時朱元璋的所轄之地,只不過佔有現在的安徽東南角到江蘇西南角,以及江西東北角、浙江西北角這樣一塊不大的地狹糧少的地區。

“論兵強莫如友諒,論財富莫若士誠”,而且又處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的三面保衛之中。由此不難看出,朱元璋當時的力量無論在經紀商,還是軍事上都遠不能與張士誠相比。

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在經紀上、軍事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張士誠最後卻敗在了朱元璋之手,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呢?

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張士誠“愛士”政策的不當。

有比較才有鑑別,我們只要把張士誠和朱元璋在如何對待“士”(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問題上所採取的政策作一番比較,就可以知道張士誠的失敗是勢所必然的了。

其一,招士待士的原則不同

在招什麼樣的“士”和如何對待“士”的問題上,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做法迥然不同。在元末群雄中,朱元璋是始終奉行唯賢是用、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的,他為求得天下賢才,採取貼“招賢榜”、設“禮賢館”、行“推薦制”,用“仕元者”。凡此種種無不注意招收有真才實學的人,並量才予以任用,從而獲得了大批有用之才。比如,明朝開國功臣之一的李善長,就是朱元璋在路上遇到的......


由此不難看出,朱元璋的招士與待士不僅僅注重招收那些已有名望之人,而且更注重招收那些經過策問而證實其確有真才實學的人,然後再委以重任,因而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與此相反,張士誠為“招納四方賢俊”及“才識文藝之士”,雖然也開“弘文館”,築“景賢樓”,用“仕元者”。然而張士誠的招士卻不問士之賢與不肖。他既不管此人是否確有才能,又不親自加以詢問,只要願意遊其門下者,就來這不拒。

一時間,貪戀財帛美女,以肥其家的勢利之徒;在朝空有虛名,鬱郁不得志的地主儒生;以及遊手好閒,誇誇其談的文人學士,都紛紛地聚集在張士誠周圍,海闊天空,吟風弄月,歌功頌德,把張士誠搞得昏昏然。

以至於張世豪後來貪圖享樂,不理政事,將一切軍國大事皆委託給他弟弟張士信,情況就變得更糟了。張士信也不是什麼好鳥,身為丞相,生活極度奢靡,利用職權,大肆興建樓臺亭榭,廣蓄歌姬舞女,甚至行軍作戰的時也攜婢帶妾,朝夕酣宴不斷。自己無才無識不論,又嫉妒賢能。

後人在論述張士誠敗亡時,就由這樣一句話:“張氏亡國,亡於其弟士信”。但其實,張士誠之亡,何至於其弟張士信,它與張士誠所招的無用之士的誤國,是不無關係的。

其二,對納諫的態度不同

雖然朱元璋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魔王,動輒就剝皮衝草,殺人全家,但他這個興趣愛好是在成為皇帝,統一天下後才培養的,實際上在建國之前,他在求諫納諫方面做得相當不錯。他不僅愛才,並樂於聽取文臣武將的不同意見,只要說之有理,言之有據,無不擇善而行。

可以這樣說,朱元璋在元末群雄角逐中,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後勝利,與她善於採納所用之士的良策是分不開的。

張士誠恰好與朱元璋相反,他心胸狹隘,不僅不虛心求諫,反而聽不得半點正確的意見。入崑山人郭翼,面對元朝政治腐敗,官吏無惡不作,百姓怨聲載道的局面,規勸張士誠說,如果想要成就霸業,需要“反其政休其牢之,率以乘時進取”。

何況富庶的吳地,是軍家必爭之地,若一味貪圖享樂,待到四方豪傑並起之日,即使關門自守恐怕也來不及了。這頗中時弊的言語,切合實際的計策,竟忤違了張士誠,對郭翼耿耿於懷,幾次想殺掉他,後因張士誠的妻子再三勸阻,才沒有下手,使得郭翼得以死裡逃生。

其三,愛士和好士的目的不同

張士誠之所以在招士和待士的做法以及求諫、納諫的態度都與朱元璋不同,歸根結底乃在於他們的愛士、好士的目的不同。

朱元璋好士,在於他深刻認識到人才對其事業成敗的重要作用。鑑於這一認識,朱元璋在不遺餘力求得賢才之後,不僅“禮之特厚”,更重要的是對他們“皆待以腹信,帷幄朝夕”,或參預機謀,或籌運糧草,或安定地方,做到充分信任他們,以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因此使得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聚集在他身邊。

張士誠在“愛士”、“好士”方面雖有不少做法和朱元璋相似,其採取的措施在時間上還要比朱元璋早,注入1358年朱元璋提倡興辦學校,而張士誠早在1354年就下令在各州縣興辦學校了。

早先,入儒士馬世傑、郭良弼、董綬都都被羅致到他的幕下。開始做和諧有能之士對張士誠也抱有期待,想幹一番事業,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可是,張士誠在據有江浙富饒之地後,開始過著安逸的生活,只想保住這塊地皮,永世享樂,不願意冒風險,再加上他心胸狹窄,疑心又重。對所招之士,除了給予優厚的待遇和空有其名的爵位外,對他們既不信任,又不重用。


歷史事實證明:決定戰爭的勝負,固然取決於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對比,但要使上疏條件充分發揮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雙方的人才儲備,當然這裡的“人才”指的是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的人,而不是那些沒有展現才能的“人才”。張士誠之所以失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沒有真正認識到知識分子的作用。


坍塌的歷史觀


張士誠是如何起家的?

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先談談元朝末年的社會矛盾。元朝蒙古統治階級缺乏政治理想,其向外侵略擴張主要是為了掠奪財富,其次是為了滿足其征服慾望。所以元朝政府對漢人沒有政治責任,更沒有法律責任。

將基層每二十家編為一“甲”,首長稱“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擔任,這二十家人成了“甲主”的奴隸,這二十家的衣服、糧食、金錢、女人,“甲主”可隨心所欲索取、霸佔。“甲主”以上的政府首長全是蒙古人擔任,如果蒙古人數量不足時,中亞人通過賄賂也可擔任。同時蒙古人的嬰兒和幼童都可以繼承州長、縣長的職務。

更要命的是賜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隨便將漢人及其耕種的田地賞賜給皇新國戚,漢人也隨之由自由農民變成農奴。

蒙古帝國的不斷腐爛,加上大面積的赤地千里的乾旱,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地民變風起雲湧,農民暴動前赴後繼達數百次之多。最慘的是公元1344年,黃河在白茅堤大決口,黃河大水直瀉六百餘公里,沿河數十萬饑民無家可歸,成為農民起義的兵源。併產生了大量的農民領袖,其中以方國珍、劉福通、李二、徐壽輝、郭子興、張士誠最為著名。

作為鹽販的張士誠抓住機會,與弟弟張士德、張士信率鹽丁起兵,迅速攻佔泰州、興化、高郵。次年在高郵稱王,國號周,年號天佑。又進一步率軍攻取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後來投降元朝,不斷擴佔土地,割據地盤越來越大。公元1363年攻佔安豐,斬殺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自稱吳王,建都平江(蘇州)。於是起家。

張士誠是怎麼被朱元璋打敗的?

朱元璋是人精,善於巧幹,有苦幹實幹的人為他打基礎。朱皇帝的作戰目標不是蒙古人,而是中國人的其他抗暴力量。

作為貧困孤兒的朱元璋,走投無路時進皇覺寺當小和尚,供大和尚役使,寺廟被毀後投奔民眾領袖郭子興,抱得美人又快速升官,升到副司令的位置。郭子興逝世後其兒子郭天敘當了司令,野心勃勃的朱元璋用計殺了恩主之子並取而代之,成為一支重大力量。

在其他力量進攻蒙古拼消耗時,朱元璋卻在南方擴軍擴地,飛速發展壯大!攻佔集慶(南京)後,改名應天。鄱陽湖決戰消滅了陳友諒。

南宋帝國受到張士誠攻擊後,皇帝韓林兒來應天找依靠,朱元璋派軍隊前往奉迎,儀式倒隆重,可奉迎的軍隊卻把皇帝韓林兒推入長江溺死。1367年朱元璋兵團攻入平江,擒獲張士誠,送往應天后,張士誠自縊而死,時年47歲。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皇位,改稱明王朝。





傳承純中醫


在“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一民謠的號召下,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起義爆發了,反元烽火迅速席捲大江南北,人們耳熟能詳的朱元璋、陳友諒等人初期都是紅巾軍將領。而在紅巾軍之外卻有一位獨樹一幟的義軍領袖,在東南沿海地區創下一番基業,這個人就是私鹽販子張士誠。張士誠與其說是爭霸天下的梟雄,更像是一個講義氣的江湖大哥,這是他迅速崛起又最終走向滅亡的關鍵,性格決定命運。

張士誠出生在東南沿海的泰州興化白駒場,家裡世代以物流業為生,說白了就是划船為官府運鹽的,從十歲開始就賺錢養家,靠出賣勞力補貼家用。元朝末年朝政敗壞,上有官府橫徵暴斂、苛捐雜稅無數,下有小吏士紳仗勢欺人、侵吞民財,張士誠和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差,後來就幹起了販私鹽的營生。

但販私鹽在古代是殺頭的罪名,張士誠還沒有任何背景,常常被當地士紳勒索,不但私鹽被搶走,人還被打了,張士誠暗懷不滿。同時白駒場鹽警依仗監督鹽民的權力,常常剋扣鹽民工資,還向鹽民勒索錢財;而張士誠為人仗義疏財,常常拿錢幫助這幫鹽民,慢慢的樹立了威信,鹽民們也就成了張士誠起家的班底。

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受紅巾軍起義的鼓勵,張士誠和自己的兄弟聯絡了一幫鹽民共18人,歃血為盟,殺欺壓百姓的鹽警當投名狀,起兵反元,因為元朝對鐵器管理極嚴,張士誠等人只能用扁擔當武器,因此這次起義被稱為“十八條扁擔起義”。一方面是張士誠平時的名聲起了號召作用,另一方面是他們將從富戶、官府手中搶的錢糧分給當地百姓,張士誠的隊伍迅速壯大,攻下泰州、興化,又用詐降的方式偷襲高郵,建立“大周”,張士誠自稱“誠王”,此後攻佔揚州,截斷京杭大運河南北水路運輸。

張士誠是所有反元義軍中第一個稱王的,槍打出頭鳥,1354年(元至正十四年)元朝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圍攻高郵。所有人都以為張士誠死定了,誰知元朝自廢武功,因為高層鬥爭解除脫脫兵權並將其毒死,臨陣換將造成百萬大軍崩潰,張士誠神奇的獲勝了,還收編了大批潰兵,實力和名望大漲。此後張士誠軍攻陷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不斷擴大地盤,到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勢力地盤縱橫兩千餘里,麾下兵馬數十萬,雄霸東南,成為元末群雄中最富有的一位。

張士誠本身是底層出身,對於元朝末年民眾生活的辛苦非常瞭解,再加上地盤處在東南沿海,從鹽業和海外貿易中獲取暴利,因此張士誠對治下百姓是真好,不但取消了各種苛捐雜稅,還給民眾分田地、分財物、農稅能免則免,各地流民紛紛來投。

得民心可以說是張士誠立身的根本,不論是元朝百萬大軍圍高郵,還是朱元璋攻滅張士誠的平江戰役,張士誠能夠長時間困守孤城,就是因為當地人的支持。朱元璋一統天下後,平江(蘇州)地區的稅收佔明朝收入的十分之一,就是因為朱元璋惱恨當地人支持張士誠,收取重稅給予懲罰,《國榷》上記載“上惡吳民殉守張士誠,故重其科 ”。

作為一個君主,對民眾好是對的,但對屬下好有時就是錯的,特別是不講原則的好。張士誠為人講義氣,發家後樂於和屬下分享富貴,到了賞罰不分的地步。平時張士誠就是各種賞賜屬下,田地、豪宅,曾經的苦兄弟都成了大富豪;而這幫人打了敗仗、犯了錯,張士誠也不懲罰,依然讓他們擔當重任,弄到最後張士誠手下成了一幫沒有鬥志的鹹魚,都不願意拼命了。

一個勢力要保持戰鬥力,都要依靠嚴格的賞罰制度,是因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恩大成仇,光靠施恩去籠絡屬下,最後大家會將任何賞賜當成自己應得的,索取更多。張士誠就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對屬下太好,以至於完全沒有上位者的威嚴,手下將帥們對於他的命令是各種敷衍,不給好處不做事,給了好處也不用心做事,最終看似龐大的張士誠勢力迅速在朱元璋打擊下崩潰了。

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張士誠兵敗被俘,面對朱元璋的招攬拒不投降,在被押解到應天府當夜,自殺身亡。


當狗容易做人難


張士誠,字確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於興化白駒 (今屬江蘇省大豐市)的一個貧苦的鹽民之家。\r他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領導了江浙海鹽民反對元朝統治的武裝起義。他領導的起義軍縱橫江浙一帶,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中國東南最富庶的地區,切斷了元朝漕糧和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經濟上沉重的打擊了元朝統治者;他在江浙地區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減免賦稅,減輕人民的經濟負擔,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由於農民起義軍的歷史侷限性,在革命後期,他領導的起義軍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投降了元朝統治者,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工具,最終被朱元璋打敗。   \r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攻佔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r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   \r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佔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r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   \r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面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也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並且曾多次運糧至大都。   \r二十三年,派呂珍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但是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並沒有繼續擴大。   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   \r在朱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後,於1366年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並且於1367年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後張士誠被俘,之後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縊而死,時年47歲,葬於吳縣斜塘。     \r張士誠死後,其兒子隱秘於人間。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丙戌)4月5日(清明),次子張相友為其父張士誠上廟號高祖,諡號烈皇帝。


老濰縣的事兒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鹽警欺壓,張士誠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鹽丁起兵反元,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他為首領。後隊伍逐漸壯大,攻佔泰州、興化、高郵等地。

次年正月,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高郵曾一度被元大軍包圍,後因主帥丞相脫脫臨陣遭貶,元軍自亂,他乘勢出擊獲勝。

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佔常熟、平江(今江蘇蘇州)、松江、常州等地,並定都平江。隨後,與朱元璋軍交兵。十七年,敗於朱元璋軍。

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面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也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並且曾多次運糧至大都。

二十三年,派呂珍進攻安豐(今安徽壽縣),逼走劉福通和韓林兒,在平江自立為吳王,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但是之後張士誠的勢力並沒有繼續擴大。

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明太祖實錄》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

在朱元璋討滅陳友諒之後,於1366年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並且於1367年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後張士誠被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