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為什麼被稱為“書呆子”,他有哪些“書呆子”表現?

司馬長史


黃為1904年出生在江西貴溪的一農家。少年時,從師範學校畢業回鄉任教員,20歲時,因與當地鄉紳交惡而被迫棄職離鄉。

後來經方誌敏介紹,進入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後,在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和與軍閥孫傳芳的戰鬥中表現出色,所以很快得到了提拔。

1929年任18軍31旅旅長。三年後升任18軍軍長。

1937年奉命赴德國深造。因抗戰爆發,所以被提前召回國。接任18軍67師師長,率部抵抗。


淞滬抗戰時的羅店之戰,就是黃維的成名戰。和日軍打得非常慘烈,到最後,連文書、炊事員都頂到前沿去了。戰後整編,活著的人連一個團都不到。

當時國府大肆宣傳黃維的忠勇可嘉。但也有人客觀的指出他的指揮僵硬死板,不靈活機動。書呆子黃維的名號就是打這兒開始的。

黃維的性格可用儒字形容。但他的固執、墨守成規、守舊、認死理放在戰場上就毀了大事。

舉兩個例子你就可見一斑。

杜聿明率遠征軍出兵緬甸,因戰士不利潰敗回國。奉命來對他的部隊進行點檢的就是黃維。

杜聿明聽說過黃維是個書呆子,認死理。但他想宴請黃維,讓他通融一下,少報點損失。


宴會上,黃維表情嚴肅,弄得當時氣氛很尷尬。杜聿明的幕僚想緩解一下氣氛,就沒話找話的說些,天氣很好,風調雨順之類的話。誰知黃維接口道“我老家江西正發水災,哪來的風調雨順?”杜以為他要索賄,便說那要不要撥些錢給你的家鄉?誰知讓黃維當場就懟了回去。

對話進行不下去了。杜聿明也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嘆息離席。

還有就是淮海戰役時,黃維為了馳援黃百韜,向南坪集展開猛攻。而當時參戰的解放軍司令是陳賡大將,他與黃維是黃埔一期的同學,非常瞭解他的性格。知道黃維是教員出身,非常迷信書本,動不動就是兵法雲雲。

所以陳賡就採用了放棄已佔領的陣地,誘敵深入。黃維果真就上當了。

被圍之初,黃維的十二兵團是有突圍的機會的。但他固執待命,沒有臨場決斷的勇氣和魄力,所以葬送了機會。


黃維被俘時,非常不服氣的說“雙方各自後退20裡,再打一次”,這不僅是書生氣,是不是很呆萌?

當他知道對手是陳賡時,竟然說“敗在陳賡手上不算冤枉,我和他是同班同學,上學的時候我就比不過他”。

他是不是很書呆子氣?

被俘後還認死理,覺得校長對他有恩,所以不配合改造。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赦,後任全國政協委員致力於軍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因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說史聽濤



《特赦1959》把黃維塑造得有點過頭了,搞的特別義正詞嚴,見誰懟誰,一副抱定了要殺身成仁的氣節之士的樣子。幾次和戰犯管理所管理人員的正面辯論,管理人員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的意識形態宣傳,而黃維卻總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似乎是他就是想激怒管理人員,然後殺掉他,好讓他捨身成仁。

黃維確實性格比較呆板,固執,這沒有什麼問題,以前他打仗也不是以杜聿明那種靈活著稱,而是以敢打敢拼著稱,比較勇猛,無論是圍剿紅軍期間,還是抗日期間,他都是這個風格。加上他確實是國軍高級將領中比較喜歡讀書和鑽研的一個,所以被人視為書呆子。

但這個書呆子和我們今天常說某個人書呆子或者有書生氣一樣,並不是真的因為他讀書比別人多,或者是像有些人說得那樣,讀書太多讀傻了。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被別人說是書呆子的時候,往往是說他的性格比較呆板,固執,遇事不會變通,腦子不太容易拐彎,在人情世故上不夠靈活。但這多數是個人性格所致,不是因為對某種東西特別故意的執著。


黃維在人情世故方面確實是差一點,和王耀武杜聿明相比,做人不夠靈活,腦子轉彎比較慢,所以有些時候會比較容易吃虧。比如他在抗戰後期的1944年就被調離軍隊,去做軍事教育工作,就是因為他在部隊和上級相處出了問題,讓別人給他穿小鞋,為了保護他,才讓他離開了部隊前線,去了後方。

黃維再救援徐州的時候,進入兩淮地區之後,他就發現情況不對勁,解放軍在不斷利用河流縱橫的地形特點遲滯他前進,多次在渡河的時候遭到解放軍的攻擊。所以,他曾經制定過一個蒙城防禦戰計劃,也就是依託蒙城得城防工事固守待援,以免在運動中被解放軍包圍在平曠之地。但是這個計劃被上級否決了,統帥部還是要求他儘快馳援徐州,參加徐州會戰計劃,導致他在雙堆集被包圍。

他在被俘之後確實說過各退二十里,重新再打的話,但這不是因為外界流傳的所謂他的部隊沒有來得及展開就被解放軍包圍殲滅了。恰恰相反,在被包圍在雙堆集之後,黃維面對的中野兵力有限,華野當時正在圍殲黃百韜兵團,又要阻擊徐州的杜聿明集團三個兵團,無法抽調兵力來增援,所以黃維的部隊是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展開的,兵力和火力優勢也都得到了發揚,否則他也不可能在雙堆集堅持那麼久。


他之所以被俘之後有些不服氣,是因為他在堅守陣地的時候,解放軍雖然在不斷的突破他的陣地,但總體而言,防禦體系還是完整的,並沒有唄解放軍完全突破和撕碎。而他之所以被俘,是因為當時統帥部已經抽調不出兵力開來救援,杜聿明集團也已經被包圍了,所以只能下令黃維兵團突圍。

就是在突圍的時候,黃維的戰車部隊沒有來得及準備,還在躲避解放軍的炮擊,整個兵團就以為他要逃跑,各部隊全線崩潰,完全亂套了,並沒有能夠按照他預定的計劃突圍。因為他認為他的部隊戰車比較多,突圍還是有可能的,到因為先亂套了,所以戰車沒有來得及發揮作用,就完全報廢了,最後只有胡璉突圍出來了,黃維因為坦克卡在了戰壕裡,被俘了。

黃維還有一個很不光彩的事情是,在突圍之前,統帥部要求空軍提供支援。當時空軍曾經徵求過他的意見,可以投擲兩種炸彈,掩護他的部隊突圍,一種是甲種彈,也就是窒息性的瓦斯毒氣彈,另一種是催淚性質的乙種彈。甲種彈是毒氣彈,這是國際條約禁止的。而在空軍詢問的時候,黃維給出的回答是直接用甲種彈,也就是毒氣彈。


之後,空軍方面確實投擲就一部分毒氣彈,但是大多數並沒有爆炸,只有一部分爆炸了,到這件事還是被解放軍大肆宣傳,所以,他就成了違反了國際公約的戰犯,和其他那種只是正常抵抗作戰後被俘的將領就不同了。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自度必死,以為共產黨一定會像二戰結束後審判戰犯狗處死那樣對待他,所以他的表現比較頑固一些。

在這個電視劇裡,改成了燃燒彈,所以他剛一下火車,就被受傷的解放軍圍住了,但他還是顯得大氣凜然,毫無懼色。實際上,因為她要求空軍投擲毒氣彈,這在當時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情了,如果他被受傷的解放軍圍住,那她肯定是比較恐慌的,因為他這確實是毫無疑義的戰犯行為,槍斃也是不為過的。


蕭武


黃維做事情,確實不夠靈活。我們就舉一個例子。在淮海戰役,本來黃維的第12兵團核心陣地是在安徽蒙城,步步為營,部隊已經全部展開。

但是在1948年11月,蔣急電黃維去救援黃百韜兵團,黃維知道是凶多吉少,也還是去了。放棄了已有陣地,收縮部隊出發。

後來黃百韜兵團覆沒,蔣又讓他們去宿縣和杜聿明會合。當時的,楊伯濤等人都反對,說必須要乘著我軍包圍圈,還沒有完全形成,迅速向固鎮撤離,逃出包圍圈。但是,黃維這個人謹小慎微,擔心違抗軍令,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此時根據情報,黃維已經知道,我軍已經在他們的正面大量修建工事,在他們的左翼和後方也出現了我軍大部隊。但是,就是這個時候,黃維還是下令第2天再行軍出發。然後第2天發現少了一個參謀。

結果第12兵團全軍等候這個小參謀,一直到下午才出發,結果到了雙堆集以後,黃維發現部隊行軍隊列混亂,又命令停下來休整一天,整理隊形。結果就是這一天晚上,黃維兵團已經被合圍在了雙堆集,一個不到10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部隊根本無法展開。

最後10萬大軍,龜縮在狹小範圍內,無糧少彈,很快就被我軍全殲。當時就有人說,如果兵團司令是胡璉,早就跑了,根本不會管那些不切實際的命令。


深度軍事


經典電影《大決戰》中有片段,黃維老被人叫成是“榆木腦袋”,他這個“榆木腦袋”有時候還真的很死板。

黃維的死板和他從小家境,深受儒家思想教誨有很大的關係。黃維從小家境貧寒,可能因此導致他比較沉默。但是他天資聰穎從小就成績優秀,出類拔萃。

從師範畢業之後,黃維到一個小學去當了老師。他個子不高,而且好像不怎麼會和小孩子相處,所以經常被學校裡的小孩子欺負。

後來黃維去了小學老師的職務到上海謀取生路,就在上海他遇到了老鄉方誌敏。這時候黃埔軍校正在上海招生,方誌敏又曾經在國民黨內任職,所以就黃維推薦進入黃埔軍校學習。

(方誌敏)

進入黃埔軍校之後,黃維參加了兩次東征,在北伐的時候已經升任營長一職。恰逢此時他遇到了自己的貴人,當時的18軍軍長陳誠。陳誠年輕時也差點成為小學老師,而且他個子也不高,也常被人因個子矮小而嫌棄,所以很是欣賞和他有共同經歷的黃維,就把他提拔為十八軍第31旅的旅長,這時候的黃維只有27歲。

(黃維)

黃維帶兵練兵是一把好手。他尊重軍隊之類的知識青年士兵,很是欣賞他們這種投筆從戎的勇氣,禁止軍隊內的老兵油子打發辱罵這些年輕人。另外訓練時,黃維也經常自己和士兵們一起到訓練場摸爬滾打。一起扛過槍,黃維深受手下的官兵愛戴。

黃維自幼家境貧寒,所以平生最恨貪官汙吏。在他擔任54軍軍長的時候,偶然的一次發現軍糧裡摻進了不少沙子。黃維非常氣憤直接電告軍政部。因為中間人挑撥離間當時的軍政部長何應欽也大發雷霆,以為是黃維做的手腳。結果黃維毫不恐懼,直接跑到昆明何應欽大吵一架,然後棄官回鄉。當時何應欽是軍政部長,而黃維只是一個軍長。

(何應欽)

後來蔣介石發動內戰,在軍隊領導權分配之時,蔣介石本來想讓胡璉擔任第12兵團的司令,但是白崇禧堅決反對。恰逢這時陳誠極力推薦黃維,於是蔣介石下令黃維做司令,胡璉做副司令。但是黃維得知消息的時候卻極力推卻。他當時正在軍校之中當教員,推辭這一任命消息被蔣介石否定之後,黃維只好表示打完這一仗他還要去教學,只是暫時出山,但是12兵團司令的職務還應該是胡璉。

12兵團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裝備精良,人員素質極高,這一職務是其他人夢寐以求的,但是黃維居然推卻讓賢。

(蔣介石)

淮海戰役之中黃百韜兵團被解放軍圍困,在蔣介石的命令之下,黃維放棄原來的戰略計劃前往援救黃百韜。但是黃百韜潰敗的太快了,被解放軍全部殲滅。之後解放軍將目標對準了黃維兵團。蔣介石又下命令,然後黃維兵團去和杜聿明會合,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幾乎是去送死。黃維屬下軍長紛紛建議應該趁解放軍合圍未成,立刻突圍逃生。但是黃維不願違反蔣介石命令,知道半夜12:00才下定決心突圍。但是戰場上機會稍縱即逝,解放軍合圍已經完成。後來有人就說這是黃維的性格,嚴格的遵守上級命令,要是換成胡璉,可能早就跑了。

黃維被圍之後,劉伯承和陳毅將軍發來勸降信,仍然被拒絕。

後來進入戰犯管理所之後,黃維仍然不服管教,還經常借用于謙的《石灰吟》自勉。戰犯們都被要求讀毛主席的論著《論持久戰》,餘者皆從,但黃維十分抗拒。

黃維在戰犯管理所裡還經常喜歡泡在圖書館裡。他一直想發明一種永動機器,設計了無數方案,但是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一盤拉條子


黃維是何許人也。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參加過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等,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

黃埔軍校是民國曆史上的一座十分出名的學校。從其中走出來的人才不計其數,尤其是前三期。作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生,杜聿明,鄭洞國,陳賡等都是他的同學,而他黃維也是眾多不平凡的人物中的一個。



黃維在畢業之後回到了11師,當時的18師的陳誠對他可是十分的欣賞。於是他就得到了快速升遷的機會。後來黃維也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在自己的後面的人生中,也算是升遷的十分迅速,很快就成為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不過黃維是一個書呆子,其實不是說他書讀多了變得呆滯。而是因為他信奉儒道。有些墨守成規,所以才會被稱之為書呆子。

就比如說杜聿明,曾經有一次戰鬥失敗,最後是由黃維檢點。杜聿明希望黃維可以靈活一點,但是黃維卻完全不懂得什麼叫做手下留情。這倒是使得杜聿明最後被弄得十分的尷尬。


在黃埔軍校的時候,他信奉忠良之道。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十分的固執。於是由此深得蔣介石的賞識。


圍知歷史


三大戰役最難打的是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最難打的是兩黃即黃伯韜與黃維。與黃維相比,黃伯韜是在逃跑過程中被粟裕抓住並殲滅的。只是在被殲滅過程中,黃伯韜不肯放下武器,拼死抵抗並給華野造成重大傷亡。相比之下,黃維就是主動求戰,並不逃跑。在與中野,華野對陣的二十多天裡,黃維以罕見的兇殘拼死抵抗,使中野,華野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代價。這是淮海戰役最難打的地方。


相比之下,林總打廖耀湘兵團,三天結束戰鬥,粟裕打杜聿明兵團也是長圍久困,遠沒有打黃維辛苦。

人們都說黃維是個書呆子,死腦筋,不會變通。就是這樣一個書呆子在蔣家王朝搖搖欲墜的時候,以罕見的頑強替蔣介石打硬仗,打惡仗,並給對方造成重大傷亡,延緩了蔣家王朝的覆沒。

現在,許多人取笑黃維的書呆子,認為黃維不會打仗葬送了蔣介石一個精銳兵團。事實上,在當時戰場需要的就是黃維式的死打硬拼,而不是胡璉式的變通與逃跑。按現在說法,需要執行力!

在一九四八年的時候,逃跑與避戰成為國民黨的通病。廖耀湘就是在逃跑的過程中被殲滅的,杜聿明也是在逃跑過程中被粟裕抓住並殲滅的,黃伯韜也一樣。

消極避戰,坑害友軍簡直成了國民黨軍中一大公害。遠在一年前的山東孟良崮,幾十萬國民黨軍裹足不前,消極避戰,坐視張靈甫在孟良崮被殲滅。還是在遼瀋戰場,當範漢傑被圍攻時,擁有強大攻擊力的廖耀湘兵團繞道彰武,新立屯而不南下援錦,坐視錦州陷落。還在淮海戰場,李彌兵團原駐徐東地區,說好了與黃伯韜會合一同撒往徐州。可是在粟裕大軍打來時競不顧友軍,率先逃跑,置黃伯韜身陷重圍。

1948年11月份,國民黨軍徐州部隊的任務是援救黃伯韜,需要黃維,李延年,孫元良等各兵團堅決行動,服從指揮,英勇作戰。如果當時國民黨各兵團如黃維那樣執行任務堅決,解放軍一舉消滅徐州部隊也不容易。只可惜,當時只有黃維行動積極,而李延年,孫元良等部各懷詭胎,畏縮不前。以李延年表現最為明顯。要論機變,國民黨各將領最善於機變,邱清泉,李延年,孫元良,李彌等都是機變的高手。他們的機變導致國民黨的崩潰更快一些。由此可見,與我軍打仗強調機動靈活相比,1948年時的國民黨軍,更強調執行力與紀律。簡言之,象黃維這樣的書呆子實在是太少了。


不過,黃維一人也挽救不了腐敗的國民黨。遠的不講,就說十二兵團,除了黃維,那四個軍長都是油條子,圪腦滑著呢!在1948年剛與中野接觸那會,黃維要打,那四個軍長要跑,打仗還得靠他們,弄得黃維也沒辦法,所以只好撤退。只是還沒來得及退出戰場即被包圍。由此可見,單靠黃維也救不了國民黨。這就是政治問題了。在這種人心盡失的情況下,別說黃維,天王老子也救不了國民黨了。這當然不只是黃維的悲劇,而是整個國民黨的悲劇了。

1948年的國民黨,整個腐敗,爭權奪利,相互傾扎,倒行逆施。單就個人人品而言,黃維還算一個正人君子。老蔣發動三年內戰,前期黃維就沒參加,埋頭創辦他的新制陸軍學校,力圖用西點軍校的模式來培養中國的國防人才。只有到1948年10月,由於國民黨內部的矛盾,胡璉在十八軍幹不下去了,陳誠才力薦黃維擔任十二兵團司令。黃維再三推脫不過,還說等打完這一仗,就把兵團司令還給胡璉,而自己重新做新制軍官學校教學工作。可見黃維志在教育,他把權力看得很淡。如果拋開政治不談,單從人品而言,黃維這種將事業看得比權力更重的思想境界,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極為難得的。



很可惜,黃維真的走錯了路,錯認蔣介石為主子,一輩子死忠蔣介石,令人嘆息。如果他當初跟隨了方誌敏,那又該如何呢?不敢想象!


陽城導航


黃維,國民黨軍著名將領,畢業於黃埔一期。畢業後,黃維在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和與直係軍閥孫傳芳的戰鬥中表現突出,所以很快得到晉升。



1927年國共分裂,黃維與宋希濂、杜聿明、鄭洞國等人選擇繼續跟隨蔣介石。1929年,前往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3年後被提升為第十一師第三十一旅旅長,在這裡他受到了時任第十八軍軍長陳城的厚愛和重用,自此成為陳城“土木系”中最重要的將領。

1933年7月,升任第十一師師長。1937年,原定在德國受訓一年,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被提前召回。同年9月接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職,率軍抵擋日軍。在淞滬會戰中的羅店之戰,羅維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赫赫威名,也讓羅維的威名傳遍中國。



羅店之戰,羅維率六十七師面對著日軍的進攻,硬生生的守住羅店一個星期,在這期間,打到最後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一人戰死二人重傷,師部除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槍去守陣地,戰後整編,一個師活著的人連一個團湊不上。

不過這場戰雖成就了黃維,但也給黃維帶來了些許的汙名。戰後,有人指出黃維在羅店的指揮過於呆板,只知死守,不知隨機應變,因此“書呆子黃維”的名聲也就傳開了。



當然,黃維雖被一些人所詬病,但他的忠勇卻讓蔣介石看重,34歲時,黃維正式成為第十八軍軍長。而後,在武漢會戰中,黃維率第十八軍協同其他部隊對日軍第九師團展開堵截,不久在馬回嶺與日軍激戰,此戰讓日軍迂迴德安的企圖陷入徹底破產。

可以說在抗日戰爭中,黃維是有大功的,他的善戰,他的敢戰,讓日軍吃盡了苦頭,也成就了他的赫赫威名。



黃維的性格可用一個“儒”字來表達,他始終恪守著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黃維做事向來是光明磊落的,不失君子風度,但這種性格也造成了他為人古板,墨守成規,滿腦子書呆子氣的性格,而這也是當時很多人都稱他為“書呆子”的原因吧。

其實當時很多的國民黨都領教過“書呆子”黃維的厲害。比如杜聿明就曾經領教過,當年杜聿明從緬甸敗退回來的時候,黃維就負責對敗退回來的杜聿明軍進行點檢,簡單的說就是統計杜聿明軍的人員傷亡和裝備損失情況。當時杜聿明久聞黃維是個書呆子,執法如山,鐵面無私,但是他還是希望黃維能夠給自己留點面子,少報點損失。所以,杜聿明就想宴請黃維,在飯桌上談談交情,可是誰知書呆子黃維壓根就不去。



再如黃維在擔任54軍軍長時,他發現軍糧供應質量太差,以次充好的現象太過嚴重,要嗎就是發了黴,要嗎就是摻了砂石,這樣的軍糧自然會讓吃了這些的士兵們戰鬥力變得越變越差。於是為了提高士兵的戰鬥力,黃維就決定給每個士兵增加口糧二兩,同時向軍政部反應軍糧質量問題。

其實當時軍糧質次、糧少,伙食費低的問題,這在國民黨軍隊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的高級軍官都知道,甚至大多還中飽私囊。可黃維這書呆子居然把它給直接捅出來了,這就犯了很多人的忌諱,於是軍隊高層就派人下來向擼了黃維的位置。



可是在“欽差大臣”到來的時候,黃維卻是絲毫不懼,他大聲說道“如果你們查出我有貪汙中飽私囊之處,請指出,據實報告軍政部,將我法辦!”,言外的意思就是“不要在背後給我搞小動作”。當然,黃維顯然是鬥不過那些軍隊高官的,最終黃維這個書呆子覺得軍隊太過腐敗,他決定辭官歸隱,他說道“如今抗戰不能勝利,就是國家腐敗造成的,他寧肯丟官回家種地,也絕不同流合汙”。

同時在淮海戰役時,與黃維相熟的陳賡將軍就利用過他的書呆子個性打敗了黃維。當時陳賡將軍深知黃維迷信書本,墨守陳規,動不動就是“兵法雲雲”的話,可謂是十足的書呆子。所以在對戰黃維時,陳賡將軍就採取放棄已佔陣地,誘敵深入的方法來引誘黃維,後來書呆子黃維果然中圈套,如此黃維兵團就被陳庚將軍擊潰。



可後來黃維與陳賡碰面後,得知打敗自己的是陳賡將軍,黃維居然沒有任何的沮喪之情,反而是說道“敗在陳賡手上不算冤枉,陳賡是我的同班同學,在學校裡我就比不過他!”,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黃維的“書呆子”氣可見一斑。



不過黃維雖有書生氣,但也正是這個書生氣讓他深受蔣介石的重用。蔣介石認準他的忠勇,認準他的“書呆子”,因此才將他視為嫡系。


澳古說歷史


黃維確實是一個“書呆子”,不過這個“書呆子”,輸的有點迂腐。

你若是想都知道,他的“書呆子”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地方的,我們今天就給他列舉一些。

淮海戰役黃維帶領的是最為精銳的國民黨12兵團,他明明是被劉伯承帶領的中原野戰軍給打敗了,當他被俘虜的時候,他還是恍如在夢境一般。

他說他沒有失敗,對於這次他的失敗,表示自己不服。

他嫌棄劉伯承的華東野戰軍,打仗太不講套路了。根本就是胡打,不按照教程上講的來打。所以他告訴劉伯承,把他放回去,再戰一次。

你看黃維是不是教書教傻了?

要說這也不願黃維,畢竟他帶領12兵團上戰場之前,已經好久沒有帶兵打仗了,差不多有十多年的時間,他一直都是在軍校裡給蔣介石培養軍事人才呢。

這一次蔣介石沒有人選了,所以,愣是把黃維給推倒了前線,讓他帶領著自己新組建的王牌軍隊12兵團,大致12萬人,前去淮海戰場了。

黃維臨出發之前,還給蔣介石說,我這一次當12兵團的總指揮,只當3個月,記住是3個月,3個月後不管你找到人,還是找不到,我都要走。

可是,他不知道,他不用走了。因為這是他此生最後的一次帶兵,也是他最後一次直接面對蔣介石。

你說蔣介石給黃維配備的都是最頂尖的武器,又是坦克,又是大炮的。

這樣的兵團,若是開向淮海戰場,肯定要走大路吧,畢竟小路多山谷溝壑,這樣的路不利於急行軍,而且還容易遭受共產黨的埋伏。

黃維出發之前,他的部下就給他建議過,讓他走大路。

但是,黃維非要走小路,他說蔣介石讓他火速前去,因為黃百韜兵團危在旦夕。

他以為走向小路比較快,共產黨的小米加步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你看他還是用十年前的眼光來看待共產黨。

結果他正是走小路走的,耽擱了時間,遭到了我軍不斷的騷擾。正是因為他緩慢的行軍速度,給了劉伯承排兵佈陣,調動大兵團和他作戰的機會,同時也給了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消滅黃百韜兵團的機會。

因為這樣,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才能聯合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一舉消滅黃維兵團。

黃維好不容易到了淮海戰場上,但是,一頭就扎進了劉伯承早就布好的口袋陣當中,這一進去,就沒有出來。直到他被俘虜。

不過當時黃維也沒有害怕,畢竟他的人馬還在,他的武器裝備還在。

被劉伯承的大軍圍住了大不了突圍吧,這時候他偏偏找了一個我軍的臥底第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來做突圍先鋒。

結果廖運周早就和我軍聯繫好了,然後我軍見到廖運周後就放開一個口子,讓廖運周出來了,等黃維派其他人出來的時候,竟然是死活出不來。

廖運周出來之後,就宣佈起義了。

這時候黃維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直到後來,他帶領的軍隊,基本上消亡了,他也沒有突圍出來。

最終,被我軍俘虜了。

在被俘虜改造的期間,黃維還是不服氣,不認真改造,他說自己沒有打敗仗,自己沒有失敗過,所以,沒有任何錯。

所以,當杜聿明,王耀武等一大批國民黨高級將領,被赦免的時候,他還是繼續待在裡面改造,你看他是不是很“書呆子”。


不才講史


黃維在解放戰爭之初並沒有踏上戰場,歷任聯勤總部副總司令和武漢新制軍官學校校長,那為什麼1948年12月25日被列入首批43名戰犯名單呢?原因已在講話中說明:“例如國民黨第12兵團司令黃維在作戰中施放毒氣,即已充分構成了戰犯資格”。



這是黃維的歷史汙點,黃兵團第18軍主力第118師確實曾在12月12日的戰鬥中兩次使用了數百顆毒瓦斯彈,使解放軍指戰員蒙受重大傷亡,這是違反戰爭國際法的重大罪行。

黃維兵敗被俘後,鑑於他的罪行和中野幹部戰士的群情激憤,劉司令員曾經電請中央將黃維就地正法,西柏坡的急電救了這個所謂的“書呆子”一命:“不得將黃維處決,不殺對革命對人民有利”。這一事件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千萬不要用什麼“書呆子”的呆萌戲稱給黃維洗地,如此慘無人道的作戰手段,是不折不扣的戰爭罪行。



即便是被俘之後,當了俘虜的黃維居然還想再戰,實在令人哭笑不得,他在趙廟村對中野政治部工作人員大放蹶詞:“你們放我回去,我回江西老家重整部隊,再幹一下,如果再打敗了我服氣”,與剛剛兵敗被俘時連聲表示對黃埔一期同學陳賡服氣的態度判若兩人。你說他“書呆子”也好,說他天真也罷,而筆者以為,黃維實際有非常頑固的一面,也是在戰犯管理所最牴觸改造的人員之一。

黃維所謂的“呆”並非智商低下,否則他混不到土木系重將的位置,從黃埔畢業到成為第18軍中將軍長,他僅僅用了十四年的時間,這是一般黃埔學員做不到的。陳誠“土木系”的三大基本部隊是第28軍、第54軍和第79軍,黃維擔任第54軍軍長時奉調雲南,準備加入中國遠征軍作戰序列,最初劃給了老同學關麟徵的第15集團軍,關與陳早年已勢同水火,按道理黃維應該倍加小心才是。



結果黃維到任後擅自提高部隊口糧標準,亦不與上級溝通,只是一味要求集團軍後期加撥糧秣,終於讓關麟徵逮到機會。關總司令一封“黃維吃空餉”的電報,讓軍政部長何應欽大喜過望,立即請示蔣介石宣佈拿下黃維的軍長之職,改以關麟徵鐵桿小弟張耀明繼任。調任軍事委員會中將高參的黃維不服,回到重慶連見陳誠和蔣告狀,釀成關麟徵和陳誠大吵一架,第54軍軍長几個月後就被換成了土木系的方天,黃維呆麼?一點也不。

不久以後黃維出任羅卓英的副手,成為負責整訓青年軍的“編練總監部”副總監,重獲重用,當即手書對聯一副:“中興逼我昭青史,大任由天秉素行”,志得意滿之心躍然紙上,作為國民黨中央軍嫡系中的嫡系將領,黃維屬於既得利益派,如果真是個只會掉書袋的木訥之人,他根本爬不上去。



要說呆,其實是作戰思路呆板和不通人情世故,比如淞滬會戰中的羅店戰役號稱“血肉磨坊”,黃維的作戰意志雖然堅定,但用兵墨守陳規,一味正面死拼硬打,部隊傷亡慘重,無謂犧牲也不少。淮海戰役就不提了 ,12萬裝備精良的大軍被十幾萬重武器幾乎丟光的中野誘圍,從華中到達華東第一時間就成為困獸,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杜聿明兵敗緬甸後率殘部通過野人山回國,黃維代表軍委會前往“點驗”,老同學安排酒肉招待,無外請黃維高抬貴手少報點損失,第五軍的部下們席間紛紛勸酒,沒話找話說什麼風和日麗之類的客氣話,黃維一翻白眼:“哪裡來的風調雨順,我們家鄉正發大水呢”,很是大煞風景,一臉的不配合。



而如果你認為黃維這是“鐵面無私”那就大錯特錯了,杜聿明的第五軍系統是相對獨立的派系,更貼近何應欽一些,黃維的冤家對頭,如果是陳誠的嫡系部隊,你看黃維還裝傻充楞不?

包括後來黃維在功德林裡面執意要研究什麼“永動機”,也並非是什麼書呆子的性格使然,身邊的人一針見血:他不過是藉此逃避思想改造,同時爭取早日特赦罷了。因為前二批特赦名單中都沒有黃維的名字,此公在耍小聰明呢。


度度狼gg


一說起民國戰將,大家腦海裡立刻出現張作霖那樣鬍子拉碴,滿嘴粗話的武夫形象。其實那都是受了評書電視劇裡對人物臉譜化的毒害。帶兵打仗的將軍有被逼上梁山的,也有生性兇悍打家劫舍出道的,但還有不少是書生投筆從戎的,或者本身就是在軍校畢業到了部隊的。反正百人百姓,將軍也性格迥異。

所以將軍中有魯莽勇武的,也有風度翩翩的,有大大咧咧的也有溫文爾雅的。即使古代的將軍也不是千人一面。古代將軍有隻知道打打殺殺,不擇手段取勝的,猛將,也有拘泥成規、講究體面的儒將。這些儒將就是我們說的書生將軍。

比如孔子的高徒子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書生氣的武將。他在跟敵人決鬥時帽子打掉了,立馬停下來去正衣冠,說君子就是死了也不能衣冠不整。

今天我們要說的國軍將領黃維也是這樣一個充滿書生氣的將軍。

跟那些開口罵娘,抬頭掏槍的將軍比,黃維可算是一個儒將,渾身上下滿滿的書生氣。或者就是人們常說的,整個一呆頭呆腦的書呆子。

黃維出生貧寒,但不自暴自棄。他在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姓周,是一個退伍軍人,曾經在民國將軍蔡鍔手下當過參謀。這個老師為人正直,學識淵博,不僅傳授了許多文化知識,也教會了他不少做人的道理。黃維晚年提起這個老師依舊充滿敬意,不無自豪地說自己的身上有周老師的影子。

黃維並非科班出身,學歷不高,但學識淵博。師範畢業的黃維在1924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一期,在那裡,黃維加入了國民黨,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黃維後來因辦事嚴謹、有工作能力受到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的賞識,陳立夫極力把黃維推薦給了蔣介石,黃維很快就得到蔣介石的賞識。從此之後,黃維就跟著蔣介石鞍前馬後,死心塌地為蔣介石效勞了。

黃維是一介書生,即使上了軍校也還是不諳世故,不通人情,大家都喊他書呆子。歲月荏苒,時過境遷,一轉眼十幾年過去。到了1937年,黃維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裡的一個師長了,但書生氣依舊不改。

那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八月,日寇犯我上海,淞滬保衛戰打響,黃維率部抵抗。羅店之戰讓黃維一舉成名。打出了威名,也把書呆子個美名打了出來。

為什麼這樣說呢?

淞滬抗戰異常激烈,鬼子喪心病狂,國軍拼死抵抗。黃維的部隊死守一週,老本都拼光了,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都倒下了,師裡出來一個電報員不能離開,剩下有口氣的都上了戰場,也炊事班和女衛生員都上了前線。

黃維的事蹟在軍中傳開後,有人說他打仗奮不顧身,是條好漢。可也有人說黃維辦事太死板,是書呆子。黃維的書呆子美名就這樣傳開了。國民黨有不少人領教過他的厲害,軍統頭子戴笠就是其中一個。

1938年秋天,黃維在江西駐紮,一個老鄉找到他,說自己一船絲綢被扣,扣貨的是軍統頭子戴笠。

在那個年代戴笠是蔣介石跟前的紅人,蔣介石跟前的人也怕他幾分,戴笠辦事心狠手辣,是有活閻王之稱,國民黨元老陳立夫就吃過他的虧。手下都勸他不迴避,但黃維不聽。直接去找戴笠, 戴笠走哪跟他到拿,整跟了三天,嚇得戴笠躲了起來但還是不放貨。

剛好那時蔣介石到江西,黃維又找蔣介石評理,蔣介石問戴笠,戴笠說那船絲綢已經充公。時已夜深,蔣介石還有事要處理就讓黃維出去等,這本是一句官話,但黃維當真等到天明,等蔣介石早上用餐的時候,發現黃維還在屋簷下站著。蔣介石也哭笑不得,馬上命戴笠照價賠償此事才算了結。

無獨有偶,國軍將領杜聿明也領教過書呆子黃維的厲害。

1942年,杜聿明遠征出兵緬甸,可是吃了敗仗,杜聿明回國,這時擔任杜聿明部隊部隊裝備清點工作的就是黃維。杜聿明久聞黃維是個書呆子,執法如山,但他還是希望黃維念在黃埔同窗的情分上手下留情,上報點損失。所以,杜聿明設宴款待老同學黃維。宴會黃維一臉肅穆,杜聿明手下為了活躍氣氛,就和黃維搭訕想打破僵局,說"近來天氣很好,風調雨順什麼的……"

誰知黃維一臉不耐煩,變色道:“日軍進犯中華,風調雨順何用?"杜聿明部下以為黃維是沒有被打點,便把黃維喊到外面送上銀票,黃維大發雷霆連聲說黨國不幸,然後拂袖而去。

黃維最後吃虧也是在自己"書呆子"氣上。

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在雙堆集陷入我軍的層層包圍,包圍他的就是我軍赫赫有名的陳賡大將所部。

陳賡是黃維的黃埔同學,深知黃維的書呆子底細,知道黃維是教書出身,又在德國深造,拘泥書本,死守成規,所以,陳賡就不按照套路出牌,故意命令部下虛晃一槍裝作敗退,黃維不知是計果然上鉤,徑直落入陳賡設下的口袋裡,當黃維覺得其中有詐,為時已晚,黃維兵敗被俘,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特赦1959》中,黃維的形象塑造也比較成功,與歷史事實也很接近,大家都能看得出來,即便在失去自由的功德林,黃維也還是一副書呆子意氣,感覺很軸,結果他沒能趕上1959年特赦的第一批,最後只能趕上1975年的最後一批,要說黃維心裡不著急那是假的,為了填補空虛,後期他在裡面拼命研究“永動機”,未嘗不也是“書呆子”的直接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