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說的: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說的是啥意思呢?

悠然見東山


在農村,人們蓋房子是比較講究的,建在哪裡合適,出行方便,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不然會影響到生活;農村俗語: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說的是人住在房子裡,聽到門前吵吵鬧鬧倒覺得正常,不反感,而聽到屋後有人走動的聲音,就比較緊張害怕、胡思亂想了,有一定的道理,下面具體說說:

一、寧聽門前吵鬧鬧

以前人們建房子,考慮方便出行是必需的,所以在農村,我們會看到村子的道路兩邊一般都有房子,也就是說那些房子的門前就是路,視野是比較開闊的沒什麼遮擋,在門前能清楚的看到走過的人/動物;平時人們進出村子、閒逛、趕牛等回家,經過房子門前,有吵吵鬧鬧的聲音很正常!而且長期生活在那裡,聽到聲響一般也知道門前的吵鬧聲是怎麼回事了,就算聽到比較奇怪的吵鬧聲,想知道,打開門在門前就能看到了,而若是集市上的房子,門前吵鬧聲就更正常了。

就拿鄉居小菜老家來說吧,近些年那些商販都喜歡下鄉進村裡賣東西,賣豬肉也是,而我老家房子那裡就是靠近村裡大路的,所以那個賣豬肉的叔叔一般也在我家門前附近賣豬肉,一大早的,也蠻多人去買,吵吵鬧鬧,我們家裡人也習慣了。

二、不聽屋後腳板響

而聽到屋後有人走動的聲音,就讓人比較害怕、胡思亂想了,畢竟在農村人們建的房子一般就房子大門可以進出房子,房子廳後堂那裡是不留門從屋後直接出去的,聽到屋後有人的腳步聲,又不能馬上看到,走到屋後也要拐個彎呢,人們一般就會想,會是誰呢?怎麼就聽到腳步聲,沒有說話聲呢,會不會是小偷之類的壞人,怎麼不走門前道路過呢,我到底要不要走過去看,自己過去太危險了吧,我喊人的話可能又把他嚇跑了,真是糾結呀......,尤其是夜晚,越往下想,越覺得不正常,自己先嚇著自己了,所以人們不願意聽到屋後有腳步聲也是可以理解的。

就拿鄉居小菜自己來說,老家那裡10年前我們住的還是那種農村常見的瓦房,木質的門、窗,用久了,總覺得不牢固的感覺,白天聽到屋後有人走動的聲音倒覺得沒什麼,但晚上我就比較害怕了,因為我睡覺的房間床頭就是屋後,沒睡得特別沉,有什麼聲響一般都能夠聽到。

以前半夜的時候聽到過屋後有腳步聲,當時挺害怕的,以為是賊,聽了一會兒也沒有聽到房子有什麼動靜,然後我想著,是不是那人去我家的豬舍想探探偷豬呀,於是我起來叫媽媽,然後媽媽開門出去查看,也沒有什麼動靜呢;後面第二天起來問我叔(離我家很近),他們家裡以及豬圈有沒有進賊,半夜聽到有人走動的腳步聲,他說沒有呢,他倒是半夜起來上過廁所,原來是場誤會呢。

而實際上,也有不是誤會的時候,以前村裡有其他戶家裡進賊,那賊就是從我家屋後跑的,因為我家屋後過去是伯伯家,然後再走差不多10米這樣就到山腳了,那裡有路通到其他村莊;所以在房間裡,是挺害怕聽到屋後有腳步聲的。

總結:農村俗語“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房子一般就一個門進出也就是前面正門,正面前面有路,平時經過的人多,門前吵鬧有動靜,出門就能看到,也不奇怪,而屋後就不一樣了,聽到聲響就容易想到可能會發生些不好的事情,讓人緊張、害怕。


鄉居小菜


過去建農房選位置很重要,是臨街還是背山,是否坐北朝南,是否門前有塘壩等等,大家都會比較在意,今天就來說說農房建在臨街的位置好不好,農村老人告訴大家“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聲”,這是啥意思呢?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蓋房子選地方,寧願門前是大馬路,也不要背後直接靠路。門前是馬路也不是很好,車多人多不太安全,而且比較吵鬧,但也比屋後直接是馬路好,畢竟臥室到門口之間還有個大院子作為緩衝。而屋後就不一樣了,屋後是路總有人走動,在家裡休息總覺得牆後有人,可能就會不安穩,這樣總是提心吊膽的又怎麼會休息好。

屋後直接是馬路除了休息不好之外,還覺得沒有


隱私,本來家是人們最放鬆最舒適的港灣,可以隨心所欲的說話聊天開玩笑,可是屋後衝著路說話可就不那麼方便了,農房每個屋子都有窗,而且過去那時候窗比較小,現在窗戶家家都開的很大,冬天門窗禁閉,家裡說話外面聽的不是很清楚,可是夏天開著窗涼快,那家裡面說話屋後就會聽的清清楚楚,這樣豈不是一點秘密都沒有了。

所以這句“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還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是家裡想做點小買賣的選擇門前有馬路那更是選對地方了。靠街的位置其實算是個好位置,吵是吵了點,但是車來車往的流量大,人也多,不管賣點什麼東西都可以,而且不用租商鋪,擺上賣就行了,這要是家在犄角旮旯無人問津的地方,肯定賣啥都不行。



如果從養生靜養的角度來講,門前屋後都不要有大馬路,在清幽的地方居住內心會更加平靜,遠離鬧市心境也會自然平和許多。如果門前有路和屋後有路必須選一個,那還是選擇門前靠大道吧。


一品小十六


農村俗話“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意思是什麼?

這句話表面意思是這樣的,建房子寧願讓房屋門口吵吵鬧鬧,也不要讓房屋後面有人來回走動。也許很多夥伴聽到這句話,並不是非常的理解,其實這樣的老俗話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有很多科學道理可以解釋的。



我是阿坤,感謝您的閱讀。

為何聽不得屋後腳板響

在農村選擇建房子之前,會請選擇建房子的位置和朝向,也許很多人說建房子不就是坐北朝南嗎?其實不然,對於大部分房屋來說,當然是坐北朝南為好,但是還有一些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會選擇坐東朝西或者坐西朝東,選擇坐東朝西或者坐西朝東是有很大講究的,最大的講究就是為了避免聽到屋後腳後板響!在農村建造的房子往往隔音性非常差,這是沒有加隔音板的緣故,所以往往只要是房子周圍有響動,屋子裡面立馬能夠察覺到,如果在房屋後面有很大的想弄的話,由於我們後面不會開門,我們不能夠立刻察覺到是什麼在響動,往往離我們感覺非常緊張,而在房屋前方熱鬧,效果就不一樣了,因為我們房屋前面不僅有大窗戶,還有大門,門前發生任何響動都在我們視野觀察之內,所以那些在房屋後面有響動的人家往往休息不好。




總之,阿坤認為避免屋後腳板響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避免我們神經緊張,能夠讓我們更好的休息,這句話應該是由長期的生活經驗所總結出來的,並不是什麼封建迷信說!你怎樣看?


阿坤鄉野說


在農村,農民們蓋房子都喜歡選擇靠大道邊,那樣的房址是農民們最青睞的地方,門前有來來往往的車輛和人,屋後卻可以很寧靜。像現在很多蓋在村頭的房子就是這樣。村頭上一般很少有人家,房子後面有時候是山,或者是整片的土地,房前卻有一條寬敞的馬路。真是做到了門前吵鬧鬧,屋後卻沒有聲響。

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人們,蓋房子選址很重要。門前可以熱鬧一些,屋後最好要安靜一點,有利於家人休息。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我們家屋後不是腳板兒響,而是小販們每天的吆喝聲,還有復讀機通過喇叭放出來的聲音不絕於耳。從早晨開始一直到晚上天黑下來,只要小販們的東西沒有賣完,他們就在不停的叫賣著。

我們家的屋後是一條不算太大的集貿市場,夏天開著窗子的時候,每天早晨天一亮,沒等你睜開眼睛,屋外做買賣的就開始吵吵嚷嚷了起來。在我們家東面有一所學校,只要到了孩子們上學的時間,那個賣烤腸的商販,立馬扯著嗓子拖著腔調喊了起來,幾年如一日,除了星期天,從不間斷。如果家裡沒有上夜班的,或者讀高三的孩子,忍一忍也就過去了,畢竟大家都是為了生活,誰也不容易。



那一年我兒子讀高三,中午需要在家午睡一會兒。本來中午過了吃飯的點,大家都在午休,也沒有人在街上買東西。可是有一輛賣香蕉的車,聽在我們家屋後,然後支起喇叭開始叫賣,喇叭正好對著我們家的後窗,簡直就像在我們家吆喝一樣。我實在是忍不下去,跑出去跟賣香蕉的人說,請他把喇叭關掉。賣香蕉的人可能也覺得大中午的,自己開喇叭不太好,跟我說了聲對不起,就把喇叭關閉了。後來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又不能每次都跑出去跟人家說,就只好忍耐。後來,幸虧城管取締了我們屋後的市場,將小市場搬遷到了另一個地方,我們家才得以安靜。



屋後有聲響,家裡不得安靜,那麼為什麼門前吵吵嚷嚷,就不怕呢?如果大門臨街有市場的話,那可算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了。我們屋後原來的那個小市場,很多村民的房子大門正好衝著小市場,很多做買賣的人,都看上了大門衝著市場的房子,花高價租下來做門面房。如果不靠近市場的普通民房,一年的出租費也就幾千塊錢,是靠近市場的房子往外出租,一年的出租費那就是幾萬塊錢。

所以俗語說的,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說的還是蠻有道理的。


靈子


膠東農村的房子都是座北朝南,大多並沒有後院。

農房構造是房子前帶院子,農戶為了晾曬糧食方便,會圍著院子打一圈平房,左右兩邊是廚房,因為土炕是在四間正屋的兩邊,需要燒火暖炕,所以鍋灶就在兩邊耳房內。院子前邊的平房是儲藏糧食或者是雜物專用,平房上面除了晾曬糧食外,夏季的晚上,也是驅暑納涼的好去處。

房子後牆是四扇窗戶,後面直接靠的和後排住戶之間的街道,也有極少數是在村子的邊緣蓋房子,後面靠的大多是莊稼地或者是丘陵之類的小山。

農村俗語說的“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寧聽門前吵鬧鬧”這句話要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是門前經過院子的阻隔,在家裡聽到的雜音並不明顯。尤其是現在農村經濟條件好了,院子大都用陽光板或者玻璃罩起來,隔絕了外面的嘈雜和熱鬧,所以在家裡的生活影響不大。

二是農村開門是嘈雜熱鬧的場所,說明人氣旺,農村人素來講究“人興財旺”,只要有人氣才會帶財上門,每年過春節的時候,門口張貼的吉祥語都是人興財旺、抬頭見喜、財源滾滾之類的。時下的農村,門口有寬敞地方,都會擺上幾塊大石頭或者樹樁子,供南來北往的村民閒坐聊天,這也是彼此之間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


“不聽屋後腳板響”這句話也是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是因為四間正屋的窗戶直接靠的是屋后街道,而臥室是在窗戶內的正屋,屋內屋外只有一堵牆的距離,有異響會影響家裡大人孩子休息,尤其是夏天上蒸下煮的季節,晚上睡覺的時候,窗戶都是開著的,夜深人靜的晚上,屋後走來走去的腳步聲,確實讓人難以入眠。

二是因為在過去農村物質匱乏,有些心懷叵測的人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從後窗戶上窺視家中有無人在家,實施偷盜行為。小時候經常聽外婆嘮叨:半夜屋後腳板響,家中大人要當心,起來轉轉看看,別丟了東西。

當然這都是在過去,現在的和平盛世,誰不願意過自己的安穩小日子。粗笨的家電,莊稼地裡的那三瓜兩棗的,沒人願意為這倆小錢冒風險,還得擔驚受怕的,還是人民幣最實在啊。

綜上所述,農村俗語“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說的是農村蓋房子寧願門前是嘈雜熱鬧的場所,屋後最好是安靜之地,因為屋後腳板走動的聲音,影響一家人的休息。


小編是家在南鄉,願和您嘮嘮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期待您的點贊、關注和轉發。


家在南鄉


大家是不是常常聽農村老人說起--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聲”這句話呢?它究竟是啥意思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來聊一聊。

其實,這句話說得是家中房子的建造位置,也就是所謂的房子風水。俗語裡有許多是關於風水方面,對建房修房等有多方面都有著規定和指導。它的本意為門前臨街,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也比房子後面有道路通過的要好。雖然門前臨街免不了被嘈雜所擾,雖然後面臨著的是一條靜悄悄的小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主要因為農村的房子都是帶院子的,可以緩衝前面的雜亂,院子在農村建築中起重要作用,關上門關上窗就是一個私人的世界,而後面通道,由於沒有緩衝,僅僅隔著一堵牆一扇窗的距離,最容易把家裡情況和隱私暴露,有句話叫小心隔牆有耳,叫人防不勝防,所以面對未知和暗處,說話做事時時要警醒,晚上睡覺時時被腳步聲驚醒,長此以往,還不患上精神緊張和神經衰弱的毛病。

所以,“寧聽門前吵鬧鬧,不聽屋後腳板響”是有些道理的。單純的從風水上來說,門前路和門後路都不是什麼好風水,破財、影響健康和易遭小人等,特別是門前路穿心反弓和鐮刀形狀等十分兇惡,不過這些帶有迷信的色彩的玄學咱先不提,至少瘸子裡挑將軍吧,二者比較而言,還是門前有路好,吵鬧雖然不好,但如果街道繁華,還是個能發財的名副其實的門市房呢。

朋友們,您們是怎麼看的呢?

<strong>

流水無聲


很多農村的老話俗語,都是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細節的描述,有的也是典型的話糙理不糙,有的老話看似平平淡淡,但回味其中的滋味,很多老話還都是有幾分道理存在,有的可以解惑,有的可以作為經驗傳承,有的則是人生哲理,有的甚至還是科學論證,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時候,很多老話俗語其實還真的能夠代替權威認證,有的老話直到現在聽起來,還是回味無窮。

我們對於面前看得見的發生的事情,一般都是不會怎麼害怕、擔心的,我們行走在人潮洶湧的大街上,面前是熙熙攘攘來往的人群和車輛,對於這些常見的現象,我們是不會感覺到恐懼和害怕的,但當你安心行走的時候,忽然感覺到背後有什麼動靜,雖然看不到,但也很莫名的感覺到心驚肉跳,小心臟會亂跳,這種感覺是讓人害怕的。

像喜愛釣魚的朋友,尤其是夜釣的時候,即便是在激流奔湧的河流邊上夜釣,但對於前面發生的一切,都是可以看得到,不會產生什麼害怕心理,但背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忽然傳出動靜,即便是一些膽大的老釣友,也會產生別樣的心跳,會感受到一絲絲危險存在,除了這些我們平時經常遇到的事情之外,這種感覺發生最多的莫過於是我們的住宅了。

不論農村還是城市,有的房屋都是會臨著大街的,大街上車水馬龍,行人嘈雜,但對於這種亂糟糟、吵鬧鬧的現象,我們晚上也是可以安下心來睡覺,但唯獨對於屋後的動靜,是真心聽不了的,屋後如果是一條小道更加會催生這樣的感覺,屋後有動靜,按照老人的說法,在深夜的屋後有腳板響,不會是什麼好現象,什麼人會在深夜出來遊蕩呢?自然是一些幹一些見不得光的人,像小偷、盜賊,都是愛在夜間行動,即便不是真有小偷,我們在深夜聽到屋後有動靜,還會產生心裡不安,會睡不著覺的。

其實這句老話說的也是我們的正常反應,對於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不會感覺到害怕和恐懼,但對於身後發生的一切,是讓我們最為擔心的,我們的住宅前後,也是跟我們平時認為的前後一樣,前面即便在亂糟糟,我們習以為常,根本不會產生恐懼和害怕,而對於屋後本來應該安安靜靜的環境,只要出現一點動靜,我們的心理感覺就會很微妙。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有句話叫做習慣就好,一個笑話說的是樓上鄰居每天夜裡回來的很晚,而且還會重重的把兩隻鞋仍到地上,樓下鄰居深受其擾,後來跟樓上鄰居說明情況,後來樓上鄰居在扔掉一隻鞋之後,想起了鄰居的話,把另外一隻鞋給輕輕的放到了地上,這倒好,樓下的鄰居等了一夜另外一隻鞋始終沒有落地想起,反而更加睡不著了,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