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一分錢能買什麼?超乎現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一分錢,50年前後分二個版本。

一是原版:1953年一分錢紙幣,羅馬數字後有阿拉伯數字的。稱之為“長號碼”。

二是八十年代再版:發行量大。只有羅馬數字,二羅馬或三羅馬。沒有阿拉伯數字的。稱之為“無號碼”。

50年前,一分錢能買什麼?超乎現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60年代的國家糧票(全國通用:5市近)

一分錢能買到或三個糖豆,或一塊地瓜糖,或一支原木鉛筆,或一盒小火柴,或兩張信紙,或一個信封,或一米頭繩,或三根皮筋……一分錢的價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分錢的精神,這就是當年值得人們懷念的道德教育。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當年曾風靡全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兒童幾乎沒有不會唱這首歌的。

50年前,一分錢能買什麼?超乎現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70年代的小人書

其實,單就市場價值而言,如今一分錢的幣值確實無法與當年相比。你看今日市場上的各類商品價格,很少有角、分的零頭,就是集市上買賣農副產品的,也大都是以元為結算單位,分錢乃至毛錢可以忽略不計。可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商品價格卻大都是以分為結算單位,在集市上買賣農副產品的,更是分分計較。那時候商品買賣常用四捨五入法,因為有些小商品的價格時常出現釐的計算單位。

或許有人會問當年的一分錢能買到什麼東西,在老人的記憶裡,一分錢能買到或三個糖豆,或一塊地瓜糖,或一支原木鉛筆,或一盒小火柴,或兩張信紙,或一個信封,或一米頭繩,或三根皮筋……記得不全,當年的一分錢或許還能買到其他一些“針頭線腦”。

當年有人家住在小清河邊,在老人的記憶裡,每逢夏日西瓜上市時,用一分錢就能買到一個摔裂了的大西瓜。如今市場上流通的紙幣多硬幣少,當年正好相反,是硬幣多紙幣少,因為硬幣是分錢,紙幣是毛錢,買賣商品沒有毛錢可以,沒有分錢絕對不行。那時候很多孩子都有攢錢的習慣,他們把平常省吃儉用省下來的零花錢存放到儲錢罐裡,家庭生活相對富裕的孩子每年能攢個十塊八塊的,而家庭生活相對困難的孩子每年也就能攢個三毛五毛的。

50年前,一分錢能買什麼?超乎現在人的想象,居安思危

21世紀:翻天覆地

“80前”的大多數人,都見證我國“糧票時代”的落幕。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老百姓餐桌上的菜餚越來越豐富,從吃不上、吃不飽,到吃得好、吃健康,飲食結構的變遷可謂是翻天覆地。

雖然“糧票時代”已經過去,但這份記憶還將繼續留存下去。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我們在感恩時代進步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父輩曾經經歷過的物質貧乏的日子。尤其對於糧食這種不可缺少的物資,更要節約、珍惜,造福下一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