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江蘇發現一枚金印,為漢代諸侯劉荊印章,卻為何引起日本震動?

xwaicdd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歷經風雨滄桑,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無數文物。直到現在,城市在擴建時依然能夠不斷髮現各種深埋於地下的古墓,出土大量文物。遠的如馬王堆、兵馬俑,近的如海昏候墓,人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更少在國際上引起大的轟動。

但是1981年在江蘇考古時發現的一枚印,卻讓我們的鄰國日本起了不小的震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枚印,印證了長期以來的一種說法,那就是日本在很早以前就是中國的藩屬國。

要說清楚這件事,時間還得首先拉回到1784年,當時日本出土了一枚金印。日本歷史上曾經戰國林立,出土一枚金印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是這枚金印上居然是用篆文刻寫了五個字——漢委奴國王。

也就是說,日本在很早以前有可能是漢的藩屬國,漢帝賜金印給日本國王,令他代漢統領日本。這下子不得了,日本人炸開鍋了,日本在歷史上怎麼可能是中國漢的藩屬國呢?所以從發現金印的1784年起,日本國內史學家就不停的爭論,直到1981的中國江蘇的一次考古發現才閉嘴。

1981年,中國江蘇考古找到了一枚金印,定名為廣陵王璽,專家經過反覆的考證、研究和對比,最終確定這枚金印和在日本發現的那枚金印無論是在材質、款式、文字還是花紋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極高的相似度。

這兩枚印的製作年限前後誤差應該不超過一年時間,可以認定為同一人所製作。日本研究學者也千里迢迢來到中國進行對比,最後他們得出的結論讓自己都十分沮喪,那就是這兩枚印幾乎可以肯定是同一時期製作的。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日本至少在中國漢朝時,確實是中國的藩屬國。當然了,當時的日本戰國林立,但是其中最強的一支倭奴國肯定是受了漢封,師出有名,才有能力逐漸統一日本。

這一研究成果出來以後,日本全國震動,對一直以來以天造大神為驕傲的日本人來說,這一結論是不可接受的。但是不可接受也得接受,這是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不過現在也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這枚印也許是當時的日本人出使漢朝時帶回來的,又或者是他們自己私自刻的,總之說什麼的都有。

其實骨子裡都是不願意承認日本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藩屬國的事實,話說回來這也真的沒有什麼丟人的,那時候的漢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作為日本來說,成為藩屬國,也表示中日之間的友好往來十分頻繁,交往的歷史十分悠久,而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最早從漢朝時就已經開始了,只是近代以後,隨著日本明治維新變法的啟動,中日兩國各方面的實力對比開始倒轉,日本才慢慢超越了中國。

今天我們再來翻一翻幾千年前的歷史,看到所謂的日本藩屬一說,不過是噹噹笑話罷了,怎麼可能當真呢?


小小嬴政


事實是這樣的。

1981年江蘇一女士修道,挖出一件金光燦燦的物件,上交博物館,這就是日本為我國附屬鐵證。原來這是我國漢朝光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荊之後的金印,上面刻的是:漢倭奴國王5個大字。

日本在200年前出土的一枚金印,

這枚印章,在日本出土時轟動日本國內。因為這充分證明,日本國天皇是漢朝皇帝委任的,所以金印出土後的200年間,日本不願承認,態度一直忌諱莫深。

如今由於廣陵王金印的出土,專家觀察確認,此章與日本出土的印章工藝外觀完全相似和接近,製作年限不超過一年,專家共同認定,出自一人之手。

劉荊之後的金印的出土後,日本學者紛紛來我國觀察這枚金印認定,這枚金印與日本國內的金印出自同一人之手,所以說日本,在漢朝時是我國附庸國的歷史記載,完全真實可信。

這一歷史事實必然震動日本朝野,日本是我國漢朝時的附庸國,是不可爭辯的歷史事實。





Banksy24


1981年,江蘇一位農婦在田間耕作時,無意發現了一枚金印,隨後將其上繳南京博物院。經過鑑定,該金印屬東漢廣陵王劉荊所有,上書:廣陵王璽。

廣陵王璽的發現,在中國並未引起多大轟動,因為那個年代,中國有太多的重大考古發現,每一件都足以掩蓋廣陵王璽的光芒。然而,在遠隔重洋的日本,這枚金印卻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廣陵王璽對於當時具有強大文化自信的日本而言,無疑抽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這一記耳光對於日本文化界而言,不啻於美國丟在日本的兩枚原子彈。更令其羞愧難當的是,這樣的耳光,在200年內,已經抽了第三回了。

俗話說,只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每當日本某些學者覺得自己經濟“強大”了、想要擺脫古代中國在東亞文化圈的主導地位時,兩國的“某些”考古發現總是恰當的提醒他們:在古代,日本只是中國的藩屬國。

這件事,要退回到200年前的日本。

1784年,日本兩個農夫在田間耕作時,無意發現了一枚帶有漢字的金印,隨後將其上繳給他們的地主。這位地主也是個文化人,一看金印上的字,非常困惑,又連夜將其送給大名,並請求他進行鑑定。

經鑑定,兩位農夫發現的金印,上書:漢委奴國王。

委奴是啥?委奴就是倭奴啊!委奴二字,翻譯過來就是低矮的奴隸,此二字帶有明顯的侮辱性。對於強漢而言,根本沒必要主動“侮辱”一個弱國。賜予他們金印,只是名義上確定藩屬關係。此印在正史《漢書》中有明確記載: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可是,日本卻無相關記載,這卻是為何?

唐時,日本國王遣使來唐,請求唐太宗取締“委奴國”,並採用“日本”這個名字。當時兩國交好,加之太宗認為自己是“天可汗”,普天之下都是自己的臣民;臣民有此請求,為何不可答應?

於是,在兩國官方交流中,倭奴國逐漸以日本代替。

日本國內雖處於分裂,各個地區之間在“國名”問題上卻保持驚人的一致,用中國古代的話來說,就是:“兄弟睨於牆而外御其辱!”這個“外御其辱”,自然就是外御中國給他們的“辱”。

為了“御其辱”,日本史學界甚至將所有與倭奴相關的歷史,統統抹黑曲解乃至刪除。

決定文化強弱的從來都是經濟,經濟不行,強裝的文化就是紙老虎!譬如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印度,現在混成了什麼德行?

日本千方百計掩蓋“倭奴”這一事實,在明朝,甚至不惜以武力騷擾中國海疆,以證明自己已非昔日的“吳下阿倭”。然而,被戚繼光一次次挫敗了他們的進攻之後,明朝還給他們起了個更具侮辱性的名字——倭寇。

不過,日本國內是“任爾東西南北風”,甭管明國如何稱呼他們,在內部堅稱自己從來都是日本國這一名字。

直到1784年“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發現,日本仍舊不相信這一事實。在日本,很多文化學者甚至認為:這枚金印根本就是假的,是與某些日本商人為了巴結清國,刻意捏造出來的假貨,要不然,日本為何沒有相關記載?

那會兒還沒有“二重證據法”(出土文物與文字記載一致性),要不然,日本文化界一定以此法“坐實”自己的觀點。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蒸蒸日上,“漢委奴國王”印的真實性,再次遭到質疑。在日本官方干涉、民族自信覺醒的雙重影響下,“倭奴國”這一稱呼,徹底淡出了視線,那枚“漢委奴國王”金印也被當做大清抹黑日本的證據。

再後來,中日之間的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侵略戰爭,中國的不斷戰敗,更是讓日本人對中國“嗤之以鼻”。一些受過軍國主義影響的日本人認為:這樣的中國,只配給日本人當“奴”!

另一方面,日本人在中國佔領區大肆破壞文物,銷燬對日本有負面影響的證據。試圖將“倭奴”二字,從中國的史籍裡抹除。

1956年11月,隨著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兩顆原子彈帶給他們的“痛”,快要被忘卻的時候,在中國雲南,考古出土了“滇王之印”金印。

滇王之印的奇特的地方在於,它與日本出土的“漢委奴金印”,在形制、大小、用料、字體、作用上幾乎一模一樣,甚至有專家認為,兩枚金印出自同一人之手!

這下,輪到日本史學界慌了。

為啥呢?

自唐朝到漢委奴金印被發現,超過1000多年的歷史中,日本一直在否定“倭奴”的歷史;自1784年至滇王之印被發現,超過170年的歷史中,日本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繼續否定這一段“黑歷史”。因為除了中國史書的單方面記載,並無更多的考古證明作支撐,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實性,並未得到日本官方的正式認可。

滇王之印的發現,無疑是一重磅炸彈,對日本民族自信心造成極大的動搖。

可是,當時的世界格局正處於冷戰,中日兩國又處於斷交狀態,日本史學界部分專家對此枚金印的真實性仍保持質疑態度——孤立不證,有本事你們再找一枚出來?

於是,1981年,中國就真的又找到了一枚金印(廣陵王璽),與滇王之印一樣,廣陵王璽的形制、大小、用料、字體、作用與漢委奴國王金印別無二致。三枚金印,有可能均出自同一人之手。

這一次,日本史學界再也無話可說了。

一來,中國綜合國力變強、又是五常之一,日本想從戰略上藐視中國,已經不夠資格;二來,兩度發現同類型金印,一次是考古正式發掘,一次是民間無意發現,直接令“孤立不證”的幻想破滅。

至此,日本史學界不得不承認,在2000年前,日本的確是中國的藩屬國。當然了,日本史學界屈服的根本原因,還是中國不斷變得更加強大、自信。


祗樹



天明四年 ( 1784年),日本的兩個農夫在田裡勞作時意外發掘到了一枚金印,金印頂部為蛇形,並刻有“漢委奴國王”的字樣。雖然日本的歷史學界一直對這枚金印的歸屬存在爭議,因為只要承認這枚金印是真實的,那麼就間接地證明了日本早在漢代就已經臣服於中華,這個事實是日本人不願意承認的。

但是這枚金印一直被視為日本的國寶,被輾轉收藏,直到1979年,一個收藏家才將金印捐獻給日本福岡博物館。但是如果沒有接下來這件事情的發生,這枚金印可能會一直默默無聞的躺在展臺上,但是在1981年,中國出土的一枚金印使得事情發生轉機。

1981年,江蘇的一位婦女在自己田地耕作時,挖到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小方塊,婦女沒什麼文化,就把金印帶回了家,丈夫看到後立馬覺得這個小東西不簡單,第二天就送到博物館。金印底部為一個烏龜形狀,底部刻有“廣陵王璽”。

廣陵王金印出土後,專家把“漢委奴國王金印”與“廣陵王璽”相對比,發現兩者不僅在材質相同,而且雕刻手法也十分相似,皆出於一人之手。所以“廣陵王璽”的出土間接地證明了漢委奴國王金印的真實性,早在漢超中國皇帝就開始冊封日本天皇,讓其獲得合法的繼位權。

而且兩枚金印頂部的雕刻物也有玄機:漢朝規定同姓王的印章上雕刻烏龜,而異姓王的印章上雕刻蛇,而漢委奴國王金印上雕刻的正是蛇形,這也說明了古代日本為中國的藩屬國。


七七談歷史


文物的出土有助於發現歷史真相,說到這枚金印的發現是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1981年2月24日,江蘇省揚州市邗江縣一位農婦在田間勞作時,在翻土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小東西,當時也沒在意,隨手就放進了兜裡。


農婦勞作完收工回家,就將田間的小玩意用水沖洗了一下,驚喜的發現這是一枚純金製成的金印,上面刻的字是篆書,農婦也看不懂是什麼字,正巧她的丈夫以前幫考古隊幹過活,知道這東西雖小,卻是不尋常,於是夫妻兩拿著小金印送到南京博物院,經過鑑定,這東西果真是個大寶貝,是距今近兩千年前的文物,這枚金印上刻的四個字是:“廣陵王璽”。

金印的主人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劉荊,劉荊這人沒啥本事,就是喜歡玩陰謀,老想著謀反,在位面之子劉秀去世後,漢明帝劉莊繼位,劉荊和劉莊是同母兄弟,不過劉荊覺得自己才能出眾,幾次三番的想造反,然而陰謀都被人告發,漢明帝看在兄弟面上幾次都放過了他,不過劉荊也從山陽王徙封為廣陵王,劉荊仍不思悔改,派巫師在祭祀時詛咒朝廷,又被人告發,經過幾次失敗後,這次劉荊終於絕望,最後自殺身亡。


在1981年發現的這枚金印在中國雖然也引起了震動,卻也不是那麼強烈,然而對遠隔重洋日本文化界來講,無異於投下了一顆原子彈,引起了巨大轟動,也狠狠的抽了日本一記響亮的耳光,日本在經濟實力強大之後,一直想擺脫古代中國是東亞文化圈主導地位的事實,然而這枚金印的出現再次提醒日本,在古代,日本是中國的臣服國。

這事得追述到兩百年前,1784年,在日本的福岡市志賀島上,兩個農民在田間勞作拓寬水路時,挖到了一枚小金印,這枚金印當時被上交給了當地領主,小金印上刻了“漢委奴國王”幾個字,也是篆書,臺上的是蛇形鈕,委奴就是倭奴,這幾個字的意思就是漢倭奴國王,委和倭通用,表示隨從之意,這說明日本在漢朝時期是大漢的臣服國。


這枚金印的出現,讓日本人很不爽,很多人覺得這枚金印是偽造的,是有人出於某種目的鑄造的“私印”,不是漢朝所賜,而且日本對倭這個字也很反感,日本這個名字是在唐朝的時候才改的,在日本沒有記載,中國的《新唐書》則有記載:

咸亨元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思就是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麗,因為懂點漢語,討厭“倭”這個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


日本出土的漢賜金印,兩百年來一直被質疑是假的,而1981年出土的“廣陵王璽”卻證實了那枚“漢委奴國王”金印是真的,這是因為這兩枚金印在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體都如出一轍,而且年代只相差一年,二者很可能是同一個工匠所造,也就證實了在漢朝時期,日本在那時候稱為倭國,而“委奴”是倭國下一個小國,當時日本還處於原始社會晚期,島上有一百多個部落爭雄,其中一個較大的部落國王想借助強大的漢帝國權威,就派了使者去覲見漢朝皇帝。

漢光武帝接見使者後,嘉許其遠來恭敬之情,授以金印,賜名以倭,而這個國王得到漢光武帝所賜金印,就取得了凌駕於其它部落王國之上的地位,就可以號令甚至討伐其他部落。

漢朝皇帝所賜金印,依漢制賜給太子和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龜鈕,賜給臣服國國王的印鈕則多為蛇、駱駝等造型,日本出土的金印是蛇鈕,“廣陵王璽”是龜鈕,在1956年出土的“滇王之印”是漢武帝劉徹賜給滇王嘗恙的金印,也是蛇鈕,這三枚金印尺寸、字體、質地都相同,而印鈕所代表的身份也與漢制符合。


在“滇王之印”出土的時候已經佐證“漢委奴國王”金印是真的,不過日本學術界還不承認,到“廣陵王璽”出土後,再次證明日本出土的金印是真的,日本學術界才不得不承認,在兩千年前,日本是中國的臣服國,所以“廣陵王璽”的發現,引起了日本大震動!


摯潷畫畫紅塵


1980年,南京博物院對甘泉二號古墓進行了考古挖掘。這座漢代的古墓,實際上早就遭到了不止一次的盜掘。考古人員進入之後,只能找到大量的碎磚、陶瓦片,並沒有很大的收穫。而那些無關緊要的雜物,則被清理出來堆在了考古工地旁邊。

1981年2月,江蘇邗江縣組織甘泉公社社員修路。在取土鋪路的過程中,老山大隊社員陶秀華髮現了一塊黃燦燦的小物件,她隨手把這物件放在了口袋裡。

回到家後,陶秀華將這小物件進行了清洗,結果發現竟是一枚印章。

陶秀華的丈夫在考古隊當過民工,當即就覺得此物不凡。過了幾天,夫妻二人趕到了南京博物院。一鑑定才發現,這枚印章,竟然是東漢時期的廣陵王璽。

(廣陵王璽)

廣陵王璽重約122.87克,是由高濃度的黃金製成。其一面有一個龜紐,龜紐高2.121釐米,臺高0.945釐米,十分精巧。而另一面有印文陰刻篆書“廣陵王璽”四字,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寶物。

廣陵王是何許人?結合甘泉二號漢墓出土的,鑄有“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的一件雁足銅燈來看。廣陵王璽的主人,正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九子劉荊。

劉荊是歷史上一個非常悲催的人物。他最開始被封為山陽王,是一個極有才能和抱負的人。光武帝去世後,劉荊很快開始不安分起來。他以東海王劉強的舅舅郭況的名義,寫了一封信給劉強,要劉強煽動叛亂。結果劉強查清楚之後,果斷把劉荊給告發了。

漢明帝劉劉莊是劉荊同母的親兄弟,他不忍心處罰劉荊,只是將他打發到了河南去。

過了沒多久,西羌出現了叛亂,劉荊又忍不住想要謀反。

結果這次又走漏了消息,被漢明帝知道了。漢明帝將劉荊改封為廣陵王,希望他能在新的環境中認清自我,不再犯錯。

當上廣陵王后,劉荊找來看相的先生,問他說:“我長得很像先帝。先帝30歲得天下,我現在也30歲了,可以起兵了嗎?”看相的先生擔心消息走漏,自己遭到牽連,便又主動將劉荊告發了。

這一次劉荊非常害怕,他把自己關在牢房裡,主動向朝廷請罪。漢明帝則再一次原諒了他。不過原諒歸原諒,漢明帝在此事之後,派出了國相和護衛,開始暗中監視劉荊。

(劉荊劇照)

然而,已經吃了三次虧的劉荊仍然野心不死。他在後來一次祭祀活動中,讓巫師詛咒朝廷,結果又遭到了告發。

這一次,劉荊實在是沒有臉再請求原諒了。他在第一時間畏罪自殺,死後被賜予“思王”的諡號,也算是死得體面了。

儘管劉荊在歷史上留下的形象過於滑稽,但他留下的印章,卻為後人解開了一些歷史中的疑團。

“廣陵王璽”出世之後,在日本也引起了一場巨大的震動。

早在1784年,日本福岡志賀島農民甚兵衛,在修整水渠時就發現一枚方形金印,其上綴蛇鈕,而印面陰刻篆文則是“漢委奴國王”五字。

日本學者根據《後漢書·東夷傳》的記載,推測這枚印綬很可能是委奴國向漢朝朝貢,光武帝親自賜予的。

不過,這種說法遭到了諸多日本人的質疑。他們認為,這枚金印很可能是委奴國王自己鑄造的私印。並且由於年代久遠,就連甚兵衛的說法,也是存在疑問的。這枚金印,很可能是一個騙局,是日本江戶時代的偽作。

(日本發現的金印)

這兩種觀點在日本相持不下,一直到“廣陵王璽”的出土,真相才終於大白於世。

“廣陵王璽”與日本出土的蛇紐印,無論是在尺寸、重量,還是花紋、雕法、字體上,都幾乎完全相同。再根據這兩枚印鑄造的時間來推測,多數學者均認為,這兩枚印其實是出自同一個工匠之手。

一般來說,委奴通“倭奴”,是指倭國一個名為奴的政權。但又有學者認為“委奴”是音譯,發音類似於“ITO”。而在金印出土的福岡縣境內,至今都有一個叫做“怡土”的地方。

根據專家的推測,當時的日本還處於原始社會晚期,甚至還沒有文字。而九州島上光是爭霸的部族,就有超過100多個。瞭解到漢王朝如日中天后,日本一個部族的使臣漂洋過海,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洛陽,終於得到了漢王朝所賜封的金印。憑藉這個金印,該部族便成為了漢朝的藩屬國,得以憑藉強大的威懾,一統九州。

“廣陵王璽”的出土,也意味著日本在漢朝時期,確實有一部分,屬於中國的藩屬國。

(參考資料:《後漢書·東夷傳》《國寶檔案》)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由於中國的強大富庶,日本出於嚮往和敬佩,主動成為了我們的藩屬國。但到了近代,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後,開始全盤否定我國對他們的影響,並且拒不承認曾經是我們的藩屬國,直到江蘇出土了東漢廣陵王璽金印後,事情發生了改變。



廣陵王璽金印來歷

很多人對廣陵王璽金印不熟悉,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廣陵王和他的金印。

廣陵王名叫劉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的三子。

東漢初年,劉秀在穩固政權後便廢了皇后郭聖通,見此情況,郭聖通的兒子劉疆審時度勢,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被劉秀封為了東海王。郭聖通被廢,貌美如花的陰麗華順利登上後位,而他的長子劉莊也做了太子,三子劉荊被封為了山陽王。



公元57年,劉秀去世,劉莊順利登基,是為漢明帝。這一年,身為三弟的劉荊產生了不滿,原因就是他也想過一把當皇帝的癮。於是,劉荊冒充東海王劉疆的舅舅郭況,給劉疆寫了一封信,讓劉疆舉兵攻打朝廷。

劉疆接到信後嚇的不輕,趕緊把信送給了劉莊。

劉莊接到信後派人查證,很快就查到了劉荊的頭上。不過,此時劉秀剛剛去世,而且陰麗華尚在人間,劉莊也念及同胞兄弟之情,放過了劉荊,只是派人開始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劉荊看到劉莊並沒有處罰他,於是心裡更加大膽,認為可以再幹大一點。真不知道聰明絕頂的劉秀,怎麼會生出這樣一個傻缺的兒子。

第二年,羌人造反,劉荊想著渾水摸魚,所以準備出兵。但他就不想想,他身邊都是劉莊的眼線,他的一舉一動全在劉莊的掌控之中。所以,事情不出意料的失敗了,還沒有動手便被告發。劉莊見此情況改封了劉荊為廣陵王,並且給了劉荊一個金印。

這個金印就是廣陵王璽金印。

▲廣陵王璽金印

劉荊的命運不用過多贅述,離開了老巢之後依然不老實,經過了多次愚蠢的造反之後,最終被迫自殺。他自殺後,這顆金印也隨著他葬在了他的墓中,並且流傳到了現代。

1981年,江蘇一名婦女在甘泉二號漢墓附近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黃色玩意兒,回家洗乾淨後發現這個東西不同尋常,是純金製作而成。不出所料,這就是當年劉莊賜給劉荊的廣陵王璽金印,於是這名婦女將它捐獻給了南京博物院。



廣陵王璽金印震動日本

說句實話,這枚金印在我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震動,但卻在日本反響激烈。原因就出在了“漢倭奴國王金印”的身上。

1784年,日本一個農民在耕地時,偶然發現了一顆金印,上面寫著“漢倭奴國王”五個大字。顯然,這句是在說日本曾是漢朝的藩屬國,並且受封倭奴國,其國王也被漢朝封為了倭奴國王。這件事在《後漢書》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漢倭奴國王金印

這枚金印雖然寫的很清楚,日本曾是我們奴僕,但當時的日本拒不承認,而且說這枚金印是假的,是有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刻意偽造的。

日本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為了捨棄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畢竟誰願意承認自己的老祖宗被別人統治過。也因此,這事件一直爭論了近兩百年也沒有一個確鑿的證據。

不過,在“廣陵王璽金印”出土後,日本再也無法抵賴,這件事終於有了定論,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再一次被打擊,它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根據史書記載,日本的那一枚在劉秀去世之前,而廣陵王的這一枚在劉秀去世之後。兩枚金印相隔僅僅一年,而且兩枚金印從做工、形制上也都符合漢制,據專家推測,兩枚金印手法、字體極為相似,很可能出自同一個人之手。由此,日本曾派遣使者主動向漢帝國朝貢,受封倭奴國鐵證如山。當然,這也證明了中日兩國的交往非常早。


我是越關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這枚金印之所以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是因為在這枚金印發生之前200年裡面有著另一枚金印出現。那枚金印當中已經明確表示,日本是聽從與漢王朝的。

事件回顧

公元1981年,農民到地裡幹活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堅硬的東西。儘管這位農民不曉得自己找出了什麼,可是從當時的質地以及這個物件的造型來看,像極了一些數據當中記載的玉璽,於是這位農民便直接把它上交給了國家,然後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查處。

有趣的是當時所能夠查到的玉璽是漢朝的玉璽,而且質地非常奇特。可是咱們的歷史學家還沒有發表出相關的言論,日本就沸騰了。像開水鍋裡面煮餃子一樣,撲騰騰的亂響。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200多年前的時候,日本曾經也發現了一個玉璽,而這個玉璽是大漢王朝贈送給日本的。想必大家都不曉得,可是如果把玉璽上的字翻譯成白話文的話,那就是日本這樣的一個小小的國家,是需要時刻聽從大漢王朝命令的。

只不過結合於當時的日本狀態,以及日本一直想要脫離東亞文化圈的那種思想。玉璽發現之後極力的詆譭這枚玉璽的真實性,將這枚玉璽列為偽造之物,而這位農婦發現的最新玉璽卻已經狠狠的打臉日本,讓日本哭笑不得,卻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事實。

沒錯,這就是事實

好了,我們繼續需要來講一講與這枚玉璽相關的歷史記錄,以及這枚玉璽的重要性。

前文講過劉秀有很多兒子,而最終只傳位給了自己最心愛的那個孩子,可是其中有一個人並不聽從劉秀的安排,那邊是劉秀的兄弟劉荊。之所以不聽從皇帝的安排,重點表現在不遵守皇家的禮儀,並且最終這個兄弟被流放。

這樣能夠看得出來,整個漢王朝對於兄弟之間的禮儀,對於皇家以及普通人之間的禮儀問題非常看重。玉璽這樣的物件,往往更是非常看重,並且把它當作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禮節。

有趣的是,漢王朝諸多玉璽當中的兩枚一枚在日本,一枚被中國的一個農民發現,這兩個玉璽無論從質地、從尺寸、從中間的花紋來看都極為相似,就不難揣測當初日本發現的那枚玉璽是真的,這也確確實實的打臉了日本的某些專家。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這大千世界神奇之處正在於,有時候看似風牛馬不相及的事,偏偏就對上鉚、掛上鉤了。

江蘇發現這一枚東漢金印,在日本引起震動,主要還在於為兩千年前的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據;更關鍵的是,這個金印還確鑿無疑地證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我國東漢初期,日本竟然是要尋求我大漢王朝賜印認同的類似藩屬國的身份。


這就一下子就摧毀了一些日本人的所謂種族自豪感,顛覆了某些日本人口中的文化優越論。

而我們大家都知道,19世紀60年代日本推行明治維新運動後,憑藉學習西方迅速發展起來的工業能力、軍事基礎後來居上,在中日甲午海戰一舉打敗了清廷北洋水師。此後50年間,日本一直雄踞亞洲的老大寶座。

日本在亞洲先進風光了一百年,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中國卻落後昏睡了一百年。

曾經的領先讓一些(中國越衰弱越落後,這部分人越多)日本人一度認為中華文化是低級、落後的,日本的文化是高級的、先進的。再進一步,這一部分人就會盲目地否認歷史,陷入歷史虛無主義,不願承認中華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滋養作用。

再加上日本人天生容易帶有的狹隘的島國心態,讓一部分日本人自始至終不能平和坦然地面對中國及其文化,始終不願大大方方承認深受中華文化影響這一點。即使到今天,中國已再次強大,中華文化已再發光彩!


解答完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追溯一下這枚金印的前世今生,再來捋一捋日本國內與金印相關的文化事件。

一、“廣陵王璽”的前世今生


1.No 作 No Die的“廣陵王”劉荊


劉荊為漢光武帝劉秀子,明帝劉莊的親弟弟,他們的母親是陰麗華。——正是那位讓劉秀這樣的英雄人物都為之傾倒沉醉,說出“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深情名句的絕代佳人!

據范曄《後漢書》載:

廣陵思王荊,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山陽公,十七年(公元41年)進爵為王。

但劉荊為人刻薄急躁且又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老爸去世時,他就表現得不夠孝順(哭不哀,大概類似光有哭聲不出眼淚吧),同時馬上給任大鴻臚職務的郭況寫信,建議起兵謀事,要扶曾經自請退去太子之位的現任東海王劉彊上位,而郭況正是劉彊的舅舅。劉彊得信後,馬上逮捕送信之人,一併交給明帝劉莊。

明帝真不愧為一代明君!他顧及兄弟情分,把這事硬生生捂了下來!不料這位劉荊還真不是省油的燈,他趁著當時西羌有人謀反,覺得有機可乘,就暗中找擅長占卜之人卜卦吉凶,以便舉事。不料,又被明帝發現!“帝聞之,乃徙封荊廣陵王,遣之國。”時為永平元年(公元58年)。


可以推想,“廣陵王璽”就是當時劉莊賜給弟弟劉荊的印綬憑證。

廣陵王璽

廣陵王璽印面

不過,這位王爺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他口出狂言說,“先帝三十起兵得天下,我現在三十了,可以起兵不?”這話當然很快被告發上報,劉莊還是很寬容地對待他:僅撤去他的下屬官僚,享受食租如故。

這下劉荊該消停了吧?

不!他還不改,竟然指使巫師在祭祀時口出惡言,相關部門得到報告後,請求誅殺他,他聽到風聲後就自殺了。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春二月,廣陵王荊有罪,自殺,國除。


這樣,他的廣陵王大印生前不離身,死後自然也不離身,就陪葬在墓中,而且會隨身攜帶。


2.金印重現人間


千年之後,劉莊也好,劉荊也罷,兄弟二人早已淹沒於歷史煙塵之中,但劉莊賜給弟弟的“廣陵王璽”,1981年在我國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鎮(正是東漢廣陵王的封地王城),被一位修路剷土的村民發現。


上交文管部門後,專家結合此前考古發掘的證據和文獻記載,最終確認為東漢廣陵王劉荊印璽。


二、日本漢代金印的實物發現和文獻記載


1.相關文獻記載


《後漢書·東夷列傳》載: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印綬並稱,說明既有印,又有綬。

但具體什麼印,什麼樣式,什麼材質後人不得而知。

據明代甘暘著《印章集說》記載:

金印,漢王侯用之,私印亦有用者,其文和而光,雖貴重,難入賞鑑。古用金銀為印,別品級耳


委(倭)奴國國王應該參照王侯級別來制印,同時參照二十世紀50年代在我國雲南出土的西漢武帝時期的“滇王之印”金印,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王的印章,其材質、大小、印紐等形制規格應該差別不大(因同樣是賜給遠離中央王朝的蠻夷之地的國王,故更有參考意義)!

滇王之印金印



2.日本漢印的實物發現


1784年初春,在日本九州的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位農民在挖水渠搬大石頭時,無意中發現。金印為四方形,邊長2.3釐米,高2.2釐米,正面陰文篆書“漢委奴國王”五字,背面為蛇鈕。


漢委(倭)奴國王印

上交政府後,有關專家進行了鑑定,初步斷定就是《後漢書》裡所記載的,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王的金印。

但也有一部分人,出於種種原因,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反而說可能是倭奴國王的私印。


這個理由本身就沒有說服力——退一萬步講,即使是私印,那上面的“漢”字不是照樣標明瞭倭奴國王的歸屬了嗎?難道日本歷史上也出現過什麼漢朝嗎?


三、劉荊的“廣陵王璽”與日本的“漢委奴國王”印兩相對照,就更加有力的證明了日本漢印的真實性。


1.從歷史記載上來說,“漢委奴國王”印鑄刻於公元57年,“廣陵王印”鑄刻於次年,明顯同一時代。


2.印章的材質、篆刻陰文的文字處理風格、大小甚至背面的蛇鈕,都極度相似。因此可以斷定為同一時期,甚至會出於同一批工匠之手。



根芥齋主


1981年,江蘇之地一名女子發現了一枚金燦燦的黃金印章。一枚印章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功勳權貴基本上人手一個,與日本人關係看起來並不大。

這枚印章有什麼來歷呢?

廣陵王璽金印,或者應該這麼稱呼這枚印章,廣陵王劉荊,身為劉秀之子,卻沒有劉秀的雄才大略,劉秀去世以後,劉荊趁亂髮動過幾場政變,之所以說是幾場,是因為劉荊的兄長漢明帝劉莊饒了他幾次,沒想到他卻是賊心不死,多次謀劃政變。

對於劉荊這樣的弟弟,劉莊雖然念及手足之情沒有將他咋地,但卻也派人監視他,關他禁閉,封他為廣陵王,這枚印章也是當時授予劉荊的。

劉荊因為賊心不死,多次失敗以後終究自殺,這枚印章也就跟著劉荊埋到了墓裡頭。

其實有這麼一枚印章也沒什麼,畢竟只是華夏單方面的記載,為何會引起日本人震動呢?,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的1784年,日本方面就出土過同樣材質的一枚印章,

為何日本震動?只因為這枚印章驗證了一個推測。

日本曾經在1784年出土過一枚黃金印章,其上寫著五個大字“漢倭奴國王”,何意?日本是華夏的藩屬國。

印章的主人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廣陵王劉荊。這說明,早在漢朝時分,日本國的天皇就是在我國古代大漢王朝的首肯下才能夠成為天皇的,倭國自古就是我國的藩屬國。

當然了,這也沒什麼奇怪的,想我泱泱華夏,屹立在遙遠的東方,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文明之一,當時的華夏,號令群雄,有個倭國做小弟也是正常。

奈何,在我們看起來很是正常的一件事,放到日本人眼裡卻是一件屈辱的事實,對於曾經做過我國藩屬國這件事,日本人總是爭辯不休,不想承認自己曾經做過我國藩屬國。

日本那枚印章出土以後,日本人還能爭辯不休,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解釋那枚印章的來歷,總之一句話,日本不可能是中原的藩屬國!

但中國這枚印章的出土,卻是為這一爭辯畫上了一個句號。

江蘇出土的這枚印章,無論在製作工藝上,還是在選材上,盡皆是屬於同一種工藝,細節方面也是極為相似,這就說明,這枚印章很可能是出於同一時代,同一地區,甚至是同一人之手!

出於同一人之手,這就證明了日本那枚印章很可能是中原王朝之主賞賜給日本人的,也就是,自從東漢時分開始,日本就是我國的藩屬國。

中日交往之早,或許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日本早在兩千年間就已經是華夏之藩屬,這兩枚印章就是確鑿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