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GDP達到美國60%時,美國會阻止嗎?

大胖餃子喲


不會,因為比美國是否阻止更棘手的問題在於,印度什麼時候能夠達到美國的60%?或者說,這輩子還有沒有可能達到美國的60%。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2018年美國GDP總量仍舊世界第一,高達20.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86%,而排名世界第七的印度GDP總量為2.7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6.98%。

從二戰後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但凡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GDP總量膨脹到美國GDP的60%,必然毫無意外地遭受到美國的打壓,尤其是日本。而今天的我國,因為GDP早已超過了美國GDP的60%,所以也受到了美國的處處刁難和針對,比如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戰。

那麼,一心以我國為敵的印度,也在奮起直追,並保持了較高的GDP增長率,未來也必然會達到美國的60%。

那麼,當印度GDP達到美國GDP的60%後,會不會遭到美國的瘋狂壓制呢?靜夜史認為當然不會,除了印度是美國眼中的民主典範,由內而外散發著咖喱味的民主。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簡簡單單的60%,是印度永遠也不可能達成的目標。這裡面不僅僅有美國也在不斷髮展的因素,印度的硬傷更註定了這一目標的可望而不及。

從2018年的GDP總量上來看,印度GDP總量為美國的13.3%,想要達到美國GDP的60%,按照目前兩國的GDP增速,大約需要40年時間。而按照2018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的GDP為20.49萬億國際元,印度的GDP為10.5萬億國際元。按照這樣的增速計算,印度最早到2023年GDP就能達到美國的62%。

嗚呼哀哉,可怕可怕!

但問題是,美國似乎並沒有未雨綢繆地進行壓制,相反,美國還和印度稱兄道弟,1971年之後更是好得像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而美國的做法之所以匪夷所思,不僅僅是因為壓制我國分散精力。

事實上,對於世界霸主美國而言,其他國家GDP總量是否達到美國的60%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有發展,美國就會毫不猶豫地進行壓制。

我國自建國以來,其GDP總量連美國的6%都達不到(1949年我國GDP總量為179.56億美元,美國為20011.76億美元),但仍然遭到了美國長期的封鎖和壓制。因為共產主義制度下強大的人口動員和資源集中能力,讓資本主義陣營尤其是美國膽戰心驚。再加上抗美援朝戰爭的慘敗,更讓美國坐臥不安。

而當時的印度因為繼承了英屬印度大部分遺產,尤其是鐵路里程高達60000公里,比一窮二白的我國好得太多,但美國並未及時壓制,而是不斷坐視其強大。因為作為“民主典範”,美國知道在落後的印度,“民主”有著怎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能量。

印度的所謂GDP,很大程度上和印度民眾的奮鬥沒有關係,因為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的存在,超過10億的低種姓甚至賤民根本沒有機會為印度的國家大廈添磚加瓦,所謂的人口紅利在印度更像是一個笑話。

而印度的所謂巨大體量,說難聽點,就是因為人口多。就像戰國時齊國大夫晏子形容的“揮汗如雨”一樣,因為巨大的人口基數,每個印度人只需撒泡尿,立馬形成一條新恆河;每個印度人動動手,GDP立馬衝進世界前十名。

所以,不存在所謂的經濟發展奇蹟,因為就算不發展印度的GDP也不會掉到100名之後,印度真正需要努力的,就如同攀登時最後的衝刺一樣,是步步維艱的境況。

而身處熱帶的懶惰國民,註定了這樣的國家不可能將英法等發達國家踩在腳下。從2011年以來,為了實現印度的跨越式發展,莫迪政府不等不靠,毅然將牛糞牛棚等“不動產”算入GDP,終於在增速上超越了我國。

而此時的我國,卻因為環保等一系列因素砍掉了很多所謂的“水分”,而即便這樣和在增速上和印度持平。

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美國霸權主義的“對象”,印度並不能逃過被美國壓制的宿命,但美國毫無疑問選擇了更為簡單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捧殺。

在美國看來,路已經給印度鋪好了,接下來就看印度有沒有能力將超過6.5%的增速保持40年了,也就是能不能蓋更多牛棚,能不能產生更多牛糞。

而從當前莫迪連蓋多少廁所都要在聯合國誇誇其談的時候,美國就已經明白,60%是不可能了,這輩子都不可能了。

作為一個沒有經歷過慘烈革命和建立強大工業體系的國家,印度是西方國家眼中真正的民主典範,而這一光榮稱號,更像是對印度的一種調侃,因為民主從來不是窮國玩的,就像沒錢時就不要計劃周遊世界而需要埋頭苦幹一樣,就因為印度也屬於英語文化圈,就畫了這樣一個大餅,這是真正地將印度往死了坑。

再加上美俄等國處於遏制東方大國而對印度進行的爭相拉攏,印度更像是被養廢的窮人家公子哥。

GDP越往後發展,越需要所有資源的整合,也就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就像是淘汰賽中最後剩下的大佬一樣,因為印度的強大必然會威脅到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利益,美國為壓制印度必然會在周邊煽風點火。就像美國從中作梗破壞中日韓自貿區,以及煽動英國“脫歐”打壓歐盟一樣,國際社會的動盪不安才能維持美國的優勢,才是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最願意看到的,所以印度如果沒有輕鬆應付周邊危機的能力,必然會出師未捷身先死。

而從印度連巴基斯坦都搞不定的強大能力上看,想要稱霸南亞,衝出亞洲甚至世界的夢想依然任重而道遠。

所以靠數量衝擊到GDP世界第七的印度,似乎並沒有這樣的實力繼續在未來迎難而上。一個造了30多年還爛尾的光輝戰機,一個連本國軍方都深惡痛絕的阿瓊坦克,和有事沒事就泡在船廠裡餵魚蹭熱點的國產航母,已經不止一次地告訴世界:崛起不是你想崛,想崛就能崛!

在一日千里的東方大國面前,印度最好還是趁早放棄所謂的“中國行我也行”的無知想法。因為世界上的很多事說不好,比如印度的5億廁所何時能建好;但很多事也是板上釘釘的,比如印度GDP不可能達到美國的60%。

而既然如此,美國自然沒有打壓印度的必要,畢竟留著大而不強的印度牽制東方大國也是好的,總比晾在一邊吃灰要好得多。

當美國連所謂的“打壓”手段都不屑使用的時候,印度的潛力也基本八九不離十了。可惜這個所謂的大國,不僅自我感覺良好,更收穫了一大票國內跪族的頂禮膜拜。

同為第三世界國家,印度近年來的發展確實可喜,值得肯定。但可喜不等於好高騖遠,更不等於自欺欺人。身為第七名的印度,前面的對手固然比之前少太多了,但每一個都是重量級選手,沒有腳踏實地的積累,更沒有高瞻遠矚的目標,靠喊口號就能崛起的大國,古往今來並不存在。

所以,在美國出手打壓印度之前,印度還是好好想想如何應對國內此起彼伏的社會矛盾,以及來自其他強國瘋狂的打壓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不會阻止。

甚至說,美國還會跟印度團結起來。

原因如下:

如果有一天,印度GDP到達美國60%的時候,則,中國GDP必然已經超過美國了。

(截圖來自wiki)

你們看:

印度2018年GDP約為2.69萬億美元。

中國為13.45萬億美元。

美國為20.5萬億美元。

……

假設,過了60年後,印度的GDP當真到達美國60%時,那麼你們想想,美國得下降到何種程度?

既然美國下降那麼多,則中國有80%的概率,在GDP上已經超過美國了。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推測,有極大的可能:

日本或者德國的GDP處在美國70%或者80%,甚至90%……

也就是說,美國那時已經是老二了。

問題來了:

現實生活中,或者說,根據博弈論……

你見過老二處處設防老三,或者老四嗎?

不會。


我知道,題目可能問的是。

如果一個外星人降臨地球,到達印度,他們給了印度黑科技。

結果……

導致印度GDP就像坐火箭一樣,噌噌噌,一連超過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和中國……

一路到達美國GDP的60%。

這時,美國會幹印度嗎?

當然會幹呀。


其實,這很正常。

就比如某個互聯網巨頭,當其他互聯網公司發展迅猛,威脅這個巨頭的地位時,這個巨頭也會處處封殺。

世界就是這麼殘酷。只是我們以前認為,世界很美好,就像童話。

只不過呢,氛圍好的時候,大家比較講究風度,即使競爭,也是有禮有節。

而氛圍不好的時候,就是叢林世界了。

特朗普信奉叢林法則,所以,他上臺後,世界逐漸變得像森林。


寒木釣萌


套用那句經常用來調侃難以實現的話來說“我是看不到了”。印度的GDP要達到美國的60%,太難了。印度是國際條件最好的一個國家,東西南無強鄰,北邊的向來不欺負它還要受它噁心。冷戰時期蘇聯拉、英國捧、美國不惹、第三世界奉之為領頭者之一。冷戰之後,印度更是成了歐美俄日爭相拉攏的國家。然而這麼好的條件,印度愣是長期龜速發展,哧溜就被二戰中打成爛攤子的日本遠遠甩在後面,再哧溜德國、意大利這些二戰的戰敗國都將印度甩得遠遠的。如果說日、德、意超過它是原來工業底蘊好、人口素質高,那麼被我們甩的吃灰,印度就沒有為自己不行辯解的理由了。甚至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亞洲四小龍、四小虎都曾經讓印度臉上掛不住。

印度現有人口為13.4億,自1947年獨立以來,增長了近4倍。中國現人口數為14.1億,與印度同期相比,人口增長不到一倍。印度每年新增人口1500萬,人口增速居世界第一。人多,印度的GDP自然也不會低,而且莫迪老仙為了數字好看,修改GDP統計方法,連牲口糞便都算在內了。而我國則相反,很多都不算在內,比如農民自建房、小商小販等都不算,更不要說什麼牲口糞便了,丟不起那人。如果像印度那樣算,我們的GDP增速還要高。

以我們國家人民的勤勞,也用了40年的時間才達到現在這個美國63%左右的GDP。以印度的尿性,要追到美國60%的GDP,天啊。而且如果印度達到這個程度,美國肯定不是阻止,因為能被印度追成這樣,美國也早不是世界第一,甚至連第二都不一定保得住。因此,美國不僅不會阻止,這時也沒能力阻止,相反還會和印度聯合起來,共同對抗那個時候的老大。(S)


聯合防務


按照過去的歷史慣性來看,美國肯定會加以阻止的。但這和美蘇的對抗不同,不會是全面性的對抗,更多是圍繞在經濟領域,這一點和過去的日美經濟摩擦會有一定的類似。美印本質上具有相近的制度和價值觀,不會成為迥然對立的戰略競爭對手,而都是在現在的自由世界秩序中謀求自己的發展空間。

國際關係理論中有一個經典的假設,即所謂的民主和平論,也就是說維持西方制度的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這一點很難找到反例。美印之間,也沒有太多的歷史矛盾和戰略衝突。從印度的外交風格來看,它一直是比較靈活的,不會貿然選擇與美國對抗,而更多是維持中立的路線。

而且,當印度的GDP達到美國60%的時候,世界格局恐怕也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過去單極或者兩極的狀態將不復存在,世界將越來越像多極化的方向發展,印度絕不是美國唯一的對手。整個亞歐大陸將形成數個強勢的力量中心,而美國勢必要選擇其中幾個作為合作的對象,印度肯定會被當做最佳的合作伙伴和市場,而不是對手。

所謂的“GDP三分之二”的理論,不僅指的是經濟總量,還包括相應的軍事力量增長和地區野心,這不是短短几年可以實現的,而需要一個長期的醞釀和政策討論。而且,未來的50年或100年,美國是否會保持現在的強勢地位、是否會重新回到過去的孤立主義,這都是存在變數的。


稻門YAO


美國如果仍然還是世界老大,無論哪個國家當了世界“老二”,其命運都是一樣的,逃不過美國的圍堵、打壓、封鎖、霸凌;

現在且不說印度能不能實現GDP達到美國總量的60%,即接近13萬億美元,如果屆時仍然還是老三老四老五,平安無事;如果“榮登”老二的座椅,美國人就會對你不客氣!

看看日本就明白了:日本,是一個完全由美國人打造,按照美國人的價值觀構建起來的一個國家;後來美國又出於冷戰的需要,送了日本一程!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進入了所謂高速增長期;當時的日本池田內閣在1960年12月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也就是在十年內使國民收入翻一番;

此時此刻的日本,勞動力就業人口市場充裕、政府重視人才教育、財政金融政策寬鬆、城鎮化突飛猛進等等一系列因素刺激了經濟高速發展,1967年提前完成收入翻一番;

1968年,日本已成為西方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到1973年,日本國民收入比1960年增加了兩倍,形成了一個強大和穩定的中產階層;日本GDP超過了美國總量的60%;

後來呢?照說美國已經完全控制了日本的政治軍事體系,為什麼就不能容忍日本在經濟發展上的追趕呢?儘管還遠遠談不上超過!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用這裡囉嗦,反正一紙《廣場協議》,日本貨幣大幅貶值,經濟發展的各種泡沫紛紛噗噗作響破滅——老二不好當啊!


閒看秋風999


那要看到時候美國還是不是世界老大了。從數據來看,2018年美國GDP高達20.494萬億美元,而印度的GDP只有2.716萬億美元,不到美國的1/7,雖然印度現在發展很快,但其經濟規模想要達到美國的60%,也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那時的世界格局會變成什麼樣?也沒誰能夠預測的清楚。

曾經蘇聯和日本的經濟規模都超過60%,美國對它們做過什麼,想必大部分人都略知一二,因為在美國國際交往邏輯裡存在一個“60%定律”:當另一個國家經濟規模達到美國的60%,並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之時,美國就會將其定位為對手,進而千方百計地遏制其發展。如今經濟規模達到美國60%的國家只有中國一家,2018年中國GDP已經達到13.6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的2/3左右,而GDP排名第三的日本,已經不到美國的1/4。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近年來中美之間出現那麼多事情。

其實印度雖然近年來經濟發展得很快,但也不要太抬舉它,未來它的經濟規模能否達到美國的60%還不得而知。印度的經濟發展其實很不穩定,容易大起大落,前兩年還能夠實現7%以上的高速增長,而去年四季度已經跌破7%,今年一季度甚至只有5.8%……而且印度GDP數據可能還存在水分,印度在2015年、2018年2月一連兩次更改了計算GDP增速的統計方法。由於方法的不同,印度2014年的GDP數據從之前的5%修正至6.9%,2015年之後印度就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發展最快的國家。印度政府甚至把羊糞牛糞摺合成肥料計算在GDP之內,而且連灰色收入也計入GDP,就是你受賄收賄也要計入GDP。所以不免讓人懷疑,印度經濟規模真的能夠發展到美國的60%?

總之,即使印度經濟規模能夠達到美國的60%,那也是幾十年之後的事了,如果屆時美國還是世界老大的話,那麼美國應該還是會去遏制打壓印度的;而如果美國已經衰落了,那麼即使它想要遏制打壓印度,也沒有那個能力了。


錦繡中源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印度的國際形勢比我國要好許多,印度號稱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和英國的關係不錯。英國為印度帶來了現代文明和議會制國家體系。印度精英對英國一直有感謝之心。

2印度的外交一直執行的左右逢源,互不得罪的政策。在俄羅斯和歐盟,美國三個雞蛋上跳舞。既購買俄羅斯的武器,也購買美國的武器。還買歐盟的武器。軍隊裝備號稱萬國博覽會。

3印度和中國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印度一直以不結盟運動的領袖自居。

4印度的官方語言為英語,和美國技術交流無障礙。印度也是文明古國,雖然古代木有文字,但學者背起古代經典,幾十萬字,依然是一溜一溜的。印度人比較聰明,科技進步,軟件技術發達,號稱世界的辦公室,和美國硅谷關係密切。

5印度人在外國打工的不少,許多外匯匯到國內。印度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世界第三,和日本並排。按美元計價,世界第11.

4最近因為印度得罪了美國,美國多次要與印度結盟,印度因為一向不結盟,美國特朗普下令中止了印度最惠國待遇。印度和美國本來就有貿易逆差,受傷嚴重。印度專家說,可以找中國幫忙。

5印度國土面積大,298萬平方公里,世界第7。而且都是肥沃的平原。包括印度河/恆河平原,德干高原。不像我國沙漠,山地多。印度人口多,2016年已經13億了。以後可能要超過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很大。印度總理莫迪信心十足。印度的精英一直有世界強國情結。對做二流國家都不感興趣。

6當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美國的60%,世界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美國肯定要調整政策,對印度進行狙擊。美國從來木有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挑戰它的世界老二。

7對中國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多一個朋友面對世界霸主美國有什麼不好嗎。中國現在和俄羅斯走得近,俄羅斯和德國走得近。(北溪二號連接俄羅斯德國)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景色。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毛主席說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鄧小平說過,韜光養晦。

8從潛力來看,無論國土還是人口,德國,日本,俄羅斯都不會對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產生實在的威脅。唯有中國和印度兩個國家不久的將來,或許有資格參加與美國的華山論劍。

大家看印度地圖,和那個國家比較像,對,美國,都是兩邊兩大洋。


先講這麼多,謝謝大家。


愛扯犢子的扎心君


美國GDP的60%,你真的知道這是什麼概念嗎?

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美國在一戰二戰,歐洲列強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瘋狂發展,通過向世界各國兜售武器賺了不少錢,以此為資本,美國成立不到300年就已經超越英法德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列強躋身世界霸主寶座

那麼美國的經濟總量有多大呢?

據外媒報道,美國的GDP異常龐大,就拿2014年來說,美國 2014年GDP是17.4萬億美元。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4月公佈的數據,2014年世界GDP總量77.3萬億美元。這樣,計算一下,美國的經濟增長佔據世界GDP的22.5%。2014年我國的GDP8.2萬億美元,美國的60%那就是超過10萬億美元,中國都達不到,更別說印度了

如果印度GDP達到美國60%時,美國會阻止嗎?

答案肯定啊,美國為何要對中國圍追堵截?除了中美意識形態不同,更多的原因還是中國地位的崛起會威脅美國的霸主地位,如果中國崛起,美國就再也不能搞一言堂,所以美國不是討厭中國,只是討厭威脅,如果印度成了威脅,你說美國會開心嗎?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做掉老二,是美國人一貫的傳統,蘇聯、歐盟、日本等等莫不如是,現在又一邊揮起貿易大棒一邊到處搞事,開始針對我們(美國佬一定不會得逞)。美國人這麼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保證自己的世界霸權。如果印度的GDP真的達到了美國的60%,美國絕對不會手軟。

關鍵問題是,印度經濟能發展到那個水平嗎?



不可否認,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GDP總量在2018年已經達到了2.6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七。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美國的GDP總量在2018年高達20.5萬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即便是印度經濟保持目前的7%增長率,追趕美國所需要的時間仍相當長。

很多人認為印度有三個優勢,能夠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其實這三個優勢基本都不靠譜。


首先是印度人精通英語,有利於和世界接軌,有利於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事實上,在印度把英語作為日常用語的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而印度共有1652種語言和方言,被定為官方語言的還有18種,說印度人都精通英語,顯然是不客觀的。

另外,精通英語也並不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津巴布韋全民說英語,可惜經濟卻是一塌糊塗,通貨膨脹發展到最後,連本國貨幣都取消了。英語強用處在哪裡?

第二個是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制度上有利於經濟發展,這也是個貌似有道理的謊言。實際上印度的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各種姓之間等級森嚴、土地集中現象嚴重,如果對這些問題不進行改革,必然會成為發展的制約因素,而一旦進行改革,結果卻是無法預測的。

第三個是印度人口年齡結構合理,能夠享受到人口紅利。這一點上,印度的確具有一定程度的優勢,但在目前的工業化生產時代,還要看工作技能、協作水平等等因素,而印度人口中,實際可能有6億到8億人是文盲或者半文盲,這必然成為制約發展的原因。


所以,印度想要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60%,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有人誇張地說印度距離他的夢想有一光年的距離,在我看來有些誇張,不過百年時間還是要的!


李飛叨


國家之間

意識形態啥的都是表面因素,最多打打嘴戰。有人說印度是資本主義,是民主社會,所以美國人反應不會很激烈。

但是,以印度的情況,在他GDP到美國60%的時候,如果印度沒有處理好國內的信仰,宗教,種性障礙,他會被肢解成好幾個國家 一如當初的蘇聯。

日本當時有多慘,印度只會更差,但是印度有潛力可以比日本更強,但是不會好於中國的情況,原因是印度人口多,但是人口質量比不上中國,我不是指人口年齡中位數這種人口質量指標,而是一個民族內在的行動力,核心精神對社會的推動能力。印度都沒有,但是他有足夠大的內需市場,所以比日本強,比中國弱。

話放這裡,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擁有和美國人全方位抗衡能力的國家,這是歷史的規律。

中國會在足夠多的產業佔據主導地位,其過程遭殃的不一定是美國,而是以韓國,日本,德國等國為代表的新興勢力,如果世界經濟的蛋糕只有那麼大的話,那麼中國的增長必然帶來其他國家的衰敗,以中國現在的國策,最有可能是以西歐,美國為代表的醫療器械,藥物研發產業 以韓國,日本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以日本,德國為代表的精密儀器製造。

產業上的碾壓將會是經濟上的屠殺,而中國足夠大的市場 足夠厲害的人民會成為這一切的保障

對美國,美國將會繼續強大下去,只要美國政體不變,他依舊有這對全世界人才的吸引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美國不可能衰敗 中國必然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