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中的腫瘤五項檢查有必要嗎?有何依據?

angel121776


您好,目前很多體檢中心都有關於腫瘤標誌物的檢測,主要包括AFP(甲胎蛋白)、CEA(癌胚抗原)、EB病毒抗體、T-PSA(總前列腺抗原)、F-PSA(遊離前列腺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CA153(糖類抗原153)等。

  出於對癌症的畏懼,許多人體檢都不忘加上腫瘤標誌物的篩查,檢出腫瘤標誌物升高的人也多了起來。

  許多人因而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即便已經做過內鏡、CT或MRI,未發現明顯腫瘤病灶,依然放心不下,頻繁抽血化驗,惶惶不可終日。

  對此,有學者直言:

  體檢時查腫瘤標誌物意義不大

  目前所有的腫瘤標誌物都不適合用於健康人群的腫瘤篩查。因為腫瘤標誌物檢測陽性並不一定就是腫瘤,呈陰性也不能排除腫瘤。

  例如:

  CEA在結腸癌、乳腺癌、肺癌等多種腫瘤中常有升高,但罹患一些良性疾病,如腸道炎症,甚至抽菸,也可使CEA升高。

  而有些惡性腫瘤,則不會出現腫瘤標誌物的異常,如頭頸部腫瘤、泌尿系統腫瘤、惡性黑色素瘤和惡性淋巴瘤等,目前都沒有發現特異的腫瘤標誌物。

  即使是像AFP這樣敏感性和特異性都較高的腫瘤標誌物,對原發性肝癌的敏感性也只有70%左右,對轉移性肝癌的診斷性就更差了;

  而CEA提示腸癌的準確性約40%;

  PSA提示前列腺癌的準確性不高;

  EBV-IgA的特異性也不高,因為正常人的鼻咽部也有EB病毒寄生,所以在血中查出病毒抗體升高並不稀奇。

  “可見,腫瘤標誌物並非腫瘤診斷的金標準,臨床確診腫瘤,還是以病理學、影像檢查為主。

  腫瘤標誌物在臨床上多是用作輔助疾病診斷,評價病情以及判斷預後和復發。

  如果腫瘤標誌物全套用於健康人群篩查,有醫生直言,跟濫開藥物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


大醫課堂


確實有很多的醫院和體檢中心把腫瘤五項作為常規體檢項目。腫瘤五項一般指腫瘤標誌物CEA、AFP、CA125 、CA199、PSA,可能不同的醫院項目會有所差別。經常有人拿著體檢報告來諮詢,一看,腫瘤標誌物中某一項略高於正常值一點點,這些人焦慮不已,以為得了惡性腫瘤,嚇得六神無主。然後反覆與他溝通,腫瘤標誌物略高並不能說明什麼,很多良性病變及炎症也可能會出現升高。

其實這種套餐式的體檢項目,有浪費醫療資源之嫌,也讓很多人花了冤枉錢,普遍撒網式的體檢沒有太多的必要。我們一直強調讓健康人多體檢,指的是針對性的體檢。比如肺癌篩查、宮頸癌篩查、乳腺癌篩查、消化道腫瘤篩查、肝癌篩查等等,都是針對具體的人群。比如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或者乙肝病毒攜帶者,需要做AFP、CEA的檢查篩查出早期肝癌;長期抽菸、有粉塵及放射性接觸史的人需要做肺癌的篩查,查CEA、NSE、cyfra211、SCC等肺癌相關指標;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等病人可查CEA、CA199、CA125等腫瘤指標;對於老年女性,建議查CEA、CA125、CA153等對應乳腺癌、卵巢癌的指標;家族性甲狀腺髓樣癌的親屬中,患癌症的機會比一般人群高,對這些高危的人群檢測降鈣素水平,有助於篩選出可能患早期甲狀腺髓樣癌的患者。

體檢中的腫瘤五項只是眾多腫瘤標誌物中的幾項而已,除了AFP和PSA,其他幾項均沒有特異性。而且這幾項只針對非常有限的幾種惡性腫瘤,比如肝癌、胃癌、胰腺癌、腸癌、前列腺癌、卵巢癌等。而且並不是每一個患癌的人腫瘤標誌物都會升高,尤其是早期癌症患者。實際上大部分患癌的人,腫瘤標誌物並不會升高,比如頭面部腫瘤、惡性淋巴瘤、食管癌、鼻咽癌、喉癌、甲狀腺乳頭狀癌、骨肉瘤等絕大多數腫瘤指標都是不高的,即便是晚期患者。其他常見的胃癌、腸癌、肝癌、肺癌等很多病人在整個病程中腫瘤標誌物也可能並不高。所以腫瘤五項正常並不代表沒有患癌,不能因為腫瘤五項檢查正常而忽視自身的症狀,認為可以高枕無憂。

所以,有些人會疑惑明明體檢了,為什麼幾個月之後卻發現是腫瘤晚期,體檢意義何在。要知道,體檢需要針對性,而不是統一的套餐式檢查,並需要和其他的檢查綜合分析。


胡洋


體檢中的腫瘤五項檢查?作為腫瘤專科醫生的我,都從來沒有聽說過 還有什麼腫瘤五項,這都是那些體檢機構折騰出來的名堂。我大概猜一下,估計是抽血查腫瘤標誌物(有的人說它是癌指標,這個叫法害死人,很多人就是這麼被嚇著了),還有就是拍外胸片,做個B超之類的。

我反覆說過,體檢做這些對篩查腫瘤沒什麼實質的價值,想要篩查腫瘤,要找到相關專科的醫生,先進行評估(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職業,家族史,是否吸菸飲酒,不良生活方式等),有針對性安排相應的篩查檢查,不是所有人都同一套檢查,男性和女性不一樣,年紀不同,也有所不同,居住在不同地方,從事不同的職業,也不是完全一樣,有家族史的人和沒有家族史的人也不一樣。之所以進行這些評估,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檢查,不要該做的檢查沒做,不該做的檢查卻沒有做,做了一些沒價值的檢查,漏做了一些本該做的檢查。比如,肺部低劑量CT篩查,並不是不管什麼年齡都要做,也不是不管什麼都得做,得評估是否屬於肺癌高危人群。比如,乳腺癌,結直腸癌篩查,分為一般風險人群和高危人群,篩查的安排也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腫瘤篩查是更專業的,更有針對性的體檢。


腫瘤專科醫生


隨著現在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高,醫療水平的提高。很多單位和和個人每年都會接受常規的體檢。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抓住了體檢這一大塊肥肉,開展各種體檢中心。

我們體檢到底應該檢查哪些項?其實我們除了基本的那些檢查要根據自己個人的情況來選擇一些附加的檢查項目。


對於高齡人來說,比如50歲以上,那麼腫瘤標誌物常規檢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

再比如,對於女性大於30歲,那麼每年都應該常規做婦科的檢查。

腫瘤標誌物五項這個檢查並不是和所有人有的時候你身體很健康,可能存在一些隱匿性的炎症,那麼某些腫瘤標誌物也可能會升高。

如果我們身體沒有惡性腫瘤的情況下,某一項腫瘤標誌物升高,會對你身心造成一定的影響。吃不好睡不好,還會影響你的精神狀態,何必要這樣呢?

所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來選擇體檢項目才是最關鍵的。並且應該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接受正規的體檢。

有些體檢中心我知道的體檢人員的技術水平太差勁了。對某些檢查結果的解讀往往可能會誤診或者是耽誤病情。這樣的體檢還不如不去做。


春雷醫生


體檢腫瘤五項也好、腫瘤四項也好,不同的醫療機構會有不同的套餐檢查項目,目的都是為了篩查腫瘤性疾病。

關於腫瘤標記物的項目很多,最常見的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CA-199、CA-125等,這些項目在某些腫瘤性疾病裡可以表現出上升,但敏感性和特異性不是很強,可以作為發現腫瘤的線索,但是不能作為診斷和排除腫瘤的依據。

什麼意思呢?

比如:癌胚抗原大幅度升高,有可能是患了腫瘤了,但如果升高的並不多,也有可能是良性疾病導致的;相反,體檢發現癌胚抗原或或其它各項腫瘤標記物都正常,也不能代表就一定能除外腫瘤,因為有的腫瘤可能不會伴有這些數字增高。

總之,腫瘤標記物作為體檢項目,可以提供或發現一些腫瘤相關的線索,但是不能作為最終的依據,真正的癌症篩查,僅憑腫瘤標記物的檢測還是遠遠不夠的。


深藍醫生


個人認為很有必要。體檢的目的就是通過這些檢查,在發生症狀之前就發現異常,並給予指導。很多惡性腫瘤早期都是沒有症狀的,一旦症狀發生,往往已經晚期,治療效果極差。而腫瘤標記物恰恰能起到篩查的作用。

首先,談一下什麼叫做腫瘤五項,腫瘤五項包括AFP、CEA、CA125、CA199及CA724。AFP是原發性肝癌的早期診斷指標,同是也是可提示生殖細胞腫瘤發生可能,CEA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記物,CA199升高常見於消化系統腫瘤,CA125升高卵巢上皮性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等。

這些指標雖然叫做腫瘤標記物,但是它們升高也會發生於一些良性疾病。這就需要結合症狀,體徵及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了。如果這些指標某一項高於正常值數倍以上,高度提示惡性腫瘤的發生,需要全面檢查。


軒哥他宇叔


體檢中的腫瘤?是已經確定體內有腫瘤?還是沒有確定有?如果沒有確定有的話,很有必要檢查五項如果確定有的話,就沒有必要了,只需要確定是良性是惡性,如果是良性動手術切除就好了,如果確定是惡性,有錢很難買命。不如考慮病號還有沒有未完成的心願幫他她完成,大家都懂得。


孫鑫160422488


不必要,那只是大體的條條框框,實際還是根據每個人而去,多觀察,多詢問,從患者身上找毛病,有些病症有共同特症的。比如說癌症病人大都消瘦,貧血,食慾變差。不同點是體內的病灶不同,反映出的不適或疼痛點也不同,問與觸診是最好的辦法。


用戶83896654753


體檢的具體項目確定,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別,病史,經濟條件來定!醫師一般根據疾病發生的好發人群來判斷是否有篩查的必要!腫瘤五項,也是根據這些情況來確定的!符合以上條件的,還是檢查有必要的!


想有一棵枇杷樹


體檢?央視每年體檢兩次,這幾年十幾人患癌症去世!體檢有用嗎?每個人身體如有(結痂)三個月內不痊癒,己經是早期(癌症)先兆,還用體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