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竹瀝,是新鮮的竹子杆經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淡黃色澄清汁液。《神農本草經》在論“竹葉”藥效時,提及的“汁:主風痓”,說的就是竹瀝。到了《名醫別錄》才有了“瀝”的名稱。

其瀝,大寒,治暴中風,風痺,胸中大熱,止煩悶。

——《名醫別錄· 中品·卷第二·淡竹葉》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瀝”,顧名思義,瀝出而來。怎麼瀝出的呢?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法一:砍取翠綠的大竹,取竹節,對劈開,橫截段,竹片仰放,兩頭用磚石等物架起,中節間用猛火烘逼,瀝便從兩頭流了出來,用容器接盛即得。

為了保證竹瀝的產量和新鮮的質量,竹節砍下來後,需要儘快炮製取瀝。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法二:將鮮竹莖截成小段,劈開洗淨,裝入壇內,裝滿後壇口朝下,架起,壇的底面和四周用鋸末和劈柴圍嚴,壇口下置一盛器,點燃鋸末和劈柴,竹片受熱後即有汁液流出,滴注於盛器內。

竹瀝液,傳統方法是隨制隨用,不宜久存。現代中成藥以安瓿密封裝,可以久藏2年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效果的差距應該還是有的,差距多大就不好說了。

竹瀝怎麼用呢?

衝入湯藥內服,或純用瀝,或者以之糊丸藥。臨床上,也常與薑汁合用以祛痰。

盧之頤說:“竹瀝行中有節,直達之力居多,須佐以薑汁,便可橫遍”。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竹瀝,主要的功效就是行痰,有“痰家聖劑”的美譽。為什麼有這樣的美名?因為它通經走絡、通達上下,四肢百骸、臟腑毛竅、皮裡膜外,無處不達。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圖中的這段精闢的論述,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說“《本草衍義》雲”,不知是倪先生出了差錯,還是現今版本的原因,在《本草衍義》中並沒有看到這段文字。來處在這裡就不做追究了,這麼精闢的論述,還是值得借鑑的。

痰在巔頂、胸膈、四肢、臟腑經絡、皮裡膜外,痰蒙、痰閉、痰厥……都用的上竹瀝。難不成,竹瀝一身之痰都能管?

竹瀝為什麼這麼大本事?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竹:生長迅速,“破土凌雲節節高”——行。

竹身:空通直達,文理如腠,而界節似經——達。

竹身之液

:甘寒而潤,性滑而利,開關竅,走經絡,搜剔一切痰火、痰氣為病——豁痰。

可不要小看竹瀝治痰的功效,它用途十分的廣。因為,中醫講的“痰”,絕不是咳吐之痰這麼簡單。痰隨氣行,流注周身,外而皮、肉、筋、骨,內而臟腑、經絡、血脈,無處不到,致病多端,症候複雜,病症幾乎涉及到了臨床各科。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竹瀝的應用,大多時候是需要配伍的,獨用的時候少。竹瀝配伍在諸藥中,一是自身的行痰祛痰作用,一是引諸藥入病所(引經)以化痰的作用。

說竹瀝一身各處都能到,沒有問題,說它一身之痰都能管,就有點誇張了。比如寒痰、溼痰,及一切飲食停滯生痰,就不是竹瀝所能了。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鮮竹瀝現在有了成藥,取用很方便,不再像古代一樣,受地域的限制,南方便取,北方難得。但是,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竹瀝的應用範圍沒有那麼廣了,大都用在痰熱咳嗽上,只有為數很少的醫生遇到痰熱中風危急症還會想到用竹瀝。

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清朝道光年間,有一個叫趙秋舲的進士,在秋天患了左半身不遂。請來醫生,用了清熱蠲痰的方藥,卻沒有明顯的效果。於是,請來名醫王孟英診治。王孟英見他的脈遲緩、苔極黃膩、便秘、多言,知藥方無誤,只是藥力不及。於是令病家於藥中和入竹瀝一碗,另外又用了瀉火通便的龍薈丸、瀉火逐痰的滾痰丸各一丸,與湯方相間服用。用了一段時間,丸藥各用了一斤左右,病證開始向愈了。到了第二年春天,行動已自如,睡眠飲食也恢復如初了。然而,趙進士飲食習慣卻並不好,特別喜歡吃肥甘厚味,病好了後,也沒有忌口。這就埋下了隱患。初入夏,又突然的中風半身不遂了。又請來王孟英,診得“脈形滑駛如蛇”,診斷為不治之證。果然,到了秋初就去世了。

肥甘厚味釀溼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用竹瀝祛痰治療中風也就不難理解了。

案2:當代名醫江爾遜用竹瀝自治痰熱疾病

江老40年前,向有痰飲宿疾,初則咳嗽、脅痛、寒熱如瘧,服香附旋覆花湯而愈。不久,又受外感復發,外證不彰,唯咳嗽痰多,胸部牽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旋覆花湯亦不效。又數次更醫,皆不中窾。病益劇,呼吸、轉側均牽掣胸部作痛,仰臥於床,稍動氣喘痰鳴,痰濁稠黏,有如飴糖成筋絲狀,咯至口邊而不出,須用手撈之,7日之間,飲食不進,口乾欲飲,入水則嗆,勢近垂危。他的老師陳鼎三先生說:“使用豁痰丸。”因夜深無竹瀝,權用萊菔汁代之,連服2煎病無進退,其師亦束手。恰外地來人延請初診,其師匆匆而去。天明,江老的師兄師弟多人會診,憂心如焚,連擬數方,江老皆不首肯,且曰:“本是豁痰丸證,毋事更張。”乃囑人急砍竹子,多備竹瀝,仍煎豁痰丸,兌入竹瀝3碗(約500ml)下午3時服頭煎,黃昏服二煎。至半夜,感覺痰濁已減少,氣喘胸痛亦減輕,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諸證大減。其痰濁既未吐出,亦未瀉下,於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且知飢索食。守方再服1劑,便可扶床走動,2日後即可出門。改用氣陰兩補方藥調理半月,身體康復如初。(餘國俊等著. 《名師垂教》)

此例豁痰丸,取得卓效的關鍵是重用竹瀝。竹瀝一味去痰熱,非重用不可。“重用”是多少量?沒有標準,因為它很安全,可以根據病情病勢、病人年齡、體質,“便宜行事”。以上實例用量以“碗”來量,只能僅供參考。一般用到100-200ml量就不小了。

竹瀝是怎樣瀝出的?一看就會,它的功效你又知道多少呢?痰家聖劑

複方鮮竹瀝液,與鮮竹瀝功效相類似,不同的是“複方”製劑。複方和單方的差別不只是藥味數量上的差別:

首先,藥味多了,清熱化痰的力量增強了。與此同時,用藥【注意事項】【用量】上也有了一定的限制,不能像鮮竹瀝一樣可以用“碗”來量,兒童、孕婦也不是隨便就可以用了。

其次,藥味多了,但治療範圍確是窄了,它只適用於肺熱痰嗽一類的病症。

【藥物組成】鮮竹瀝、魚腥草、枇杷葉、桔梗、生半夏、生薑、薄荷素油。

【功能】清熱化痰,止咳。

【主治】痰熱咳嗽,痰黃黏稠。

【方義簡釋】方中鮮竹瀝甘寒滑利,善清肺降火、化痰止咳,故為君藥。魚腥草辛散微寒,善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枇杷葉苦微寒而洩降,善清熱化痰、下氣止咳。二者合用,可增君藥清熱化痰止咳之功,故為臣藥。桔梗苦洩辛散性平,善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生半夏辛溫燥散,善燥溼化痰;生薑辛散微溫,能燥溼而化痰;薄荷素油辛香涼散,善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四藥相合,除增君臣藥化痰止咳之力外,生薑又可制生半夏之毒性,薄荷又防半夏、生薑溫燥太過,故共為佐藥。全方配伍,苦寒清熱降洩,共奏清熱化痰、止咳之功,故善治痰熱咳嗽、痰黃黏稠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ml,一日2~3次。

【注意事項】孕婦、寒嗽及脾虛便溏者慎。

推薦閱讀:君子竹,一身都是藥之一:餐桌上的美味,湯方里的中藥——竹筍https://m.toutiao.com/i674876452755210292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