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講述:“求於人者畏於人”與“人到無求品自高”

古人說“求於人者畏於人”,

所以我常常說笑話,告訴年輕同學,過去我沒有錢的時候,向朋友借錢,我有個哲學。我一進門,不要講什麼客氣話,也不坐下來,直接對朋友說我今天來借錢的,有沒有?他說有,拿給我以後,再見了,下一次再跟他談,今天沒有時間;如果他說沒有,再見了!不要多心,沒有關係,我另找別的朋友去。這不是很痛快嘛!

因為你一坐下來,你好啊!請坐啊!泡茶啊!最後你再借錢啊!開不了口;萬一開了口,對方告訴你他今天沒有錢,他也難過,兩個人很傷感情。你們去向人家借過錢的,一定有這個經驗,等你坐下來東談西談,結果肚子還餓著,開不了口。然後請你吃飯,不要,不要,我還有約會,實際上要去借錢,好痛苦啊!這就是“求於人者畏於人”,不管什麼人,你只要求人就怕人。

譬如你們有些同學來,老師啊!有沒有空?那個很恭敬的樣子,就讓我想到這句話,就為了有問題想問我,就怕了我了,這個何苦嘛!

所以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到了處世無求於人,就是天地間第一等人,這個人品就高了嘛!

由此你也懂一個哲學,一個商業的原則,做生意顧客至上,做老闆的總歸是倒黴,做老闆的永遠是求人啊!要求你口袋裡的錢到我口袋裡來,那個多難啊!然後講我這個東西怎麼好,那個態度多好多誠懇,叫做和氣生財。這個道理就是“求於人者畏於人”。

——整理自《列子臆說》

南懷瑾先生講述:“求於人者畏於人”與“人到無求品自高”

一個人有慾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愛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無慾”則剛,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

歷史上有些人,“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幹;任何權勢拉攏他,理都不理。但是中國政治上有一個傳統的手法,只要在人上者,肯“禮賢下士”,管你什麼人,都要吃癟、投降。有人認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來,奈天下蒼生何?這時候你想想,覺得還不錯,不妨出來試一試。功名富貴什麼都可以不要,就怕“禮賢下士”。只要以禮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來入彀中。不過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沒有道德的基礎,僅是這樣亂用,禮也是一把刀,有時要把自己殺掉的,這要特別注意!

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慾望的——無欲則剛。有一個學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求,只想成聖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慾才真能剛正,才可以作頂天立地的人。

*****

一個人道德修養,真要做到“君子坦蕩蕩”,必須修養到什麼程度呢?要做到“棄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將相而不為。”把皇帝的位置丟掉像丟掉破鞋子一樣:為了道德,為了自己終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當,出將入相富貴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標榜的人格的修養,到了這地步,那自然會真正“坦蕩蕩”。

也是前面提到過的,人有所求則不剛。曾子也說:“求於人者畏於人。”對人有所要求,就會怕人。如向人借錢,總是畏畏縮縮的。求是很痛苦的。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所以要做到“君子坦蕩蕩”,養成“棄天下如敝屣”,然後可以擔當天下大任了。因為擔當這個職務的時候,並不以個人當帝王將相為榮耀,硬是視為一個重任到了身上來,不能不盡心力。

——整理自《論語別裁》

---------------------------------------

“正己而不求(於)人”。這就非常難了,完全要求自己,處處要求自己,身心方面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別人,也不向人家求什麼東西。所以孔子的學生曾子就講過:“求於人者畏於人。”

一個人對別人有所要求,哪怕就是來求人家教你一個字,求人家聽學問、聽課,乃至於說求人家寫封介紹信,無論如何,乃至於說今天沒有醬油到隔壁借一杯醬油,“求於人者畏於人”,心裡不是味道。這個“畏”並不一定是可怕,自己就有點難過,自卑感自然就來。所以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做到無求於人,人品自然高了;自己覺得了不起,超越於人,那是傲慢,那是狂妄。“人到無求品自高”。怎麼樣無求呢?要正己,就是《大學》和《中庸》裡強調的“誠意正身”。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對這個社會、對人與人之間沒有埋怨的心理,沒有怨恨的心理。譬如我們經常看到年輕人,大家的經驗都曉得,出去找事情,或者見一個人找不到了以後,埋怨得要命--埋怨社會、甚至埋怨政府、或者埋怨別人。趕不上公共汽車的時候,拼命罵公共汽車;自己坐在公共汽車第一位的時候,看到人家趕不上,回去了還在笑呢!就是這樣,普通人不能正己。要正己才能做到無怨,一切無怨,無怨到什麼程度呢?那非常難: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怨天尤人”是任何人都有的。譬如出門碰到雷雨沒有帶雨傘,把“天”都會罵一頓:這個討厭嘛,早不下遲不下,剛好我在路上下!會罵天的,所以天很難做啊。所謂“上不怨天”這個“怨天”不只是怨這個下雨天、晴天這個天;人會怨起命運來,有時候人活得不如意呀,自己都怨自己的命運,對自己都會恨起來,有這種心理,所以就是修養的問題。

“下不尤人”,尤者,過錯,做錯了都推給人家身上。自己位置坐錯了,就埋怨人家位置擺不好;自己把東西碰倒了,埋怨人家怎麼把這個東西擺在路上。人都會專門推過於別人的,很少能夠反求於己,反求諸己就是聖人之道。所以能夠做到“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什麼叫無怨呢?真正修養到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切是返照、檢查自己。

——整理自《中庸講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