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戰能力凶悍的日本海軍,在蘇里高海峽拼死一搏

1944年10月24日夜,在蘇里高海峽,日本人在第一輪的戰鬥中佔據了上風,在下一個回合的戰鬥中他們仍然佔上風。“最上”號和其他3艘驅逐艦在與西村分手後,繼續前行,偷偷越過美軍的魚雷艇,沒有被發現。在23:30,西村給慄田發電報說,他的部隊“正在消滅敵人的魚雷艇”。慄田此時已經進入聖伯納迪諾海峽,而志摩在西村之後30英里的地方。西村的這個說法有些誇張,因為他還沒能“消滅”進攻的魚雷快艇。但是,他確實沒有被阻攔住。

“最上”號繼續前行,又遇見美軍魚雷艇,3艘中有2艘發射了魚雷,但沒有擊中目標。接著又出現探照燈、炮擊、驅趕魚雷快艇、魚雷快艇迂迴逃避、釋放煙霧的場景。

這樣的場景隨著西村的兩組戰艦前行而不斷重複著。美軍的魚雷艇小組,在比較強大的日本戰艦面前只能是快速逃避,每次攻擊均被驅逐開,未能發射魚雷擊中目標。

但是,戰役初始階段並非只對一方有利。儘管美軍魚雷艇沒有擊中敵人,甚至沒有減緩敵人前進的速度,可是這些身材短小的勇士對戰役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雖然這些魚雷快艇必須在漆黑的海面不斷搖擺,但許多魚雷快艇還是設法發回了偵察報告。奧爾登多夫將軍利用這些魚雷快艇提供的情報,比較好地掌握了日本艦隊前進的情況。

西村肯定對這個階段的作戰感到滿意。日本海軍再次證明是夜戰的主人。但是,這位老海軍將軍可不傻,也對前景不抱樂觀態度。在他給慄田和志摩的電報中說:“看到幾艘魚雷快艇,敵情不詳。”他也許盼望這些魚雷就是他邁向萊特灣的障礙,但他覺得不會有這種情況。

西村在00:40的時候將兩組戰艦重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別適合狹窄水道的編隊。“滿潮”號驅逐艦和“朝雲”號驅逐艦帶隊,“大和”號戰列艦和“扶桑”號戰列艦緊隨其後,而“最上”號巡洋艦殿後。在“大和”號的兩翼稍微靠前是右舷的“山雲”號驅逐艦和左舷的“時雨”號驅逐艦。


夜戰能力兇悍的日本海軍,在蘇里高海峽拼死一搏

▲ “大和”號戰列艦


夜戰能力兇悍的日本海軍,在蘇里高海峽拼死一搏

▲ “扶桑”號戰列艦

在02:00,魚雷艇的戰術指揮官利森海軍上尉終於找到攻擊日本艦隊的機會。利森率領魚雷艇發動進攻,他的指揮艇“PT-134”號發射了第一枚魚雷。

西村已經進入了蘇里高海峽,開始向正北航行。前面是狹窄的海峽了,他命令變化編隊為真正一列隊形,原先在側翼位置上的“山雲”號和“時雨”號轉移到“朝雲”號的後面。就在他的編隊改變隊形的時候,他們看到一組魚雷艇正在駛來,這是利森的魚雷快艇部隊,於是他們立刻向來犯者發射像雨點般的炮火。幾乎同時,約翰·馬克艾弗瑞海軍上尉小組的3艘魚雷艇從海峽的另一側接近敵人,發射了4枚魚雷。與前面發生的情況一樣,利森和馬克艾弗瑞發射的魚雷都沒有擊中目標。

“PT-490”號魚雷快艇被日本人的炮火擊中了,接著“PT-493”號也被擊中了3發炮彈,有2名艇員死亡,另有5名受傷。有一發炮彈在艇的底部炸出一個窟窿,另一發炮彈把艇員全都炸出駕駛員座艙,拋到了艇尾部的鴨尾艄處。艇員回到駕駛員座艙之後,調轉向方向朝磐諾島駛去,他們希望在艇沉入海底之前到達那島的海灘。在“PT-493”號向海島行駛的過程之中,軍士長布魯內爾匍匐在向艙內湧入海上的窟窿上,並把救生衣塞入窟窿,減緩海水湧入速度。用這種辦法,他們終於上了海島的海灘。他們爬上岸,設置警戒線,等待天明。黎明,海上漲潮,把被拋棄的魚雷快艇從岩石上浮起,帶入深海沉沒。黎明還帶來了援兵,“PT-491”號來營救他們了。

戰鬥繼續著,更多的魚雷快艇向固執前行的西村艦隊發動攻擊;更多的魚雷被拋入漆黑的蘇里高海峽的海水中,卻打不中敵人,結果令人失望。更多的炮火撒向漆黑的夜空,有的打中了,有的打偏了。不過,有一點更重要一些,更多的無線電信號被射入雷鳴電閃的夜空,把珍貴的信息傳遞給奧爾登多夫,他正埋伏在海峽的另一端。

(全文改編、摘錄自《喪鐘為誰而鳴:萊特灣海陸空大戰 》一書)

夜戰能力兇悍的日本海軍,在蘇里高海峽拼死一搏

夜戰能力兇悍的日本海軍,在蘇里高海峽拼死一搏

《喪鐘為誰而鳴:萊特灣海陸空大戰》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萊特灣戰役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一場大海戰,參戰人員多達220萬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的參戰艦艇總數高達282艘,交戰海域的面積達10萬平方英里,幾乎所有海戰特徵都被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儘管戰場宏大,《喪鐘為誰而鳴:萊特灣海陸空大戰》作者仍然十分認真地描繪了發生在參戰人員之間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