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後為什麼兩個和尚要向唐僧他們收賄賂才肯把真經給他們?

圈外扒姐


我是花禪酒仙,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到達靈山之後,阿儺和迦葉兩位尊者曾向唐僧索要人事,關於索要人事這一點眾說紛紜,我認為這件事雖然說的是索要人事,實際上講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這裡主要是告訴我們兩個非常重要的做人道理,第一個道理是要學會禮尚往來,第二個道理是不能乘人之危。

禮尚往來

唐僧去西天取經,代表的是東土大唐和唐王李世民,而唐朝是天朝上國,是禮儀之邦,雖然唐僧是受邀請來西天靈山取真經,但是也不能空手而來啊,這是基本的禮儀,即使是上別人家串個門,好歹也要帶點小禮物表示心意,更何況是到如來佛祖的家。

加上這次唐僧來西天靈山要取得真經,就更應該有所表示,佛家不一定缺這一點禮物,但是佛家也是要面子的,送上禮物代表著對佛家的尊重。

唐僧到了西天靈山之後,沒有做好禮儀之事,這在佛家看來就是無禮的舉動,如來佛祖自恃身份,當然不好說什麼,可是阿儺、迦葉兩位尊者侍奉佛祖左右,當然要為佛祖分憂,這才有向唐僧索要人事的舉動。

兩位尊者看似粗俗的舉動,實際上是告訴唐僧,要講究禮尚往來,而唐僧給兩位尊者人事,兩位尊者將有字真經交給唐僧,這個就是禮尚往來。

乘人之危

將真經傳到東土大唐,原本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情,這時候,佛家和唐僧都有一件當務之急的事情要做,佛家的當務之急是將經書傳到東土大唐,唐僧的當務之急是取到真經。

只不過佛家現在是佔據主動位置,為什麼說佛家佔據主動呢?

因為唐僧已經花費很長的時間,經歷了許多的苦難才來到西天靈山,而佛家只拿出了九環錫杖和錦瀾袈裟兩件寶物。

唐僧在完成取經之前,大唐就付出了很多人力、物力,如果取不到真經,前面的付出相當於全部浪費掉了,這個結果讓唐僧感到害怕;

“我東土人果是沒福!似這般無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麼敢見唐王!誑君之罪,誠不容誅也!”

這裡唐僧自己都說明了,他要是沒有取回真經的話,是欺君之罪,要被誅殺斬滅,如來佛祖和兩位尊者大概是有所猜測,所以才這麼放肆的向唐僧索取人事。

兩位尊者或者說佛家這種行為,實際上這就是坐地起價,是一種乘人之危的行為,正好打在唐僧的要害上面,唐僧不得不屈服,所以最終還是將唐王給的紫金缽盂送了出去。

阿儺和迦葉兩位尊者的行為,告訴我們不能乘人之危,同時也要防止其他人對你進行的乘人之危,這就和那句老話說的一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古人的智慧是真的高,通過各方各面都能夠體現出來。


花禪酒仙


只不過收點賄賂不算什麼,孫悟空從一開始就問過觀音,我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佛祖既然要傳經我半日就能完成,為什麼要帶一個肉眼凡胎的和尚步行過去,這得走到猴年馬月?後來觀音就去問如來,如來給了三個金箍,孫悟空戴上金箍後就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取完經最關心的也不是封賞,第一個就問頭上的金箍怎麼去掉。還有九九八十一難基本都是如來派觀音安排的,絕大多數到最後神仙收了妖怪會說是觀音求我幾日,我才放妖怪來作怪,目的是給你們一難。唐僧到了靈山境內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求雨的那個縣,唐僧就問這都到靈山了,百姓怎麼還過得如此苦難?後來說縣官家踢翻了給玉帝的供奉,然後唐僧又問,既然是縣官家踢翻的,那為何要百姓跟著一起受苦?西遊記裡這樣的地方太多了,西遊記其實暗諷了佛,道兩家,道家比如太上老君的褲腰帶怎麼能在狐狸精那,金角銀角也拜狐狸精為乾孃,還有老君說青牛拿的那個法寶是他最厲害的,要是沒有芭蕉扇連他都沒有辦法,而這麼重要的芭蕉扇卻在牛魔王老婆那裡,還有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在西遊記裡只有太上老君用過,紅孩兒一口火差點要了猴子的命,而牛魔王和孫悟空大戰許久為何不用三昧真火滅了猴子?我估計牛魔王根本不會,這下你也明白牛魔王為何不回家在找小三了吧?


明149266215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其實一直認為是如來手下的人貪財,終於經歷了一件事我才徹底明白,這件事源於我現實中認識一個老太太,雖然我們年齡差別很大,竟然發現我們同屬於“龍”字輩,也算是有緣,她說經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氣功熱”,那個年代官方、媒體和科學界都在推動重視這種熱潮,很快“氣功熱”席捲全國,有了浩浩蕩蕩全民氣功運動,這種熱潮一直持續到九十年代末,後來逐漸消失,如今的氣功只存在於少數的愛好團隊。

當時她就外出他省學習了氣功,所以她說她身體很好,從來沒有感冒發燒,身體很健朗,她還保留著當時交流學習的小冊子,說我感興趣可以給我一本,我不迷信這些,出於好奇的心理還是想研究一下。

結果她欲言又止,我說不方便就算了,她說不是不方便,終於吞吞吐吐說出要出錢買,我知道她家很富裕,沒多想就說說可以啊,她又怕我誤會,說老師傳道時候特地交代的,凡事傳於他人的冊子一定要收錢,固定的價格2元,而且幾十年沒變過。

她之所以怕我誤會,是因為她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收費,但她知道不這麼做肯定不行,而且曾經一位和她很好的老太太,就因為收了她2元錢,一直耿耿於懷,說她小氣。

當時我突然明白了,告訴她我不介意,還解決她的疑惑,告訴她為什麼要收錢,我就給她講了西遊記最後的經書故事,並告訴她:“不傳無名之經”!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中博士的世界論


網友名:

只不過收點賄賂不算什麼,孫悟空從一開始就問過觀音,我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佛祖既然要傳經我半日就能完成,為什麼要帶一個肉眼凡胎的和尚步行過去,這得走到猴年馬月?後來觀音就去問如來,如來給了三個金箍,孫悟空戴上金箍後就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取完經最關心的也不是封賞,第一個就問頭上的金箍怎麼去掉。還有九九八十一難基本都是如來派觀音安排的,絕大多數到最後神仙收了妖怪會說是觀音求我幾日,我才放妖怪來作怪,目的是給你們一難。唐僧到了靈山境內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求雨的那個縣,唐僧就問這都到靈山了,百姓怎麼還過得如此苦難?後來說縣官家踢翻了給玉帝的供奉,然後唐僧又問,既然是縣官家踢翻的,那為何要百姓跟著一起受苦?

網友當年匹馬:

這個問題縈繞腦海中有二十多年,從小時候看西遊記就發現這個問題,但一直想不明白。後來經歷事情多了,才能理解其中深意。首先要說的是,阿儺迦葉兩人不是普通人,是釋迦摩尼座前親傳弟子,如果只是用俗人貪財來理解他們,肯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吳承恩老先生也不是凡人,畢竟不會惡意詆譭。那唯一解釋就是我們沒有理解其中奧妙。我感覺是有三重意思在裡面。名字就叫人事,寓意深刻,就是人間正道,否則你就是不懂人事,沒有成人。第一,可以從凡人角度看,原始生存法則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價

網友導致懂:

看了很多人這分析那分析,其實都沒到點子上。西遊記在古代是禁書,不僅僅映射官場,西遊記主角是佛、道,但是有一點佛的仁慈和道的無為嗎?整篇小說都是張力、都在爭.....而且全是惡人本性,贏弱的唐僧抓住機會就唸念緊箍咒,看到美女會渾身一震(原著),看到妖怪嚇半死,四聖試禪心唐僧其實一點都不堅定,這是得道高僧改有的樣子?孫悟空為了報復變個六耳獼猴打師傅(真假美猴王)。如來給了觀音金、緊、禁三個箍兒去完成取經大業,觀音自己貪汙兩個,並且觀音一手策劃了唐太宗地府還魂案、陳光蕊殷溫姣劉洪江流兒案、在長安期間霸佔城隍、土地辦公室案


靖歌閣娛記


好多人沒仔細讀西遊,就發表評論。無字經書被唐僧取走,燃燈知道後,發了個慈悲。東土的人愚昧,看不懂無字經書。叫人去搗亂了一下,告訴他們。無字經書,具體有什麼好處,書裡沒有說。只是當年釋迦牟尼圓寂前,吩咐大家,所有經文只許心記,不許筆錄。圓寂後,大家研究經文發現同一個經文有很大出入,沒辦法,只好召集大家校對經文,前後招集了3次佛陀大會,於是有了現在的經文。吳承恩大概說的無字經書就是這個意思(我猜的這個)。白手傳經,後人當餓死。如來明確表述,經不可輕授,昔日眾比丘下山為舍衛國趙家人誦經,保生者平安,死者超度,結果只換得3鬥3升米粒黃金。就這樣,如來還覺得賤賣了。自古哪有白得的好處,任何東西都得付出代價,越珍貴的東西越難得,能用錢買已經是人家大度了。這道理就好像,現在的核心技術,芯片技術。你問美國買,人家肯賣嗎?人家最多給你成品,現在連成品都不給了,更別說技術了。所以問人家要東西,給錢天經地義啊,有什麼問題?


林蔭間的那一縷陽光


這個問題縈繞腦海中有二十多年,從小時候看西遊記就發現這個問題,但一直想不明白。後來經歷事情多了,才能理解其中深意。首先要說的是,阿儺迦葉兩人不是普通人,是釋迦摩尼座前親傳弟子,如果只是用俗人貪財來理解他們,肯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吳承恩老先生也不是凡人,畢竟不會惡意詆譭。那唯一解釋就是我們沒有理解其中奧妙。我感覺是有三重意思在裡面。名字就叫人事,寓意深刻,就是人間正道,否則你就是不懂人事,沒有成人。第一,可以從凡人角度看,原始生存法則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沒有人有義務去同情弱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畢竟會消失在歷史的某個角落。所以我們的每一件事都會有目標,有目的,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去獲取,所有的人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費那個勁幹嘛。社會也會失去前進的動力!第二,可以從唐僧師徒的角度來看,社會交換法則處處存在,可能自己認為是千辛萬苦來取經就付出了許多,但是對阿難迦葉們來說這個與我何干,沒有任何意義,只有你把對我有價值的東西給我才是交換,我才會給你真經。第三,更接近佛法的真意吧,我的真經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可以通過你交換的東西體現出來。尤其是無字天書的故事,讓子孫後代無福消受,把經書賤賣了。因為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無人會珍惜,只有付出代價後才會知道她的可貴。釋迦摩尼肯定不願意自己的佛法被賤賣。付出多少,才會收穫多少。足夠重視才會有所得。就像現在很多閃婚,就有許多閃離。沒有人太當回事。如果是辦個大婚禮,把親朋故舊,領導同事都找來做見證,相信在離婚時會考慮如何給周圍人做交待吧,更慎重些。以上是自己三十歲的領悟,或許以後會有更多領悟吧。


當年匹馬戍梁州


在《西遊記》裡,如來同意了傳經,可是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直接開口問唐僧,從東土來有沒有什麼人事帶給他們?

真是閻王好過,小鬼難纏。明明老闆對唐僧等人都很客氣,也答應了傳經,直接拿經走人,不就完了?可是阿儺、迦葉竟然一點都不顧佛門重地,公然索賄。


唐僧說自己空手來的,這兩位不高興了。孫悟空一看,就要去找如來告狀。結果兩位說你別嚷嚷了,傳經給你就是了。

結果師徒四人拿了一堆白紙回家。結果白雄尊者一陣風,把白紙散落一地,等發現的時候,師徒四人回來找如來算賬。

如來的一番話更是讓他們如墜雲端,如來的話裡重點表達了幾點:

首先,阿儺、迦葉公然索賄的事情如來已經知道了。

但是如來一沒懲罰兩個尊者,二沒為此事道歉。這說明這些事情本身都是如來自己的意思。如來總不能親自開口跟唐僧要這要那不是?

就像此前的獅子精,有沒有點餘則成讓龍二去收斯蒂龐克轎車錢的意思?


其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們要取的佛經也是要有相應付出的。

而且標準是不能低於此前在舍衛國趙長者家念過一遍,便得三鬥三升米,三升金。這個標準的;

這句話意思很明確,就是取回經到東土大唐,那是要去賺取收益的,不能白送。

其次,你們取的那叫“空手取白經”,那也是難得的“無字真經”。

這頗符合知識產權的概念。不要錢的沒字,那就要靠你自己去參悟,去寫出心得,創立門派。別人已經寫出來的“有字真經”,那就應該收費,而且定價自主權在人家那裡。

這也就意味著唐僧如果此帶著所謂的“無字真經”回到東土大唐,可以打著取過真經的名義,自創門派,自己撰寫經書,去賺香油錢。


但最終唐僧還是用紫金缽去換了“有字真經”,算是付了版權費,取回來真經。

但是很顯然如來實際上還是覺得賤賣了,而且如來還有一個隱憂。所以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一難還在通天河等著師徒四人。最終真經掉入水中,曬經的時候,殘缺了很多經文。

這個隱憂就是唐僧仍未脫俗,所以經書傳自東土,若雖齊備,然而仍無法超度,豈不壞了佛家名聲?所以傳個殘破不堪的經書,即便無效,責任自然不在佛家。

如來的這個隱憂實際和一段“紫金缽”禪宗公案有關。

金碧峰祖師,平時禪定功夫很好,皇帝賜他一個紫金缽。他很喜歡這個紫金缽,有一天他在打坐,兩個無常來找他,找不到。

他入定了,無常鬼怎麼都找不到他。於是問土地:“怎樣才能找到金碧峰?”土地說:“聽說老和尚很喜歡那個皇帝賜予的缽,要不你們敲敲他的缽?”


無常鬼把這個缽一敲,老和尚就出定了,出來就被抓住了。

金碧峰祖師就問:“何故抓我?”無常鬼說:“你大限將至,閻王要你去。”

金碧峰與無常約期七日,處理好事情便去。無常便答應了。結果金碧峰轉頭就把缽給砸了,說:“我無牽無掛,無我自在,還被一個缽給障礙住了。”

之後,金碧峰就打坐,入定了。七日後無常再來找時,哪兒都找不到,又去找金缽,金缽也沒有了。

這時,聽到金碧峰祖師在虛空中說:

“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傳經之人,心中有牽掛,仍有喜好,經文是度不了眾生的。然而世人無牽掛,無喜好,又何稱世人?



炒米視角


阿儺迦葉為何膽大包天向唐僧討要人事才傳給他們真經?

小劉侃封神

在西遊記裡,有一個很是特殊的情節,很直白的顯露出了佛門的腐敗。

在唐僧來到雷音寺,面見瞭如來佛祖之後,便由阿儺迦葉領著他們師徒四人去取經。

到了珍寶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或許看到這裡,很多讀者都在討論佛教的腐敗,阿儺迦葉這是光明正大的索要人事。

可是唐僧一窮二白,根本拿不出什麼人事,於是,阿儺迦葉便給了唐僧無字真經。

  

燃燈古佛看到阿儺迦葉給了唐僧無字經,說了這麼一句話,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無字經是好經,但東土人看不懂,所以,傳了無用。

所以,燃燈古佛派出白雄尊者,將唐僧的無字經奪了,讓他看出無字經是無字的。

唐僧二度來到雷音寺,面見瞭如來,說了無字經還有阿儺迦葉所要人事的事情。

佛祖笑笑說,無字真經也是好經,只不過你們東土人不識。阿儺迦葉要人事的事情我也知道了,只是經不可輕傳,也不可空取。我讓他們再帶你去取有字的真經。

再度來到珍寶樓下,阿儺迦葉又向唐僧所要人事。

這一次唐僧沒辦法不給,因為如來佛祖都已經說過了,經不可空取。必須得拿出東西來交換。

  

有人說阿儺迦葉索要人事是他們的自發行為,與如來佛祖無干。可是,在小劉看來,阿儺迦葉也只不過是奉瞭如來的命令。

從西遊記原著中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唐僧實在沒東西交換,便把唐王李世民御賜的紫金缽盂給了阿儺。

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看了原文,發現阿儺要了紫金缽盂,被旁人嘲笑的體無完膚,臉都羞的無處藏了,但還是拿著缽盂不放。

由此,可以看出,阿儺索要人事不是經常的行為,也不是自發的行為,因為他還知道臉紅,還知道羞恥。既然知道羞恥,那他為何一再的索要人事呢?

因為阿儺不要不行,這是如來給他下的死命令,不要也得要。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描述這一段情節,表面上是揭露了佛教的腐敗,其實,隱藏的意思並不是腐敗的問題如此簡單,而是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佛祖是高高在上的,他是沒有錯誤的,他是最完美的一個人。所以,他沒有錯,他也不能犯錯。犯錯的只會是阿儺迦葉這兩個臨時工。

阿儺迦葉向唐僧索要人事,其實是如來佛祖在向唐僧索要人事。只是唐僧太不通人情世故,這要佛祖說出經不可空取這麼一句話。

唐僧應該直接來到雷音寺,趕緊把紫金缽盂送給如來佛祖。討好了如來佛祖,那阿儺迦葉還敢索要人事嗎?只怕他們兩個反過來得給唐僧送禮了。

所以,阿難迦葉討要人事,其實是如來佛祖的暗示,或者最起碼也是經過了他的同意,否則他們兩個絕對不敢往唐僧要人事。

領導安排了工作,下面的打工仔必須要嚴格執行。

小劉侃封神,也侃西遊,請關注。


小劉侃封神


阿難、迦葉是《西遊記》裡面兩個很難讓人忘記的角色,不是因為他們的長相太醜,也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有功於取經事業的好事,而是由於他們貪財而又吝嗇,讓對佛虔誠無比的唐三藏不得不忍痛奉獻出唐王贈送他的紫金缽盂。當然,也正因如此,他們遭到了眾人的恥笑。

我們且看阿難和迦葉第一次出場索要人事的情形:

阿難、迦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難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

說起“人事”二字來毫不避諱,讓不通世務、一心向佛的唐三藏手足無措。還是孫悟空忍不住,說要去告如來,可他二人毫不畏懼。沒辦法,這是人家地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八戒耐住了性子,轉身接了經書。

師徒四人以為這樣就取到真經了,卻沒想到傳給他們的是白紙,也即“無字真經”。——沒錢就想得到真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西遊記》裡面的阿難

幸虧燃燈古佛識趣,知道唐僧不是好惹的,於是便派白雄尊者用一陣神風把無字真經散開,師徒四人才知道原來是受騙了,於是重新回去討經。孫悟空氣忿難平,希望佛祖懲治阿難和迦葉,沒想到佛祖不但不懲治二位尊者,還仍舊派他們去給唐僧取經。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那阿難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迦葉卻才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卻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

第一次被當面告狀不說(如來居然談起此事來一臉“我已盡知”的表情),第二次又明知故犯,甚至被眾人羞辱仍然把紫金缽盂抓著不放。

阿難、迦葉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神經病,二位尊者不要臉的啊?

《西遊記》裡的阿難迦葉

按理說,阿難、迦葉二位尊者是佛祖手底下數一數二的弟子,二人均已成佛,為何還對這麼一點兒“人事”念念不忘呢?這不合常理啊!

佛陀者,覺者也。既能自覺,又能覺人之意。何以阿難、迦葉這麼不自覺?

何以如來如此偏袒他們?

有人說是因為西天也不是什麼清淨之地,看那些妖怪“有後臺的都被帶走了,沒後臺的都被打死了”就知道水很深;

也有人說,二位尊者是在幫助唐僧斷舍離——這麼個紫金缽盂都捨不得送人,哪能成佛呢?

兩種說法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先按下不表。

來看看這兩位尊者什麼來頭。

阿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阿難陀天生容貌端正,其身光淨如明鏡,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他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據說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

這才是我清俊的美男子阿難啊!

迦葉,也即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

迦葉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

看我大迦葉拈花一笑的蘭花指,你能想象他會那麼醜?

按理說,阿難作為佛祖的堂弟,能跟著釋迦牟尼出家,可以說榮華富貴在他面前都不值一提的了。

而迦葉的出身,更是貴不可言。

這麼說吧。兩千五百年前,在離中印度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不遠的摩訶娑羅陀村裡,住著一位婆羅門望族的大富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據說他擁有比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還更多的財產。

尊者大迦葉,就是出生在這個家庭。

what?這麼顯赫的家世,二位尊者會稀罕一個紫金缽盂到握住不撒手?

索要紫金缽盂的阿難

除了最不差的就是錢之外,二人在佛教的傳播史上,也是功不可沒。

要不是大迦葉和阿難二人,佛祖的說法恐怕早就會湮沒無聞。

我們平時所說的“三藏”,其實是是結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義,以巴利文記錄的佛教經典。其中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

佛陀入滅後,五百名上座阿羅漢弟子即刻召集了結集大會,重覆地審核了佛陀的教義,當時,由記憶力超好的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

那這論藏是誰誦出的呢?

有人說是迦葉自己誦的,也有人說是阿難誦的。可迦葉在當時的地位僅次於佛祖。

阿難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

迦葉是阿難的師傅啊!

三藏就是釋迦死後佛教的第一次結集了,要是沒有阿難和迦葉,釋迦的言論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吧?

唐僧,既然名為唐三藏,想取三藏經,是不是確實應該給這倆人一點東西表達敬意?

當然了,《西遊記》是小說,對於儒道釋各家都可以嬉笑怒罵,但看官若將其當真,就是執迷不悟了。

據說86版《西遊記》開拍之前,楊潔曾經找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給《西遊記》題字,結果被婉拒。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樸老認為,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歪曲了唐僧的形象,對佛教充滿揶揄。原著醜化唐僧形象、譏諷佛教,佛教界對《西遊記》是不認可的,他作為佛教協會會長,絕對不會為《西遊記》抬轎。

他當時還叮囑楊潔,要為唐僧平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唐僧形象,才會和真實的《西遊記》相差甚遠。


半瓣花上閱乾坤


大多數人受到老版電視劇《西遊記》的影響,誤認為《西遊記》是一本讚揚佛教的書,甚至就連六小齡童老師都這樣認為。

<strong>

其實《西遊記》原著是一本非常明顯的“諷佛貶道”的小說!

如果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索要賄賂的情節,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西遊記》原著第九十八回寫道,阿儺、迦葉兩位尊者在向唐僧四師徒介紹完即將要傳授的經文之後,公然向唐僧師徒索要“賄賂”,在得知唐僧並沒有所準備“賄禮”後,兩位尊者說出一番十分驚人的言論:

阿儺和迦葉異口同聲的說:“好好好!一分錢不給還敢要求我傳經?這麼下去佛門弟子恐怕都會被餓死!”<strong>

孫悟空是隻性情剛直的猴,聽到這番出自佛門之人口中的驚天言論,不由得氣的火冒三丈,叫嚷著要找佛祖評理,阿儺,迦葉知道孫悟空是一個伶牙俐齒膽大包天的主,自然不敢再多言,只好不情願的將經文傳給了唐僧四師徒!



吳承恩先生將這一幕描寫的非常“詭異”, 試想一下,在讀者們感動著唐僧四師徒闖過九九八十一難之後,終於取到了經書的時候, “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的出現,突然給讀者們潑了一盆澆頭冷水:

“我嘞個去!佛門不是清淨之地嗎?怎麼還會貪戀錢財?這書怎麼寫的!”<strong>

其實吳承恩先生早就在書中交代過,“西遊記中的佛教”是一個“半盈利”性組織,佛祖下山講一段經,要收三鬥三米、三升金的辛苦費。<strong>

不僅如此,唐僧四師徒到達天竺國之後,遇上了三隻打著佛祖旗號收香油的犀牛精,天竺國是靈山腳下,佛祖管轄的地盤,誰給的犀牛精那麼大膽子敢在佛祖腳下收保護費。

答案只有一個,這三隻犀牛精都是佛祖的人,他們收的香油都歸佛祖享用。 那麼佛祖為什麼要利用犀牛精收香油?

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之主是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只是一個盤據一方的諸侯,自然不夢明目張膽的向人們收取“保護費”,於是便安排三隻犀牛精去斂財。

犀牛精在原著中並沒有幹什麼傷天害理事,卻被多管閒事的孫悟空不分青紅皂白的給打死了,犀牛精恐怕臨死的時候,心裡都在罵孫悟空“這隻歪猴子腦袋進水了吧!怎麼自家人打自家人?”

唐僧師徒斷了如來佛祖的財路,上靈山取經時自然就會遭到危難,這難道不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循環”?

其實《西遊記》中的這個情節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太天真”。

我們天真的認為“神仙”是善良的,結果他們打著考驗唐僧四師徒的旗號,下界為妖,姦淫擄掠無惡不作,西遊記中出現的妖王,超過一半都是天上的神仙。

我們天真的認為“取經大業”是為了普度眾生,結果只是“佛教”為了向東土擴張而和“道教” 早就導演好的一場戲。我們天真的認為佛門中人已經超脫了世俗,成為了無慾無求的智者,但是佛祖下山講一段經,要收三鬥三米、三升金的辛苦費。

阿儺迦葉索要“人事”的行為並不唐突,書中的佛教本就一個盈利性組織。

一切疑問與不解都是因為我們太“天真”而被矇蔽住了雙眼。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