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逼宮成功之後,李淵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地只顧生孩子嗎?

生活漫談君


李淵,他可以說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中最為倒黴的一個。在位僅僅8年,就被自己的兒子李世民給奪走了皇位,且不但皇位被奪,自己的二個兒子也被殺,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同時與其他大一統的開國皇帝相比,李淵也是讓人最為陌生的,誰叫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讓太多的人都只知道唐朝的基業是李世民打下的,而不知李淵這位唐朝基業的真正開創者,可以說李淵就是一個空頂著“開國皇帝”名頭的開國皇帝。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淵的三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常年積累下來的矛盾在這一天徹底的爆發,這就是“玄武門之變”。這一天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事後,李世民將李建成、李元吉諸子悉數誅殺,並將他們從李姓宗籍中除名,而高祖李淵則是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

三日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次年八月九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次年太宗改元“貞觀”。



李淵在退居為太上皇后,作為兒子的唐太宗也並未過多的為難於他,畢竟李淵都把權力全部交給自己了,甘願退居幕後,他也沒必要再去為難自己的父親。因此李淵雖失去帝位,但日子過得不算太差,前幾年他就一直居住在大唐皇宮中的正宮“太極宮”中。當然“太極宮”畢竟是皇帝的正宮,李淵久佔著這個帝王之所也不是個事,而這點李淵也知道,所以沒過幾年他就主動跟李世民提出要搬出太極宮。



李世民見李淵如此識趣,也是開心不已。畢竟他早已對李淵久佔太極宮十分不滿,在《唐高祖的晚年歲月》一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李世民以極其嚴厲的方式罷免了李淵的心腹,昔日的宰相裴寂,怒斥其是造成武德期間“政刑紕繆”的罪魁,實則是“指桑罵槐”,暗指李淵,畢竟在武德後期,李世民政治劣勢明顯,所以藉此以抒心中不快”。而當時的李淵就是在得知此事後,就迅速的跟李世民提出遷宮之事。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大安宮本是李世民未當皇帝之前所居住的“弘義宮”,這個宮殿是一個比東宮、太極宮都要小上很多的地方。



其實隨著李淵從太極宮遷往大安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宣告著李淵的徹底失勢,此時李淵已無任何的權力可言,李世民雖不殺他,但也不會再放他出宮,李淵被李世民層層監視著,是什麼都不能做,只能是在大安宮混吃等死。此後,李淵和李世民雖一起在大安宮舉辦過數場宴席,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他們父子二人的其樂融融,但這也只是表演,也非事實。

“昔漢高祖亦從太上皇置酒此宮,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這就是李世民對於李淵的真實態度,是不屑,是嘲諷,是不尊敬。可以說李世民對於李淵的態度就是二個字“冷漠”,只要李淵不跳出來鬧事,他就什麼也不管,該有的東西李淵不會缺,女人、食物李世民都不會缺他的,但也僅僅只是如此,最重要的自由,李世民就從來沒給過李淵的,李淵不能出宮,不能與朝臣見面,甚至連跟兒子見面都要受限制,究其原因就在於李世民他在害怕,害怕李淵會跳出來做些事情。



當然李淵他也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勢,知道自己什麼也做不了,所以他選擇放棄,選擇接受,他知道自己只要什麼都不做,李世民就不會為難他,他就能安享晚年。因此,在大安宮期間,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什麼人也不見,什麼事也不管,就安於享樂,吃好,睡好,喝好,玩好,李淵晚年的生活就是如此。

那麼想想看,一個帝王被“圈禁”在宮中,他還能幹什麼呢?當時就是造娃。自十七子李元裕開始,到二十二子李元嬰,李淵退位期間一共生了5個兒子,而女兒也無記載,所以到底幾個不清楚,但最少也有一兩個。



只得說李淵還算是幸運的,歷代被逼退位的皇帝最後都沒啥好下場,而李淵雖然也是如此,但好在命還在,還能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單憑這點我想足以。


澳古說歷史


唐高祖李淵60歲的時候,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因此退位為太上皇,遠離了大唐的權力機關。

雖然失去了權力,淪為了太上皇,但是唐高祖李淵的晚年生活是非常的瀟灑的。

其中最令人稱奇的則是60歲以後,唐高祖太上皇李淵,竟然還給李世民生了好幾個弟弟妹妹,戰鬥力實在是太強大了。

除了生孩子,太上皇李淵晚年時期還有什麼事情要幹呢?

雖然在日常用度等方面,李世民並沒有虧待自己的父親,但是在出行、特別是自由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或者說李淵已經心灰意冷,不想外出了。

但是,實際上在李淵淪為太上皇以後,依然能夠接觸外面的大臣。

唐朝時期最盛大的宮廷宴會,應該就是李世民成為天可汗以後,招待外賓的盛宴。已經淪為太上皇的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以後,還堅持了九年,所以有幸見識到了這一輝煌時刻。

在這次規模空前,歷史影響力極大的盛宴上,李淵也非常高興的來湊熱鬧,並且在宴會上命令突厥可汗跳舞,命令南越酋長唱歌,真正的達到了人生巔峰。

當然,李世民、李淵父子上演了一幕父慈子孝的好戲。

唐太宗李世民不無得意地向李淵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得意非常,太上皇李淵也非常難得的向李世民服軟,並且稱讚他的豐功偉績。

親口說出了“胡、越一家,這是自古以來從未有過的”。

所以太上皇李淵的自由也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並沒有達到“監禁”的程度,算是各位太上皇裡面非常成功的。


歷史公元


不是,但也差不多。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

政變當天,滿身鮮血的尉遲恭率軍士接管皇宮防務,並對李淵說明了情況——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情況。

李淵聽了陳述,遂即問群臣怎麼辦,群臣們都很聰明,趕緊說事情已經這樣了,還能怎麼辦呢?趕緊把國務委託給李世民吧。

交權,李淵當然是不想交的了。

可是不交權,滿身鮮血的尉遲恭會幹出什麼事,李淵也說不好。

所以李淵也就只能認了,默認了李世民殺兄弟的事情。然後李淵在尉遲恭的要求下,寫了一份手敕。

有了這份手敕,李淵就沒法翻案了。

然後,就是李世民出來哭,父子和好。

當然了,這只是表面上的和好,其實李淵對李世民是恨之入骨。



三天後,李世民被冊封為太子,李淵同時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八天後,李世民心腹屈突通鎮守洛陽,自此關東不會再有異變。

十二天後,李淵以退為進,第一次表達了自己退位的想法。

李世民表示不能接受,表面上他是怕別人說閒話,其實他是準備工作沒做好。

一個月後,秦瓊、程知節、尉遲恭封將軍。

又三天後,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分別被任命為宰相。

自此,李世民的準備工作完成,完全控制了軍政大權,成為大唐實際掌權人,而李淵被徹底架空。

這時李淵傳不傳位,還有啥區別呢?所以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李淵再次表示退位,李世民這次沒推辭,接過大位,順利登基。

退位之初,李淵待遇還是不錯的,仍然居住在皇宮的正宮太極宮中,而李世民則在太子的居所東宮處理政務——是的,兩人是鄰居。

李世民不敢讓老父離自己太遠。



但是李世民顯然心有不甘,因為不徹底掃清李淵的影響力,他這個皇帝當的就不安心。

所以,他要對父親“打臉”。

首先,李世民廢除了李淵在位時頒佈的大部分政策,然後以他的名義重新頒佈。為的就是消除李淵的影響力。

緊接著,李世民不斷在公開場合批評李淵武德年間的朝政:如“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等。待這些批評言論散佈開後,朝野一片譁然,而譁然的背後自然有人是要對此事負責任的。

誰負責呢?顯然,就是前朝宰相了。當時中書右僕射是李淵的心腹裴寂。

所以李世民消除李淵影響力的附帶成果就是把李淵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貶的一無是處,說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淵為非作歹。最後,裴寂被貶出京城,李淵勢力在朝中的最後一根釘子也被李世民拔除。


裴寂滾蛋後,李淵也很識相,畢竟他只是個孤家寡人了,不再具有任何影響力。因而他在貞觀三年四月,便自己“主動”提出想要搬家,想從太極宮遷往弘義宮居住。

理由嘛,挺有意思。李淵說那裡“有山林勝景,雅好之”。可實際上,弘義宮原本是李世民的秦王府,不僅很小,而且裡面根本也沒什麼好景緻。他“主動”想搬家,大概率的是李世民讓他搬的。

而李世民逼迫李淵搬家的目的,只是想告訴世人:現在的君臣關係已經轉換了,我該搬進皇宮了,而父親大人,就住到我曾經的那個小房子去吧。

李淵遷入弘義宮後,改名大安宮。

大安宮環境非常不好,一來年久失修,李淵要求把房子修繕之後再搬進去,但李世民不駁回也不採納,擱置;二來大安宮在長安城外,小小的王府與高大的長安城一比,顯得特別的渺小,讓人感到很壓抑。

不過李淵彼時已經失勢,他即便再不想搬進大安宮,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


在大安宮的六年時間,李淵坐吃等死,在女人身上玩命的發洩自己心中的鬱悶。他當時六十多歲,然生育力仍然很旺盛。短短五年時間就生了三個兒子和一堆女兒。比如滕王閣主李元嬰就是在此期間出生的。

如果算上在位期間生的兒子、女兒,那總計就是17個兒子和13個女兒,生育力可謂是異常驚人。

PS: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19個女兒。其中只有5個女兒和6個兒子是在他登基繼位之前出生的。

當然了,李淵孤家寡人一個,他給李世民生的這些弟弟妹妹的撫養費,肯定是歸李世民這個做哥哥的掏錢了。

另外,李淵好動。在武德年間即使他的公務再繁忙,他也會四處遊獵。但是自從成了太上皇后,由於人身自由受限制,他就再也沒有出過宮門。

出不了宮門怎麼辦?李淵就得自己找樂子活動活動筋骨。比如李世民出兵突襲突厥取得大勝利後,李淵就下召,召開宴會慶祝,皇帝大臣都來。然後李淵彈琵琶,李世民在下面跳舞,大臣們舉杯祝賀,一直鬧到深夜……

貞觀六年十月,李世民再次設宴,他在大安宮設酒宴侍奉李淵,與長孫皇后輪流端上飲食及用具在旁侍候,直到深夜才罷席。李世民當時估計是喝高了,想親自為太上皇抬轎輿,李淵覺得不太好,便讓孫兒太子李承乾代勞。



貞觀八年,估計是李世民心中有愧,於是在那一年,他給李淵修了大明宮,想把老父接回長安。(也有人說李世民是借孝順之名給自己修的。因為當時李淵已經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

不過大明宮尚未完工,李淵就撒手人寰了。


Mer86


據史料統計,李淵一生一共生了22個兒子,在成為皇帝之前生了十個左右,成為皇帝之後繼續又生了幾個,剩下的就是晚年退休成為太上皇那段時間生的,其中最小的一個是李元嬰,十分調皮淘氣,給李世民帶來很多麻煩。

儘管李淵晚年又生了這麼多孩子,可是他真的就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只顧生孩子麼?我看並非這樣,不信我給你分析一下。


一、玄武門之變逼宮

提到李淵的晚年,必然要提到玄武門之變,因為這個變化,才讓李淵早早的成為太上皇,並且一做就是九年。

當時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確實沒有想到一切會發生那麼突然,明明頭天晚上自己還跟李世民溝通交流,叫他們哥三個第二天到玄武門對質李世民所說的李建成與李元吉跟李淵後宮妃子有染。

結果第二天李淵等來的不是哥三個,而是尉遲恭帶領人馬去到玄武門,當時李淵莫名其妙的問尉遲恭“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資治通鑑》)”,尉遲恭告訴李淵是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造反,李世民正在平定叛亂。

除此之外,尉遲恭還要求李淵交出兵權給李世民,讓李世民好平定叛亂。突然之間事情就發展成這個樣子,李淵也是有經驗的人,他明白已經不是什麼簡單意義上的造反了,此刻自己不交出兵權可能小命不保,於是李淵下令將所有兵權交給李世民處置,這才讓玄武門之變正式平定下來。

李世民去到李淵身邊,並且“跪而吮其上乳”,李淵問李世民李建成與李元吉呢,結果李世民說被他就地解決了,想必當時李淵心如刀割,自己一下子就失去兩個兒子,但是他轉念一想就明白事情發生的嚴重性,此刻還是自保要緊。

李世民成為太子,可是依舊沒有就此停手,他不聽李淵的勸說,將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共計10個兒子全部處死,以絕後患,李淵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孫子命喪黃泉,卻無能為力。

最終,李淵明白大勢所趨,一個月後就把皇位交給李世民,自己成功成為太上皇。


二、李淵的晚年

成為太上皇的李淵,其實日子過得也沒有那麼瀟灑,就連住的地方,也要看李世民的眼色行事,最終李淵搬到李世民之前住的秦王府去住,還藉口說那裡風景好,李世民倒是痛快,很快就答應李淵去那裡住。

那裡環境其實一般,尤其是夏天的時候更是熱的不行,李世民到了夏天就去避暑,大臣一再勸他帶上李淵,李世民始終也不願意。因為李世民不希望李淵與當時的直接有權利的大臣接觸,防止李淵又對自己不利。

當然,除了權臣之外,那些退休的大臣,李世民並沒有阻礙李淵去接觸,所以晚年李淵除了寵幸妃子生孩子之外,還會偶爾與一些退休大臣談天論地,打發一下時間。

要說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也是可以算的,畢竟到了他那個年齡,完全沒有必要再去折騰,自己還是識趣一些,好好做太上皇是最安全的,後來看著自己兒子李世民取得的驕人成績,其實李淵還是十分滿意。

至於說逍遙自在,估計就談不上了,一個人晚年喪子還有孫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根本不可能開心與逍遙得起來,即使他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去矇蔽李世民,可是內心肯定還是十分孤獨悲傷的,也許也曾有無數個夜晚,李淵想起往事突然紅了眼眶,但是那些歷史,我們無法親眼目睹。


結語

在天下大事面前,識時務者為俊傑,李淵還是明白這些道理的,李淵能夠在晚年繼續安然無恙的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帝王家裡,已經是最好的安排了,他還敢奢求什麼呢?



嗔痴歷史觀


李世民逼宮成功以後,李淵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山水間。他也是被逼無奈,只能裝聾作啞,過自己的日子,讓別人說去吧。


自古沒有一個皇帝願意放棄權利,李淵被逼迫退位時候已經將近六十歲,當時的環境他生理、心理應該都瀕臨衰退邊緣,哪能只顧生孩子,不過在他做太上皇后確實生下一個兒子——李元嬰。



這位李元嬰是李淵最小的兒子,由於他從小喜歡吟詩作畫遠離政治,李世民對他也是格外仁慈,並封其為滕王。 他也是李淵眾多子嗣中得善終的兒子,位於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就是因他建立。

回看歷史各朝代王權貴族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記載很少,在唐朝初期玄武門之變事件的發生,只是帝王家骨肉兄弟相殘的縮影。


公元前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三個兒子開啟血腥暴力的玄武門之變,最後以李世民全盤勝出,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兩被誅殺。


當時身為皇帝的李淵卻對這一切渾然不知,但他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雖然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的,但是不可否認在最初李淵舉兵造反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還是相處融洽,一致對取代了隋朝的天下。


然而在李淵做了皇帝以後在任用人才、論功行賞方面的天平是傾斜的。




首先封了資質一般的大兒子李建成為太子,並讓其留在身邊處理內政事務。而文治武功出眾的秦王則是繼續率領士兵出征打仗,一刻不得閒著,形成明顯的區別對待。


這讓雙方的差距矛盾都越來越大,兩大集團背後的人也暗自較勁,特別是李建成做了太子後,自知戰功、能力與威望都不及李世民,對其也忌憚三分。既然是能力不足,就拉上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二對一。一起暗地裡排擠和設計誣陷李世民,還時不時的向李淵告李世民的黑狀,雙方就這樣你一拳、他一腳的隔空暗鬥。


雙方經過長期的鬥爭,李淵最終站在太子李建成的隊伍裡,李建成的集團逐步佔上風。為了不成為任人宰割的肉,李世民走投無路之下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成功逆襲成為人生贏家。


而李淵自知大勢已去,看著兒子孫子都逐個被殺,心理徹底崩潰。但李淵是個聰明人,他明白兒子的目標是自己的龍椅,為了不再出現父子失和的場面發生,他決定退位讓賢,把皇位權利全部讓給兒子李世民,去了太極宮過起了不問世事的日子。



雖然是當今皇帝的爹,但李淵在太極宮中的一舉一動都在兒子的眼皮底下,如同囚禁。但李世民在對待親爹還算孝順,生活待遇一切如舊的供給。但心理落差卻是翻天覆地的,任在大度寬容的心態也很難開心起來。


不得不說李淵的心理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在太極宮生活兩年後又被兒子趕到宮外,就在這種條件下又生下一個兒子李元嬰。


後來隨著唐朝國力日漸繁榮昌盛,父子倆的關係也慢慢開始有了互動,李世民除了邀請李淵參加大型活動,甚至還為李淵大興土木,可惜李淵年老病態,在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六十九歲,廟號高祖,初諡太武皇帝。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


微風之語


李淵有一個強勢能幹的兒子李世民治國,他確實可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安享晚年。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李世民就算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淵當了太上皇也不能過問國事,否則會有性命之憂。李世民各方面都比李淵強,在李淵主政的時候,很多大政方針都是李世民制定的,也是李世民執行的。因此將國家交給李世民,李淵還是放心的,他住在太極宮中,除了與嬪妃們造人外,還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退位後的李淵依然住在皇宮中,每日與嬪妃為伍,也可以接見大臣,但是沒有決斷的權力。當初李世民屠戮侄兒時,李淵苦苦哀求李世民放過他的孫子們,但是李世民依然將這些侄兒全部屠殺。

公元629年4月,唐太宗李世民將太上皇李淵從皇宮中遷出,安置在大安宮,並遣散太極宮的大部分宮女,讓她們出宮嫁人。大安宮原是李淵為秦王李世民修的府邸,後來李世民將宮名換成大安宮,供父親李淵居住。進了大安宮後,李淵深居簡出,也不接見什麼大臣,日子過得悠然樂然。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公元632年,監察御史馬周直接斥責李世民不孝,馬周提出了兩點:其一、太上皇居大安宮不合禮制;其二、李世民當了皇帝基本沒有去看望李淵。

公元633年,李世民舉辦大型宴會,突厥和南蠻首領都參加了這次宴會,太上皇李淵也參加了。在酒酣耳熱之際,李淵讓頡利可汗跳舞,讓南蠻子首領馮智戴寫詩。頡利可汗還當真當眾獻舞一曲,李世民趁機拍李淵的馬屁:父皇你看,如今北胡南蠻都成了一家人,在歷史上都是從未有過的呀,這全是父皇你的功勞啊,我做兒子的只能高山仰止啦!李淵十分高興,也表揚了李世民幾句,從此父子關係緩和。李淵當了九年的太上皇,這期間他又生育了30多個子女,其中著名的是滕王李元嬰。


大秦鐵鷹劍士


簡單來說,是李淵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

唐高祖李淵心裡那個苦啊,皇帝當的好好的,忽然有一天,皇宮喊殺聲大作,不一會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進來告訴他:陛下,你兩個兒子造反死了,現在咋辦?

“咋辦?當然交給我另一個兒子李世民啊,我早就想把皇位交給他了。”李淵想都不想就說。

這一天,是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後又派兵把侄子們全滅了,要不是李淵機靈,大唐第二天就得換主人。

李世民沒有親自去找李淵,自然是不想揹負弒父弒君的罵名,所幸李淵也沒活夠,父子兩個最終見面,抱頭痛哭,然後李淵就準備退休了,從看到尉遲敬德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這個王朝不再屬於他,他得騰地方了。

政變三天後,李世民成為太子,掌握了所有軍政大權,成為大唐實際掌權人。八天後,屈突通鎮守東都洛陽,關東穩住了。

十二天後,李淵表達了退位的想法,李世民推辭,哪能那麼快啊,朝廷還沒換血完畢呢。

一個月後,秦瓊、程知節、尉遲敬德等封將軍,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任宰相,天策府的人已經完成取代朝廷。

又一個月後,李世民登基,李淵退休,迎來“美好的”退休生活。

這一年,李淵正好60週歲,正好的退休年齡,不愧是大唐開國之君,就連退休都要跟未來保持一致。

在最初的兩年,李淵的生活是挺不錯的,他還住在皇宮太極宮,雖然行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物質生活非常豐富,後宮也沒有裁減,還不用勞心政務,日子真是美滋滋。

不過這主要是因為李世民的注意力放在朝堂上,他在樹立自己威信的同時,著重清除李淵留下的痕跡,政策能推翻就推翻,能否定就否定,甚至發出“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這種批判話語,要知道,李淵還好端端地坐在太極宮呢。

李世民肅清朝堂後,終於把手伸進了太極宮,他以恩賜為名將太極宮中的大部分宮女以及掖庭的部分宮女放歸家中嫁人,大約有三千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伺候李淵的宮女,自此以後,太極宮就冷清多了。

冷清是愁不壞李淵的,讓他發愁的是李世民此舉釋放出的信號,他不該再住在皇宮中了,李世民才是大唐的皇帝!

貞觀三年(629年)四月,李淵主動提出搬出太極宮,李世民很慷慨地把自己的老房子給了老爹,也就是當初李淵賜給他的宏義宮。

宏義宮只是曾經秦王的居所,無論是位置還是規模都不能和太極宮相比,不過李世民不管,改了個大安宮的名字,就讓老爹住進去了,史書上的記載還是“高祖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宮。”

李淵要是看到這記載,估計能砍死史官,他要是有辦法,哪裡會搬出太極宮,皇宮比不上親王府嗎?

搬進大安宮後,李淵跟李世民就很少見了,此時李淵的生活就大不如前了,他也識趣,李世民不叫他,他幾乎不出大安宮,以免遭兒子猜疑。關鍵是接下來的幾年李世民好像忘了自己老爹還在世,從來不請安,有什麼宴會之類的也不叫上李淵。

天天窩在家的李淵還能幹什麼呢?只能跟為數不多的妃嬪過活,外面不得不佩服李淵老當益壯,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下,入住大安宮第二年,六十多歲的他還得了一個兒子,就是日後的滕王李元嬰,今天南昌的滕王閣就是他建的。

就這樣過了幾年,到李淵六十八歲那年,李世民宴請西突厥使者,難得地邀請李淵,一干重臣大將也在旁陪坐。

從李元嬰的降生來看,這位見慣風雨的開國皇帝心理素質爆表,兒子的猜疑完全沒能擊倒他,不過在宴會上,看著西突厥使者的唯唯諾諾,他不由得想起他當初起兵時,對東突厥那是百依百順,可短短几年間,東突厥已成過眼雲煙,被唐朝消滅,西突厥也不敢輕視唐朝,估計李淵心中也在感慨,讓位給李世民才是最正確的決策吧。

心裡想著,李淵還向旁邊的長孫無忌等人感慨:“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

這話給李世民聽到了,老爹這是在表揚我啊,我豈能沒有表示,隨後給李淵敬酒的時候,李世民也給李淵戴了高帽:“哪裡哪裡,都是老爹定的方針好!”(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

李淵笑開了懷,父子倆和好如初。

同年,李淵又一次出席公開活動,那是一次大閱兵,閱兵後的宴會上,李淵充分見識了兒子治下的大唐國力,史載“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曾經難以征服的外敵,如今都是他隨意指使的臣屬了,李淵由衷地感覺到欣慰,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李世民很適時地又來互捧:"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說的李淵高興壞了,六十多的人還喝到半夜。

這一年,李世民對李淵的態度是真的扭轉了,他接受了監察御史馬周的建議,決定在擇定龍首原建造一座浩大的新宮(即大明宮的前身),給李淵居住。

可惜,次年,李淵就辭別了大唐盛世,遺言就是一切從簡,李世民聽了,準備一番後,將李淵葬入獻陵。


平沙趣說歷史



這個問題簡單,宋安之來回答!

李淵:我tm也不想啊,可是我沒辦法啊…

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分兩種,一是沒權力。二是有權力。

很明顯李淵不是乾隆帝那種實權太上皇,甚至他當太上皇都可以說是刀架脖子上的選擇,先是大兒子太子李建成和四子齊王李元吉被二兒子李世民幹掉,然後尉遲敬德再殺氣騰騰的美曰其名的去“保護”他,自己只能是無奈的立二兒子李世民為皇太子,三個月以後又憋屈的禪位於李世民,自己成為無權的太上皇。

試想在這種局勢下,李淵除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一意的關燈造小人,他還有得選擇嗎?

都認命禪位給兒子李世民呢,自己還能怎麼辦?

要知道這個兒子可是一個狠人,連大哥和四弟都殺了,自己要不識相,怕是哪天就“突然”駕崩了。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可是一個精明皇帝,他給父親李淵最多禮節性待遇,諸如讓李淵宴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讓父親看看自己的成就,將曾經的大敵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其他時候也不可能讓李淵接觸權力的。

在這種情況下,換任何人是李淵,遇上李世民這個對手,自己這個太上皇也只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假裝瀟灑的一直造小人了…


宋安之


李淵退位之後,確實只能自在逍遙地生孩子,但也分階段,從玄武門父子關係破裂,到後來父子關係有所緩和,與其說是血脈親情,不如說是大勢所趨。李世民的地位牢不可撼,李淵除了享福什麼也做不了。

我們從玄武門之變說起。

玄武門之變

這場政變的原因和過程就不贅述了,大家多少都明白。我們只要看一下玄武門前後各方勢力的變化。

玄武門之前

李淵:貨真價實的皇帝;

李建成:名正言順的太子,大唐第一繼承人;

李世民:打下半壁江山,勢力最大的親王。

玄武門之後

李淵:基本被架空,但還是名義上的皇帝;

李建成:被殺,但太子黨勢力並未完全清除;

李世民:成為新太子。

共有3方勢力,而且勢力都不小,玄武門之後李世民勢力最大,按理來說,此時的李世民可以直接讓李淵宣佈退位,自己當皇帝,可是他不敢。為什麼呢?

因為原先支持皇帝和太子的勢力還沒有被完全清除,聯合起來是完全可以跟李世民一戰的,而李世民還真不一定能打得過。而且弒兄逼父這件事,不論出於什麼目的,有怎樣的理由,畢竟不光彩,看看天下臣民的反應,比趕緊坐上龍椅更重要。

別小看這一步,如果李世民當時就逼李淵退位,這叫謀反,是大罪,而繼續尊李淵為皇帝,性質就輕得多了,只是奪嫡而已(並不是說奪嫡性質不嚴重,只是相對謀反來說輕了)。

既然沒有謀反,那國家秩序還是正常的,肉食者的事情,跟老百姓無關,吃瓜就行了。

李淵為什麼退位?

玄武門之後,李淵還當了兩個月皇帝。這兩個月,老頭子肯定不好過,經歷了一番痛苦的心理鬥爭,最後才作出了退位的決定。

擺在李淵面前的現實是,如果不退位,跟李世民對峙,可是自己只有這一個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兒子了,其他都是庶出,就算讓他們繼位,但這麼緊迫的時間,根本來不及培養,最終還是控制不了局面,好一點是被李世民收拾了,江山還姓李,壞一點可能就被外人撿了便宜,江山改性。

李淵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權衡利弊之後,作出了退位的決定,為了保國家穩定,為了保李唐江山,對於帝王來說,和江山比起來,死幾個兒子算得了什麼呢?

李淵退休後的生活

李世民繼位之初,其實天下並不穩定。畢竟唐王朝才剛剛建立,寇建德之流才被平定沒幾年,天下還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面,有些地方表面歸順了,但私底下還是有顆不安分的心。

再加上玄武門的不良影響,免不了有不臣之心的人打著勤王之類的口號造反,而且李淵的親信勢力依然存在,李世民為什麼貶裴寂,就因為裴寂是李淵的鐵桿支持者。

如果此時的李淵暗中聯合各方面勢力,復辟並不是不可能。

好在為了李家江山,李淵還比較識趣,主動搬離了太極宮,讓給兒子李世民,這是一個信號,讓李世民放心,老爹不跟你搗亂。

所以李淵這個太上皇,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李世民被軟禁起來的,日子並不好過。

後來經過李世民的努力,草原上的勢力被徹底消滅,臣服於大唐,李世民成為了天可汗,內外政策也寬鬆,大家的日子都好過了,誰還琢磨造反啊,開國之初的動盪逐漸穩定下來,國家回到了正軌上。

這時候李淵徹底沒有復辟的可能了,李世民也可以放心孝敬這位父親,這位被軟禁的父親終於熬成正兒八經的太上皇,可以過好日子了。李世民也樂於對父親好一點,畢竟大唐以孝治天下,不能授人以柄。

兒子不可撼動,國家穩定,一片國泰民安的景象,唐朝稱為天朝上邦,李淵就是天朝上邦的太上皇,安安心心享受退休生活不好嗎?當然好了。

所以宮廷內有大型宴會的時候,李淵要出席,還親自上場跳跳舞,彈奏幾曲——這本也是李淵的愛好,國家沒有大事的時候,就關起門來和小姐姐們生孩子,比起皇帝日理萬機,真是美滿太多了。



也可自話


李淵二十二子,大多應該是李淵當皇帝時所生,生在在退位後的不過五、六個,那時候他已經六十多歲了。


一、李淵退位後先還是住在太極宮,後搬到大安宮,心情絕對是鬱悶的,談不上逍遙自在,但比起後來的唐玄宗被完全限制了自由,李淵還是要好些

李淵被李世民所逼,退位時已經六十多歲了,要說他對丟掉皇位有什麼遺憾,以李淵重親情的性格倒是不至於。但李淵最心痛的事兒恐怕是他的兒子們骨肉相殘,而且是他正妻竇氏所生的幾個年齡最大的兒子。光是李建成、李元吉的死已經對李淵打擊很大,李淵曾求李世民放過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們,但李世民一個都沒留下,全部殺掉了。此事,恐怕成為了李淵心底更深的痛。想當初,李淵對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寵愛有加,甚至賦予了他們幾乎與自己一樣的權威和權力,然而,到最後,李淵只剩下李世民這一個對他充滿怨恨的兒子。

李淵晚年還是有一定自由的,然而要很大程度的影響國事已經不可能,更何況他也沒這個心情和意願了。做為唐朝開國宏偉事業的象徵,當一些重要的禮儀活動舉行時,李淵會被請出來露一露臉,向外人展現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二人其樂融融的畫面,而實質上父子二人已經產生了很大隔閡。私下裡,李世民不願意去參拜太上皇李淵,而李淵也無意和皇帝李世民一起出遊。

二、退位的李淵是不是躲在後宮裡生孩子?其實,李淵二十二個兒子裡,最多隻有六個是在他退位後出生的

從他兒子們出生的時間可以推斷,早年的李淵其實是個比較專情的人,也印證了他和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母親竇氏關係很好的說法。李淵早年,除了第五子李智雲,建成、世民、玄霸、元吉四個兒子都是竇氏所生。太原起兵後,李建成丟下李智雲逃跑,結果李智雲被隋朝官吏所殺(這應該是李世民欽定的說法),李玄霸(李元霸原型)早死。於是,李淵在起兵初期,只有建成、世民、元吉三個兒子,他對這三個兒子一視同仁,都十分寵愛,為他們以後的劇烈爭鬥埋下隱患。

從第六子李元景開始,一直到第十六子李元慶,都可以肯定,那都是在李淵在位時所生,李淵的兒子們,以他在位時出生得最多,這當然和他當了皇帝后,後宮人數增多有很大關係。

從第十七子李元裕開始,才有可能是他退位後所生(這都不能完全肯定),他退位後所生的兒子最多也就六個。

對於李淵這些小兒子的出生,李世民倒是抱著很開放的態度,甚至向這些小弟們展示出一派友愛大哥的形象(此時的他還真是實際上的老大了,無論從帝國還是從皇家排行來說)。

三、說李淵兩耳不聞窗外事這是有問題的!李淵只是不在處理國事了,李世民也不可能讓他插手,但但凡需要李淵出席的場合,李淵都表現得極為得體

最典型的事例大概就是李淵歸天前一兩年,出席打敗突厥可汗的慶功宴了。長期不去看李淵的李世民向李淵敬酒上壽,李淵歡笑大樂。他讓被擒的突厥可汗當眾起舞助興,對李世民讚歎道:從古至今,能以中原掃清漠北的,讓北方胡人和南方越人合為一家的,只有你做到了。李世民當著眾人的面,也捧李淵的面子:兒子自幼聽您老人家的慈訓,做什麼事兒都是聽太上皇您的成算,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於是,父子二人相對起舞,其樂融融。

這就是李淵,一個活得非常清楚的人,沒有這份頭腦的清楚,他不可能奪得隋朝的天下。雖然他建立唐朝的功績被李世民刻意弱化,然而深入歷史你才知道,李淵的三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個個出色,那都是李淵一手教導出來的,都有他自己的影子。李淵最無奈的,只怕是把這幾個大兒子都教導得太出色了,以至於人人如虎如狼,非要吃了對方才罷休。

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李淵後來生的小兒子們,他大多隻負責生,而不親手調教了,因為這樣,反倒讓唐太宗李世民能夠去展現一番好哥哥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