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危機?


盛極必衰似乎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擺脫不了的魔咒,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大唐了,而造成這種轉折的皇帝就是唐玄宗,開元時期,大唐走向極致的繁盛,天寶末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盛世戛然而止,此後就是一百多年的大唐憋屈史。而在大清朝,同樣也有這麼一位處在節點,準確來說應該是製造節點的皇帝,即乾隆帝。

所謂康乾盛世是在乾隆皇帝時期真正實現的,這種實現並非全是乾隆帝的功勞,畢竟在他之前的數位皇帝,從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一直到雍正帝,都稱得上是好皇帝,早已經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乾隆帝不過是站在祖宗們的肩膀上繼續為盛世的到來點一把火。

但很顯然,乾隆帝確實點了火,盛世也確實到來了,但將所有功勞不知不覺據為己有的乾隆帝飄了,自稱什麼十全老人。他不知道或許假裝不知道,盛世的表象下是已經僵化的制度和從根部開始腐爛的吏治。乾隆或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但是年齡的增加讓他滋生了享受的因子,花錢如流水已經不足以形容乾隆帝,動輒大排場、大動作、大消費。

有功之人自然應該享受最高級別的待遇,但是乾隆時期的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加重,和珅遍佈全國的關係網使得各種名目的盤剝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下,百姓的日子自然好過不到哪裡去,極致的享受與極致的困頓一碰撞,那就是嘭的一聲炸裂。

從乾隆執政的四十年開始,民間的起義就開始冒頭,越到乾隆晚期越嚴重。而乾隆皇帝不知不覺已經在皇帝這個位子上做了將近六十年,眼看就要超過康熙爺爺了,孝順的乾隆決定讓位於兒子嘉慶帝,然後自己做了一個太上皇帝。實際上這個讓位也只是個形式而已,大事還是乾隆說了算,嘉慶這個皇帝的地位頂多比太子高那麼一點點。

明明是一國之君,卻對大部分的國政沒有干涉的權力,這放在誰身上也不好受。但是國無二主,也就是說嘉慶帝只是多了一個身份,但手中的權力很可能更加的少,父子倆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乾隆讓位不代表讓政,嘉慶登基不代表親政,該有的權力沒有,必將導致矛盾。

這方面的例子古已有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了專注對外軍事擴張,讓位於兒子趙惠文王,後來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行宮三個月,活活餓死,身為兒子的趙惠文王自始至終沒有出現在沙丘,彷彿不知道這件事。

再比如唐睿宗曾在712年讓位於太子李隆基,而“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決於上皇,餘皆決於皇帝。”結果後來李隆基除掉了太平公主逼著唐睿宗真正讓位然後正式親政。

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位想有所作為的皇帝甘願將自己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所以太上皇和皇帝的關係都很微妙,最正常的情況就是太上皇被軟禁起來,以防他作妖。但是嘉慶帝還沒有那個實力與乾隆做對抗。但父子倆的鬥法必然一直沒有停,暗流湧動中的權力競爭是這一時期的第一重危機。

嘉慶帝的憋屈並不僅僅是乾隆帝的不讓權,還在於乾隆帝給他留下來的爛攤子,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嘉慶帝登基的那一年,僅僅隔了不到兩個月,白蓮教起義就開始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這一起義傳播範圍極廣,持續時間也極長,一直到嘉慶七年才被平定。

而白蓮教之所以起義,自然是在乾隆帝時期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前文說了,乾隆和和珅等官員的極致享受與百姓的極致困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白蓮教正式利用百姓心中的怨恨來對抗朝廷。

如果說乾隆的不放權是現實給嘉慶帝的第一個打擊,那白蓮教起義就是第二個打擊,而和珅的功高震主就是第三個打擊。和珅一度在乾隆晚年被稱為二皇帝,權力甚至在嘉慶帝之上,嘉慶帝受制於乾隆也就罷了,居然還要受制於一個大臣,他內心的憋屈可想而知。

但他的反抗優勢那麼的微不足道,畢竟和珅經營多年,早已經將帝國的整個吏治攪得不成樣子,而且有乾隆帝在那裡,嘉慶帝很難放開手去處理和珅的問題。

吏治問題得不到解決,國庫的虧空就一直是個大問題,而平叛需要大量的錢財,這個錢財從哪裡出?從百姓出的話,又會反過來讓白蓮教起義更加強大,如果從國庫出、從官員那裡出,又無從下手。所以我們看在乾隆為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帝對於白蓮教是有鎮壓的,但是鎮壓的效果並不明顯。

直到時間到了1799年的正月,距離嘉慶帝登基已經過去了三年,乾隆去世,嘉慶帝迅速親政,然後又迅速拿下了和珅,開始整頓吏治,處理貪汙腐化問題,全面鎮壓白蓮教起義。

所以我們看乾隆為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帝太難了,他面對多重政治危機,其一就是乾隆的不放權;其二就是和珅的位高權重;其三就是吏治貪汙問題;其四就是白蓮教等農民起義。當然這只是國內存在的政治危機,而國際上來看,嘉慶帝出生的時候,正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在這個工業革命的浪潮裡,我們落後了,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巨大的政治危機已經埋下,在不久的未來等著清朝的皇帝們。


蕭曉四姑娘


1796年,乾隆下詔退位,其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登基,取年號為嘉慶,乾隆成為太上皇,與趙構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沒有退權,在長三年半的時間內,乾隆依舊成為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那麼,既然不想著放權,又為何將皇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呢?

1、太上皇介紹

我國曆史上,存在著幾十名太上皇,當然成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後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親以及朱元璋的父親等;有的是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例如李淵、司馬衷與朱祁鎮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為太上皇,例如轉嫁責任的趙佶、殺害岳飛的趙構、以及為了兌現其年輕諾言時候的愛新覺羅弘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無奈退位的太上皇,當然沒有實權,而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淵與李隆基等人。

而主動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實權,還是看太上皇的意願。例如趙佶,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之後不久,國家就被金朝滅亡,當然沒有實權。

56歲的趙構,在退位之後,聲稱自己頤養天年,不再過問政治,雖然趙構在25年太上皇歲月中,偶爾干預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權完全被其養子以及後來的繼承人所控制,例如其養子為岳飛平反以及北伐等,趙構完全沒有過問。

而乾隆退位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把握著皇權,永琰只不過是他的代言人罷了。

2、乾隆成為太上皇時候的政治危機

乾隆成為太上皇,雖然清朝還是在鼓吹天朝上國,但是已經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輕時候的承諾,具有乾隆在與大臣談論康熙帝的時候,乾隆感慨其爺爺取得豐功偉績,說了一堆的奉承話語。

最後說自己沒有德與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爺爺,因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規律,而古代的皇帝壽命一般都不是太長,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數,而乾隆繼位時候已經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麼其壽命達到85,這已經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壽命了。

但是乾隆會養生,壽命比較長,在85歲的時候,依舊不糊塗。為了兌現君無戲言的承諾,乾隆下詔退位,當然沒有將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

二是清朝危機四伏,雖然乾隆帝自詡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併非常嚴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是在退位時候,四川與湖北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八旗軍前去鎮壓,結果節節敗退。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八旗軍已經走向沒落了。乾隆皇帝學宋徽宗,在危機時刻,將皇權讓位給自己兒子。

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抗法國取得了勝利,但是清朝損失非常的慘重。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拿破崙感嘆道,清朝是一個熟睡的獅子。

在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掌握著大權。嘉慶雖然坐在龍椅之上,但是沒有一點兒實權。決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慶只要有一點想要奪權的意思,就會被乾隆大聲呵斥,成為這樣的皇帝,嘉慶自然非常委屈。不僅如此,嘉慶還受權臣和珅的欺負。

而和珅成為了首席大學士與軍機處大臣,權傾天下,即使嘉慶帝也要對於和珅畢恭畢敬。當然嘉慶對於和珅的飛揚跋扈非常的反感,嘉慶越是對於和珅謙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騎馬到圓明園等。這也為嘉慶後來除掉和珅埋下伏筆。


小小嬴政


乾隆在位六十年間,文治武功都有所建數。他對此十分滿意,自詡“十全老人”。正當天下臣民以為乾隆還會再創輝煌時,他卻突然宣佈要禪位給嘉慶,自己去當太上皇。歷朝歷代很少有皇帝主動退位,乾隆為何如此呢?

第一,為自己博取一個空前的美名。

禪讓這種事,都是堯舜時代的事。在古代,人們讚美一個君王,往往都說他有堯舜之風。可以說,堯舜是古代君王的楷模。

乾隆比較自負,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王,對名聲看得也很重。他從上位之初就就想著建功立業,還不斷地自封頭銜。禪讓之前,他就得意地說出心裡話:

秦皇之後,禪讓都是徒有虛名的。上古雖有堯舜禪讓的美談,但都是異姓之間的“外禪”。而他舉行的禪讓,才算實至名歸,“以視堯舜,不啻過之”。

言外之意,乾隆覺得自己比堯舜更高一籌。因此,乾隆在禪讓時,還不忘自我吹噓,“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乾隆認為,他已經獨步古今,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

第二,在世時就解決繼位問題,避免權力交接時的震動。

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創基業以來,每次權利交接都會伴隨著比較大的波動。尤其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乾隆見識過其中的殘酷。所以,乾隆提前讓位,既可以降低風險,也能讓新皇帝有一個適應期。

第三,拉弓沒有回頭箭,放出去的話,到了該兌現的時候。

早在乾隆剛上位時,他就焚香祈禱上天:

昔皇祖御用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清高宗實錄》

這意思是說,他要將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記錄留給康熙。堂堂天子,說話不能出爾反爾。

第四,他自己年事已高,也沒精力處理一些禮儀性質的工作,不如退居幕後遙控。

在退位前,乾隆為了權力不旁落,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他曾明確宣佈,只是將一些開會、祭祀等形式上的工作交給嘉慶,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事端,”還是繼續由他說了算。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帶著嘉慶到奉先殿,舉行禪位典禮。隨後,乾隆到太和殿,親手將皇帝玉璽傳給嘉慶,由此標誌著歷史上最平穩的權利交接完成。

乾隆禪讓前後,大清看似四海昇平,實際上已經危機重重。清朝經歷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在乾隆中期達到頂峰,緊接著就是掉頭向下。

朝堂之上,君臣自欺欺人,不願承認潛伏的危機,由此誕生無數個“和珅”那樣的人

清朝的財政沒有嚴格的監察審理機制,到處都是漏洞,一個正常人只要動了歪心思,撈一點錢財都不是問題。尤其到了乾隆中後期,皇帝對下面放縱,很多事情都是睜隻眼閉隻眼,甚至連乾隆本人也樂於接受臣子的禮物。上行下效,臣子也都積極踴躍為自己謀福利。

乾隆朝中後期的貪官汙吏層出不窮,還有一個重大原因,那就是盛世經濟大發展。蛋糕做大了,可以搜刮的空間也變大了;臣子經手的錢財多了,數目也大了。

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下,“和珅們”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擴散。在很短時間內,乾隆王朝就完成從前期的紀律嚴明到後期的遍地“和珅”。和珅的橫空出世,就是乾隆晚年社會情景的真實寫照。

此外,和珅還創造性地發明了“議罪銀製度”。所謂議罪銀,就是臣子犯錯,花錢就能解決問題。而且議罪銀全部進入乾隆的個人口袋,過程以及數額都不必公開。

“議罪銀”不僅降低了臣子犯罪的成本,還助長了他們違法的風氣。有些聰明的大臣發現其中的妙處,為了討好皇帝,故意犯小錯而出大錢,搞得乾隆都不好意思了。

這些弊端,沒人知道嗎?也有明白人,有位叫尹壯圖的臣子就對乾隆提過,議罪銀問題很大,結果被處分。後來,大家乾脆裝聾作啞,報喜不報憂,乾隆也繼續陶醉於盛世的幻覺之中。

增設兵額,卻收不到平白蓮教的捷報

清兵入關後,旗人的數量不斷增加。人多了,但兵額有限,有些閒散的滿人就當不了兵。不當兵就收入微薄,窮困者也越來越多。八旗貧困化,直接動搖大清的基礎。

乾隆為了鞏固通知,給旗人找出路,不斷地增加兵額,企圖以兵餉養活八旗人口。到了乾隆後期,還增設綠營兵,甚至還給武官增加養廉銀。

但是,國庫畢竟有限,為了不讓國庫虧空,朝廷只好一邊擴大兵額,一邊壓縮基層兵餉。只是這支看似強大的部隊,到乾隆去世也平定不了白蓮教。

白蓮教起義,其實是乾隆晚年社會危機的一個體現。乾隆晚年,社會人口急劇增加,可以耕種的田地卻開發完了。許多人流離失所,躲進一些川鄂陝邊界的原始森林。

無處謀生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滋生問題。乾隆禪位沒幾天,就發生了白蓮教起義。

乾隆在當太上皇的三年期間,除了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幾乎都用於平定白蓮教。僅僅三年時間,朝廷出動十萬軍隊,花掉軍餉七千萬兩。乾隆雖對捷報望穿秋水,結果卻適得其反,白蓮教的實力還在蔓延。

滿朝文武,關係到這場戰爭的每個人,都將其當成了中飽私囊的機會。八旗、綠營已經迅速墮落,基本喪失戰鬥力。

這次起義,撕掉了盛世的面紗。

拒絕了馬嘎爾尼,也拒絕了時代,讓大清與世界潮流擦肩而過

乾隆不瞭解世界形勢,對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缺乏與時俱進的能力。所以,馬嘎爾尼送帶來的先進科技,並未引起乾隆的重視,也沒讓他看到大清的落後。

乾隆一生都致力於排除大清的威脅,可面對最大的威脅——時代,他卻無動於衷。

秋媚說:乾隆晚年,盛世的本質已經變成一件皇帝的新衣。乾隆樂在其中,臣子看破不說破,只圖一時安逸,哪管死後洪水滔天。人口壓力、“和珅們”湧現、與世界潮流漸行漸遠、君臣愚昧等問題潛伏於大清朝水下,一旦遇事,就會不堪一擊。


秋媚讀史


自古以來,能主動禪讓皇位的皇帝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在鬥爭中產生的。據記載上古的舜是主動禪讓皇位的。

唐朝的李旦,說是禪讓給李隆基,但形勢所迫的成分也比較多。隨後,李隆基禪讓給李亨,做了太上皇。

到了南宋趙高宗(趙構)禪讓給孝宗趙昚,這個禪讓倒是比較真心,那會趙構做皇帝做厭倦了,要追求灑脫的生活,因此就放手讓位了。

到了清朝乾隆這裡,他也選擇了禪位,傳給嘉慶,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那麼乾隆禪位給嘉慶,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承諾的壓力

作為一國之君,說過的話不算話的話,那就失去威嚴了,因此才有“君無戲言”這個詞。乾隆本身就是有些許沽名釣譽的人,他不允許自己破壞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乾隆當年剛上位,祭拜祖宗上香時,曾經說過“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意思是說,倘若上天保佑國泰民安,他能做夠60年皇帝,立馬禪讓給下一代,絕不超過爺爺康熙(康熙在位61年)。

那麼時間到了,大家都在看著,不禪讓也不行了。

未來的憂慮

乾隆,已經上年紀了,他在禪位這個事情上也很傷腦筋。這麼多兒子人選,都不是很理想。

這麼多王子中,數皇八子和十一子才情最高,但也只是書生氣質,缺乏魄力。年長的皇長子和皇三子,品性不行。十二子因為皇后烏拉那拉氏的被廢,連候選名單都入不了。剩餘的那些,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圈下來,挑來挑去也只能是十五子永琰了。

但在乾隆心中,十五子永琰也是不夠完美的,差中挑好,實在沒辦法。正因為乾隆知道永琰的能力,所以他覺得更有必要,提前讓他自己開車上路實習。

乾隆禪讓給永琰,有一個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永琰聽話,是個乖乖兒。

據《清史稿》記載,說嘉慶面對乾隆的訓斥,不敢吱一聲。乾隆是與嘉慶一起上朝的,嘉慶就坐在乾隆的旁邊。乾隆生氣,嘉慶也跟著發怒;乾隆高興,嘉慶也跟著傻笑,儼然就是毫無主見的一個傀儡。

儘管乾隆是為了嘉慶好,手把手的教,但是他犯了大多數為人父母的毛病,管的太多,把小孩自立的能力都管沒了。

乾隆看似是在幫嘉慶,事實上等於是害了他,幾年後的事實就足以證明。

擔心歷史重蹈覆轍

乾隆認為,不能重複父輩的歷史,尤其是他父親雍正那時的“九子奪嫡”,就是一個深刻的案例。

雖然他這些兒子們不成氣候,但他也擔心有其他權臣,會窺視自己的江山。自己這時已經年老,對付不了幾年了,出於私心,趁他有能力時,提前鞏固好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免得落入旁人之手。

再者,禪讓皇位,說起來名聲也好。

如題,乾隆禪位給嘉慶,做了三年太上皇,隱藏的危機其實就是,接班人面對國家未來的危機。


歷史小地主


盛極必衰似乎是任何一個朝代都擺脫不了的魔咒,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恐怕就是大唐了,而造成這種轉折的皇帝就是唐玄宗,開元時期,大唐走向極致的繁盛,天寶末期,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的盛世戛然而止,此後就是一百多年的大唐憋屈史。而在大清朝,同樣也有這麼一位處在節點,準確來說應該是製造節點的皇帝,即乾隆帝。

所謂康乾盛世是在乾隆皇帝時期真正實現的,這種實現並非全是乾隆帝的功勞,畢竟在他之前的數位皇帝,從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一直到雍正帝,都稱得上是好皇帝,早已經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乾隆帝不過是站在祖宗們的肩膀上繼續為盛世的到來點一把火。

但很顯然,乾隆帝確實點了火,盛世也確實到來了,但將所有功勞不知不覺據為己有的乾隆帝飄了,自稱什麼十全老人。他不知道或許假裝不知道,盛世的表象下是已經僵化的制度和從根部開始腐爛的吏治。乾隆或許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但是年齡的增加讓他滋生了享受的因子,花錢如流水已經不足以形容乾隆帝,動輒大排場、大動作、大消費。

有功之人自然應該享受最高級別的待遇,但是乾隆時期的土地高度集中,賦稅加重,和珅遍佈全國的關係網使得各種名目的盤剝越來越多,在這樣的環境下,百姓的日子自然好過不到哪裡去,極致的享受與極致的困頓一碰撞,那就是嘭的一聲炸裂。

從乾隆執政的四十年開始,民間的起義就開始冒頭,越到乾隆晚期越嚴重。而乾隆皇帝不知不覺已經在皇帝這個位子上做了將近六十年,眼看就要超過康熙爺爺了,孝順的乾隆決定讓位於兒子嘉慶帝,然後自己做了一個太上皇帝。實際上這個讓位也只是個形式而已,大事還是乾隆說了算,嘉慶這個皇帝的地位頂多比太子高那麼一點點。

明明是一國之君,卻對大部分的國政沒有干涉的權力,這放在誰身上也不好受。但是國無二主,也就是說嘉慶帝只是多了一個身份,但手中的權力很可能更加的少,父子倆的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乾隆讓位不代表讓政,嘉慶登基不代表親政,該有的權力沒有,必將導致矛盾。

這方面的例子古已有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了專注對外軍事擴張,讓位於兒子趙惠文王,後來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行宮三個月,活活餓死,身為兒子的趙惠文王自始至終沒有出現在沙丘,彷彿不知道這件事。

再比如唐睿宗曾在712年讓位於太子李隆基,而“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決於上皇,餘皆決於皇帝。”結果後來李隆基除掉了天平公主逼著唐睿宗真正讓位然後正式親政。

自古以來,沒有任何一位想有所作為的皇帝甘願將自己手中的權力拱手讓人,所以太上皇和皇帝的關係都很微妙,最正常的情況就是太上皇被軟禁起來,以防他作妖。但是嘉慶帝還沒有那個實力與乾隆做對抗。但父子倆的鬥法必然一直沒有停,暗流湧動中的權力競爭是這一時期的第一重危機。

嘉慶帝的憋屈並不僅僅是乾隆帝的不讓權,還在於乾隆帝給他留下來的爛攤子,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嘉慶帝登基的那一年,僅僅隔了不到兩個月,白蓮教起義就開始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進行,這一起義傳播範圍極廣,持續時間也極長,一直到嘉慶七年才被平定。

而白蓮教之所以起義,自然是在乾隆帝時期就已經埋下的禍根,前文說了,乾隆和和珅等官員的極致享受與百姓的極致困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白蓮教正式利用百姓心中的怨恨來對抗朝廷。

如果說乾隆的不放權是現實給嘉慶帝的第一個打擊,那白蓮教起義就是第二個打擊,而和珅的功高震主就是第三個打擊。和珅一度在乾隆晚年被稱為二皇帝,權力甚至在嘉慶帝之上,嘉慶帝受制於乾隆也就罷了,居然還要受制於一個大臣,他內心的憋屈可想而知。

但他的反抗優勢那麼的微不足道,畢竟和珅經營多年,早已經將帝國的整個吏治攪得不成樣子,而且有乾隆帝在那裡,嘉慶帝很難放開手去處理和珅的問題。

吏治問題得不到解決,國庫的虧空就一直是個大問題,而平叛需要大量的錢財,這個錢財從哪裡出?從百姓出的話,又會反過來讓白蓮教起義更加強大,如果從國庫出、從官員那裡出,又無從下手。所以我們看在乾隆為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帝對於白蓮教是有鎮壓的,但是鎮壓的效果並不明顯。

直到時間到了1799年的正月,距離嘉慶帝登基已經過去了三年,乾隆去世,嘉慶帝迅速親政,然後又迅速拿下了和珅,開始整頓吏治,處理貪汙腐化問題,全面鎮壓白蓮教起義。

所以我們看乾隆為太上皇的這段時間,嘉慶帝太難了,他面對多重政治危機,其一就是乾隆的不放權;其二就是和珅的位高權重;其三就是吏治貪汙問題;其四就是白蓮教等農民起義。當然這只是國內存在的政治危機,而國際上來看,嘉慶帝出生的時候,正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在這個工業革命的浪潮裡,我們落後了,一步落後步步落後,巨大的政治危機已經埋下,在不久的未來等著清朝的皇帝們。


烏拉雜談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89歲),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63年)。
(乾隆皇帝)
劇照

乾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但卻沒能趕上當時世界大勢的發展潮流!

我們先捋一捋乾隆的“馬拉松”長跑,和為什麼他會選擇禪位了?

乾隆25歲即位,執政60年,身位一國之君,活了89歲,這算是對他“長跑”的一個完美落幕,他能在有生之年做出禪位的決定,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禪位

他這樣說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這道諭旨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說,他爺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自己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夠在位六十年,那就應當傳位給太子。

時間轉眼即逝,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在1795年,乾隆爺便在圓明園勤政殿,宣佈立皇十五子嘉慶王——顒琰為皇太子,舉行內禪大禮,顒琰即皇帝位,尊弘曆(乾隆)為太上皇,訓政!
(乾隆皇帝)


劇照

但乾隆的禪讓,真的就只是因為自己曾經的“君無戲言”嗎?背後究竟還有什麼複雜的因素了?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嘉慶來窺探乾隆禪位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嘉慶從乾隆手中接過權力,也同時接過了乾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危機,其中在嘉慶登帝初期,最緊迫的就是解決和珅問題!

說起和珅,今天人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滿是油頭滑腦、阿諛奉承、不學無術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但事實究竟是這樣嗎?

史書這樣記載到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

區區十個字,就可知曉和珅既沒有高大的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的學歷,如果他沒有一身真實本領,又怎麼會做到內務府大臣、御前大臣、議政大臣、戶部尚書等等高官了?在乾隆在位時期,穩穩的坐起了“二皇帝”,就連嘉慶也沒放在眼裡。
(嘉慶)
劇照

嘉慶早在做皇子——嘉慶王時,就對和珅不滿。所以在嘉慶登帝初期,乾隆就留給了他一個重大的政治考驗,如何來處理位高權重的和珅!此為政治危機。

除比之外,乾隆留給嘉慶的考驗還在後頭。

乾隆禪位後的翌年,(1796年)白蓮教爆發大起義,戰火遍及川、豫、甘、陝五省,參加起義的群眾多達數十萬,綿延近十年,這對才登帝的嘉慶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然而,白蓮教的事情還沒解決,在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就發生在嘉慶的家門口(京師),當時起義軍頭子林清率領著北京郊區的一支兩百人隊伍,在宮內太監的協助下,一舉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這不得不讓後來的嘉慶驚呼:“這是漢、唐、宋、元、明以來未有之禍”!這是嘉慶即位後,面臨的重大政治危機!

然而除了國內戰亂不斷,乾隆晚年時期,國際上發生的事,更讓他顯得一臉懵逼!
(西方工業革命)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了?且看當時西方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兒。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177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在美洲建立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發表《人權宣言》; 1780年, 美國科學院在波斯頓建立; 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 而反觀此時的中國了,尚還陶醉於曾孫打著“百歲觀場”的燈籠,照著太爺爺參加科舉考試的“盛世”呢!

晚年乾隆統治下的“盛世危機”已經充分暴露,表面上乾隆是為了兌現當初自己的承諾,展現自己“賢君”的形象,但實際卻是把這個“爛攤子”,扔給了他的兒孫去承擔和收拾!


文史金蟬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初一,風和日麗,在太和殿內,85歲的乾隆舉行隆重的歸政大典,他正式升級為太上皇帝。他在皇位上已經工作了六十年,乾隆授傳國玉璽後,禮部鴻臚寺官員大聲宣讀,乾隆的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帝)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金鳳頒詔,天下皆知。

(乾隆晚年畫像)


這次禪位可是乾隆爺主動禪位,讓人感到他和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腦回路不同,縱觀歷史無數的皇帝都是死死地護住皇位,有的為了保住地位不惜血洗皇宮。

即使有少數讓位給兒子的皇帝也多是無奈,例如李淵讓位李世民,那是因為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把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殺了,李淵一看情況不妙不得不讓;北宋宋徽宗時,內憂外患,農民起義不斷,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爆發,金軍兵臨城下,宋徽宗才匆匆把皇位傳給太子。

作為和平年代的乾隆主動禪位,這是怎麼個情況呢?

原因及其中包含的政治危機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乾隆對康熙大帝的崇拜

原來乾隆非常崇拜他的爺爺康熙,他爺爺康熙在皇位上工作了61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8歲登基。16歲鬥敗鰲拜奪回大權,軍事上削三藩,收臺灣、驅沙俄,被尊為“千古一帝”。乾隆在位期間也一直學習康熙的治國之道,就連自己的墓地也是選在康熙的清東陵。乾隆不想讓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自己的爺爺,這有很重要的意義。此外,為了給雍正和自己的皇位再一次正名。

(康熙畫像)

二、藉助禪位為父親雍正和自己的皇位正名

由於康熙在位時間太長,這讓他的太子爺胤礽非常焦急,熬到30多了還是太子,不知何時是個頭。所以康熙最愛的兒子太子胤礽想要提前上位,表現太露骨被康熙廢了,還一連廢了兩次。皇子們之間鬥得你死我活,觸目驚心,康熙為此心力交瘁,因此到死都沒有明確確立皇位的繼承人,導致最後發生了更為慘烈的皇權之爭。

所以很多人認為乾隆的父親雍正的皇位來的名不正言不順,他的上位經過慘烈的“九子奪嫡”手足相殘,讓天下人懷疑,爭議他“矯詔”。試想,自己父親的皇位都不正,自己的皇位能正?乾隆曾多次向大家展示“康熙對自己的喜愛和親自撫育,祖孫情深”,也多是這個原因。


三、乾隆曾經的誓言:

乾隆剛一上位就對列祖列宗焚香立誓,為了尊敬自己的皇爺爺康熙,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固他決定只在位六十年,絕對不到第六十一年。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活這麼大年紀85歲了還很健壯,超過了自己的爺爺康熙(69歲駕崩)和父親雍正(45歲登基58歲駕崩)。他心裡後悔自己當初嘴賤發了這麼個誓言,禪讓皇位自然不是真心。


在禪讓大典上他下詔說:

“我25歲繼位時,曾經對天發誓,我如果能在位60年,就一定會傳位給皇太子不敢和皇祖(康熙)在位年數一樣,現在我已經在位60年了,不敢食言,決定禪位於皇十五子永琰,他如一時難以處理朝政,由我訓政。”

從詔書中可看到,乾隆的禪讓只是個形式。實際上乾隆也並沒有讓出皇權,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爺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顒琰成了標準的傀儡皇帝。
(嘉慶畫像)

嘉慶在聽乾隆的訓政時恭敬慎重,一點都不敢違備。

《清史稿·仁宗本紀》載:“初逢訓政,恭謹無違。”

其他史料也有記載,嘉慶帝侍坐乾隆旁邊,乾隆笑他就陪笑,乾隆憂他就陪憂,就像個木偶。直到禪讓又過了3年零4個月後(1799年),這位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最長壽的皇帝、乾隆駕崩,39歲的顒琰才開始親政,誅殺權臣和珅……忙的一塌糊塗。


小姐姐講史


大家都知道乾隆雖然傳位給了嘉慶,但是大權還都是在乾隆手中,乾隆傳位只是為了實現當初的諾言,更是為了成全自己“千古第一全人”的自詡。雖然乾隆為了退位做了大量的準備,修寧壽宮、加恩百姓、公佈建儲密旨,來彰顯自己退位的決心,但是當了太上皇的他,依然大權獨攬,嘉慶只是名義上的皇帝,和之前當太子沒什麼區別。


至於這背後隱藏了什麼樣政治危機,我想說的是盛世下的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乾隆這三年太上皇當得也並不是很舒服,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平叛上。而等到嘉慶真正成為實至名歸的大清皇帝時,這個大清王朝,已經只是表面光鮮,內在已經暗波洶湧,盛極而衰的特徵已經顯現出來了。

在乾隆年間,由於乾隆仿效康熙六次南巡,到處遊山玩水,興建行宮,過得奢侈的生活,導致下面的王公貴族、文武百官也跟著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我們說“和珅一倒,嘉慶吃飽”是一點不為過的,要知道光是跟著和珅混的戶部尚書福長安的一座花園,就有六百七十四間房,樓亭二百八十二間,再想想自己為了一間房辛辛苦苦還房貸真是不能比啊。


這樣的社會風氣帶來的會是什麼?大家對號入座也會知道,那肯定是貪汙腐敗、吏治敗壞。清朝制度沿襲的明朝,所以官員的俸祿也不高,即使像總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一年也不過一二百兩的俸祿。一邊是低收入,一邊是高消費,可想而知手握權力的官員們會做出什麼樣的事情。

接著隨著官僚體制的崩壞,很快就汙染到了軍隊,在乾隆末期的時候清軍已經戰鬥力不行了,就連鎮壓各地的起義都要靠地方團練,大家不要以為是曾國藩李鴻章那個時候才開始到地方拉團練的,早在乾隆時期已經這麼幹了。

至於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也就不用多說了,都是等著被割的韭菜。

那清朝都到了這種地步了,乾隆會不知道,就不知道管管嗎?他還真不覺得是什麼事,乾隆晚年喜歡稱自己是“十全老人”,依然陶醉在歌舞昇平的夢幻盛世中,就算有所發現,他也更願意千方百計的粉飾太平,讓人們去歌功頌德。


乾隆對於這樣的危機不僅自我陶醉,也做不到像年輕的時候那麼賞罰分明瞭,晚年的乾隆喜歡重賞,花起錢來大手大腳,毫不吝嗇。為何清朝後期的這些皇帝們都不喜歡鋪張浪費,還提倡緊衣縮食,那不是他不喜歡,實在是沒錢讓他們浪費了。

另外乾隆還喜歡輕罰,官員們有什麼過錯意思意思就行了,比如他在當太上皇的時候不是忙著平叛嗎,他任命負責絞殺白蓮教的幾個官員都做的相當差勁,不僅平不了叛,還經常打敗仗。但是乾隆爺大度啊,不就死些當兵吃軍餉的嗎?沒關係,罵兩句出出氣就可以了,處罰就不必了。

若要問當時隱藏了什麼危機,就要看乾隆到底留給了嘉慶怎麼樣的爛攤子。嘉慶對這些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但是一切都太遲了,清朝還是不可避免的走了下坡路。


邯鄲醉


乾隆是清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比較幸運的皇帝,在那個“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他在八十五歲時依然明白事理,這是非常難得的,二十五歲登上皇位,一直持續了六十年,最後乾隆竟然選擇以禪讓的方式將皇位讓給嘉慶帝,著實令人費解。乾隆在位時清王朝還算政通人和,整體上的發展狀態很好,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的讓出皇位,不再幹涉朝廷事務,然而他卻把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把握著政治實權,這件事就變得沒那麼簡單了,乾隆帝必定別有用心。


第一,歲月不饒人

年過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已經沒有精力繼續處理朝廷事務,各種繁瑣的工作顯然不適合這個年齡的乾隆,於是他選擇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瑣碎事務交由他去處理,自己在幕後把控著政權。與歷史上很多其他的太上皇不同,乾隆為期三年的太上皇是有著政治實權的,嘉慶帝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他的政治權利是虛的,真正決定政治走向的,依舊是乾隆,只要嘉慶帝有一絲掌控政權的想法,乾隆帝就會大加批評。儘管乾隆已經如此高齡,好在他的意識還算清醒,把控政權也並沒有胡作非為。

第二,乾隆帝愛慕虛榮,禪讓能夠為他留下一個好名聲。

乾隆皇帝對名聲的重視程度想必無需多言了,常常拿自己與堯舜皇帝相比,甚至吹噓自己要強於堯舜二帝,禪讓皇位也是效仿堯舜二帝的做法,希望讓後人稱讚他,可見乾隆帝有多麼好大喜功,在位期間建功立業也無非是為了留下一個好名聲,乾隆帝對名聲的重視,在史料上也不難看出,因此追求名聲絕對是乾隆帝主動禪讓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乾隆皇帝也是無力迴天,同時為了不讓皇位繼承出現問題,他選擇在自己有生之年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

乾隆時期的清王朝不再是那個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朝代,國內國外都出現了一系列威脅清朝統治的勢力,白蓮教起義給了八旗軍一次慘痛的教訓,同時也讓人們清醒的認識到王朝統治危機,由法國挑釁發起的北部灣戰役更是重創清軍,這些事情乾隆帝都看在眼裡,但是也無能為力,他不想讓清朝毀在自己的手裡,於是藉機讓嘉慶帝承擔這一切後果。此外乾隆帝考慮到皇位繼承時可能會出現的差錯,儘快將皇位繼承的事情定下來,禪讓皇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看似簡單的一次皇位禪讓,背後卻隱藏著重重危機,乾隆皇帝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而政權交到其他人手中又覺得不放心,自己統治下的清王朝一片繁華,可如今完全變了模樣,清王朝的統治隨時都有可能被終結,一世英名也不復存在,乾隆帝自然是不甘心,他可是講究名聲的人,經過權衡之後他終於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在背後掌權。這件事也正應驗了一句話,一個簡單的歷史真相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歷史背景。


尚武菌


乾隆皇帝從一開始就不是真心誠意地想要禪位給兒子嘉慶皇帝,他之所以突然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決定禪位給嘉慶,只是為了不讓自己的“皇帝工齡”超過爺爺康熙皇帝。

所以,乾隆禪位於嘉慶的核心是——讓位不讓權。

只不過,誰也沒想到的是乾隆禪位的時候已經84歲了,禪位之後竟然又熬了三年,當了三年的太上皇。

那麼,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清朝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第一個危機是嘉慶皇帝的皇權危機,他雖然當了皇帝,可卻無異於一個“傀儡”。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可是,僅僅過了三個月,他又忍不住頒佈了一份諭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乾隆的意思也很明顯,朕呢,雖然已經說了要在明年歸政給兒子,可是,朕歸政之後,你們文武百官但凡誰要上奏什麼事,也得統統上奏給朕,你們在奏疏稱朕為太上皇便可以了,知道了不?

嘉慶對此什麼反應呢?他什麼也不敢說,因為權力確實一直被乾隆拿著,他要真敢反對乾隆的做法的話,他自己也怕會被乾隆給廢了。

所以,嘉慶不但不敢有絲毫的不滿和抱怨,還得急忙地向乾隆表態,我的爹呀,兒子求您過了100歲後再歸政給兒子吧!

乾隆也很滿意兒子的態度,所以欣然地接受了嘉慶的請求,當起了仍然總攬皇權的太上皇,這一當就是三年。

這也就是說,嘉慶的皇權實際上一直在受到乾隆的打壓,長久之後,不僅會對嘉慶的性格造反負面影響,他將來即便親政了,皇權也將會受到來自朝臣的壓制甚至是威脅,如果嘉慶能力不足以應付乾隆突然病逝之後的局面的話,清朝很可能會迎來一場動亂。

對於這一點,嘉慶絕對是深有體會,乾隆的寵臣和珅就是一個讓嘉慶沒辦法忍受的人,早在乾隆宣佈立嘉慶為皇太子並且禪位給嘉慶的時候,和珅就已經知道了這事,然後偷偷跑去告訴嘉慶,想要巴結巴結嘉慶。

可是,這事讓嘉慶很敏感,明明他才是乾隆的兒子,和珅只是一個外臣,為什麼乾隆卻更願意相信和珅?

和珅提前知道了乾隆想要禪位給嘉慶的事,如果他不想讓嘉慶接乾隆的班的話,故意去找嘉慶的茬,或者故意讓嘉慶犯錯,讓乾隆改變主意的話怎麼辦?和珅的嘴,可是能夠忽悠乾隆的鬼呀!

更何況,當時乾隆年邁,他又更親近和珅,所以給了和珅很大的權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珅已經能夠仗著乾隆的寵信去壓制嘉慶了。

所以,和珅的存在就是對嘉慶的皇權的一個威脅,這也是嘉慶親政後迫不及待地對和珅下手的一個原因。

嘉慶的皇權不僅受到了來自乾隆的打壓,還受到了來自和珅的壓制和威脅,同時也受到了群臣的質疑。

所以,嘉慶才會在乾隆死後立刻對和珅下手,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樹立起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權威,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皇權不可侵犯。

第二個危機是清朝的吏治危機,乾隆中晚年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將清朝的吏治給弄得一團亂了。

乾隆寵信和重用和珅,實際上就是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個開端。

吏治是一個朝代得意穩定和發展的根本,縱觀歷史,歷朝歷代之衰亡,莫不始於吏治的敗壞,一旦吏治敗壞了,也就意味著這個朝代的根要爛了。

乾隆早年一直很重視吏治的整頓,可是後來重用了和珅之後,這一切就開始變了,他讓和珅擔任吏部尚書,和珅則運用職權打壓異己,讓乾隆早年好不容易整頓好的吏治又陷入了泥淖之中。

聽和珅的,能升官。

不聽的,自然會被和珅想方設法地打壓。

所以,滿朝上下可以說是遍佈和珅的黨羽,除了劉墉這樣勉強還能和和珅鬥一鬥的之外,已經沒有人是和珅的對手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讓和珅當吏部尚書的同時,還讓他兼管戶部,吏部和戶部,一個是管官的,一個是管錢的,清朝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全讓和珅給佔了,這能不亂嗎?

想升官,得求和珅。

想讓朝廷批點經費,還是得求和珅。

所以,和珅想不腐敗都難呀!清朝的吏治想不敗壞都難呀!

但是,嘉慶親政之後卻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去整頓吏治,他甚至不敢動吏治這一塊,他所謂的“整飭吏治,以清廉為本”,事實證明是雷聲大雨點小。當時處理和珅的時候,有人建議他繼續深挖,他根本不敢答應,只處理了和珅就了事了,因為乾隆和和珅將吏治敗壞得太嚴重了,他要真敢牽一髮,那就得動全身了。

所以,嘉慶不敢動。

第三個危機是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這個危機註定了無法避免。

康熙和雍正給乾隆留了一個好底子,所以乾隆能夠肆意地揮霍,然後就揮霍出了一個所謂的“乾隆盛世”。

從這一點看,乾隆確實用錢將“康雍乾盛世”推上了頂峰,可是,清朝鼎盛於乾隆,也衰落於乾隆。

乾隆留給了嘉慶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對於能力平平的嘉慶而言,他能夠扭轉頹勢嗎?顯然不能,能夠打倒一個和珅,發一筆橫財,嘉慶就已經高興得不行了,可是打完了和珅,他也就沒轍了。

乾隆選了一個只能守成、不能進取的嘉慶,嘉慶選了一個不能守成、又不敢進取的道光,道光又選了一個更怕事的咸豐......

所以,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也就這麼延續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