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有什麼著名地方或事蹟?

L烽的為什麼


甘肅是漢族的傳統聚居地和發源地之一,旅遊景點很多..

1.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2.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位於秦嶺西端北側,距城區28公里。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我國第二大藝術寶窟,現存194個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崖閣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朵藝術奇葩,與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麥積山石窟則以獨特的泥塑藝術獨樹一幟。

3.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市,是萬里長城最西邊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關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業城市,城區街道敞整潔,城區西北是著名的嘉峪關長城,西南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城外四周則是廣漠無邊的戈壁灘。嘉峪關風光壯美,從嘉峪關到酒泉,中間只有20多公里。嘉峪關長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南為祁連山,雪峰綿亙千里;北為龍首山、馬鬃山,與祁連山對峙,雄居河西。

4.崆峒山

崆峒山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同時還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平涼市城西11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藍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為古絲綢之路要衝,自然景觀奇險靈秀,人文景觀古樸精湛,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之美譽。

5.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整個山體由油潤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月牙泉長約300餘米,寬約50米,被鳴沙山四周環抱,泉邊白楊亭亭玉立,泉內游魚悠閒戲水,泉水呈淺藍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堪稱天下沙漠第一泉。

6.張掖丹霞

宮殿式的丹霞地貌全國第一;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冠絕全國。 張掖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600萬年前,位於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面積約510多平方公里。這裡是國內唯一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複合區,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7.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琅”,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







小城浩媽


說起甘肅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就是甘肅的拉麵,地方或是事蹟呢也是有不少呢!

1.

敦煌

停在我記憶力的敦煌就是遙遠的塞外,有氣勢磅礴的天然景觀,有歷史的沉澱,又有文藝的氣息,聽到西出玉門關和陽關,耳邊還會殘留著刀光劍影的迴響,是江湖之人去的地方。

來到敦煌,你會覺得城市和沙漠會如此的親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會如此的坦然。

鳴沙山、 月牙泉 、敦煌古城、鎖陽城、 陽關,只聽名字,就已料到這裡是有值得反覆咀嚼的韻味。

2.

天水

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

天水市有麥積山石窟--國家AAAAA級景區、伏羲廟--國家AAAA級景區、甘谷山--國家AAAA級景區、南郭寺--國家AAAA級景區、天水玉泉觀--國家AAAA級景區、武山水簾洞--國家AAAA級景區、秦安縣鳳山風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張家川回鄉風情園--國家AAAA級景區、姜維文化園--國家AAA級景區、臥牛山森林公園--國家AAA級景區。

如果去旅遊的話,這2個市都可以去看看呢!歡迎親們留言哦!


鏡拍中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唐朝開國皇帝,出身北周貴族,七歲襲唐國公。義寧二年(618年),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軍消滅江南輔公祏勢力,一統天下。玄武門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

李孝恭(591—640年),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大將。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父親李安,隋朝時任領軍大將軍,唐初封為西安王。貞觀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時年五十歲行軍元帥武德初,以趙郡王任山南道招慰大使

  

李廣(?-前119),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人。他的先人李信是秦國的將領。李廣從小就喜歡騎馬射箭,在玩耍的時候,也以騎射做遊戲,跟別人比賽勝負,久而久之,便練就了一身能騎善射的好功夫。西漢文帝(劉恆)十四年(前166),匈奴以14萬大軍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

姜維(202-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諸葛亮

 

吳玠(1093—1139),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字晉卿,宋朝著名軍事將領。 吳玠父吳扆,為水洛城(今甘肅莊浪)寨卒,升至指揮使,當屬鄉兵。死後葬於水洛城,因而全家徙居水洛城。吳玠約在政和元年(1111)從軍,在抗西夏戰爭中(參見宋與西夏的戰爭)


荒野航拍


1、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生於潁川。東漢末年獻帝時軍閥、權臣,官至太師,封郿侯。於桓帝末年先後擔任幷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漢末戰亂和朝廷勢弱佔據京城,廢少帝立漢獻帝並挾持號令,東漢政權從此名存實亡。

董卓成長於涼州,好結交羌人。漢桓帝末年,董卓被徵召為羽林郎,後又為中郎將張奐部下作軍司馬,討伐漢陽羌人,董卓作戰粗猛有謀,力建戰功。又先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涼州之亂等戰役,頗著威名。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所召,率軍進京討伐十常侍。

不久令其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且不久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聯合關東各地刺史、太守,爆發董卓討伐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孫堅擊敗,退守長安。董卓在朝野內外都廣佈親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飾及車駕,呼召三臺。

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結果成功。初平三年(192年),董卓為其親信呂布所殺。

董卓一生殘暴,滿懷私慾和野心。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慾和野心。

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滅亡。

2、李廣(?-前119年),華夏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紀不大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讚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寓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於樹下走出一條小路出來。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人們就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於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人心。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日本東京成蹊大學即以此為名。

3、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著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苻堅於383年發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終年48歲,諡號宣昭帝,廟號世祖。

苻堅除了一系列減省奢侈品、鼓勵農業、停止征戰外,更建立學校,重視文教,尤其留心儒學。苻堅曾下令廣收學官,郡國學生只要通曉一經或以上就獲授職,亦表彰有才德和努力營田之人,令人們都望得朝廷勸勵,崇尚清廉正直,物資亦豐盛。

苻堅更每月親臨太學考拔學生,消滅前燕後更在長安祭祀孔子。而王猛亦助苻堅整順風俗,令全國學校漸興。在苻堅治下的關隴地區豐盛安定,地區回覆秩序,工商業興盛,一片繁華景象。及至後來王猛去世後,苻堅仍然尊崇儒學,不但命太子、公侯和官員之子以及中外四禁 、二衛、四軍長上 的將士都要受學,連帶後宮亦設有典學,教宮內宦官及宮婢經學。

另亦嚴厲禁止老莊以及圖讖學說。後來西域大宛獻馬,苻堅效法西漢漢文帝送還進貢的千里馬,更加命群臣作《止馬詩》送到西域,以示沒有取千里馬的慾望。最終共有四百多人獻詩。

苻堅亦重視生產,遇上天旱不但曾下令節儉及開山澤資源與民共享,亦督導百姓耕種,自己更親身躬耕藉田,讓苟皇后親身養蠶,以示對農業的重視。後又徵集王侯以下及豪門富戶的家僮奴僕共三萬人開通涇水上流,引水灌溉解決關中水旱問題。

4、陰鏗(約511年-約563年),字子堅,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南北朝時代梁朝、陳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其高祖襲遷居南平(在今湖北荊州地區),其父親子春仕梁,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

鏗幼年好學,能誦詩賦,長大後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仕梁官湘東王蕭繹法曹參軍;入陳為始興王陳伯茂府中錄事參軍,以文才為陳文帝所讚賞,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約在陳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陰鏗的藝術風格同何遜相似,後人並稱為“陰何”。

陰鏗,字子堅,梁朝左衛將軍陰子春的兒子。幼年聰敏有智慧,五歲能誦讀詩賦,每曰千言。到年長,博涉史書傳記,尤擅長寫五言詩,為當時所推重。

初任梁朝湘束王法曹參軍。天寒冷,陰鏗曾與賓客朋友宴飲,見傳酒者,便回以熱酒而贈賜他,在座眾人都笑他,陰鏗說:“我輩終日酣飲,而持酒器者卻不知酒味,不合人情。”到侯景作亂,陰鏗曾被賊所擒捉,有人救了他使他獲免,陰鏗問此人為何救他,原來他就是過去的傳酒者。

天嘉年中,陰鏗為始興王府中錄事參軍。世祖曾聚宴群臣賦詩,徐陵對世祖說及陰鏗。世祖當日即召陰鏗參加聚宴,命他為新落成的安樂宮賦詩,陰鏗提筆即成,世祖十分讚賞他.又改任招遠將軍、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不久即死。有文集三卷行於世。

5、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少年時和母親住在一起,喜歡儒家大師鄭玄的學說。因為父親姜冏戰死,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當初劉備為漢中王,留魏延鎮守漢中,在各個圍戍內留重兵以抵抗外敵,如果敵人來犯漢中,可以將敵人擋在關外,無法進入漢中,興勢之戰,王平抵抗曹爽的進攻,就是用的這個方式。但是姜維認為,這個方法雖然符合《周易》“重門”的意思,可以抵禦的住敵人,卻無法獲得大的戰果。

不如放敵軍入陽平關,而蜀軍退守漢、樂二城,重要關口都留重兵把守,再派出一支軍隊打游擊,專門攻打敵軍的薄弱環節。這樣一來,可以拉長敵軍的補給線,又無法就地得到糧草的補充,長久下去,敵軍疲弊,退還的時候,諸城守兵與打游擊的軍隊,一起趁機進攻,這樣就能將敵軍悉數殲滅。

於是令漢中都督胡濟守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都立圍守,以備強敵。

景耀六年(263年),鍾會伐蜀,率領大軍圍住漢、樂二城,久攻不下。鍾會無耐,寫信給駐守在漢城的蔣琬之子蔣斌,勸其投降,但遭到拒絕。

而此時關口守將蔣舒獻關投降,傅僉戰死。鍾會於是隻留輕軍圍漢城,自率大軍長驅直入。 姜維的軍事佈置因為朝廷用人不當而導致失敗(蔣舒本為武興督,因為在職期間沒什麼表現,所以被派往關口助關中都督傅僉守關


老男孩自駕遊樂趣分享


甘肅有太多的知名景區,嘉峪關,月牙泉,敦煌石窟等等,甘南也是非常知名的臧區,而且還有許多紅色經典。非常值得去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