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場的人越來越少?

錦九鯉美食


以自己為例,以前每次放假都會去商場逛一逛,散散心。但是隨著結婚、生孩子、工作忙等因素現在自己基本都不逛商場了,即使去商場也是帶孩子去商場遊樂園去玩一下。集合自己的感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讓我不去商場買東西或者去逛一逛商場了。

第一點,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佔據了我們更多的時間與精力。

以前去商場有兩個原因,在家裡太無聊了還有就是確實需要買衣服了。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已經佔據了日常生活了。從微信朋友圈到近些年大火的頭條、抖音、快手等產品基本上解決了無聊的問題,可以說以前是自己找信息,移動互聯網時代成為了信息找人的模式,每天可以接收到大量的信息,甚至一天的時間都不夠用了。

第二點,網購購物發達。

網絡購物發達不單單指可以在網上買東西,還包括支付、物流、售後等一系列服務可以解決大家購物的痛點。隨著大數據的到來,甚至會主動給你推薦一些你需要的產品。網絡上能夠解決大部分購物問題,誰還會巴巴的跑到商場去買東西呢。

第三點,生活壓力大沒有時間。

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後開始騰飛,大家都奮力的工作。隨著時代發展,生活富裕了,但同樣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了。很多地方不要說雙休了、甚至連單休都不能保證,在這種條件下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商場逛一逛,每天工作完畢,回家陪家人,照顧孩子才是正道。

以上結合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三條因素,我認為主要就是生活壓力大導致沒有時間,而我們又可以在網絡上不用很多時間買到需要的產品導致的,你認為呢,歡迎討論。



談財論道


經常去逛商場的人最近幾年應該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現在去逛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那種到了週末商場人聲鼎沸的場景,現在已經很少出現。

最近幾年商場人流減少甚至倒閉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

在十幾年前,各大商場還是大家購物的天堂,但是最近幾年各大商場的人流量卻不斷減少,而隨著人流量越來越少,最近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商場已經出現倒閉。比如我所住的這個地方,附近已經有一個大型商場,營業面積大概有三四千平米,在前幾年這個商場還挺有人氣的,一到晚上以及週末都有大量的人流,所以商場的業績一直表現的比較好。

但是大概從2015年之後,這個商場的人流量明顯下降了很多,與巔峰時期相比,短短几年時間人流量我估計至少減少一半以上,因為人流量減少,所以這個商場在2018年的時候選擇關閉。這個商場關閉之後,盒馬鮮生很快就入駐這個原來的地方,我原以為在盒馬鮮生的帶動之下,這個地方的商業、人流會慢慢恢復,但一年時間過去了,這個地方人流非但沒有搞起來,反而越越來越少。

類似這種現象我相信絕對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最近傳的比較火熱的就是北京天橋百貨的拍賣,天橋百貨起拍價是4.48億,但是第一次已經流拍,沒有人願意花這麼多錢去接手。

說起天橋百貨,相信北京人應該不陌生。這個百貨成立於1953年,至今為止已經有66年的歷史,在66年的歷史當中,天橋百貨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業績,他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1家正式註冊的股份制企業,沒想到天橋百貨經過了60多年的發展之後,竟然以這種慘淡的場景收場。

類似天橋百貨這種以慘淡場景收場的在北京還有很多,比如地安門百貨,會城門商場,晨曦百貨,三利百貨,瑪莎百貨,太平洋百貨等等,就連萬達百貨也逃脫不了關門的命運,所以我們看到萬達把部分門店全部賣給了蘇寧。

為什麼現在去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了?

按理來說,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大家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以及購物的衝動應該增長才對,但我們看到的恰恰是相反,最近幾年我國消費增速是不斷出現下降的。

比如2018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這個增速從單純的數據上來看還說得過去,但是這個增速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個百分點,這已經是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連續多年下降。

那為何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大家收入的不斷提高,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反而下降了呢?我認為這裡面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房地產擠出效應開始顯現。

過去幾年我國房價經歷一輪高速增長階段,很多城市的房價已經實現翻倍,而在高房價的壓力之下,大家的購房成本越來越高,不僅要面臨較高的首付,而且每個月還要面臨較高的月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的收入都用在了房子上面,所以很少有多餘的錢就用於消費,這直接導致了大家消費水平的下降。

第二、受到電商的影響。

過去十幾年,我國電商經歷了高速發展的增長階段,而且這種增速並沒有減速的跡象,未來這種增速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大。電商的高速發展最直接受到影響的肯定是線下的一些商場百貨以及零售店。比如2008年的時候,我國電子商務的交易總額只有3.4萬億人民幣,但到了2018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的總額已經達到31.63萬億。其中網上零售的規模更是從2008年的0.13萬億增長到了2018年的9萬億,網上零售總額佔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了23.6%,而且預計未來這個比例會進一步增加。

在電商的迅猛發展之下,線下的一些零售百貨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跟傳統的線下零售相比,網上購物更加方便,而且選擇的餘地更多,此外價格也相對比較便宜一些,所以目前網購已經成為了很多年輕人首選的購物方式。

第三、供給側跟不上

人的消費水平以及消費層次是伴隨大家收入的增長而改變的,最近幾年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升,大家的基本消費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所以對那些有錢的中產階級以上家庭來說,他們已經過了吃穿住行的消費階段,升級到了更高層次的消費水平當中。

但是在我國居民消費不斷升級的過程中,我國的供給側卻跟不上,很多東西都沒法滿足大家消費增長的需求,所以我們看到很多高收入家庭基本上都到國外去購物,或者是海外代購。

供給側跟不上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的現象,那些有房貸等負債的普通居民沒錢去消費,而那些有錢去消費的高收入家庭卻不在國內消費,所以導致國內的很多商場出現了人流銳減的情況。


貸款教授


十一期間回老家,逛了逛我媽家附近的商場,客流量和平時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我媽在一個櫃檯存著面膜,我想敷面膜,沒有預約,居然有3位美容師閒著,不用等!可見客流量有多麼低吧。現在經濟不景氣,我看實體店的化妝品和衣服有些折扣比實體店還低呢。

前些年房地產高速發展,尤其是前兩年很多買房買的到了高點位上。加上各行各業經濟下滑比較厲害,大家都需要還房貸,感覺消費慾望很低。

還有一些原因是,現在人們都喜歡網購,加上一些餐廳人流量少,可能和有些人叫外賣有關吧。


大臉貓整理


這個現象在我這個城市也存在,即使在週末去逛商場都沒有多少人。尤其是服裝類,都看不見人。稍好點的就是商場裡的餐飲還有孩子玩耍的遊樂場,這些地方人稍多一些。

原因就是消費高,掙錢少。個大商場隨便一家服裝店進去,衣服都是幾百幾千。有多少人能買得起。

而且這幾年電商的衝擊很大。同款很多東西在網上購買比在實體店便宜很多的。而且方便。翻一翻手機就可以看到不少,又省事,又省腿,不像去實體店得一家家店的轉。

再就是我們這小城市,每到節假日很多人都出去遊玩了,就像我老婆的美甲店,顧客都是節前跑來收拾漂亮,放假就出去了,前些年生意是節假日挺多顧客,這二年都是節前人多點,放假都沒人。

而且這些年人流量增長也是很緩慢,看那些大城市,就是消費水平降低,但是人來人往,至少看著熱鬧。


夢想等於理想


為什麼我家假日去商場就是人山人海的?不說節假日,連週末去也是人山人海的。不過去商場一般只是吃吃喝喝,要說真的買東西的話。老實講,就算貨比三家後,還是老老實實打開淘寶網購了。實在是因為商場的東西和網上的一對比,顯得太不划算了。


恆程說知產


有好幾次,晚上去上海虹口的某條商業街逛逛,卻驚訝的發現街上的人流如織,但各商場裡的人流卻非常稀少,很多商場裡開著各種小吃店,或者雜貨鋪,還有服裝店,基本上都看不到有多少人流光顧,生意冷清,往往難以為繼。

對此,有學者表示,大城市的商場感覺人口越來越少是有原因的。一般的大型商場基本上屬於中高端消費水平,又具有一定的地理優勢。而近年來房租、員工工資都在不斷上漲,造成了物價的不斷上漲,讓很多民眾望而卻步。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發現一些商場的飲食、娛樂、購物的價格都不便宜,同時,現在商場內的商鋪空置率也很高,很多商鋪被長期空置,這樣也難以吸收人氣。

不過,導致商場人流越來越少的根本原因應該還有以下幾類:首先,大中城市的商業建築如雨後春筍搬的造起來,於是可供顧客選擇的面就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了客戶的分流。

實際上,大城市裡的中心城區,幾乎每一條繁華大街上,都有好幾家大型商場,它們的定位和品牌類型幾乎雷同,這樣導致消費者在逛商場時更趨向於多元化。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往往選擇離家近,好停車的商場,成為了他們首選的目標。所以,相關部門在做城市規劃時,商場之間最好間隔一公里左右,商場建造過多,反而不利於人口的集中流入。

再者,現代化節奏加快,電商平臺的崛起,逛商場已不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像年輕群體忙了一天,回到家裡就不想出去了,他們喜歡在網上購物,解決一切需求問題。儘管現在電商在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快捷高效,已成為現代年輕消費者喜歡網上購物,不喜歡逛商場的主要原因。

最後,商場對外的吸引力也越來越不如從前。現在大型實體商業還是以傳統的百貨模式運營,除了搞一些線下現場活動(比如抽獎)和打折促銷吸引顧客以外,再無創新的有效辦法。近些年,一些商場巧借春節、端午節、母親節、兒童節等日子,通過舉辦相關活動的形式來推廣自己,但是收效甚微,這就導致實體商圈從業人員的大量流失,整個商場出現日漸衰弱的景象。

對此,我們認為,現在商場之間,以及電商與商場之間產生的競爭在所難免。對於商場來說,要做到以人為本,讓顧客體驗到在其他地方體驗不到的樂趣。現在的商場,除了硬性的吃飯和娛樂外,就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了。所以,對商場來說,要針對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的服務方案,讓顧客在購物的同時,逐步提高實體商場的依賴度,從而提高商場的客流量和復購率。

打個比方說,一對小夫妻剛買了健身卡,去某大型商場去健身,出來後發現,該大型商場裡有家不錯的餐廳,於是就選擇在這裡吃飯。而當他們吃完了飯後,發現商場裡還有大型的影院,他們順便在吃完飯後,買了電影票看了電影。


然後出來時,又看到商場裡有買各種自己所需要衣服和包包,可以在實體店裡體驗後購買。這樣消費者一圈幾個小時下來,還是在本商場內完成消費,也就是說商場要讓消費者呆在這裡時間越長,商場的客流量就越大,生意就越紅火。這樣的商場通過增加消費者的體驗度、購物的舒適度來吸引人流,用戶的多重體驗是電商做不到的。


不執著財經


為什麼商場的人越來越少?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過去非常擁擠的商場,現在有點人少氣不足的感覺。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首先想到的,就是電商的出現,也就是電商分流了許多消費,讓許多原本喜歡逛商場的人,轉到了電腦、手機前,通過電腦、手機購物了。

電商確是商場人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導致商場人流減少的又一個原因,就是商場的佈局變了,許多商場不再經營低檔次的產品或衣物。因為,中低檔次的商品,大多也轉向網購了。商場經銷的,大多是檔次較高的。也正因為這樣,具有需求的人群也少了,自然會導致商場人流變少。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住房消費、教育消費、醫療開支等,分流了太多的商場消費。住房不必說,分流的最多,也讓居民消費能力受到很大影響。而教育消費,也是讓居民商場消費變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看看各種培訓機構面前的人流,就知道為什麼商場消費會人流減少的原因了。如果把培訓機構、校外輔導班等的人流全部趕到商場,也是不會少的。

當然了,醫療支出、醫療消費,自然也是帶來商場消費降低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卻醫院看看,哪個稍好的醫院不是人來人往,到需要排隊。這也意味著,健康已經讓很多家庭消費付出了慘重代價,影響了商場消費。

除以上之外,健身消費,也在嚴重擠壓商場消費。現在的健康消費價格越來越高,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幾萬元、十幾萬元,這一切,擠的都是商場消費。除非把健康也辦到商場之中,否則會讓商場消費分流相當人員。

當然,夜經濟等,也會對商場消費帶來衝擊和影響,很多地方的夜經濟,讓原本應當在商場的消費,轉到了夜市,轉到了酒吧,轉到了咖啡吧。這一切,過去很多都是在商場內,現在,都獨立門戶了。自然,也會造成商場消費減少。


譚浩俊


我覺的,現在的大型百貨商場顧客越來越少,主要有6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各類商業綜合體越來越多,大量地分流了顧客。比如,我居住的周邊地區,20年前方圓十公里之內就只有一家大的百貨商場。而到了5年前,陸續建了3個大的綜合性的商業體,買啥東西的都是,而且是購物、娛樂、餐飲、休閒、健身等一應俱全。所以,原來那一家百貨商場基本上就沒有顧客了。

二是受網上購物(電商)的衝擊很大。這裡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電商購物方便快捷,衝擊了顧客去商場購物;另一方面是電商購物價格便宜,衝擊了顧客去商場購物。

三是人們現在的生活方式變了,不像過去以逛個商場購物為樂趣,而是把更多的時間尤其是節假日時間,安排到了旅遊、健身以及陪伴孩子䃼課等等方面去了。

四是人們的時間觀念的確比過去更強了,不像過去為了買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就專門用幾個小時或耽誤半天時間,單獨去逛一家百貨商場了。

五是由於大型商場的場地租金、員工工資等成本上漲,導致商品的價格偏高,也影響了一部分消費者不到商場去購物。

六是由於許多大型商場的停車位很少,使得如今出門就要開車的顧客難於停車,甚至就根本停不了車,也減少了一部分人去逛商場。


潤友


商場的人越來越少原因有幾個方面的:

一是受到電商的衝擊,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網上購物,到商場去購物的人是越來越少,隨著人們購物習慣的改變,商場經營的壓力是越來越大。

二是當人們購物習慣改變後,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有一部分人通過網絡購物解決了所有的購物問題後,就宅在家裡不出門了,這就是傳說的宅男宅女。

三是當人們的購物習慣改變之後中,大部分城市人的生活,除了日常的工作之外,有一部分人就是在家附近活動,很少有去商場的衝動,人們會覺得去商場就是浪費時間。

四是逛商場太累,而且商場購物比網上購物價格高,品種少,網上購物,可選擇的品種多,價格還優惠。

五是現在的經濟不好,在高房價和高物價的壓力下,對於大部分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可供支配的金錢在減少,普通人的生活壓力太大,沒有心情逛商場。

六是各個城市的商業地產越來越多,在地產大發展的情況下,許多地產商都衝進了商業地產,各種商業綜合體太多,這兩年天天有地產商找筆者,請求我去救他們的商業綜合體,許多商業綜合體是賣不出去也租不出去,融資也融不到資金,地產商被困在商業綜合體上,面對大部分過剩的商業地產,怎麼解決?當然,不同的商業地產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需要去調研後才能找到解決方案,可是商業地產過剩確實是事實。在這些因素下,商場的人越來越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商場的人越來越少,是一個長期的趨勢,這個趨勢,大家都感受得到,從而因為感受到了更加加快了減少的趨勢。

以我身邊的案例為例,我們一個小四線城市,市區人口也就25萬人,卻一共有沃爾瑪,大潤發,新華都,永輝等全國性知名商超,還有地方性的比如友誼商店等當地商超巨頭。而如今,沃爾瑪已經關閉兩年以上時間,且沃爾瑪在當地的新區繁華區,周邊是新區人口密度最大和未來城市在地理上主要的發展方向。

從我們身邊的商超來看,普遍的問題是,同質化競爭嚴重,從普通百姓角度去看,彼此之間的差異不是太大,不論從商場的佈局,商品展示,銷售服務人員,還是從價格,以及各個商場的競爭策略角度去看,沒有明顯的感覺彼此之間有什麼本質差異或者哪怕是不同品牌之間的經營差異。我的感覺是隻能總結為四線城市的人口數量不足以支撐如此多的大型商超,從而導致了超市的經營持續下滑,即新增商超超越了當地的人口密集度所支撐的消費需求。

再從我生活過十年以上的深圳來看,比如關外的龍華,最繁華時,有人口100多萬,其典型特徵就是一些超大型樓盤或者社區,從建立到住戶入住,再到商圈繁華的週期非常短,且繁華的持續時間長,甚至每個村的小超市依舊人流如織(我所處的村就有25萬人口)。

回到題主的問答,從這兩個明顯的城市體量差異來看,商超的人流密度和繁華程度的差異,首先取決於城市的人口密度。以及城市的人口流入趨勢。真正從每個不同品牌的商超的品牌經營差異其實不是問題的核心,也沒有看到明顯的品牌差異有多大,只能說每個品牌商超的經營側重點略有不同。

其次,電商的衝擊和影響在持續,因為網絡的高速發展和支付的便利,快遞的便利,疊加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節奏的持續改變的趨勢,的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從我的角度去看,深圳的商超,其超市加美食的模式,可能是消費趨勢改變速度不如四線城市下降那麼快的主要原因。

因為美食飲食,是人們週末或者閒暇時間中會影響人們外出的一個驅動力。而四線城市在這點上差異比較明顯,即商超沒有強有力的美食飲食從而對人們的吸引力沒有深圳那麼明顯。

從這個角度去看,新興業態比如餓了麼等的崛起,也是從趨勢上逐漸改變了人們去超市的一個潛移默化的趨勢。

第三,人們的生活條件的改變。

以前應該說空調的普及率和人們的消費,使得夏天冬天,在商場混空調的人們數量持續出現下滑,這應該是一個相對次要的改變因素。

大體上來說,經濟增速持續下滑,房價持續上漲,比較大程度地影響了人們的消費支出。而上述只是在形式和心裡上被動地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