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中華老憲


漢語語言比英語語言先進,這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在世界上所有的語種中對比來說,漢語也是最先進的語言。但表形的漢字不如表音的英語文字先進.,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如果我們的漢語文字也改革成拼音文字,那麼我們的語言和文字將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語言和文字。

《漢字拼音化科學利民,是強國富民策之一》的宣傳。 ‌

希望各位有識之士能認真看完該文,文中主要觀點以前在媒體發表過,媒體上也有過轉載,現重編髮表,重點是對同音字拼音化處理的解決方案,希望支持的人們點贊、轉載為漢字拼音化改革出力宣傳,讓更多的人明白漢字拼音化的優越性。只有支持的人多了,漢字拼音化改革才能推進; ‌特別希望各界名人能認可而參與到漢字拼音化改革宣傳中,為國為民出力。有你們的支持,漢字拼音化改革才能有所進步,否則是艱難的。也希望人大和政協代表能在人大和政協會議中提出漢字拼音化改革提案。 凡是反對漢字拼音化改革的人,只要能證明自己不是半文盲,起碼半數的方塊漢字能認識,能讀出音來,並能寫出來就說明你反對的正確,否則證明你是為了自己利益或無知而反對。 ‌ 反對的人也希望認真看完該文再說出反對的理由,而不是粗淺的謾罵,當你們也贊同時,歡迎參與到漢字拼音化改革宣傳當中。 ‌

《漢字拼音化科學利民,是強國富民策之一》 ‌

文字是人與人之間交流,記錄語言,思維和經驗的工具,其書寫、識別越簡單、越有效越好。 ‌中國人是世界上唯一學習文字需要十幾年的民族,雖然是間隔學習。但漢字獨立於語言之外,筆畫繁難,學幾十年甚至還有一多半字不認識。也就是說,所有中國人,包括文科類飽學之士的專家、教授也至少是半文盲,同時也是教育效率低下、教育成本高啟的原因之一。 ‌

國家落後的主因之一是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的主因之一是國人學字難,文盲多。

‌漢字識別書寫難幾千年來一直制約著中國的文化、哲學、科學以及文明的普及、進步和發展。

中國幾千年來識字的人只是少數,而這少數人也大多走學而優則仕之路。即使民間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因為不識字的人多,他們的經驗也大多流失,沒有積累,這也是現在中國文明和科學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之一。

即使現在的簡化漢字,我們上學十多年也未必敢說能很好的掌握,而我們大量的美好青春就白白的浪費在對漢字的識別書寫上了。 ‌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從甲骨文到現在的簡化漢字,就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髮展,去繁就簡,不斷完善的過程。

要想使中國發展和強大必須要解決漢字識別書寫難的問題,要使多數人都能較容易地識別書寫漢語文字,而漢語文字拼音化是大方向。

在1951年,毛澤東主席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

漢語文字拼音化基本上就可以實現會說就會識別甚至書寫,可以消除文盲,可以不必在識字上用去人生的十幾年的光陰。那將節省人很多時間,中國人的智力也會隨之增長,社會和科技也會更加進步,教育支出也會大幅減少。

‌特別是兒童和小學生,在漢字拼音化後很多甚至都可以不用家長輔導自己就能看懂圖書和作業題目,增強智力和閱讀能力。而且中小學的課外作業也會大幅減少,可以增加他們的課外鍛鍊時間和睡眠時間。

現在中小學生的競爭壓力大,作業多,很多時候要做到很晚而影響學生的睡眠和身體健康,長此下去中國人的基因就會逐步衰退。這是實際情況,過去中國人的身體素質平均比日、韓好,現在不如日韓,除生活水平外,這也是一個原因,去看看足球比賽,再去大學看看就知道,陰不盛而陽衰很普遍。 ‌

秦始皇的偉大之處就是統一和簡化了文字,希望再出來一批偉人來統一漢語文字拼音化。沒有強有力的人物,漢語文字拼音化改革難於登天,特別是在民主制度下更難,誰也不服誰的利益爭鬥會使拼音化的夢想可能都不會實現。 ‌誰來實現漢語文字拼音化誰就將是世界偉人,中國人的功臣,必將流芳百世。

在此我們要感謝我們的先輩漸進的將我們的語言發音改革為聲韻母為主的形式,這為漢語文字拼音化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現在,應該成立一個漢字拼音化改革小組,首先用3-4000個拼音文字來代替常用的3-4000個漢字,用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來完成這個系統工程。

因為漢語拼音普及的關係,幾乎每個人都會漢語拼音,所以首先在普通媒體和文藝作品上試行完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

文字拼音化是科學文字,中國漢字拼音化將來一定會實現,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選擇的客觀規律。

……

對於漢語文字拼音化改革,反對的人會很多。不過實踐證明,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人也全部都是半文盲,包括文史類的專家、教授,不信自己就在手機上打個漢字,再點翻頁鍵翻一兩頁,再看看還有幾個字是你認識又能讀出音的。其實不管使用什麼文字或者符號,只要把語音思維記錄下來就行了,這就是文字的作用,使用什麼文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文字好用、有效、科學、易識別,易寫就行,而漢語文字拼音化就是比象形漢字科學好用有效的文字。

反對漢語文字拼音化改革的人主要有以下疑慮: ‌

1、漢字重音字拼音化如何解決的問題 ‌

反對漢字拼音化的人說,漢語如果用拼音文字表示,將產生歧義。 ‌ 比如趙元任所做《施氏食獅史》一文,全部是shi這個音,如果用拼音文字表示,無法表示其內容。 ‌

《施氏食獅史》一文是"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於1930年在美國寫的一篇奇文,但趙先生也是漢字拼音化的擁護者,同時代贊成漢字拼音化還有很多大師級的人物,如蔡元培、胡適、魯迅等。

特別是解放後在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等人主持制定的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的推廣對我國文字改革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貢獻。 ‌

實際上,對於這樣重音漢字拼音化後也能很好解決,這也有賴於我國普通話的推廣,特別是漢語普通話發音以聲韻母為主的形式的優越,只要在同音字主音後面加後綴字母即可解決。 ‌

漢語拼音文字組成,由主音字母+聲調字母+後綴字母組成。如用a、b、c、d,o表示發音聲調,聲調後面加不發音的後綴字母來區別各個同音字。兩個字母的後綴就可以區別六百多同音字,而且可以與表形漢字一 一對應。

加後綴解決同音字的問題也就相當於漢字筆畫的不同而已。 ‌例如: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一文中“施“拼音化後為(shiagy)(由主音shi+聲調a+後綴gy組成)、其它,氏(shidxs)、食(shibch)、獅(shiams)、史(shicls)等也同樣。拼音化後不發音的後綴作為區別每個文字,為了好記,後綴也可有含義,如食物的食字後綴用ch,也就是“吃”的聲母ch表示,獅的後綴用猛獸的猛和獸的拼音第一個字母m和s表示,這樣可以好記些。 ‌ 由於拼音文字是與原表形漢字一 一對應的,故不會產生異議,應用拼音化文字與原漢字沒有多大區別,並不增加詞彙量,也不會改變語法,有人拿英文比是錯的。

2、關於有些地方方言的問題。方言的發音與普通話的發音有些是不同的,但由於我國普通話的推廣使絕大多數地區使用方言的人們能夠聽懂普通話,漢字拼音化後看懂拼音化後的字母文字更加容易,即使聽不懂普通話但拼音化後的文字也使他們學起漢語拼音文字要更加容易些,也利於普通話的推廣。 ‌

3、一些反對漢語拼音化的人將漢字形容為兩維圖形增智之說,對此只反問一句,難道用字母文字的西方國家的人得諾貝爾獎的人比我國人少嗎? ‌

4、一些反對的人將漢字拼音化改革上升到“拼音化就是“數典忘祖”甚至說“要滅其族,先去其史,欲要斷史,先毀其文”的政治高度,是“崇洋媚外的漢奸”,對這樣的反對者就不多說什麼了,大家也都明白。

5、對於古文和拼音化文字之間的轉換問題‌因計算機的發明,這些都不是問題。 ‌

6、有人認為“書畫同源,如果沒有表形漢字,就不會有唐詩宋詞,不會有楹聯字謎,也不會有中國畫,不會有印章金石……而這些恰恰是中國對於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

實際上漢字拼音化除對豎版文字美觀有點影響外,對其他方面沒什麼大的影響,字母寫起來也很漂亮,甚至人人都可以成為書法家,唐詩宋詞用字母文字記錄也沒什麼問題,而對中國畫,印章金石等更沒有多大的影響,你喜歡你照樣可以去畫你的中國畫,字母的印章金石也是很好看的。對聯改成橫版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個習慣。 ‌

7、拼音化後的中國文字適合於世界人們的,這點就不多說了。要想中國走向世界,首先要將表形漢字拼音化才可以。道理很簡單,易學,易用,也方便世界人民學習,從而瞭解中國。

8、當然還有一些專吃方塊漢字飯的反對者,那是自私所在,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已,也就不說啥了。

9、有人說,關於漢字拼音化,國家語委已有定論,為維持當前通用文字的穩定性,暫不考慮。

文字雖說需要穩定,但探討研究應該繼續進行。甚至,一些工作應該走在前面,不作為的精神不可取。 ‌

張雲生 於 2018年01月01日 重編


漢字拼音化科學


英語在應用文寫作上,較漢語有更強的嚴謹性和唯一性。

我很討厭下屬有時候交上來的協議,合同,標書,讀上去總是讓人感覺有歧義,不得不再逐字逐句詳加推敲,往往一份十來頁的合同,讓我改成了三十頁,至於標書,那就更累了。有時候連我大老闆都說你這麼認真幹嘛,就是一份合同而已,真有問題了到時再說,先把合同簽下來要緊,想想也是,反正中國人缺少契約精神。但是和外企打交道,這種現象就很少。

再說一個例子,剛進單位的時候,單位進口了一臺最新的液相儀讓我學習。一本全英語說明書有辭海那麼厚,我把它翻成中文化了大半年的時間,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一句話,定語套定語一口氣套了17個,怎麼翻怎麼不舒服,感覺不像是人說話,請教了單位裡好幾個教授,研究員,最後一個海歸看了半天后問我,“你看明白它的意思沒有?”我說我心裡倒是明白,就是中文表達不好。他一拍桌子,你明白了就好,硬要說出來幹嘛?


雷154135693


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如果單從文字本身比較,是豪無意義的,因為文字再優美或使用起來再方便,但使用文字的民族不是人類社會最先進最發達的民族,那麼你這個文字也談不上最先進的文字。

中國盛唐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盛最文明的國家,那麼在當時漢字就是最先進的文字。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民族由於種種原因,各方面落後了,受盡了外強的欺凌,而此階段正是使用英文的英國和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如果此階段再強說漢字最先進,漢字比英文先進,那就是固步自封了。

現在中華民族已經站立了起來,正在奮起直追,需大眾一心,團結一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振興夢。可以明確說,不久的將來,當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巔時,中華民族通用的漢字,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到那時英文會仰視漢字。



春日之虎


我是中國人,當然喜歡漢語。我是老師,曾經教過9年的初中英語,然更多的時間是教語文,也曾語文英語一塊兒教。

語文語文,語言文字也。我們的漢語,既古老又先進。為何這麼說?我們的漢語是世界上僅存的象形文字。其音形意完美和諧,是世界上其它文字無法比擬的。這世界上具有音樂美感的文字只有漢語,具有建築之美的也只有漢語。我國旁邊的語言,如日語,還不是受了我們漢語的影響及同化。試問,英語有這種美感嗎?



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數千年。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到現如今的簡化漢字,它的演變,它的發展不正說明了它的先進嗎?因為文字的先進,才使得我們祖國的文化得到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有文字的歷史是如此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中華文化燦爛輝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就讓你目不暇接受益匪淺。先秦散文唐詩宋詞,直到元曲和明清小說,你能領略多少祖國文化的精髓。



我覺得,拋開了政治和感情去談文字的先進與否沒有意義。不要以為西方的先進就認為其文字也先進。如果真這麼認為,那麼等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日,我們的漢語不就是最先進的嗎?


含山唐


這個問都不用問,肯定是漢語更先進。雖然我學了三十年英語,也教了30年英語。那我仍然要說,漢語是世界上最科學,最優美,最簡潔,最實用的語言文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漢語和英語進行比較。

第一,漢語的語法簡潔。

漢語近乎沒有語法。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英語語法書,但是你很難找到幾本漢語語法書。

為什麼呢?因為漢語太簡潔了,不需要用複雜的語法去解釋和描述。英語語法書可謂汗牛充棟,隨便拿一本出來,都很重很厚。人們為了搞懂英語,首先得把英語複雜的語法搞清楚。漢語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

第二,漢語發音優美。

漢語的音節比英語少很多。漢字是單音節,並且有4聲的變化。這讓漢字可以用最簡潔的音調錶達複雜的含義。

比如九九乘法表。漢語的乘法表朗朗上口,押韻且有節奏。用英語就無法編出這麼優美的乘法口訣。這讓中國孩子的數學水平大大超過美國孩子。

事實上,得益於我們的語言文字,中國人的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和思維的速度,都要遠遠超過用英語思維的人。

可以這樣說,漢語是我們的祖先為我們設計的最好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比起英語操作系統好了太多。

中國的古典詩詞可以用幾個字表達豐富的含義和韻味。而且還具有對稱和押韻的形式美,這用英語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漢字具有超強的擴展能力。

每當一個新概念出現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去新造一個漢字。只需要在常用的漢字中拿幾個出來重新組合一下,一個新的名詞就出現了。

英語就不同,它不得不用新的字母組合,來造一個新的單詞。這個新的單詞跟概念本身是沒有任何聯繫的,你不得不死記硬背。這樣英語單詞越來越多,需要記的單詞量越來越大。據說英語單詞現在有好幾十萬個。

對於一般人來說,想把英語單詞都記住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使用英語的人來說,就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因為對方領域的概念和術語,跟你基本是完全不相干的,無法理解。但漢語就不同,漢語可以“顧名思義”。哪怕你不去專門的學習,也可以大概瞭解一下對方所說的含義。

關於漢語和英語究竟哪個好,這是《比較語言學》研究的課題。對這個問題研究的越深,我們就越能發現漢語比英語好太多。

我是英語老師王帆,有三十年的英語教學經驗。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別忘了給我點贊呀。歡迎關注、評論、收藏、轉發。


英語老師王帆


這樣吧,我教你個最簡單最有效的他者判斷。

誰對你最上心?誰對你的利弊損益研究最透徹?是你的朋友麼?不是的,是你的敵人,特別是死敵。你的死敵的言論很可能是假的,但是其行為一定是真的。他想要你做的,一定是他認為有害於你的,他不想讓你做的,一定是他認為有益於你的。

這應該是條真理吧。

那麼,關於漢語漢字,你們看看那以中華民族華夏文明為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的那什麼,他們是巴巴的盼望著漢語漢字大行其道,還是盼著漢語漢字儘快從世界消失?若他們認為漢語漢字會導致華夏文明永遠落後,那你猜他們會如何做?那他們顯然會大力鼓吹漢語漢字的先進性啊,還得讓全世界其它地方都儘快被漢語漢字固定住落後地位,那他們豈不是江山永固永為人上之人了?

相反,若他們認為他們不遺餘力全世界免費贈送的那什麼先進的拼音文字會讓人先進的話,那他們還會倒貼錢免費贈送?

仔細想想他們都是啥樣人!

好,說完了簡單的間接判斷,再說說直接判斷。漢語漢字當然是最先進的語言。

最直觀的,流利使用漢語讀寫交流,所有的漢字文獻,三千漢字就得,可英語,詞彙量六千,就是六級水平,能看報紙不?能看普通公文、說明書不?能看專業文獻不?英美成人要通讀普通讀物,詞彙量要50000以上,你別告訴我記一個漢字所耗的精力等於記16個word。

書寫出來的字本身有形式信息,漢字的形式信息是被關聯到了所指示的事物上,而拼音文字的字形信息完全被浪費了。漢字字形就是在描述那描述對象,馬為啥這麼寫?因為馬這個東西就是馬這個字的樣子。但是拼音文字就是記下發音,那為啥是這個發音?horse為啥叫horse?鬼才知道。

所以,漢字有根本,其根本直接紮根於那指示對象本身,而非自說自話。

尋根究底,正是求同存異的關鍵。漢字,正是華夏大一統凝聚力的重要來源。

漢字漢語體系,就是已知世界最先進的語言系統。當仁不讓。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早在二十幾年前,英國和美國最權威的語言學家們分別就現行世界的通用語言,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漢語繁體字是世界上現行語言中相對來說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因為文字也是有維度的,漢字繁體之中大多數文字是二維和三維文字,還有少部分的四維文字。而幾乎所有的字母文字,都是一維文字,少量的二維文字和極少數的三維文字。閱讀障礙症,在西方國家是一個常見病,患病率高達20%,而這個病在中國,是一種罕見疾病。這就是文字的先進性所造成的。

中國漢字的數量遠遠少於英語或任何字母語言單詞的數量,可是漢字的準確性,邏輯性,遠遠超過英語。一個英國的普通小學生,絕對看不懂任何一篇大學論文,而同樣這篇論文翻譯成中文,讓一箇中國小學生看,大致上可以看懂一些。


三箭一雕230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毫無疑問的。漢字比英文更先進。如果是文字學家,大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說出多方面的道理來。由於時間關係,我這裡只從一個方面說明一下。大家就可窺一斑而知全豹了。

之前在網上聽過北大教授王嶽川先生的一個講座。莎士比亞時期,英語的詞彙量大約五六萬,而現在,英語的詞彙量已經大約在一百萬以上。而漢字全部也就幾萬字,常用字也就幾千,如果能認識三至五千字,一般的閱讀和書寫就不成問題了。漢字從55年簡化之後到現在,幾乎沒有新字創造出來。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思想,新事物,新概念,用已有的漢字組合,全部可以定義。這樣,初學漢字可能覺得太難,但是,學會之後的使用效率遠遠高於英語。

一個認識三五千字的人,不斷可以閱讀現代文,稍加訓練,就可以讀古文,讀一兩千年前先人留下來的文字。這樣,使的中國人可以輕易的做到與古人對話。可以輕易的領略祖先留下的文化財富和智慧。可以使現代的中國人身上,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使中國人稱為中國人。可以說,漢字就是中國的文化符號,如果取消漢字,中國人將不成為中國人,五千年的文化必將中斷。

由於英語不具備漢字的這種擴展能力。所以,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不斷的出現,而每一個新的東西出現之後,英語都要造一個新詞來定義它,這樣,就使得英語的詞彙量迅速擴張。從莎士比亞時代到現在,短短五百年間,英語的詞彙量擴大了幾十倍。一種上百萬詞彙的語言,讓人怎麼掌握呢?所以,現代人學英語,不可能把全部詞彙都掌握,只能掌握與自己專業和生活相關聯的部分。這樣,就會使得同是講英語的人,由於專業不同,相互不懂得對方話語的意思。

另外,當時代發展了,一些詞彙不常用了,就會被時代所忘記,但它還會存在語言數據庫裡。成為半死的語言。這樣,就使的當代的人,很難讀懂過去的文獻。

僅僅上面這一點,漢語就比英語表現出強大的優越性。其它方面,不需要一一再提了。歡迎方家一起討論補充。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只舉最簡單的例子,你用漢語從一數到一百,再用英語數一遍!漢語讀阿拉伯數字全是單音節,而英語除了1,2,4,10外全是多音節,並且十以上的數字,英語讀起來非常囉嗦,比漢語多很多發音,你就知道僅僅是數字表達方面漢語就甩英語幾十條街!一篇同樣內容的文章,你用英語打字,我用漢語打字,我們比誰打得快!英語不但同樣內容的文章,字數比漢語多得多,並且英語打字不像漢語有電腦智能化聯想!有些漢字你只需要敲打一下就出來了,用不著完全打!更要命的是,英語每個單詞後面必須打一個空格,否則文章根本沒法看,而漢語卻沒有這個要求,文章越長,你打的空格就越多!還有阿拉伯數字的表達,漢語有個十百千萬億,非常方便,而英語卻沒有萬和億這個單位,必須用繁雜的方式來表達,非常囉嗦!

還有一個漢語最大的優勢就是對於新出現的事物創造新詞彙方面更是英語無法比的,漢語對新出現的事物創造新詞,只需要把現在的漢語詞彙打散了重新組合起來,一個新的詞彙就誕生了,不用增加新的漢字!比如激光,電腦,集裝箱,量子等等,全是現存的已經有的漢字,而英語必須重新增加新的單詞,現在的英語單詞已經超過了一百萬個,並且每天還在增加!而漢語只需要基本的三千多個漢字就可以描述世界上所有的舊的和新的事物!這還僅僅是漢語的部分優越性!還有其他的比如漢字可以橫著寫,也可以豎著寫,而英語卻只能橫著寫,豎著寫根本沒法閱讀!


李朕大爺


漢字的基本組成是筆畫,筆畫構成漢字,漢字再組合形成詞彙,再按語法進行描述。

英語的基本組成是字母,字母組成單詞,從這個地方開始,單詞不能繼續組合了。

少了這個環節的代價是,你掌握三千漢字就基本暢通無阻了,你可能不理解一篇論文的準確意思,但看上去基本認識吧。而英語,即便你掌握三萬單詞,專業領域換個方向就基本上看不懂了。

幾百年來,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指數級增長,但我們不需要再新創造漢字。

記憶難度上來說不好直接做比較,但試試fish,pork,beef,chicken,完全沒關聯吧,魚肉豬肉牛肉雞肉,是不是一目瞭然。順便問一下,一目瞭然用英語怎麼翻譯呢?

雖然漢字已經基本不再有象形的功能了,但擴展性非常強。

我覺得在編程領域英語是領先的,if then els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