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魏延是為何被殺的,難道是諸葛亮心胸小嗎?

夏梓琪


吳主孫權說出了魏延之死的真正原因!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途中病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



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

魏延先佔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

只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並且斬了他,將頭顱獻於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並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魏延在蜀中地位僅次於“五虎上將,”任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曾經風光無限!

漢中和荊州同屬三國時期的戰略重地,荊州由五虎之首關羽鎮守!當時蜀中一致認為鎮守漢中非張飛莫屬,劉備卻選擇了魏延,可見魏延的能力與重要性!

又因性格傲慢和心胸狹隘的楊儀交惡,關係如同水火一般!諸葛亮死後楊儀上書劉禪稱魏延有降魏的動機。其實是怕魏延奪權取他性命!

魏延此時顯得缺乏大局觀;在此重要時刻,牛脾氣又來了,擔心軍事大權落在死敵手中,一心想著除掉楊儀!同時上書稱楊儀造反!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劉禪問董允、蔣琬本身就是不長腦子。他們倆是防守派,而魏延是主戰派。諸葛亮死後指定蔣琬為接班人,主戰派就成了被打擊的對象!

楊儀得到朝廷的支持,開始對魏延瘋狂的打擊報復,最終滅其三族。並且醜化魏延。


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魏延之死,不能歸罪於某一個人。

局勢原因,諸葛亮連年征戰,國力不支,需要修養生息!所以選擇保守派蔣琬,放棄了武將出生的魏延。

自己性格所致、蜀漢關羽、張飛都是間接或直接死於性格問題。而不同的是魏延死前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

孫權曾說過:楊儀、魏延兩個人就像放牛的小孩一樣,即使有些微博的功勞,然而一旦聽之任之,情況肯定不容樂觀。如果諸葛亮哪天不在了,二人必生禍端。

人物評價

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魏延為何被殺,並非諸葛亮心胸狹隘,而是死於和楊儀掙權!


先生與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是僅次於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的存在,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虎將,尤其是在蜀漢後期,可以說是蜀漢第一猛將了。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其職位比趙雲還要高,劉備去世後,魏延又成為諸葛亮北伐時的得力干將。不過,對於魏延這位猛將,結局不僅是慘死,而且,針對魏延被殺的原因,歷史上長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看出魏延腦後有反骨,魏延是諸葛亮設計殺害的,問題來了,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諸葛亮真的要殺魏延嗎?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一、只是突出諸葛亮智計超群的需要。在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為了凸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諸葛亮看出魏延有造反的企圖,所以諸葛亮在臨終前設下一計,令馬岱慫恿魏延大叫“誰敢殺我”,趁其不備斬殺魏延頭顱,方才奏效。但是,在陳壽《三國志》等正史中,卻沒有這些記載。一定程度上,關於諸葛亮下令要處死魏延的說法,也是缺乏史料佐證的。按照正史上的記載,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才能處置魏延。

二、其實諸葛亮沒有殺魏延的必要

魏延是一位有性格的將領,也是一位能征善戰的將領,對於諸葛亮來說,猜到生前猜到魏延可能會不服從命令,這是孔明基於魏延性格的判斷。但是絕對不會造反,當然,從後面的情況來看,魏延確實沒有服從諸葛亮的遺命,而是希望掌握蜀漢大權,並再次北伐曹魏。但是,對於諸葛亮來說,不管魏延是否服從自己的遺命,其態度都是“隨他便吧”。諸葛亮之所以給出“隨他便吧”的命名,一方面是確保蜀漢大軍可以有序撤退,保留自己的實力。另一方面,對於人才凋零的蜀漢,魏延確實是難得的一位人才和經驗豐富的老將,愛才的孔明也捨不得除掉,因為魏延是碩果僅存的荊州集團老將了。

三、魏延被殺是矛盾鬥爭的結果

魏延自始至終都沒有反叛。《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實際上魏延自始至終都沒有造反之意,他只是想殺掉楊儀自己掌握軍權,這是是雙方矛盾鬥爭的內鬥,結果到了最後魏延自己卻送了命,也是淒涼可嘆。當然,對於魏延之死,直接原因就是其本人和楊儀的長期不和。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魏延高傲的性格,促使其得罪了眾多蜀漢文成武將。在魏延、楊儀爭鬥的消息傳到後主劉禪那邊時,大部分人都站在了楊儀這邊。而且,魏延的部下也是紛紛背叛他,促使魏延被馬岱斬殺。

四、魏延被殺是性格造成的悲劇

在劉備集團裡,五虎上將尚在的時候,魏延是被其他人光環籠罩、甚至被壓制的,可是五虎上將都不在了,那魏延自負、傲慢,不好相處的性格就表露無遺,也為最後不好的結局埋下了伏筆。《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有一句: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用現在的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當然,關於魏延之死,沒有史料表明這是諸葛亮有意安排的,也即魏延之死,根本原因還是其性格高傲,和楊儀等人結仇,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此外,魏延至死都沒有背叛蜀漢的舉動,這也是需要肯定的。簡而言之,魏延是一個忠心耿耿、但性格有問題的將領。

綜上所述,魏延之死與諸葛亮沒啥關係,是其自身性格高傲造成的悲劇。


燕山永固


正史上沒有確切的提到是諸葛亮設計殺死魏延的,但魏延不受諸葛亮重用確有其事,諸葛亮是儒將,文可治邦安國平天下,武可奇謀詭兵鬥乾坤,這樣的人當然喜歡性格相近帶有一種書生氣質的將帥之才,然而魏延卻不在此列,軍事上魏延是蜀漢後期主要領軍人物,軍事才能確實高人一等,從子午奇謀到漢中鐵壁防守,蜀漢將領真沒有能出其左右,諸葛亮五丈原深知自己已經不久於人世,和楊儀,姜維等密謀撤退計劃中提到讓魏延殿後,如果不從,再另行處置。這也表現出諸葛亮對魏延確實沒有好感,不是絕對的相信,但他也覺沒有殺死魏延的想法,那麼魏延又是怎麼被殺的呢?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楊儀,楊儀素來和魏延就不和,甚至於好幾次魏延拔刀相向,聲稱要殺了楊儀,楊儀心懷憤恨,報復的種子在心裡已經根深蒂固,等待的只怕就是這一天,這一天也不負眾望,用於讓他等到了,諸葛亮去世後,楊儀依照諸葛亮的方案去執行,果然魏延不幹了,楊儀藉著丞相的遺旨誣陷魏反叛,來了個先斬後奏,沒等朝廷判決下來把魏延就地正法了,也終於報了這些年所受的欺壓之苦,但同時也給蜀漢造成巨大的損失,魏延死後,蜀漢的確人才凋零,姜維也是獨木難支,加之蜀漢政權內部動盪不安,在三國時期早早地就被除名了








小生侃歷史


結論:魏延之死和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魏延是死於和楊儀爭權失敗被殺,一半原因是因為楊儀洩私憤,另一半原因是因為魏延自作自受。

《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才)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不聽諸葛亮遺命退兵,私自率先南歸,不履行斷後的職責,陷蜀軍安危於不顧。後又燒燬蜀中棧道,阻止蜀軍南歸。最後甚至擅自率軍自相殘殺,攻擊楊儀軍。最終兵敗身亡,也終是咎由自取。

而楊儀為洩私憤,誣陷魏延謀反,不待朝廷詔命,擅自處死魏延,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總的來說,蜀漢內部同室操戈,自相消耗,絕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


首席水軍大都督


三國演義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西楚蘇說為您解答。

魏延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性格鮮明,智勇雙全,一生大部分時間跟隨劉備、諸葛亮征戰沙場,開疆拓土。但是就這樣一位功臣卻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死五丈原之後,因 “謀反罪”落得個眾叛親離,被手下大將馬岱率兵斬殺。

說到魏延就不得不說說楊儀這個人,同樣是一員大將,但是性格狹隘,不能容人。二人針尖對麥芒,坐在一起就吵,勢同水火,有好幾次魏延吵到上火,竟拿著刀在楊儀年前比劃,嚇得楊儀直哭,可能二人矛盾多深。

然後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行軍五丈原的時候敗退撤軍時候安排的卻是魏延斷後,一般行軍撤退斷後的肯定是領導者最信任的人,不然你這邊剛撤退他們也跑了,誰來狙擊敵人,誰來給領導創造時機逃跑。但是魏延是一個火爆脾氣,本就跟楊儀不對付,諸葛亮死後他知道自己要被楊儀領導,還要幫楊斷後,魏延怎麼可能會服氣,心有不甘衝動之下率兵截住了後撤隊伍,焚燒棧道和楊儀打了起來,被楊儀以謀反罪名上奏朝廷,派馬岱追殺斬首。

那麼到底魏延的死冤還是不冤,通過前篇的描述,分析不難看出,諸葛亮對魏延還是很照顧喜歡的。北伐的時候魏延是二把手,因為本身的原因最後楊儀成了領導,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現在讓他斷後為自己的對手斷後心有不甘作出衝動的事也在清理之中,但是行軍打仗不是兒戲。不僅不服從安排,還與自己人打起來,導致後來許多魏延的兵反水,接受調查時都是幫楊反魏。一代大將死已矣,不怨楊來只怪己。所以小編認為魏延的死可以歸結為作死。




西楚蘇說


對於魏延之死,直接原因就是其本人和楊儀的長期不和,根本原因還是魏延自己高傲的性格使然,得罪當時蜀漢朝中很多同僚。與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所以不能說是諸葛亮心胸小。

諸葛亮死後,將權力交給了楊儀。而楊儀和魏延之間有著非常深的恩怨。所以這也使得最後魏延被殺。魏延是一個非常有軍事才能的將領,勇猛過人。諸葛亮死後沒有任何人能夠壓制住魏延,使得魏延的野心越來越膨脹,變得目中無人,再加上和其他大臣之間的矛盾,所以為了解決掉魏延這樣一個心腹大患,才會選擇殺死魏延。

魏延被殺,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統治集團內部派系林立,內部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諸葛亮在時,還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使得各派系的矛盾不是多少的突出。可當諸葛亮一死,這些矛盾就非常突出 ,他的繼任者楊儀沒有能力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各派系的鬥爭更加劇烈,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蜀漢集團的實力也逐漸的被削弱,無力對抗曹魏戰爭。


嶽劍


《三國演義》成書於後世,擁有上帝視角的羅灌水知道歷史上魏延的結局,故而一開始就把魏延設定為“反派”。於是就有了魏延反骨,魏延背主,魏延破壞諸葛亮七星續命等等一系列“標準反派”操作。

看小說的說《三國演義》裡的魏延被諸葛亮幹掉了,沒問題。

看歷史的說歷史上的魏延之死是自作孽不可活,也沒問題。

有問題的是:有心人把這二者故意攪合在一起,偷換概念,炒作話題,欺騙路人。於是傳著傳著就有了“歷史上魏延是被諸葛亮害死的”這一驚世駭俗的論調,還吸引到一群無腦附庸。

那麼上面的【有心人】指的是誰呢?

明知真相卻故意栽贓帶節奏的:諸葛亮黑/無腦武將吹。



漫漫史話


諸葛亮死前設計安排殺魏延並非心胸狹小,因為諸葛亮在世魏延懼怕七分。諸葛亮去逝武功高強的魏延無人能征服,又是頭生反骨,身懷異心的重大嫌疑人,如不設謀除之,必有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