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太平洋會有什麼後果?地球生物會終結嗎?

灞波兒倴


感謝提問,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我們很有必要再來回顧一下地球歷史上比較大的兩小行星撞擊(假說)。

1、太陽原始行星忒亞撞擊說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形成之初,由於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較不穩定,特別是受公轉軌道周圍其他天體的影響較大,因此常常受到小行星、彗星等天體的撞擊。其中,大約在46億年前,地球就遭到了太陽原始行星忒亞的撞擊。

忒亞的撞擊不僅將地球的自轉軸撞歪了,使得赤道面與黃道面形成一個23°26′的夾角,成就了地球上的四季分明和南北半球氣候截然相反的格局;並且由於衝擊力巨大,劇烈爆炸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個面積十分廣闊且深度較深的巨坑(後來被航海家麥哲倫取名為“太平洋”),而隨爆炸被拋下太空的碎渣最終也形成了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

2、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說

恐龍被認為是地球自誕生以來統治地球時間最長的大型爬行類動物,時間跨度長達1.5億多年,但儘管如此最終也走到了被滅絕的境地。關於恐龍的滅絕,一個比較經典的說法就是遭受到了小行星的撞擊,即大約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000米(10千米)的小行星撞到了現在的墨西哥灣南岸附近,在巨大的衝擊力和爆炸作用下形成了一個直徑約180千米的、深約900米的隕石坑。

受此次撞擊的影響,生物界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由於劇烈的爆炸使得大量塵土被拋向大氣層中,並且爆炸起火還產生滾滾濃煙,這不僅導致空氣中粉塵顆粒含量(濃度)急劇升高(可按能被直接進入肺部的微小顆粒PM2.5來理解),許多動物呼吸困難甚至休克而死,而且更糟糕的是由於塵土和滾滾濃煙直接削弱了太陽輻射,使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大幅下降,一方面氣溫驟降大地一片寒冷,一部分生物被凍死,另一方面就是大量植物失去光合作用而枯死,最終導致了食物鏈的中斷,以恐龍為代表的大量生物遭到滅絕。

據超級計算機模擬顯示,6500萬年前直徑為10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所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於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上空引爆的“小男孩”原子彈實際當量的70億倍(約為100萬億噸TNT炸藥),而廣島的面積才900平方千米,其70億倍就相當於6.3萬億平方千米,這足足是地球表面積的約12330倍。

可以說,小行星對地球的危害是巨大的,一顆直徑尚且為10千米的小行星就能把地球霍霍成那樣,就更別說直徑是100千米的小行星了,由於它的質量大、速度快、動能極高,因此所造成的影響完全是直徑偏小的小行星所不能比擬的,幾乎能毀滅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僅僅除了一些生命力極為頑強的生物,比如水熊蟲、耐輻射菌等能夠倖免。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只能說99.99%以上的物種都會走向終結,或許最頑強的微生物能夠倖存下來!

先看看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了多大的威脅吧,一個簡單的數字就能夠說明一切!6500萬年前正是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巨大的破壞力讓地球3/4以上的物種都因此而滅絕,其中就包括恐龍!

地球直徑超過一萬公里,為何一顆直徑只有10公里的小行星會帶來如此大的破壞力?

導致地球物種大面積滅絕的絕不僅僅因為撞擊瞬間產生的衝擊波,更是因為撞擊地球之後造成的環境劇烈變化,這種變化是導致物種大面積滅絕的主要原因!

撞擊地面的瞬間,產生了巨大的煙塵飛向天空,大部分煙塵最終會落下地面,不過這個過程持續時間會很久,可以長達一年甚至更久,煙塵遮擋住了太陽光,地球植物大面積死亡,食物鏈徹底被切斷,物種大面積滅亡也就是必然的了!

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破壞力已經如此巨大,無法想象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產生多大的破壞力。其破壞力絕不僅僅只有直徑10公里破壞力的10倍,因為100公里的小行星體積是直徑10公里小行星的1000倍,如果按同樣的密度計算,質量也是1000倍,破壞力絕對是幾何式增長!

人類滅亡是必然的,不僅僅是人類,幾乎所有物種都會滅亡!但最頑強的微生物或許會倖存下來,因為有些微生物不需要陽光和氧氣也能存活,只要有液態水和能量就可以,海底熱泉口就有微生物的存在!不過,即使微生物能夠倖存,地球要想再次出現生機勃勃的局面,會非常困難和漫長!


宇宙探索


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如果撞擊地球,不管是撞到太平洋還是陸地上都是非常可怕的。 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將會滅絕。

圖示:向地球飛奔而來的小行星

在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小行星撞擊事件,其中最慘烈的一次就是6500萬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擊。科學家認為,曾經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就是因為這顆小行星撞擊而滅絕的。這顆小行星有多大呢?它的直徑只有10公里左右!它只是問題中提到的小行星的直徑的十分之一,就讓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75%的物種永遠消失了。

6500萬年前的這顆小行星,撞在了墨西哥優卡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地區,在該地區形成了一個直徑大180公里的巨大隕石坑。這顆小行星的撞擊產生的能量有多大?

圖示: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留下的隕石坑

如果一顆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太平洋的話會是怎樣的情景呢?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和空氣分子摩擦開始燃燒,產生耀眼的光芒。地面上的人會看到一個比太陽還要大十倍的火球呼嘯來。頓時人群中產生了撕心裂肺的尖叫聲。地面上的人類還沒有沒白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隨著一聲巨響,這顆渾身著火的小行星已經已經一頭扎進了太平洋當中。

圖示:小行星撞擊地球

這顆小行星很可能在空中就因為巨大的衝擊力碎成了好幾塊,每塊的直徑都是十幾公里以上。它們撞進太平洋中,海水撞擊瞬間產生的高溫給汽化了,周圍的海洋生物當場斃命。接著夾雜著濃煙和塵埃的巨大海嘯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太平洋周圍的陸地無一倖免。

災難還沒有結束,撞擊產生的小行星碎片被拋射到高空中,隨後地球引力又把他們拉了回來。傾盆大雨般的小行星碎片從天空中落了下來,頓時地球上一片火海。緊接著小行星撞擊又引起了全球性的地震。這場景真是那種天崩地裂感覺。生機勃勃的地球瞬間被摧毀。

圖示:小行星撞擊地球

灰撞擊產生的塵進入到了地球大氣的平流層中,遮擋住了陽光。小行星撞擊後的幾年甚至是十幾年內,地球上將會暗無天日。地球上的植物將大批死亡。植物沒有了,地球上的動物們生存日益艱難。最終食物匱乏,一一滅絕。

人類作為地球上生物的一份子,在這麼嚴重的小行星撞擊中肯定也會遭受到重創,甚至走向滅絕。

因此我認為,如此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話,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是承受不了的。只有那些生命力極為頑強的微生物可能會存活下來。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我就是兔斯基


一顆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太平洋會有什麼後果?地球生物會終結嗎?

很多朋友對於小行星的100千米級別還是10KM級別又或者是1KM級別並沒有太大的概念,我們不妨來看看歷史上哪些著名的撞擊小行星都是多少大小的!

一、2013年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約25千米高空爆炸的小行星直徑約17M,質量約1萬噸,造成300多幢房屋玻璃破損,1200多人受傷,其中110名傷勢比較重!

二、通古斯大爆炸的小行星直徑大約在30-40M之間,重約56萬噸,產生的爆炸威力約為1000萬-2000萬噸左右!

三、1994年撞擊木星的蘇梅克-列韋九彗星直徑約2-3千米,撞擊產生的能量約6萬億噸TNT!

四、六千五百萬年滅絕恐龍的小行星直徑約10KM,撞擊產生的能量據科學家估計高達100萬億噸TNT

上文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小行星撞擊,再往上就沒有直觀的案例了,不過這並沒有多大關係,因為小行星的質量和和半徑的立方程正比,所以100KM的質量是10KM的至少1000倍,所以這個撞擊能量將會指數級上升!10KM就能造成全球生物的大規模滅絕,那麼100KM的條件下,也許地球上除了極少數生物還能生存以外,99.99%上的生物都應該已經滅絕了!

上圖是各種直徑的小行星撞擊產生的後果模擬,當然最大也只有10000M,也就是10KM,根本就沒考慮過100KM級別的!因為對於人類來說,也就不用考慮了,費腦筋而已!


當然不會達到這個級別,不過也好不到哪裡去了!

美國宇航局統計了20年來小行星撞擊的全球分佈,點越大表示撞擊能量越大,參考下圖數值!小行星撞擊是非常普遍的,唯一不同的只是直徑不一樣!而地球面臨的風險是難以預知的,畢竟我們還不能全方位檢測小行星!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一個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太平洋的後果極為嚴重。

導致60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的直徑僅僅是10公里直徑,按照地球大氣層的作用,凡是高速進入大氣層的飛行物都會產生摩擦而導致高溫,這種高溫會燒掉小行星的表面物質,筆者假設那個小行星表面物質在落到地面時已經燒去兩公里厚,餘下的是直徑是6公里的球體未燃透部分還能夠造成地球表面物質以極大的損毀。至於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按照同樣的燃燒程度,餘下的未燃燒物質就有96公里直徑的那麼大的球體。

直徑6公里大的球體與直徑96公里大的球體相比是相差16信,他們的體積之比相差4096倍,如果兩次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的密度相同,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能量為6000萬年前的小行星的4096倍,太平洋的海水深度平均數為4000米,可以換第成4公里,96公里直徑的小行星一旦墜落太平洋,入水部分僅僅96公里直徑的24分之1,這時候太平洋的海水全部濺出來,這個小行星還很可能造成地球的地売分裂為幾十塊,(地殼平均厚度20公里),這種情況會導致地球生物全部死亡。


大偉140797056


這個問題,量子君來回答。地球上曾經因為小行星撞擊,而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當時的大部分物種被毀滅,幾乎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這僅僅是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的效果。對於題主談到的100公里的小行星,那麼地球上應該除了微生物,其他大點的生物估計都一掃而光了。

導致恐龍滅絕的這個小行星直徑為10km,除了直接撞擊造成的爆炸效果,還導致了大量的火山爆發,將上萬億噸的煙塵送入了大氣層,使得地球的生態系統一度崩潰,造成了物種大滅絕的災難。

所以,當題目中直徑達到100km,那對地球的損傷是恐怖性的毀滅,地殼可能被撞碎,地球破裂,火山頻發,大氣被煙塵籠罩,毒氣瀰漫,生物都會被毀滅。

雖然6500萬年的那次小行星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地球上的生物圈經過數百萬年還是得到了恢復,恐龍的滅絕為新的物種出現讓出的了道路,例如哺乳動物開始走向繁盛,最後才出現了人類。如果是100km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那麼地球不知道要再經過多少億年才能重新進化出高級的生物。


量子實驗室


在討論100公里小行星撞擊結果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下10公里左右小行星是什麼結果,10公里小行星對地球和地球生命產生的影響就已經很巨大了。


對於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來說,它在什麼地方撞擊海洋或陸地並不重要。隕石的典型速度約為每秒30公里。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很大,大氣層無法減緩它的速度,最終會穿透大氣層。之後就會形成一個直徑超過100公里的隕石坑,將所有岩石拋到空中。



其中一些碎片會飛得太快,會直接飛出地球大氣層,進入軌道,大部分碎片會回到地球上。撞擊產生的灰塵和森林大火產生的煙塵混合在一起,將在地球大氣層中停留一年左右,阻擋太陽的光線。沒有陽光,地球上大部分的植物生命,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洋上,都會死去。



上一次發生這種情況是在6500萬年前,當時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在墨西哥製造了奇克蘇盧布隕石坑,導致恐龍滅絕。平均而言,這樣大小的小行星每5000萬至1億年就會撞擊地球一次。


一顆10公里直徑行星就能有這樣的結果,毀滅恐龍和當時大部分生命。只說直徑其實不能準確判斷威力,但是毀滅性是絕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還需要查看,小行星密度,撞擊速度,撞擊角度等等。

不過10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對於人類來說,結果是毀滅性的


宇宙與科學


我只想問一句,問這個問題的同學,你對人生到底有多絕望呢?何苦這樣傷害地球。

電影上半場,天外有客到

我們把時鐘回撥到6500萬年前的某一天正午,這是地球上無數個普通的一天中的一天。一顆直徑10公里,以宇宙速度飛行的小行星,樣子大概是八角形,受到太陽引力的突然擾動,緩緩改變了自身的軌道,向地球迎面飛來。

由於它半徑超過了5km,此時的體積超過了大氣層承載的極限,所以地球大氣層對它無法起到任何減速作用。

它全速一頭直接衝進地球大氣,末端速度超過15km/s,穿越氣體密度最大的對流層耗時幾乎不到一秒鐘。剎那間,隕星朝向地球的部分,通過摩擦與壓縮空氣,表面溫度瞬間達到6萬攝氏度,這幾乎已經是太陽表面10倍的溫度!

高溫讓隕石微微泛著紅光,如同一輪逼真的落日——恐龍時代劃上句點的落日。

電影高潮,絢麗的花火

一道劇烈的閃光貫穿天際,隕石按照題主的要求,直接撞擊太平洋表面!

我們先來插播一條碰撞能量級別的分析——撞擊將釋放出5.0*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人類歷史上最大當量的氫彈蘇聯人製造的滅世怪物——“大伊萬”的200萬倍!

好,把目光重新聚焦到隕石落點。

你如果以上帝的視角注視這一切的話,將看到第一輪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以接近光的速度向外輻射,擋在它面前的一切事物將無聲消散。

緊隨衝擊波而來的是高達100米的海嘯翻起的巨浪,速度雖然慢點,但也足夠保證蕩平以隕石落點為圓心1000公里內所有生命。

最後,一片高達數百米翻滾的黑幕以每小時幾千公里的速度向四周推進,目前為止,這一切都寂靜無聲,因為衝擊移動的速度遠超聲速。

你將在心靈和現實的絕對安靜中,欣賞被時間遺棄的毀滅瞬間。

電影落幕,無法退場的憂傷

因為同學們把落點貼心的選擇在一片淺海,這很符合史實依據。

這片海底是由含硫豐富的岩石構造而成,撞擊把接近一個海南島大小的海水變成了硫酸氣霧。在此後的幾個月裡,地球將沐浴在酸雨淋漓之中,酸的濃度足以燒傷皮膚。

撞擊產生的濃煙和飛灰,會遮天蔽日達數年之久,地球迅速進入冬季。

撞擊過後地層中將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當灰塵和濃煙散去,地球氣候將開始猛烈回升,強烈的溫室效應作用下,氣溫很快平均升高20度。這一次的全球變暖將持續數百年。

這顆隕石的到訪,最終帶走了當時地球上70%的生物的生命。

題主的提議有多可怕

上面的一場電影回放,那只是一顆10km直徑的隕石,而題主的要求,居然是100km!


要知道,直徑增加10倍,面積增加可是100倍,體積將達到1000倍!破壞的等級就是增加了1000倍起步!

這特喵的人類還有救?

我們不用想象增加1000倍的威力,就按照10km同等級的打擊,重複發生10次,地球生命幾乎就可以從草履蟲開始重來了。

最嚴重的後果,搞不好會再誕生一個月亮——地球都有可能被擊碎出巨大的一部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結語

對於這位同學的設想,我拒絕想象結果,以上!


貓先生內涵科普


直徑100公里,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值,要知道6500萬年撞擊地球引發物種大滅絕的小行星,其直徑不過十公里而已。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在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根據科學家的探測,當時的撞擊地點位於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撞擊總共釋放了大約相當於一百萬億噸TNT的能量,撞擊點附近的生態系統瞬間被破壞。

而最要命的還是巨量的塵埃進入地球大氣,並且瀰漫到全世界,直接導致地表溫度下降,大批植物死亡,從而導致食物鏈開始崩潰,最後的結果就導致當時全球3/4的物種走向滅絕,其中就包括存活於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


這只不過是10公里直徑的小行星,如果換做題目中的100公里,結果不堪設想,物種滅絕那是板上釘釘會發生的事情。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一顆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太平洋會有什麼後果?地球生物會終結嗎?”,我個人觀點認為,這種級別的天體撞擊事件必然造成大量的生物滅絕事件,但是並不會終結地球生命。

撞擊必然造成地球環境的改變

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有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在今天的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附近,這次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上百萬億噸TNT爆炸,並直接導致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

如果有一顆一百公里的小行星墜落在太平洋,其釋放的能量肯定比六千五百萬年前的那次撞擊更大,這種撞擊會直接產生上千米高的海嘯席捲全球,當撞擊能量穿越地心到達地球的另一側時,會造成猛烈的火山爆發,沖天的火山灰與小行星碎片遮天蔽日,由於地表無法接受太陽光的照射,全球溫度會急劇下降,環境的激烈變化會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崩潰,大量的生物滅絕已成必然。

地球生命有很大的生存範圍

一百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必然造成地表生物的大量滅絕,但是地球生命的活動範圍是非常廣泛的,除了地表與海洋外,在上百米深的地下也有許多生命繁衍不息。在面對小行星撞擊時,地下或許是最為安全的地方了,這也是面對核戰爭時提出“深挖洞廣積糧”策略的原因。


由於小行星撞擊造成的黑暗與低溫環境,大量依靠太陽能生存的物種都會遭受打擊,但是地球上也有許多生命是依靠其他能源來生存的,比如海底熱泉,當然,由於小行星撞擊地點在海洋,所以我們不考慮海底生物,但是地球還有一個更為神秘的生物圈,那就是“地下生物圈”。

科學研究認為,從地表向下每增加一公里的深度,溫度會增高二十五攝氏度左右,目前發現的生物生存溫度紀錄為一百五十攝氏度,按此推算在地表下五千米的深度也是有生命存在的可能。甚至有科學家估算出地下生物圈微生物的總重量可達二百多億噸。最近幾年科學家通過對全球各地地下五千米左右深度進行鑽探研究,發現在這個深度上依然存在著許多種類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以細菌和真核生物為主,體積只有大約一微米,它們通過氧化甲烷、硫化物與氫等獲得能量,從而維持生存。

六千五百萬年前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大約為十公里,其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約為三百公里,深度約為三千米,從數據上來分析,即使是一百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也不會造成整個地下生物圈的生命滅絕。

結語

一顆直徑10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必然會使地球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從而導致大量的物種滅絕,但是地球生命的生存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在上千米深的地下依然有大量的生命存在,即使是直徑一百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也難以完全終結地球生命。

感謝瀏覽,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歡迎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