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說:“班上人多顧不過來,不可能因為差生拉低進度”,你們認同這樣的說法嗎?

紅潤的臉


如果是40vs5這個情有可原,如果是30vs15那是有問題,如果是20vs25那麼請問老師你站在那裡幹嘛?


鏡子裡的事實


我是小學老師,我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位老師說:“班上人多顧不過來,不可能因為差生拉低進度”

<strong>乍一聽,很多人會對這位老師說的話,不認可,覺得這位老師是個不負責任的老師。其實這位老師說的是大實話。我認為這位老師說得沒有錯,我也支持老師這麼做。

拿我班裡的學生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我所教的班級是個標準班,一共50人。在這50個人中,超級優秀佔的比列不多,也就是兩三個左右,優秀的大約有五六個,中等偏上的學生佔十幾個,中等的學生佔十幾個,中等偏下的學生佔七八個,最差的學生佔五六個。

說起這些學差生,每個老師就像打開話匣子一樣,會有很多話要說。

我班裡最差的那個女孩子,從一年級她就考幾分。現在依然是考個位數。每節課新學的東西,她根本就學不會。難道老師為了教會她一個人,而放下其他的學生嗎?那家長們的意見會更大。


老師們的一切考核,大部分的來自於學生的成績。所以老師們當然不會放棄每一個學生。往往給班級拉分的就是這些學困生。中等以上的孩子,其實拉不開多少檔次,但是這些學困生,會使老師們洩氣。因為你所有的努力,就會因為班裡的幾個學差生而前功盡棄,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泡影。

所以你放心好了,老師們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即使帶著他前行,很艱難。老師們還是努力地,跌跌撞撞的帶著他們前行。

但是像我班裡這個只考幾分的同學,我確實已經放棄她了。如果等著她學會了,真的不知道是猴年馬月。到期末考試的時候,連教學任務都完成不了。老師也只能放棄她,來成全班裡絕大部分的孩子的學業情況。


班裡還有幾個情況比她好點,能考個四五十分的學生。像這樣的學生老師不會放棄。每節課我都會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他們幾個身上。除了給大家講之外,還會給他們吃小灶,多講好幾遍。

有的時候,知識簡單點,他們在老師的重點幫助下,也就掌握了基礎知識,但是題目稍微複雜些。就算老師重複好多次,他們也不會在課堂掌握,這就需要課下依然要繼續努力。

於是我都會私信家長,回家針對什麼知識點,什麼題型進行練習。家長配合的,現在孩子的水平慢慢在和優秀的學生距離縮短。

有的家長因為忙,或者因為意識問題,覺得教孩子知識,就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想把一切的責任都推給老師。對於孩子的學業不聞不問的,或者堅持了幾天,就嫌麻煩放棄的。這學期隨著知識點越來越難,他們的成績也越來越低了。

在課堂上做練習,學習好的孩子,在短時間就會把任務完成,然後就會問老師:老師。我們還幹什麼?,於是我就會在找點題給他們做,同樣的一節課,人家輕輕鬆鬆地多做很多題,可是學差生們,一兩道題都自己解決不了。

在測驗的過程中,同樣的一份試卷,絕大部分孩子在30分鐘就可以完成,可是他們一個多小時都做不完,差距會越來越大。

老師的授課,是以90%的學生掌握了就為達標,如果等著全體學生都掌握了在往下進行,可能等考試的時候,連教學任務都完不成。做老師的都深有體會。不認可的肯定不是一線老師。

那麼這些學不會的學生怎麼辦?

學生在學校,老師在自己的課堂是會多加關注的。可是畢竟老師的時間有限,放學後。老師就再也輔導不了孩子了。並且學生在家的時間,遠遠多於在校時間。

孩子從學校回到了家裡,這時教育的責任也就回到了家長的身上了。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每天針對孩子所學的知識點,進行幫扶,如果家長在低年級就做的很棒,打好了基礎,那麼這孩子到了高年級就會越來越好,趕超優秀的學生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個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不重視。或者就算重視也是兩三天的熱度。孩子學不會,或者學得很慢,家長就放棄了。那麼你的孩子我可以說在學業上的成就也就這樣了,很難再有什麼驚人的變化了。底子不牢,打算將來逆襲,這種美夢還是不要做得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老師有老師的責任,我們面對的是整個班集體,是所有的學生,我們要為所有的學生負責。但是老師是人不是神,做不到把所有的學生都教會。家長要和老師緊密配合,做好學校教育的補充。

家長沒有文化或者沒有時間教育孩子的,可以尋找補習機構來代替家長來完成這項任務。這也是家長的責任所在。

老師和家長各司其職,緊密配合,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才可以把孩子教育得更加優秀。以老師為主,家長為輔的教育模式,是最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模式。

在一個班集體裡,因為學生們的水平不一樣,所以老師一定要因材施教,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留不同的作業。優秀學生多留些拓展拔高題,有利於他們的進步。學差生多留些基礎知識的題,簡單些,先叫他們把基礎打好,也叫他們嚐到學習進步的甜頭,如果學生老是學不會,感覺題很困難,那麼他就會有畏難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就糟糕了。叫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進步,那樣他就會慢慢地喜歡學習的。因為沒有人喜歡找虐。感覺不錯才是他們喜歡學習的原動力。

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留言分享下您的看法吧!覺得老師這麼做沒毛病的請留言支持!


心中百合靜靜開


班上人多顧不過來,這句是大實話。我曾經帶過多次班級人數六十多人的大班,一走進班級,天熱時,熱氣燻人,以前教室裡是沒有空調的,非常熱。後來才裝了4個吊扇,雖然不太管用,比沒有強。現在教室裡裝空調的,還是不多。學生人多冬天好,不太冷。真的,親身感受。

一個班級學生人數多,肯定會有成績好的,中等的,成績差的。一般兩頭小,中間大。六十多人的班級,成績好的,大約有十來個人,就挺滿足了。成績差的,大約也有十來個人。讓成績好的穩住,成績中等的保持住並略有上升。使成績差的,在本學期至少略微有點進步,使之有兩三個人進入下中等行列。達到這樣,老師也心滿意足了。

成績差的學生,每個班都會有。正如再好的班級,平均八九十分,那考七十分的就算是差生了。再好的班級也會有倒數第一的。說句心裡話,我教書時教學的側重點是放在下中等生與差生上面,因為,他們潛力大,有上升的空間。稍微努點力,老師教時用點功,關注一下差生,那進步是非常明顯的。差生進入到中等,差生有點滴進步,使班級每次考試或統考的平均分一下子就提上去了。容易看到效果。

不能放棄每一名差生,是我教學時的宗旨。上課,重點關注下中等及差生,讓他們發言,使他們動起來。每一次考試過後的講評,我往往會花費很大氣力,用幾節課的時間,因為使差生與下中等學生,知道錯在哪,為什麼會錯,下次怎樣注意少犯錯。說句實用主義的話,少丟分。你還別說,我這種做法,還真的有效果。平均分就上去了。哪怕優秀率會有丁點兒影響,我也在所不顧。因為,優秀生,可以用“鞭打快牛”的方法,告訴他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優秀生趕的速度非常快的。

以上,是本人的實際做法,實事求是地說出來。不一定實用。也只僅供參考。


笨笨潮爺1


絕對和老師有關係,我高中十二個班,兩個尖子班,我們12班和隔壁11班兩個班墊底班,都是勉強超過分數線和花錢進來的學生,結果我們兩個班兩個班主任都很負責也很厲害,硬是把我們兩個班成績提高到了尖子班的水平,學習氛圍巨好,哪怕班裡倒數第一也是因為基礎太差+真的不適合學習,而不是因為因為不努力(因該說最努力的就是倒數第一的那位。。因為她剛好是我同桌,真的是最認真的一個,我筆記都是每天抄她的)


那些年行吧行吧


讓我想起初中的時候,我們數學老師會在中午午休的時候,在黑板角落裡出一兩道比較簡單的奧賽題,意在拓寬大家的思路,午休結束也按正常作業收,但是你交不交都沒關係因為不是正兒八經的作業。下午老師會抽10分鐘的時間講解一下,大家都覺得挺好的。

後來開家長會,我們班倒數第一的那個女生家長罵我們數學老師,說書本上的東西都教不好,還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數學老師那個委屈呀,又不敢說什麼。自家長會以後就沒有午間奧賽題了。


嗶哩嗶哩啪啦啦


老師直接說出這句話有點不妥,可是也是非常無奈!


以我們學校為例,一個班基本上市54人,班主任還是可以一個班一個。任課老師還要帶兩個班左右。一個任課老師面對的是108個學生。以剛畢業的六年級為例,處於基礎薄弱的孩子有10幾個。這些孩子由於基礎比較差,上課是聽不懂,作業基本都是天天跟著屁股後面催才能交得齊。上課的時候,老師需要顧及課程進度以及大部分學生的水平。那麼基礎差的孩子只能是盡力地跟,課後老師再留堂進行輔導。我們的英語任課老師早上6點半左右就回到了課室,然後稍作休息就開始準備一天的工作,接著開始整理前一天的課堂隨練,完了就是改作業上課。中午就留一兩個差生,下午放學再留幾個差生。實行反覆地留堂輔導。經過一個多學習才能把差生的人數減少一部分。如果讓全班的同學等著那些差生跟上來之後再進行新課的學習,那麼無論是從進度和公平性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分班教學。根據不同孩子的基礎水平和能力進行分班。對於優秀的班級提高進度,基礎比較弱的班級就可以主要提升基礎。這樣,既然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又可以根據每個班級的學生的水平進行調整進度。做到更加有針對性,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的質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每個班的孩子都能有所提高,這樣也許就是最好的教育的效果。


正壹富華老師


我個人認為老師說的話沒錯,這本來就是大實話,但這是大部分老師不敢說的話。畢竟,實話很傷人,沒人願意聽到老師說自己的孩子是差生。



記得很多年前我還是學生的時候,一個主任老師在開校會時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我們班的同學聽到老師這樣說,都輕輕的地笑了。因為隔壁班有兩個同學讀了8年小學,老師教到不願意教了。

因為主任老師的壯志豪言,那個班的物理剛好是他教。全班一共56個學生,主任老師不是班主任,但他對隔壁班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特別是那兩個大家眼裡的差生。然而,主任老師把他們教成優生了嗎?沒有!那兩個差生依舊是差生,全部科目的考試加起來還不到60分。



主任老師不會教嗎?也不是的,起碼他們班學生的成績除了那兩個差生,還真的不差。主任老師對那兩個差生沒付出嗎?不!付出了很多,去家訪瞭解學生生活環境,課後還免費單獨開小灶。然後,那兩個差生依舊是學困生。主任老師說過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可真啪啪啪地打臉。

對學生那麼認真負責的老師,他因為幾個學困生拉低進度了嗎?沒有。主任老師只是在課後給那學困生開小灶,一小步一小步分解講解。所以說,儘管老師再怎麼盡職盡責,都不可能為了幾個學生而丟了大部分學生。



有人說這對那些差生不公平,為了幾個差生而拖慢了班上其他孩子的學習進度又公平嗎?也一樣不公平。所以,學困生想要有所進步,只能家長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

雖然大實話讓人不喜歡聽,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只能家長自己想方設法讓孩子變成不是學困生,孩子更容易跟上學習進度。

我家孩子讀一年級,一年級的學習任務比較多,為了孩子學拼音跟上學習進度,我每天晚上都聽孩子讀拼音,中午午休前也讓孩子讀一遍所學的拼音才午休。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勞動成果,希望孩子不成為差生,父母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因為我家孩子那一個班大多數是留守兒童,老師也放慢了進度,便於剛接觸拼音或沒讀過幼兒園的孩子把基礎打好。記得有一天中午因為教孩子們讀書與書寫,慢了幾分鐘下課,老師怕家長們擔心,不但在家長群致歉還逐一打電話問孩子有沒有到家。這樣敬業與親民的老師,真的值得我點贊。


暖心秋媽


還有氣人的,學生的作業都班裡幾個組長檢查。一次開班會,我問老師,學生的作業都讓他們幾個批改,你咋能知道學生們的掌握理解程度啊,她竟說五六十個學生我不可能都批改,瞭解。我無語。彼時真想要你老師幹啥咧!真感謝我們上學時我們的老師們,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是老師改的,他們會根據學生的作業知道學生的消化程度,第二天講課時做到心中有數,會側重點講。


致闊


效率與公平是很難兼顧的。在社會生產力尚未取得極大進步之前,要保障人人有機會接受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就得接受教育投入被攤薄的現實,即具體表現為“大班額”“大生師比”。這與我們的全民醫保類似,要追求“廣覆蓋”,就只能接受“低水平”。

國家計劃在2020年徹底消除55人以上大班額,對此我持謹慎的樂觀。絕大多數縣城學校,各年級學生數普遍超過這個數,到了明年,這些學生不會憑空消失,怎麼消除?

大班額現狀下,教師的教學當然只能面向全體,不可能為了少部分學困生放慢教學進度。同理,也不能為了少部分優生加快教學進度。解決之道,是要求教師擠出更多時間,用於“培優輔差”。這是“穩中間、抓兩頭”的策略。

表面上看似乎各層次學生都兼顧了,落實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學思想。但業內人都知道,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各種非教學事務特別多,師資也普遍不足,擠出時間和精力有效實施培優和輔差的可能性非常小。更多時候,所謂的“培優輔差”,只出現在工作計劃中,彙報材料上,年終總結裡,很少落實到學生身上。

這不是教師懶惰懈怠,實在是分身乏術。我表妹定居臺灣,她告訴我,那兒的學校,班額一般只有二十幾人,絕不允許超過三十。這種情況確實令人羨慕。七八年前,我偶然帶過一屆40個學生的班。那時,我走訪了所有的學生家庭,為每個學生單獨建立了檔案,對每個人的學習狀態瞭如指掌。那一屆,是我教學生涯的輝煌。當然,那時我年輕,精力旺盛,也是一個方面,但班額較小,管理和教育可以具體到每個學生,應該才是根本原因。

所以我現在很看好民辦教育,民辦教育可以滿足對基礎教育有更高需求的家長,為不同層次的群體定製不同的教育服務。無論是小班化還是其他形式,都是容易實現的。這不是教育不公平,而是多種形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教育的需要。


毫米


作為一名老師,我十分認同題主問題中老師的說法。面對一個班級的孩子,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做不到面面俱到,照顧到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在課堂上都能掌握所講知識點,也不會因為差生拉低進度。

  • 為什麼不能照顧到每個孩子,拉低進度?
  • 一是因為班級人數多,老師精力有限。
  • 二是因為每個孩子的接受知識能量不同,根據不同的接受能力,老師在設計課程知識點的難易程度時,能做到的就是照顧到大部分同學,若是因為差生,只講容易的知識點,會讓大部分同學感受不到學習中的挑戰,反而不利於大部分同學的學習。
  • 三是因為有些成績差的同學,不僅僅是成績差,紀律也差,聽課效果也差。老師一節課不能一直都在處理不願意聽課的同學的紀律。



也許有的家長會感到憤怒,不是說每個義務階段的孩子教育平等嗎?老師竟然存在這樣的教育偏見,是不是不公平?

我想說,老師只有這樣做才是對大部分同學負責。因為在一個小學階段的班級裡面,真正差的同學也就幾位同學,如果老師每天都在關注這幾位同學的紀律,及課堂上的掌握情況,那麼其他孩子幹嘛呢?

而且老師在準備一節課的知識點時,基礎知識是每位同學都要掌握的,都會講解的簡單,通俗易懂,也不是完全不照顧基礎差的同學。

但是每節課講得知識點也不能都是太簡單的,對於學得快的同學就是在浪費時間,最重要的是還會消磨孩子的積極性,因為太容易,讓學的快的孩子感受不到挑戰。

所以每節課老師所講的知識點就是以中等程度能力的孩子為標準,簡單題少量,中等程度的題較多,偏難題目也是少量。

一節課所講知識點的推進就是這樣層層遞進,讓同學在一節課裡面都能有挑戰,這樣的一節課才能充滿趣味性。



如果孩子剛好處於差生行列,那該怎麼辦呢?一般能夠進入差生行列的同學,具有的特點就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會聽講,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識字量不夠,理解能力較差。那麼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就聽不懂老師所說的內容。

我認識的一位三年級的同學,每次做數學題,題目讀不懂,因為字認不全。在語文學習上,每篇課文都讀不通順,即使在老師的帶領下,會讀課文了,也只是順著課文會讀,如果把課文中的一句話單獨拿出來,就讀不通順了。

可想而知這種程度的孩子,老師若是要想照顧到他,那一節課只能教教識。這樣的課對於其他孩子來說太簡單了,估計要是一節課都在認識字,大家越學越沒有意思。

所以如果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很差,首先要做的就是規範孩子上課的習慣,家長要配合老師的就是孩子回家後不要總是嘮叨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要給孩子信心,儘量不要讓孩子有學習壓力,要保持有學習的動力。

  • 其次是家長要辛苦,每天對於孩子的課堂內容要及時補習,給孩子講解,保證孩子每天能夠掌握所學知識。
  • 最後我想說的是,關於學習每個孩子有慢有快,有早有晚。就如蘇軾的父親蘇洵27歲才想著學習。所以家長要坦然接受孩子學習的狀態,不催促,不給孩子壓力,保持孩子學習生活的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