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匠心!東阿阿膠和中膏膏方 製作技藝走上中國大運河文旅大會

金秋十月,江北水城群賢畢至、勝友如雲。2019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在聊城市會議接待中心隆重召開。來自運河城市的代表,運河問題研究專家、學者以及從事文旅產業發展的企業家等齊聚一堂,共商文旅融合發展大業,共議運河保護傳承大計。同時,2019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運河廟會·特產展銷會也在聊城水上古城景區舉辦,遊運河、逛古城、品阿膠……其中阿膠養生文化受到關注和追捧。

東阿縣東依泰山,南臨黃河,隸屬“運河古都”聊城市,為中國阿膠之鄉。阿膠與膏方製作技藝一脈相承,代代相續。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和山東中膏滋補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企業代表受邀參加運河廟會·特產展銷會,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嘉賓展示東阿縣東阿阿膠製作技藝和東阿縣中膏膏方製作技藝,讓遊客們領略到聊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感受到了聊城歷史文化的悠久。

記者瞭解到,東阿縣傳統滋補企業僅有這兩家受邀參加本次運河廟會·特產展銷會。“阿膠,出東阿,故名阿膠”阿膠養生文化分佈在京杭大運河沿線,當時聊城號稱東昌府,依託大運河,富甲一方,而東阿縣就是東昌府的治下。據悉,在2019年東阿縣人民政府公佈的第5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山東中膏滋補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膏阿膠傳統制作技藝和中膏膏方製作技藝,同時入選東阿縣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阿縣首家獲得“雙非遺”保護單位的企業。

膏方文化作為中醫養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流傳千年,享譽萬家,它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蘊含著豐富的哲學精神。“膏方”作為中醫藥“膏丹丸散”最核心四種劑型之首,《山海經》記載:言味好皆滑為膏,如指內容,以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養膏潤為長。經過3000年的發展,膏方進一步細分為“內服和外敷兩類,其中內服膏方因起滋補作用廣泛適用於內、外、婦、兒、傷骨等大病後體虛者。中國膏方的製作技藝,在中國廣為分佈,尤其以長江以南最為廣泛密集。作為北派膏方的典型代表,“中膏膏方製作技藝”主要分佈在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創始人為清中期山東人氏曾德生,在京師承“婦科宗主”——崔建庵。在得到恩師真傳的基礎上,博採眾醫家之長,提出“中道入藥”的思想,中醫之本在於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在於“中”,在此思想的基礎上獨創“中道制膏法”,由曾德生創立並傳承至今的“中膏膏方製作技藝”,是在總結歷代膏方製備精華的基礎上,注入獨到的思想和方法,是中國膏方製作技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膏方文化的傳承有著承前啟後的意義。

東阿縣是阿膠的發源地,在已經挖掘整理出的3000多張古代驗方中,阿膠被廣泛地應用於膏方的製作。曾德生髮願學習制膠,於是遍訪東阿制膠名師,道光九年,曾德生返回山東老家,尋遍東阿周邊方圓60裡,拜訪膠頭36人,堂口23家,歷時三年,並結合多年行醫經驗,參照先師所授秘方,對阿膠的配方以及製作工藝加以篩選改進,將膏方製作的“浸泡煮熬煎煉烊炆蒸”9字心法,應用於阿膠的煉製。結合東阿縣本地名師的傳統技法將阿膠的熬製工藝總結為“冬至取皮,子時起灶。金鍋銀鏟,桑木火燒。水火相濟,九轉成膠。天道九九,繁不可少。冬去春來,立夏成膠。”以上口訣經歷7代人的口傳心授形成了獨特的“中膏九轉阿膠製作技藝”。曾德生創立並傳承至今的“中膏九轉煉膠技藝”,是在總結東阿歷代製備精華的基礎上,注入獨到的思想和方法,是東阿縣阿膠製作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聊城市委市政府正著力將大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將按照古運河流經路線,將運河沿線節點串聯一體,通過沿途鄉村旅遊、溫泉養生、體育健身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實現“遊運河、泡溫泉、嘗小吃、品阿膠、做好漢、研文學、聊聊城”的獨特旅遊生活休閒方式,力爭使聊城成為京杭大運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態旅遊文化名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